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年前,曾有一位地理科學家,通過數字建模的方式,測繪出地球上一個特殊的「尼莫」點。正當人們認為此舉相當無聊時,它卻被國家空間站所重視,繼而產生了一個妙用。此時問題出現了,這個特殊的點究竟位於哪裡?它的特殊用途又會是什麼?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赫爾沃耶·盧卡泰拉,是一位加拿大克羅埃西亞裔的地理測量工程學家。赫爾沃耶·盧卡泰拉熱愛自己的職業,並經常試圖在領域中進行革命性的創新。在1992年時,他與助手自行設計了一套被稱為「喜帕恰斯」的地理空間程序,並獲得了階段性的成功。
通過計算機建模測試,赫爾沃耶·盧卡泰拉考量了地球表面的三維空間屬性,繼而利用三點等距法,在南太平洋上標記出一個特殊的點狀區域,該點就被稱為「尼莫點」。
尼莫點的測繪,完全是出於赫爾沃耶·盧卡泰拉一時的興趣,他所採用的地圖,是1992年7月由美國國防部國防製圖局所發行的軍事地圖,尼莫點的具體位置為南太平洋中央經賭48°52.6′,緯度 123°23.6′之處的海面上。
尼莫點在地理學上被正式命名為「海洋難抵極」,其本身是地球表面距離陸地最偏遠的地點。從地圖精確測繪中來看,距離尼莫點最近的陸地,分別為三座遙遙相望的南半球島嶼,即皮特凱恩群島中的迪西島、復活節島西南角的莫圖努伊島,及南極洲外海的馬厄島,它們分別位於尼莫點的北方、東北方及南方,距離均遠為2688千米。
「尼莫」一詞,來源於法國小說《海底兩萬裡》,書中有一位船長的名字就叫做「尼莫」。巧合的是,在拉丁文中,「Nemo」一詞被直接翻譯為「無人」,而赫爾沃耶·盧卡泰拉之所以會為該點如此命名,正是因為尼莫點不僅人跡罕至,更是地球生命的禁區。如果以尼莫點為中心,以2688千米為半徑,則可以畫出一個巨大的圓形純海洋區域,它的面積幾乎與整個北美洲面積相等。
毫無疑問,尼莫點作為距離陸地最遙遠的區域,自然沒有任何人會不顧一切的去此居住。不過如果將問題反過來思考,我們則會發現,事情似乎有些荒謬。按照道理來講,一般人跡罕至的海洋區域,根本不存在任何的汙染和外地環境因素的影響,其水體環境應該極為良好,水下生物物種也應該具有多樣性。可事實恰恰相反,前面我們已經說過,通過地理學家們的研究發現,尼莫點幾乎是生命的禁區,此處不包含任何海洋生物,除了一些生命力頑強的細菌。
造成這一現象的直接原因究竟是什麼呢?其實問題很簡單,因為尼莫點的地理位置實在太過特殊,以至於它幾乎成為了地球上「被遺忘的地區」。尼莫點被包夾在南太平洋環流所圍海域的中間,這令其地域被阻擋了營養物豐沛、溫度較低外部海水的大肆灌輸。不僅如此,由於尼莫點與陸塊的距離較遠,因此陸上衝刷入海的有機物也難以被衝及至此。更重要的是,即使是南北極所融化富含大量有機物的冰雪,也不能涉及此處來改善深海生態系統,因此造成了尼莫點周邊海洋環境中有機物的匱乏,根本不足以供養大量生物。
如此看來,尼莫點似乎並沒有太大的用途,赫爾沃耶·盧卡泰拉的研究看起來也非常無聊。其實您這樣想真的錯了。太空宇航局的高層很快注意到了尼莫點的存在,並且開始對其高度重視。
眾所周知,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對於太空的探索也得到了快速的實現。從1961年4月12日蘇聯載人宇宙飛船升空後,世界各國開始陸陸續續地向太空發射宇宙飛船,用於探索浩瀚無垠的宇宙。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宇宙飛船需要強大的推動裝置,才能順利升入空中。在進入預定軌道之後,推動裝置將被迫丟棄,重新掉落至地球,而掉落地點的選擇卻成為了一個不得不亟待解決的難題。
尼莫點的出現,正好解決這一棘手難題,尼莫點人跡罕至且生態環境屬於「真空態」,故此它也理所當然的成為了宇宙飛船殘骸降落的最好地點。如此一來,各國宇航局不但不用擔心宇宙飛船殘骸砸到建築物或人類,而且也省去了一大筆的回收成本。
從1971年尼莫點還未被正式定義時,此地區便接受了第一架退役的宇宙飛船,幾十年來,隨著報廢的宇宙飛船越來越多,近260艘宇宙飛船都被有目的性的降落於此,尼莫點幾乎成為了「宇宙飛船的墓地」。
不得不說,科學家們考慮的果真是周全萬分,當我們還在擔心升天的宇宙飛船是否會砸到我們時,科學家們早已經想好了對策,如此看來,我們還真的是上演了一幕現代版的「杞人憂天」呀!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