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飛行器的公墓:尼莫點,埋葬260多艘飛船,天宮二號也墜落在這

2020-12-04 逐遊酣星

地球浩瀚的海洋中有無數神秘的地方,像是大名鼎鼎的百慕達三角地區。由於自哥倫布以來無數水手摺戟於此,因此又被稱為「航海者墓地」。在地球的另一面也有一個神秘、平靜而貧瘠的地方,那裡也有一個響噹噹的稱呼——太空飛行器公墓。那裡荒涼、寂靜,離它最近的人類居然是距離地表400多公裡的空間站中的太空人

這,就是有名的「尼莫點」。

2019年7月19日,我國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圓滿完成任務並受控再入大氣層,與很多太空飛行器一樣降落在尼莫點。而2018年4月2日,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也再入大氣層,墜入這荒蕪的南太平洋。如今,已有260餘艘太空飛行器在尼莫點結束使命。

尼莫點不僅埋葬著人類智慧的結晶,這裡也有曾經令科學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海洋怪聲」。那麼,它在哪?為什麼要讓太空飛行器墜落於此?這裡傳出的「海洋怪聲」究竟是什麼?

海洋難抵極

尼莫點其實並非一個「點」,而是南太平洋中的一個區域。在1992年由加拿大測量工程學家家赫爾沃耶·盧卡泰拉發現並命名。「尼莫」這個名字則是來源於《海底兩萬裡》中鸚鵡螺號潛水艇尼莫船長的名字。

該地位於南太平洋迪西島努伊環礁和南極洲的馬赫島三個島嶼圍城的三角區域之間,坐標為48°52.6′S123°23.6′W。

在拉丁語中,「尼莫」意味著為「no man」,即「沒有人」,這很好地概括了尼莫點的特點。它距離世界上任何大陸都超過2600公裡,最近的陸地迪西島也有2688公裡。距離尼莫點最近的人類居然是位於距地面400公裡的空間站太空人。因此尼莫點正式名稱為「海洋難抵極」。

正是在這個荒無人煙的地方埋葬有260多艘宇宙飛船。

太空飛行器的墓地

尼莫點1971年接收了首艘退役飛船,在隨後的時間內共有260多艘退役飛船墜入此地。

其中數量最多的是俄羅斯的太空飛行器,超過140艘的補給飛船、6個禮炮號空間站,還有和平號空間站。除此之外,還有4艘歐洲航天局的飛船,7艘日本飛船和一枚spaceX的火箭。

我國天宮一號和天宮二號也墜落於此。

目前尼莫點埋葬最大的太空飛行器是前蘇聯的和平號空間站,它重達143噸,於2001年3月進入撞擊軌道,並於距地面95公裡處開始解體,最後僅有20噸質量分為6塊落入尼莫點。

在新聞裡我們也會經常看見「XX衛星已墜入南太平洋預定地點」,一般來說指的就是尼莫點。為什要找這麼一個點接收廢棄衛星呢?這都要從一張400美元的「罰單」說起。

400美元的罰單

在1979年7月11日,NASA首個空間站「天空實驗室」完成任務墜入大氣。那個時候其實並不像現在有著對退役飛船比較完善的處理機制,因此NASA並沒有過多幹預天空實驗室的墜毀,於是它一路火花帶閃電地墜落到了澳大利亞西部的艾斯波蘭斯郡

雖然這一落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但是當地居民不樂意呀。誰會願意自己的居住地突然掉一個天外來客呢?但是當時並沒有相關的國際法規範這類行為,因此該地居民只得以「亂丟太空垃圾」為由,向美國提出400美元的罰單

從數字就可以看出,該地居民也是出於無奈,只想讓NASA表個態。但是最終NASA也沒有支付這筆賠償。不過在2008年,一名美國加利福尼亞的DJ聽說了這筆罰單,隨後他向聽眾募集了400美元,並以支票的形式向艾斯波蘭斯郡支付了「罰單」,這件事也算是告一段落。

