張藝謀電影《影》——水墨色的影子哲學和東方式審美

2020-12-06 毒鴉電影

我們要永遠追逐光明活著!

去年國慶檔,張藝謀導演為觀眾帶來了古裝動作片《影》

這也是他在《長城》後,推出的又一部古裝題材作品。

區別於好萊塢商業片,努力營造銀幕奇觀的路線,《影》表現出了明顯的東方式審美

憑藉寓意豐富的故事和出色的視覺呈現,電影在競爭激烈的國慶檔收穫超過6億元的票房成績,並引發了影迷的廣泛討論。

顧名思義,《影》講述的是一個關於影子的故事。

在混戰的三國時期,沛國是一個孱弱的小國。

沛國大都督子虞,畢生致力於收復失地境州,卻不幸被敵國戰將楊蒼所傷,刀創難愈,身體虛弱,無法示人。

於是他啟用了與自己外貌極其相似的影子代替自己在外行走,為了完成長遠的政治計謀,子虞已經訓練影子多年,並給他起名境州。

朝堂上,沛國主公欲把自己的妹妹,長公主清萍,許配給楊蒼之子,以和親的方式換取太平,但對方表示只能納清萍為妾,這種明目張胆的羞辱,激怒了清萍。

與此同時,子虞在妻子小艾的協助下,訓練影子,最終研究出克制楊家刀法的沛傘招式,隨後子虞派影子前去與楊蒼決戰。

實際是為了分散對方的注意力,暗中再派出武將田戰,率領沛國武士奪取境州。

在一場慘烈的戰鬥後,楊蒼死於影子之手。

田戰收復了境州失地,而長公主清萍和楊蒼之子則雙雙殞命。

此時,沛國主公已經識破了子虞和影子的秘密,他派人行刺子虞,想留下影子做一個聽話的大都督。

在慶功宴上,逃過行刺的子虞殺死了主公,對子虞懷恨在心的影子又殺死了子虞,一場權謀之爭,最終走向了一個前所未料的結局。

從劇情來看,《影》的一個亮點就是對影子的充分解析。

大都督子虞培養訓練影子,利用他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然而影子並不是純粹的機器。

