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柄在後、刀鞘在前,清朝侍衛的「腰刀」為何都反著佩帶?

2021-01-09 李小莉說美食

古代的士兵和侍衛的腰間都會佩戴著一把刀,以便有突發狀況可以隨時將刀抽出來保護自己或身旁的皇室成員,而為了方便的快速抽取出腰刀,通常佩戴的方式是刀柄在前,刀鞘在後。

但是,在清代,很多衛士將腰刀反穿,這是為什麼呢,讓我們帶著問題去了解一下…[0]

1。腰刀的起源與傳說

歷史記錄?夏本紀《書經·大禹治水》沿江積石,遠至龍門。"。首先,《道河紀事》中的"紀事"是最早記載保安所在地區的。甘肅省積石山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所在地。而著名的瑤島民族——保安族,主要就居住在這個地方。積石山最有名的特產是花椒和保安腰刀,也是當地商店最引人注目的。據《積石山縣誌》記載,保安窯道因居住在甘河灘村的保安族而被稱為"保安窯道"。劉集鄉梅坡村、大墩村、高裡村擅長打刀技術。生產的刀具結構精巧、品質優良、工藝獨特。

據《積石山縣誌》記載,清鹹豐四年(1854)至鹹豐十一年(1861)途經青海省循化地區時,他們從塔扎波修理和製作土槍的工匠那裡學到了玩刀的技巧。當時的腰刀樣式簡單,質量粗糙。清同治初年,保安族在大河家定居,此後,他們不斷總結積累制刀經驗,掌握了刀片加工技術,改進了工藝。逐步提高了素質,完善了作風。使制刀業成為保安族增加經濟收入的主要途徑。

說起腰刀的來歷,就不得不說說腰刀上精美的"先手"圖案。據說,在馬步芳控制西北時期,為了生存,腰刀工匠大多從大河家遷往青海、西藏等地工作。

當時,有一位技藝高超的保安族瑤刀工匠聞名西北地區。當地官員為了巴結馬步芳,要送上百把精製腰刀。並命令工匠在一個月內製作數百把高質量的腰刀,否則就砍掉他的雙手製作腰刀。

工匠早就痛恨地方官僚欺壓百姓,掠奪民財。並決定不跟隨他們。當地官僚惱羞成怒,殘忍地砍下了工匠的右手。為了紀念這位正直的工匠,保安族的鐵匠們在最漂亮的腰刀刀面上刻了一個五指"一號"的圖案。隨後,"第一名"意味著保安腰刀的質量,並與每一位顧客擊掌。上世紀80年代被輕工業部定為安全腰刀出口標誌。

二。防偽的前因後果古人用劍並不是什麼奇怪的東西,刀作為一種重要的武器,如皇宮的侍衛,自然是要時刻佩刀的,而很多人印象中,劍自然是要劍柄向前的,所以說,一旦出現狀況,可以立刻拔刀,進入戰鬥狀態。但實際上,特別是在清代,真正的清代歷史衛士是反刀的,也就是說,人們印象中的穿法其實是錯誤的,正確的穿法與人們想像的完全相反。其實我們從很多古畫中可以看到,畫中人物的刀柄是向後的,讓人感覺很奇怪。他們為什麼要這樣穿倒,不是更不方便嗎?

軍訓的戰士們說,主要是因為弓囊很大,佩戴容易遮住HI。又影響拔刀,為了避免互相干擾,就反穿了。而且反著穿的時候從後面拔刀也很方便,稍微訓練一下就可以了。

軍隊佩戴弓箭很正常,衛兵佩戴回去是軍事訓練的習慣。客觀上也是為佩戴弓箭做準備。也有人說,中國傳統評書裡有這麼一句話,腰刀戴上叫太平,是一種禮儀。反著佩刀,不容易拔刀,表示自己沒有敵意,尤其是看到上官這樣。[3]清朝士兵是關中以外的少數民族,從小在馬背上長大,在馬背上佩戴腰刀。努爾哈赤以13副盔甲起家,建立了當時戰無不勝的八旗鐵騎。而最熟練的騎兵不是刺刀格鬥,而是射箭。射擊時,左手持弓,右手執箭。低頭不離手,幾乎是每個八旗士兵必備的素質。也就是說,在戰鬥中,騎兵的左手和左側空間要隨時做好射箭的準備。此時,一個佩劍的士兵面對著面前的腰刀,簡直會礙眼到不想不做。因此,佩戴腰刀符合騎射的傳統。當你腰佩佩劍坐在馬鞍上時,劍兵大致在你的腰後,右腿上掛的應該是一個箭袋,左手不變的拿著一把弓,然後不管是射擊還是攻擊,你可以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而不需要額外的行動。