在此之後各國都開始更加重視對於廢棄太空飛行器的處理,開始更注重引導其墜入無人地帶。

不過在接收了這麼多太空飛行器後,尼莫點的自然生態會不會受到影響呢

其實duck不必擔心,因為那裡「毛都沒有」。

真的毛都沒有

上圖是全球大洋環流的示意圖,紅圈圈起來的地方就是尼莫點所在處,可以看出,尼莫點被西風漂流帶、秘魯寒流以及東澳大利亞暖流團團圍住。

因此,來自大陸的養料會隨著幾條環流繞著尼莫點走而不會抵達尼莫點,由於距離大陸過於遙遠,連風也沒法吹進來多少有機物。

這就意味著尼莫點周邊海域幾乎沒有任何可以餵養生物的有機物,因此該地幾乎沒有生物可尋,那個地方也被科學家稱為「世界海洋中生物活性最低的區域」。

所以也有人認為這裡是體驗孤獨的最好去處。

不過在深邃的海底中生命還是有一線生機的。在尼莫點的海底,有一條延伸自加利福尼亞灣的火山海底線,那裡會產生熱液噴口,源源不斷噴射出一些熱水和少量有機物。因此,儘管那裡有超過400倍的大氣壓,仍舊有細菌在此茁壯生長。

但生命終究只生活在這幾千米深的海底,而沉沒的飛船碎片多數在4.2千米深的海裡,根本不會對生態造成什麼影響。

可以看出,尼莫點似乎天生就是為處理「廢棄飛船」而生,不但沒有人、沒有魚蝦,甚至連微生物都無法生存,是真的「毛都沒有」。

沒人的地方就會有「怪異的傳聞」,尼莫點也不例外。

海洋怪聲

1997年,海洋科學家在尼莫點以東的海域監聽到一種神秘的噪音,響聲超過了藍鯨——世界上最大的動物所能發出的聲音極限,這引發了科學界的強烈討論。

這種聲音被命名為「Bloop」,中文名為「海洋怪聲」。很多人都猜測該聲音是一些未知的「海怪」發出的。

不過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已經證明,這些海洋怪聲是大冰山破裂和斷裂的產生的超低頻聲音。之後也記錄過與之類似的「冰裂」聲音。

尼莫點雖好,但不是萬能的

尼莫點替我們解決了無數潛在的太空垃圾,但是它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自前蘇聯發射第一枚人造衛星以來,各國總共發進行了4000多次發射任務,尼莫點儘管接納了很多廢棄飛船,但是與全部發射任務製造的太空垃圾相比還是大巫見小巫。

目前,太空中漂浮著愈1.7億件太空垃圾,可以追蹤到的僅有22000件,這些太空垃圾時時刻刻都在對在軌的衛星產生著威脅。同時馬斯克管理下的Space X計劃發射由4萬枚衛星組成的「星鏈」,以佔據衛星軌道,不知道此舉又會帶來多少太空垃圾。

