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簡史》:為什麼每一次社會變革,都讓人們與幸福漸行漸遠?

2020-12-05 騰訊網

以色列青年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是一本風靡全球的歷史類科普著作。這本書以人類歷史上幾次重要的變革為主線,講述人類從「動物」一步步進化為「神」的故事。

書中隱去歷史大部頭常見的教條式術語,採用別開生面的視角、風趣幽默的語言,加上百科全書式旁徵博引的豐富案例,就好像一位說書人,將作者完整自洽的世界觀、價值觀娓娓道來,使人沉浸其中。

書中最引人入勝的問題,莫過於一項貫穿全書始終的思考:人類從動物到上帝,歷經一次次偉大的社會革命,究竟有沒有變得更幸福呢?

而關於這個問題的思考,也就構成了本文的主要內容。

1

三種革命

認知革命

人類是唯一可以通過「虛構」故事,來集結大量個體、完成高度分工合作,並產生社會形態的物種。這種創造虛構故事、讓群體共同相信的能力,就是認知革命的結果。

書中告訴我們,從社會學的角度,自然界相同物種的動物,構成種群的數量上限一般是150。這至多150個相同物種的動物個體,往往會依靠簡單的交談(比如討論八卦)而維繫成一個團體。

大多數的動物,都無法打破這個上限,除了人類。一個猴王可能只能管轄猴山下的一百隻猴子,但一個國王也許能管理幾千萬、幾億人民。

這正是因為人類有了認知革命,有了創作虛構故事的能力。

宗教就是最典型的虛構故事,比如,相信耶穌降世、代人類受罪的一群人,能夠為了這個共同的信仰,變賣祖產去參加十字軍東徵。

認知革命賦予人類創作虛構故事的能力,這一能力是人類形成族群、凝聚力量、精誠合作,最終從其他物種中脫穎而出的前提。

農業革命

由早期的採集社會,逐步轉變為農業社會,是為農業革命。

簡單來說,儘管早期的人類在經歷認知革命後,已經能形成數量較大的種群,能夠在惡劣的自然競爭中戰勝其他物種;但人類總體的數量畢竟有限,常常隨著氣候、水土變遷而不斷遷徙,以採集和狩獵為生。

基於一些機緣巧合,人類祖先發現了可培植作物,比如撒了麥子的土地能長出更多的麥子,於是逐漸改變了原本居無定所的生活,開始專注於農業。

人類種群不再四處飄蕩、打獵、採集果子,而是逐漸習慣了傍水而居,勤於耕種,轉而以幾種主要的農作物來填飽肚子。這就是農業革命。

農業革命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定居。地球人口開始高速生長。農耕文明也像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

科學革命

從農業社會步入現代文明,人類只用了五百年,所依靠的就是科學革命。

發起於歐洲的科學革命,大體上遵循三個步驟。首先,出於對未知世界的好奇,人們會承認自己的無知,由此對未知展開探索;其次,人類會根據對未知事物的觀察,加上數學工具的整理連接,形成新的理論;最後,再依託於這些新理論,獲取全新的能力,從而完成科學革命。

科學革命始於大航海,發現美洲是這場革命的奠基。

為航海籌措資金,發展出以信貸和股份為基礎的現代金融秩序,進而產生資本主義。

為擴大資本主義強調的生產能力,人類開始研究能源轉化方法,步入以蒸汽機普及為代表的工業革命。

為進一步擴大生產,人類不斷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內燃機、石油、電力、核能接踵而至。

最終,人類步入了科學高度發展、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

2

人類更幸福了嗎?