一個活生生的人,始終擁有屬於自己的意志。

從最開始的完全臣服,到在關鍵時刻反叛並取而代之。

影子的心中有著追求自我價值的強烈意識,主人終將被影子所傷。

影片巧妙地通過影子與周圍人的關係來闡釋主題,尤其是他與小艾的情感。

在影片的結尾處,小艾停下了準備去揭發影子的腳步。

從側面表達了,影子在身份認同上存在的強烈矛盾。

這種對影子涵義的集中探討,賦予了影片令人回味的哲學思考。

而這個關於影子的故事如此精彩,一定程度上,得益於主演鄧超的生動演繹。

片中大都督子虞和影子境州,均由鄧超飾演。

區別於一般影片慣用正反打加背影的拍攝和剪輯方法。

《影》藉助技術手段,實現了兩個角色的多場同框表演,在呈現效果上出類拔萃。

值得一提的是,子虞和境州的身體狀況差距極大。

受傷難愈的子虞瘦弱不堪,身形佝僂,而境州則健碩強壯。

為了詮釋好這兩個角色,鄧超迅速減重40斤,表現出了令人欽佩的敬業精神,演員的努力加上技術的輔助,《影》為觀眾真實呈現了一場影子與主人的較量和爭鬥。

作為以超高美術水準,蜚聲國際的電影導演,張藝謀在《影》中 ,再次展現了他的美學造詣。

身與影,主人與替身,一白一黑,一個在明一個在暗。

它們有著相似的色彩關係。

影片在美學上,也契合了這個主題。

通過對服裝道具布景的色彩控制,電影畫面幾乎以黑白色係為主。

但並不是黑白片的效果,而是如同水墨畫般的視覺感受。

沛國的大殿上,數塊書法屏風,與晦暗的室內裝潢融為一體,人物身上的服飾圖案流動飄逸。

大都督子虞的府上,明廊暗影,星花點綴,暗室中尤為明顯,在零散的光照下,牆壁如漆,怪碑嶙峋。

外景的處理則更顯清幽遼遠,遠山如黛,近水似墨,被處理得詩意十足。

電影通過各種視覺符號,打造了一場水墨畫般的古代情境。

以渾然天成的形式,塑造了強烈的黑白質感。

尤其是在境州的攻城戰中,電影整體黑白色的基調與血液的紅色。

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增強了影片的視覺表現力。

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影》的動作戲得到了盛讚。

一個個精心設計的動作場面,彰顯出了導演個人獨特的氣韻和想像力。

冷兵器,一直是中國古裝動作片的絕對主角。

尤其是在影片,整體冷峻色彩的烘託下,冷兵器的魅力更為凸顯。

專為電影設計的武器沛傘,更是令人耳目一新。

在沛國武士攻取境州城的戰鬥中,第一次亮相的鐵製沛傘,展示了多功能的戰場用途。

雙傘合攏猶如蚌殼,武士團縮其中後,藉助地勢攻入城中,有效抵擋了守城弓箭手的射擊。

當雙方正面相接之後,可發射的傘刀,又完成了遠程第一波攻擊。

古樸的街道上,蒼茫的雨中,暗器飛旋殺人,極富觀賞性

除了大規模的軍團作戰,子虞和影子一起研究破解楊蒼之法,以及影子和楊蒼的決戰較量,是影片兩場最重要的動作戲。

從鏡頭設計上來看,由於都圍繞著破解刀法,兩場戲前後呼應。

展示了同一套武打動作,在不同對戰中的變與不變。

沛傘的柔軟和大刀的強力,在雨水中激烈碰撞,形成了以柔克剛,剛柔相濟的獨特美感。

在這兩場戲中,影片使用了大量的升格鏡頭和特寫鏡頭,以快慢結合的步調,剛勁有力的畫面感,提升了電影的視覺衝擊力,為觀眾帶來了華麗的感官享受。

拍攝影子題材的電影,是張藝謀導演多年來的心願。

在《影》中,導演摒棄了之前頻繁使用的豔麗色彩,改用黑白分明的水墨色調。

在視覺呈現上,給觀眾帶來了別樣的驚喜。

且從整體來看,影片在諸多方面都展現了優異的水準,是藝術類電影的一次值得肯定的嘗試。

相關焦點

  • 影評《影》:若張藝謀電影無色,則張藝謀不再!
    張藝謀的新作《影》終於上映了。看完之後我非常滿意。如果要我使用一個短句來評價這部電影,這句話是——這是張藝謀的電影。 攝影系出身的張藝謀對如何呈現視覺美有著獨特而深刻的理解。例如,張藝謀的著名作品《紅高粱》,其強烈的色彩運用,除了使觀眾看起來不錯外,還大大加深了觀眾對電影的理解和印象。紅色和黃色是整部電影的主色調。主色調到處的顯現可以反映出陝北人民的熱情,也滿足了男主人的狂野性格和激情。當然,紅色仍然是一種警示色,其狂躁的氣質很好地反映在《大紅燈籠高高掛》,突出其慘烈的色彩。
  • 從彩色到《影》的水墨 張藝謀電影是一本色彩大全