因此尼莫點雖好,但是治理太空垃圾之路仍是道阻且長。

喜歡文章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點個讚,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太空飛行器的公墓:尼莫點,世界上最孤獨的地方
    太空飛行器的墓地從尼莫點接收第一艘退役飛船開始, 迄今為止,尼莫點已經累計接收了260多艘退役飛船。其中我國著名的天宮一號和天宮二號也是墜落於此。在關於太空飛行器的新聞報導中,我們常常可以聽到「xx衛星已墜入南太平洋預定地方」,而這句話裡面的預定地點其實就是尼莫點。太空飛行器公墓的由來說到為什麼人類會選擇尼莫點作為眾多太空飛行器最後的歸宿呢?其實這是因為尼莫點不僅遠,而且還荒無人煙。
  • 太空飛行器的公墓:尼莫點,世界上最孤獨的地方
    無獨有偶,在地球的另一邊,也有一個極為神秘的地方,而人們給它的稱號則是「太空飛行器公墓」。這個比百慕達三角還要神秘的地方就是——尼莫點。太空飛行器的墓地 從尼莫點接收第一艘退役飛船開始, 迄今為止,尼莫點已經累計接收了260多艘退役飛船。其中我國著名的天宮一號和天宮二號也是墜落於此。
  • 空間站們在此長眠:失控的天宮一號,還是落向了這座海底公墓
    遙遠的南太平洋尼莫點附近,號稱地球最寂寞之境,是退休的人造太空飛行器最佳的落入區域。天空一號的許多前輩,就曾被人為控制,歸葬此處,比如著名的蘇聯和平號空間站(MIR)。根據英國天文科普作家David Whitehouse2017年年底為BBC撰寫的文章,這片海底「公墓」安葬著260多個太空飛行器殘骸,大部分來自蘇聯和俄羅斯。
  • 天宮一號墜落地點「很準」 西方「僥倖」說法不值一提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中國官方沒有公布天宮一號墜落地點的細節,有不少外電根據權威專家的觀測進行了評論。哈佛-斯密松天體物理中心的天文學家喬納森·麥克道威爾在推特上表示,太空站或在大溪地島西北部墜入海洋。這一地點處於「太空飛行器公墓」北部,那裡是太平洋上常有太空殘骸落入的偏遠區域。
  • 尼莫點到底有多可怕?是荒漠是墳墓,還有怪聲
    有-尼莫點。這個地方佔地球海洋面積的10%。由於幾乎沒有生命而被稱為海洋「沙漠」。在拉丁語中「尼莫」(nemo)的意思是「沒有人」,很好的概括了它的特點。這塊十三不靠的區域,是世界上最孤獨的地方。它位於南太平洋,是一處由三座島嶼所圍成的三角區域。由於距離此處最近的陸地也在遙遠的2600公裡之外。所以很少有人到達過這裡,陪伴寂寞的只有數萬尺的深海和天空中偶爾墜落的太空飛行器。上帝在創造地球時可能忘了它。
  • 太空飛行器公墓?海洋難抵極?天宮一號的「歸宿」竟然如此特別
    尼莫點,正式名稱為海洋難抵極,位於南太平洋中央南緯48°52.6′、西經123°23.6′之處的海面上,是地球表面距離陸地最偏遠的地點,被稱為地球上最寂寞的地方。以此長度為半徑、尼莫點為中心,可圈出一片與北美洲面積相當的無人海洋。在拉丁語中,「尼莫」意味著「沒有人」 ——這很好地概括了尼莫點的特點。航海界有一個有趣的說法,當船駛經尼莫點,距離海員最近的人類不在澳大利亞也不在南美,而是宇宙空間站上的太空人。
  • 世界上最孤獨的地方——尼莫點,幾乎沒有生命而被稱為海洋沙漠
    在拉丁語中「尼莫」的意思是「沒有人」,很好地概括了它的特點。尼莫點正式名稱為海洋難抵極,這個地點孤立於陸域、船舶航線及洋流之外,其所處海域的人類活動及其他生物蹤跡稀少。所以很少有人到達過這裡,陪伴寂寞的只有數萬尺的深海和天空中偶爾墜落的太空飛行器。
  • 看這裡,天涯海角,有個超級寂寞的尼莫點!
    尼莫點它是存放太空飛行器殘骸的好地方。自人類開啟航天時代以來,己經有260多個太空飛行器殘骸安息在這裡。俄羅斯的最多,有140多艘飛船,6個禮炮號空間站,還有鼎鼎大名的和平號空間站。2001年3月,在太空工作了15年的和平號空間站,迎來了回家的日子。
  • 地球上最孤寂之地——尼莫點,離它最近的人類活動地竟是空間站!
    由於尼莫點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尼莫點周邊的海洋環境不足以供養大量生物,唯部分海底細菌可在附近的東太平洋海隆一帶依賴深海熱泉存活。至於離此處最近的有人類活動的地方,那是距地球表面400千米高空中空間站。然而也正因為尼莫點的與世隔絕,許多國家把太空飛行器的殘骸墜落於此處以避免不必要的環境汙染與事故。
  • 功勳太空飛行器天宮二號燃燒謝幕 權威解答為何「非毀不可」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今晚「回家」。7月19日21時06分,天宮二號在地面指揮人員的指令下受控離軌,主體在大氣層中燒毀,少量殘骸落入南太平洋預定海域。去年4月2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無控再入大氣層。不同的是,此次天宮二號採取受控方式離軌,這是繼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後,我國第二次實施太空飛行器受控離軌。