沒有。

也許常規意義下的革命,總是能給人們帶來進步。但進步未必意味著幸福。

我們依次來看。

先談談認知革命。認知革命讓人類變得更強大,更團結。也許對整個人類世界來說,這場革命的意義至關重大,但對於人類個體呢?很明顯,並不是每個人,都享受到了認知革命的好處。

認知革命的發生,基於人類所創作的虛構故事,這種故事必須讓一大批人共同相信,才能產生大批量的族群,例如,上文所說的宗教,就是最典型的「虛構故事」。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國家、民族、法律、金融,其實都是認知革命的延伸。為什麼國家的概念深入人心?因為生活在某片國土上的人們,共同相信國家這個社會概念,共同相信他們的法律,共同認可他們的貨幣。

但有了這些共同相信的故事,每一個人就都變得更幸福了嗎?其實不然。

一方面,任何一種宗教、法律、國家概念,既然源於虛構,就不可能盡善盡美。中世紀教廷也許能讓教徒們相近相親、精誠團結,但對待異教徒呢?特別是對待有領土、利益衝突的異教徒呢?很明顯,宗教概念反而擴大了殺戮。

另一方面,因為共同相信「虛構故事」而聚集在一起的人們,有可能只是在客觀上團結、凝聚在了一起,但站在歷史的角度上回溯,很多時候,他們也只是被騙了。「大東亞共榮圈」「大日本天皇」就是典型的虛構故事,彼時,有一億日本人相信它們,但他們卻給中國、給自己引來了無數災難,從昭和變成「招核」。

農業革命也是如此。

書中把農業革命稱作「最大的騙局」。如前所述,之所以會產生農業革命,是因為人類逐步掌握了小麥等作物的人工養殖,由採集社會轉變為農業社會。

但對個體而言,農業社會就一定比採集社會幸福嗎?答案是否定的。

雖然從人類整體的角度看,農業社會使不斷遷徙的人群定居下來,形成村落,使得人口增加、社會發展,但是從人類個體的角度看,以小麥等固定幾種作物為食物,其實是人的災難。

書中就明確指出,採集時代雖然人口數量少,新生兒存活率低,但因為自然世界物種豐饒,加上祖輩傳承的狩獵、圍獵技巧,人們的膳食組成往往更具有多樣性。

但到了農業社會,人們只追求填飽肚子,又因為安居一所而不停地生育,使得個人只能一輩子只吃幾種食物,食物短缺,營養匱乏。一旦遭遇旱澇饑荒,農業社會脆弱的人口結構往往不堪一擊,餓死人也是家常便飯。

但是,農業革命後,習慣了刀耕火種、安居家園的農業人口,再也不可能回到居無定所的採集生活,就好像是人類被這場革命玩弄了一般。究竟是人馴化了小麥,還是小麥馴化了人呢這也是作者所疑惑的問題。

科學革命的弊病則更是顯而易見。

中國社會近幾十年的飛速發展,恰恰就是這個社會問題的最佳樣本。

從前的中國紅磚砌牆、青瓦建屋,現在的中國萬丈高樓平地起,請問現在的中國人想要擁有住房,變容易了嗎?

從前的中國工業貧瘠、技術衰微,現在的中國號稱世界工廠、產能爆表,請問當代的中國人,工作時間減少了嗎?

從前的中國人鴻雁傳書,現在只需要敲敲鍵盤,請問如今的中國人,在人際交往上變得更從容了嗎?

就拿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十年前我們不用智慧型手機的時候,我的休閒活動是讀書、籃球、遊泳;現在有了智慧型手機,我們幾乎每天都被手機綁架,連讀書都成為一種奢望。

科學革命當然使整個社會大跨步前進,但具體到每個個體身上,幸福感是否有提升,確實還需要打個問號。

3

為什麼?

為什麼每一次人類社會變革,都讓我們與幸福漸行漸遠?