    從明亮鮮豔的《紅高粱》到黑白水墨的《影》,色彩,成為他電影的第一性,是造型,是情緒,是象徵。既成為美學,也飽受爭議。黑白兩色對立起了故事裡的假象和真實。張藝謀的電影色彩,不是自然的,生活的,而是被藝術化而誇張變形的。
  • 張藝謀把水墨國畫拍成《影》,兩個鄧超看呆老外!
    而隨後的多倫多北美首映現場,1768位影迷更是「用腳投票」,冒大雨排隊三條街,等著進入劇院觀《影》,其中甚至還有不少海外影迷是專程從其它城市趕來,排了10小時的隊。身體投票之後,觀眾評價也紛紛出爐,就像壞電影擋不住被吐槽一樣,好電影也總是能引發各界的拼命打CALL。其中當屬號稱毒舌的爛番茄的影評人,最為直接:「張藝謀最美的作品。」
  • 光看電影名字就很特別,張藝謀的《影》到底是什麼?
    一部影視劇只用一個字來命名,很少見,這也是張藝謀導演的特別之處,他的這部假期檔電影《影》到底是什麼呢?「影」字的第一解釋就是光線下的影子,它不是實物,所以說「影子」不是真實的那個。電影《影》的主角就是一個替身,人稱「影子」,他最初只是一個八歲的男童,然後成了一個被秘密囚禁的小人物,因其樣貌和主人酷似,在秘密訓練後,當主人在危急關頭時就要挺身而出,替主人博回一命。「明處做人,暗處做鬼」的場面,旁人對影子和真身真假難辨,這個影子不甘心被當成傀儡替身,歷經磨難,終於尋回了自由。
  • 電影頻道《今日影評》:張藝謀新片《影》展現東方美學
    讓一個個中國文化符號躍然銀幕,鮮活又不失內涵,最終成就了張藝謀導演一派獨特的美學天地。10月1日、2日《今日影評》特邀《影》造型設計師陳敏正、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吳冠平為觀眾解析《影》。整部電影仿佛一盤大棋,棋手身在棋局而不自知自己其實只是命運的棋子。這與電影中所體現的太極圖意境相仿,因為太極圖所表達的是中國哲學中「轉化」的意味,導演張藝謀想傳達的理念,與中國文化在世界對話中所要傳遞的理念十分相近。
  • 張藝謀的《影》,騰訊的新文創破局
    其中,威尼斯電影節組委會頒發給張藝謀「榮耀電影製作人」獎,該獎項是對電影藝術不斷突破和創新的電影製作人的肯定。導演張藝謀在威尼斯專訪上對《三聲》聊到,「我很多年前就想拍,如果再有三個導演、四個導演拍過同類題材,我可能就不拍了。我們的鄰國日本就有一個著名的「影子武士」,我不相信過去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沒有過「替身」。」於是,《三國荊州》成為張藝謀最初關於《影》的靈感來源。通過灌輸「替身」的概念,故事最終成為聚焦在小人物「影子」境州身上的平民視角。
  • 《影》:張藝謀攜新片歸來講述一個關於影子的故事
    由於深受張藝謀前一部電影《長城》的影響,所以當拿著《影》的電影票踏入電影院的那一刻我還是惴惴不安的,畢竟大家都挺忙,誰也不太願意花了錢和時間去看一部槽點滿滿電影。但從電影院出來的那一刻,內心的二刷欲望佔據了我的大腦,並且迅速在幾天之後付諸行動。
  • 影結局孫儷看到了什麼?張藝謀影孫儷結尾跑出去表情含義
    《影》從首批劇照曝光開始,水墨風格就成為了關注的焦點。張藝謀導演表示,自己每拍一部電影,就想要在其中展現一點中國的文化。此番在《影》中,則是陰陽的理念。而選擇《影》這個故事,他表示自己在拍攝《長城》的三年就一直在打磨劇本,「就是有這麼個衝動,想拍一個好故事,一個有特點的電影。」張藝謀電影《影》結局孫儷表情什麼意思相信很多人都沒看懂?
  • 《影》水墨風格驚豔四座,這是張藝謀迄今為止,最令人驚豔的電影
    張藝謀新片蹤跡正如它的名字一般鬼魅難測,充滿了神秘的期待。事實上《影》似乎可以說是張藝謀的一部回歸之作,一是從好萊塢團隊回歸華語班底;二是重回本世紀初《英雄》式古裝武俠巨製。而從《英雄》到《影》這漫長十六年,張藝謀的變與不變,似乎也就要在此交出一個階段性答卷。
  • 《影》:一個關於影子的故事
    張藝謀的電影《影》上映很久了,《影》的豆瓣評分是7.3分,還算可以,一直沒空去看,最近才翻出來。這是一個關於影子的故事, 影子其實就是替身的意思,這個故事講述的是沛國大都督子虞(鄧超飾),被敵國戰將楊蒼(胡軍飾)擊敗,負傷之後啟用從小培養的替身境州(鄧超飾),為他行走在朝堂和戰場。同時,沛國國君沛良(鄭愷飾)與大都督子虞互相算計。做為「影子替身」存在的境州在貴族的權謀遊戲中苦苦求生,為了活下去而經歷的種種困境和掙扎。
  • 影評:《影》是張藝謀感動了觀眾,還是中國元素的電影吸引人