不僅因為自己方便,而且,乾隆時期天下太平,沒有多少戰爭。在禮儀和儀式上更加重視,統一規定成為定製。

強調了"和平"二字,是一種儀式,戴刀反而不好拔刀。為了顯示自己沒有敵意,特見上官採用這種方式。結合當時的社會情況,經過康熙、雍正時期的積累,清朝在乾隆時期達到鼎盛時期,滿清的統治得到了鞏固。而所謂的"和平",就表現在這種刀光劍影之中。

滿族人入關前一直以漁獵為生,尤其擅長騎馬作戰。他們的士兵絕大多數是騎兵,因此所有的武器裝備都必須為即時作戰服務。如果你穿上清朝騎兵的配置,你可以理解為什麼騎戰馬的時候佩劍要反著穿。這是騎兵在長期作戰中的標準動作。

在騎射狀態下,如果手柄向前移動,拔刀會很不方便。可能會打到馬的頭。如果刀柄向後,左手稍微握住刀鞘,右手就能輕鬆地從背後將刀拔出。而緊接著後面的戰鬥肯定會攜帶弓箭,一般箭袋也是放在左邊的。刀前部的刀柄很容易被弓箭阻礙,甚至損壞弓箭也不是不可能。坐在馬鞍上時,佩帶腰刀,刀柄大致在其腰後,右腿應掛有箭袋。而且左手要握弓不動,那麼無論是射擊還是攻擊,拔刀都能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完全沒有不必要的行動。

此式流行於乾隆時期,御林軍的佩刀稱為"太平腰刀",所以他的作用不是殺人。用這種穿法本身並不是對外人的敵視,是一種很普通的禮儀。

也有人說,穿這個是因為刺殺的動作會比較大,會比較容易被發現。這把刀原本是為了顯示清朝衛士的一種禮儀,佩劍是為了告訴大家他的和平意志。對人沒有敵意,所以這把刀的佩戴方式往往是下級見上級時佩戴。當時社會相對安定繁榮,滿族的統治得到了鞏固。於是,這份和平就展現在了衛士們的腰刀上。唐宋以來,中國傳統的刀柄向前的佩戴方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就是說,腰刀的佩戴方式應該是清代獨有的特色。