這個問題在《人類簡史》中,同樣懸而未決。

簡單來說,人類對幸福感的定義,常常以客觀事實與主觀期望之間的對比作為標準

舉一個例子,同樣是農民,也許有位明朝的農民經常吃不飽飯,半個月不洗澡;而一位現代的農民頓頓能吃飽,只要沒斷水就能天天洗澡。從客觀條件上觀測,大抵上現代的農民會更「幸福」。

但事實上,也許對於明朝的那位農民,他們全村人都是常常吃不飽飯,他們全鄉人都缺水,他自然也就不會因為吃不飽飯、洗不上澡而感到不幸福。如果當朝皇帝吏治清明,減輕徭役,這位農民能比自己料想的要多收個三五鬥,那便是最大的幸福。

而對於現代的這位農民,可能他看到鎮子裡的孩子吃得比自家孩子好,城裡的姑娘穿得比自家老婆花,可能他覺得自己種地賺的錢,還不如族弟外出打工賺得多,那他必然會感到不幸福。

其實,在任何一個歷史時期,人類在追求幸福感的道路上,比較的基準都是自己的期望。

無論是認知革命、農業革命,還是近代以來的科學革命,這些革命雖然在歷史進程上,推動了全體人類的進步,但具體到個人,也許並沒有享受到「時代的紅利」。

認知革命後,幸福感極大提升的,必然是編織「虛構故事」的教皇、國王、領主;農業革命後,幸福感提升最多的肯定是躺著收稅的地主豪強;科學革命後,這些幸福感又轉向了資本家和金融大鱷。

革命改變人類社會,卻並沒有改變每一個人類個體評價自身幸福的標準。

因此,人類歷史上的每一次革命,都並沒有讓每一個人,真真切切地體會到幸福感的提升——哪怕當代社會的生產力,早已足夠支撐起大多數人簡單富足的生活,我們卻仍然奔波在大大小小的虛構框架中,扮演著自己亦真亦幻的角色,燃燒著自己懵懵懂懂的人生。

讀罷全書,掩卷遐思,其實,幸福感是否強烈,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也許,放下幾千年、幾萬年來,人類追求「幸福感」的固有標準,減少那些莫名的欲望和比較,大概就不會再糾結這樣的問題了吧。