    影評:《影》是張藝謀感動了觀眾,還是中國元素的電影吸引人文 / 陸秀娛樂原創首發,轉載請註明國慶期間,好多優秀影片上映,《影》遙遙領先,累計票房5億,衝著這麼高的票房,不由得勾起普通觀眾的觀影欲望,張藝謀的票房號召力還是很強的
  • 電影《影》劇情以外的故事,張藝謀的畢生追求,鄧超的拼命三郎
    《影》的結尾處,子虞說:沒有真身,何來影子?境州說:沒有真身,也有影子!兩位「鄧超」的真情告白,孰對孰錯?你會投票給誰?此題置於文末,暫且不表。我權當所有朋友都已經看過這部電影,所以餘篇劇情敘述較少,聊聊其他。說說導演:張藝謀的電影,是什麼風格?你一看就知道這是張藝謀的電影,應當就是他的風格。
  • 紀錄片《張藝謀和他的影》 呈現中國電影劇組最真實的狀態
    新快報訊 記者聶青報導 前日,將於10月5日上映的紀錄片《張藝謀和他的影
  • 重溫國產電影,《影》,我不是影子
    重溫國產電影,《影》,我不是影子每個人都想要擁有自己的姓名,都想要被大家記住,想要做那個獨一無二的存在。接下來我們要說的這部電影說的就是有關一個影子的故事。這部影片想必大家都猜出來了就是《影》,這部作品,這部影片的拍攝風格是水墨畫的風格,讓人感受到中國水墨畫的魅力。影片講述的是一個沛國大都督子虞和替身的故事,影片的一開始就是沛國主公已經對大都督的真實身份起了懷疑,他想要考驗他,但是卻被小艾攔下來了。其實真正的大都督已經在當初那場大戰中受了重傷,已經不復往日的樣子,整個人都不一樣了。
  • 《影》:電影到底講了什麼?張藝謀想表達什麼?
    現在,距離我上次看完《影》這部電影已經很長時間了,這部電影不僅僅給我帶來了視覺上的震撼,更讓我心中思考了一個問題,這世界上到底什麼是真的真假,陰陽,虛實,黑白。被八卦圖囊括進去的一切,構成了《影》的全部。伴著主演們飄逸的動作,歇斯底裡的嘶吼,我相信這不僅僅是《影》這部電影留給我們的思考,更是這部電影的背後所要揭示的意義!
  • 電影《影》國慶熱映引發大眾美學熱議,騰訊影業攜手張藝謀打造中國...
    由騰訊影業攜手樂創文娛、完美威秀出品的張藝謀導演新作《影》9月30日起全面登陸內地影院,進軍國慶檔。繼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全球首映收穫一眾海外好評後,《影》的內地公映亦取得良好開局,獨樹一幟的美學創新獲得來自票房和口碑的雙重認可。
  • 你看不懂《影》,是因為看不懂自己
    啟用替身「影」。有刺殺,就有影子,影子必須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替主人博回一命;影子又必須與真身互為一體,令旁人真假難辨如同孿生。若無真身,影子何在?關於影子的來龍去脈,真身從來忌諱莫深,不願提及而令真相撲朔迷離。是願做真身,還是願做影子?是明處做人,還是暗處做鬼,換作是你,如何選擇?
  • 張藝謀影影評盤點 大家都說他回到了英雄水平
    張藝謀這兩年堪稱創作高峰期,新片拍了一部又一部,不過鑑於《長城》的口碑,很多人好奇《影》的水準質量,該片日前獻映威尼斯電影節,影評如何呢?   《影》的原創故事來自朱蘇進的《三國·荊州》,編劇是李威、張藝謀,講述了一個關於「影子」替身的故事。
  • 獨具匠心,如「影」隨形——影評《影》
    這句話形容張藝謀的《影》最合適不過了,雖然這部影片簡單明了的說就是一個背鍋的故事,但在張藝謀導演的手裡卻以水墨風的形式開場,博得滿堂喝彩不得不說這是一部只有張藝謀才能拍的出來的片子,不管是在琴瑟和音上的運用,還是在太極八卦圖上的打鬥,整部電影都充滿了張藝謀特有的元素,如果說色彩是影視畫面的抒情符號,能夠傳遞感情,表達藝術家所要表達的情緒。那麼這部影片的色彩基調,猶如一根串起珍珠的金線。
  • 《影》的「叢林法則」,延續著張藝謀一貫對權力的曖昧
    張藝謀的新片《影》講述了一出虛構的權鬥故事,它發生地是一個偏安一隅小王朝,據說本來的原型是三國時期的東吳,但是張藝謀對劇本做了大幅改動,歷史不再成為限制敘事的障礙,我們得以在這部電影裡看到鋪陳著的各種中國元素,不論是太極圖還是琴棋書畫都成為構建電影的視覺符號,一切都只是彰顯著這又是一部典型的張藝謀電影,一部形式化的視覺作品,一部他眼中的歷史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