  • 天宮一號墜落了,但具體在哪兒?
    差不多同一時間,美國聯合部隊太空司令部(JFSCC)發布簡報:天宮一號已經再入大氣層,墜落區域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他本人認為,天宮一號墜落具體地點是在法屬大溪地西北、著名的太空飛行器墓地,以北海域。按照國際慣例,近地軌道大型太空飛行器完成飛行任務後,一般會在地面控制下,墜入南太平洋指定安全海域,也叫太空飛行器公墓。
  • 「牧星人」是怎樣把天宮二號帶回家的
    因而,該處成為了「太空飛行器墳場」。自從蘇聯首次在尼莫點海域墜落太空飛行器殘骸,國際上共有200多個太空飛行器「遺體」在此長眠。7月19日,落葉歸根的天宮二號,也以此處作為了最終歸宿。可能有人覺得,控制太空飛行器返回不過是發送幾個指令而已。表面上看或許如此,但背後絕非這麼簡單。
  • 天宮二號已回家,少量殘骸墜落南太平洋
    遨遊太空近3年的天宮二號19日晚在預定時間內返回地球,少量殘骸墜落南太平洋預定安全海域,用極其壯烈的方式為我國空間實驗室任務畫上圓滿句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證實,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於北京時間7月19日21時06分受控離軌並再入大氣層,少量殘骸落入南太平洋預定安全海域。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介紹,天宮二號受控再入大氣層,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階段全部任務圓滿完成。
  • 社評:自行墜落的天宮一號亦自律自尊
    天宮一號北京時間4月2日上午開始再入大氣層,未燃盡的部分墜落在南太平洋。儘管去年3月份天宮一號就停止了數據服務,地面無法再對它進行調控,它何時再入大氣層墜落以及墜落在什麼地方成為全球航天界的關注點,但科學家們對它安全墜落的估算得到最終驗證。
  • 有太空飛行器之墓稱號的尼莫點具體位於哪裡?這篇文章說的已經很全面
    尼莫點是地球上距離陸地最偏遠的點,而距離尼莫點最近的陸地點位是三座南半球的島嶼,分別是位於尼莫點北方皮特凱恩群島中的迪西島,位於尼莫點東北方復活節島西南角的莫圖努伊島,以及位於尼莫點南方南極洲外海的馬厄島。
  • 天宮二號僅用兩年就即將墜毀?網友:啥原因呢?
    日前,國外相關機構偵測到中國天宮二號衛星正在進行降軌工作,而如果按此推測,則天宮二號衛星很可能即將墜毀。對於國外機構判斷中國天宮二號即將墜毀的猜測,國內一些網友是持反對態度的,因為天宮二號衛星是於2016年9月才發射的,如果按照時間來推算的話,它不過才在太空呆了兩年多的時間,這麼快就墜毀,應該是不太可能吧!
  • 天宮一號墜入南太偏僻海域 長眠「太空飛行器公墓」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的消息,終結了幾周來部分外媒圍繞天宮一號命運的喧囂,這些媒體擔憂的、甚至是渲染的「失控太空飛行器威脅地球」的場景並沒有出現。西方權威科學家表示,天宮一號落在有「太空飛行器公墓」之稱的南太平洋的一塊水域,那裡是經常落入太空殘骸的區域。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的消息公布後,很多外媒進行了報導。
  • 東方紅一號48年沒墜地,天宮二號為何突然降軌?不能讓他們得逞
    掌握航天員天地往返技術,通過神舟1號至神舟5號的發射,以及航天員楊利偉天地往返的成功,標誌著載人航天一步走戰略順利達成目標;第二步是掌握航天員出艙行走、太空飛行器空間交會對接、多人多天在軌飛行、太空燃料補加等技術,通過神舟6號至神舟11號的發射,以及天宮一號、天宮二號任務的順利實施,標誌著第二步目標的順利達成;第三步就是建立中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
  • 神舟十一號飛船撤離天宮二號 航天員踏上返回之旅
    軍報記者北京11月17日電(記者韓阜業、段江山)北京時間11月17日12時41分,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實施分離,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即將踏上返回之旅。截至目前,他們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已工作生活了30天,創造了中國航天員太空駐留時間的新紀錄。組合體分離前,航天員在地面科技人員的配合下,撤收了天宮二號艙內的有關試驗裝置和重要物品,放置到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中。離開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前,景海鵬、陳冬向地面科技人員和關心支持航天事業的人們表達了他們的感謝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