畢竟,在歷史的長河中,每個人都不過是一朵浪花。

相關焦點

  • 在時間裡,大家都不可避免的漸行漸遠
    有的人出現在另一個人的生命裡,從來都不是為了和你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或者是偉大到將你從泥濘中拉出來。他只是偶然路過的一陣穿堂風,溫柔地吹過你躲在門縫處張望的眼睛。不由自主的,你走出了小巷子,這才發現外面的世界是那麼大,每個人都形色各異,你的那一點點不同,簡直無足掛齒。
  • 杭州:天現魚鱗雲 陽光漸行漸遠
  • 華語電影進入「太空時代」,為何好萊塢的科幻電影卻漸行漸遠了?
    儘管有多種聲音表示《流浪地球》並不是什麼科幻電影,但是在《流浪地球》上映了之後,華語影壇的多部半真半假的科幻片都在籌備階段,可以說《流浪地球》的成功帶火了華語影壇的科幻片。然而在華語電影進入了「太空時代」的當下,為何好萊塢的科幻電影卻漸行漸遠了?要知道在好萊塢的第一個黃金年代過去之後,他們正是靠著科幻電影的出現,保持著他們在世界電影的絕對領先地位。
  • 很多人就是這樣:無限接近,卻永不相交,相交之後,卻漸行漸遠!
    很多人就是這樣:無限接近,永不相交,相交之後卻漸行漸遠。雖然悲傷卻無可奈何!我們以為這輩子會離不開誰,卻總會有那麼一天要開始去過沒有那個人的新生活。夢一般的人,詩一般的畫,不是人們所說的溫柔的人,而是溫柔本身!
  • 華語電影與奧斯卡漸行漸遠 作品質量成關鍵
    奧斯卡與中國人漸行漸遠,除了暈倒的黃聖依,華語明星與本屆奧斯卡之間幾乎沒有任何聯繫。在明年前瞻上,海外媒體普遍預測提名將越來越開放,但中國則習慣性被忽視。  美國喜劇演員在頒獎禮上調侃「好萊塢都在看中國人的錢」,清晰地指明了好萊塢與中國的蜜月期關係,也讓外媒對中國導演發出評論,如果不抓住目前的好時機,還是用爛片回禮,將離奧斯卡越來越遠。
  • 不讓走馬燈漸行漸遠 七旬老人燈影裡盼傳承(圖)
    不讓走馬燈漸行漸遠 七旬老人燈影裡盼傳承(圖)     老隋製作的走馬燈燈屏上有精心雕剪的鏤空花紋
  • 「新北極」將產生,全球或變得溫暖,冬天將漸行漸遠
    「新北極」將產生,全球或變得溫暖,冬天將漸行漸遠! 地球上74億人之所以會面臨土地資源緊張的問題,是因為在很多地方是並不適合人類生存的,比如一些高緯度寒冷的地區,這裡常年都被冰川所覆蓋,極寒低溫的環境之下,人類在這裡根本就無法完成正常的生產生活。除此之外地球上還有超過70%以上的海洋面積。
  • 時光荏苒不可逆轉,那些車與那些配置,正在與我們漸行漸遠
    當CA141的柴油發動機每一次響起之時,思緒多少都會被帶向遠方,從此,年少的七零後與這輛車結緣。很多老一輩駕駛員,在學習大車駕駛證的時候,教練車都是解放CA141。幾乎沒有誰會忘記,在80年代學車的時候,冬天的每一個清早,被教練員拉起來給CA141的柴油油箱烤燈、加熱。誰也不會忘記,在沒吃早飯時,CA141的方向盤是有多麼的沉重。
  • 與臨床醫學漸行漸遠,檢驗醫學路在何方大討論
    都要告訴臨床。說的越透徹臨床越離不開檢驗。 @劉瓊淑 首先保證質量和結果準確的前提下,才對臨床有說服力,才能提出合理化建議,多說一些患者該做什麼檢查?為什麼做這些檢查?這些結果說明了什麼?下一步該怎麼辦?政策方面現在也沒有給檢驗人解釋檢驗結果的權限!
  • 數學中最悲傷的話:無限接近,永不相交;相交之後,漸行漸遠
    什麼都在變,但你永遠是你自己。願你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兩個人在一起,如果能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什麼都不是問題當然,數學中也有最悲傷的話:無限接近,永不相交,相交之後,漸行漸遠。相交之後,漸行漸遠,就是兩條相交線。只有一次相遇的機會,之後便是殊途同歸,各自安好。可能心中還是會有些許不舍和懷念,但是兩個人之間,永遠也沒有可能了。
  • 婚姻中,女人千萬不能信男人這三句話,否則你離幸福將漸行漸遠