參考資料:《清史稿》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中國四大聞名世界的少數民族刀具,每一把都帥爆了!
    保安腰刀: 在中國傳統的十八般兵器裡,排名第一的就是刀,刀是人類最早也是最普遍使用的冷兵器之一。歷史上,刀帶給人類的,絕大多數都是流血和殺戮,但在中國的甘肅,有一個民族,卻是因為刀而得以繁衍生息,發展壯大。這就是著名的腰刀民族--保安族。
  • 清代不得人心的皇帝,在皇宮被廚師刺殺,百名侍衛圍觀卻不救駕
    清朝晚期的時候,整個社會都呈現出一種頹廢之勢,朝廷的吏治混亂,百姓更是生活在一片水深火熱之中。康乾盛世成為清朝最後的輝煌,而隨之繼位的嘉慶皇帝要面對的已經是一個搖搖欲墜的大清帝國。嘉慶作為清代不得人心的皇帝,在皇宮被廚師刺殺,百名侍衛圍觀卻不救駕。
  • 大內侍衛在金水御橋下面,發現一個破解紫禁城怪獸之謎的大秘密! ​
    在關於紫禁城的很多文獻裡,都記載著紫禁城中有怪獸——在紫禁城夜裡出沒的「怪」獸長著尖嘴,個頭好像半大的狐狸「嗖」地一聲跑過去,快得連鬼影子都看不到。在皇宮當差的老太監,他們在清朝滅亡,被遜位的皇帝溥儀逐出宮之後,也證實了紫禁城鬧鬼的傳言,可是這世上,哪有狐狸那麼大的貓,聽到老太監言之鑿鑿的話,人們大多都會嗤之以鼻,並說上一句——鬧鬼,你就瞎扯吧!
  • 鴉片戰爭前為何清朝對英國一無所知,英國卻對清朝了如指掌?
    我國對世界一點都不了解,為什麼英國會對我國如此了解?其實我國一點都不了解世界,這一點很好解釋,因為我國長期都處在閉關鎖國之中。這樣的情況使我國「不問世事」,完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發生了什麼天翻地覆的變化,所以我們才會產生當英國打進來的時候,我們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 清朝「正一品」官有多稀少?除了太師太傅,恐怕大部分你都沒聽過!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同時也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所以對於清朝的了解一般來說都是要遠遠高於其他封建王朝的。眾所周知,清朝近300年歷史一共出了12位皇帝,但是清朝的官員卻是不計其數。最小的九品芝麻官可謂是每個地方都有,但是一品官就不見得多了。
  • 日本武士刀刀柄的小科普,原來日本刀柄製作也這麼講究?
    日本武士刀的刀條是插入在刀柄中的,刀條插入日本武士刀的柄是不會晃動的,貼合度非常高,雖然很緊但是不會很難拆卸,只要取掉木釘就可以輕鬆拆下了。因為日本武士刀刀柄製作非常精妙,利用上下木條將刀刃卡緊,也就是說刀把每一寸都是貼合在刀條上,好的刀都是一把刀刃配一把刀柄。
  • <每日天文一圖>泰德峰上空的獵戶腰帶和腰刀
    泰德峰上空的獵戶腰帶和腰刀影像提供與版權:Cesar & Carlos
  • 在影視劇中,為何我國殭屍都穿著清朝官服?專家:並非迷信
    大家都看過殭屍類的電影,知道殭屍是人死後受地理環境、氣溫溼度以及受一些科學物質影響下,屍體產生變異而成。這就是人們所謂的活死人,和西方的生化怪物一樣,殭屍是人們臆想出來的沒有死透的人詐屍的現象。可是大家發現沒有,中國的殭屍群體都是臉部煞白,手臂筆直抬高至身前,穿著清朝官服蹦著出場的。
  • 清朝為什麼把烏鴉當成聖鳥?
    清朝為什麼把烏鴉當成聖鳥?時間:2018-01-29 17:26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烏鴉是吉祥鳥? 清朝為什麼把烏鴉當成聖鳥?看過始祖宮鬥劇《金枝欲孽》的人可能還記得,裡面陳豪飾演的侍衛孔武經常拿著一根杆子餵烏鴉,張可頤飾演的宮女安茜,也經常和其他宮女、太監用尊敬的口氣談起烏鴉,稱之為神鴉。在這一點上,《金枝欲孽》的編劇是   原標題:烏鴉是吉祥鳥? 清朝為什麼把烏鴉當成聖鳥?
  • 解放軍演練用刺刀和刀鞘組成剪刀剪斷鐵絲網(圖)
    解放軍演練用刺刀和刀鞘組成剪刀剪斷鐵絲網(圖) 2015-04-03 08:42:18前不久,一場紅藍對抗演練中,紅方偵察分隊前出偵察地形,遭遇藍軍落單運輸車。為防偵察行動「泡湯」,分隊長李威指揮部隊迅速佔領有利地形,伺機消滅當面之敵,然而雙方相距200多米,超出了手榴彈打擊範圍,普通子彈又無法造成有效殺傷,開闊地域抵近射擊,就會成為「活靶子」。無奈之下,他們只得放棄行動。
  • 呂思勉:清朝的中衰,始於乾隆時
    於是河南、湖北、安徽三省大索,騷擾不堪,反給教徒以一個機會。至一七九六年,劉之協等遂在湖北起事。同時,冷天祿、徐天德、王三槐亦起於川東。自此忽分忽合,縱橫於川東北、漢中、襄鄖之境。官軍四面圍剿,迄無寸效。你道為什麼?原來高宗此時,雖然傳位,依舊掌握大權。如此,和珅自然也依舊重用。和珅是貪黷無厭的,帶兵的人,都不得不剋扣軍餉,去賄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