    人們一直說:「婚姻是兩個相愛的人永遠在一起。」這絕對是個謊言,如果真那麼簡單,世界上會減少許多莫名其妙的困擾。這句話的第一個錯誤在於相愛的人未必「永遠」,天底下有誰結婚後便躺著到永遠的?想「永遠」得付出。真正的相愛是從婚禮之後才開始,之前的——姑且稱之為激情吧有人說:"剛結婚時我年少無知,錯把謊言當誓言,誓言會讓我感動一陣子,但謊言會讓我痛苦一輩子。
  • 《探案蒲松齡》血虧2.5億,大哥卻在「假傳奇」上漸行漸遠?
    說到春節檔,從《飛馳人生》到《瘋狂外星人》,再從《新喜劇之王》到《流浪地球》,可以說每一部電影都經歷了它的高潮,也讓我們知道了只有更好沒有最好這句話。但是有一部電影卻在上映前呼聲慘澹,上映後無疾而終,他就是成龍大哥所出演的《神探蒲松齡》。
  • 機海戰術讓魅族離粉絲和IPO漸行漸遠
    機海戰術讓魅族離粉絲和IPO漸行漸遠 總結一下,就現狀看來,魅族想要在今年買殼上市的唯一可能,就是賠高通5.2個億、下半年盈利超過6個億、今後每年盈利都要超過3個億,並且帳面上還具備買殼的資金。以魅族目前的市場份額,這個事情的可能性有多小,大概不需要分析了吧?
  • 讀不懂它,也就離讀懂歷史漸行漸遠了
    我們都知道東漢的分崩離析是從大將軍何進和宦官十常侍之間你死我活的鬥爭開始的,最後被董卓進京把控朝局,進而天下大亂。那麼這個幕後導演是誰呢?誰有能力、有氣魄攪渾這麼一大攤子水呢?沒錯,正是袁紹!明白了這一點,我們還能說袁紹是一個志大才疏的庸才嗎?他只是沒有取得最後的成功,所以被以成敗論英雄的人們給極度低估了而已。
  • 在追逐 p-value 的道路上狂奔,卻在科學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學者們在追逐 p-value 的道路上狂奔,卻在科學的道路上漸行漸遠。看完之後產生了深深的共鳴:難怪我在頂級期刊上以及賣方的研究報告中看到的很多因子,僅僅是在報告中「看起來有效」。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Dr.
  • 那漸遠漸去的青衫和青煙一樣的背影:柳永的詞,人,事
    宋代詞人柳永的生平大家一定很熟悉了,只要你接受過高中教育,想必大多都知道了。但你不了解的,大概是柳永這個人為什麼要這樣做這件事。其實,有很多歷史上出名的詩人,詞人,都是反體制的,並且都是大多都是悲劇的。柳永卻是也沒逃過這個普遍的推理。
  • 聖安東尼奧馬刺|正與季後賽漸行漸遠,下一個鄧肯可遇而不可求
    馬刺隊本季狀態低迷,距離季後賽已漸行漸遠本賽季馬刺隊到目前為止取得了26勝36負的戰績,位列西部第十二位。在賽季進行到中段的時候,其實他們還是有很大的機會進入到季後賽之中的。之前一直都是灰熊,鵜鶘,開拓者,國王和馬刺隊爭奪一個季後賽的名額,但是如今馬刺隊似乎已經掉隊了!目前西部第八名的孟菲斯灰熊隊取得了32勝32負的戰績,勝率已經回到了50%!
  • 漸行漸遠的中國雲豹
    圖片版權:TBIC & 貓盟CFCA在墨脫其實能夠很穩定地拍到雲豹,並不難——我們相信在藏東南的原始森林裡還生存著相對健康的雲豹種群,然而西藏太過於遙遠,遠到這地方在我們的印象裡總是模模糊糊的。
  • 外媒稱中國電影質量持續走低 奧斯卡與中國漸遠
    美國喜劇演員在頒獎禮上調侃「好萊塢都在看中國人的錢」,清晰地指明了好萊塢與中國的蜜月期關係,也讓外媒對中國導演發出評論,在這樣的時機,如果不抓住好萊塢的好意,還是用爛片回禮,將離奧斯卡越來越遠。  【結局揭曉】 《鳥人》成最大贏家  與之前人們猜測的《鳥人》與《少年時代》分庭抗禮不同,奧斯卡獎在得獎天平上完全倒向了《鳥人》。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原創劇本四項獎項花落《鳥人》,也使得《鳥人》與同獲四項大獎的《布達佩斯大飯店》一起並列今年奧斯卡獎最大贏家。
  • 天牛:漸行漸遠的童年記憶
    天牛還是國畫當中所常見的素材,如齊白石的《豆莢天牛》,王雪濤的《紫藤天牛》、趙少昂的《竹葉天牛》,都是寫意花鳥的精品。地球上,天牛的出現比人類生存的歷史還長,中國古籍中,它曾見於詩經的《衛風》。《碩人》篇中寫美女莊姜,即有「領如蝤蠐」的描述,藉此稱讚其潔白、豐潤的脖頸之美。蝤蠐,是天牛的幼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