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飛行器公墓?海洋難抵極?天宮一號的「歸宿」竟然如此特別

2021-03-01 觀滄海

尼莫點,正式名稱為海洋難抵極,位於南太平洋中央南緯48°52.6′、西經123°23.6′之處的海面上,是地球表面距離陸地最偏遠的地點,被稱為地球上最寂寞的地方。

尼莫點最近的陸地為3座遙遙相望的南半球島嶼——皮特凱恩群島中的迪西島、復活節島西南角的莫圖努伊島和南極洲外海的馬厄島,與三者距離均遠達2688千米。

以此長度為半徑、尼莫點為中心,可圈出一片與北美洲面積相當的無人海洋。在拉丁語中,「尼莫」意味著「沒有人」 ——這很好地概括了尼莫點的特點。

航海界有一個有趣的說法,當船駛經尼莫點,距離海員最近的人類不在澳大利亞也不在南美,而是宇宙空間站上的太空人。

尼莫點孤離於陸域、船舶航線及洋流之外,周邊的海洋環境不足以供養水產生物,因此這裡既沒有人類,也沒有漁業。洋流在側畔擦肩而過,留下一片幾乎靜止的水域。

運行在近地軌道的大型太空飛行器退役後,國際通行的做法是讓其受控墜落到遠離陸地的尼莫點「太空飛行器公墓」。太空飛行器殘骸的輻射和有害物質會被困住,不再外流汙染。如此一來,既不會產生太空垃圾,也不會對地面造成威脅。

不止天宮一號落入「太空飛行器公墓」。俄羅斯的和平號空間站、進步號系列飛船,美國的康普頓伽馬射線望遠鏡等都落在那兒。2017年9月,我國天舟一號飛船殘骸也墜入該「公墓」。

英國廣播公司(BBC)2017年年底的一篇文章顯示,這片「太空飛行器公墓」「安葬」著260多個太空飛行器殘骸。

相關焦點

  • 太空飛行器的公墓:尼莫點,世界上最孤獨的地方
    因為無論是幾萬米的地下世界還是浩瀚無垠的海洋,還有著許多人類至今無法解釋的地方和現象。比如雷貫耳的百慕達三角地區,自從哥倫布發現以來,已經有無數經驗豐富的船員命喪於此,因此百慕達三角地區也被人們稱為「航海者墓地」。無獨有偶,在地球的另一邊,也有一個極為神秘的地方,而人們給它的稱號則是「太空飛行器公墓」。
  • 太空飛行器的公墓:尼莫點,世界上最孤獨的地方
    因為無論是幾萬米的地下世界還是浩瀚無垠的海洋,還有著許多人類至今無法解釋的地方和現象。比如如雷貫耳的百慕達三角地區,自從哥倫布發現以來,已經有無數經驗豐富的船員命喪於此,因此百慕達三角地區也被人們稱為「航海者墓地」。無獨有偶,在地球的另一邊,也有一個極為神秘的地方,而人們給它的稱號則是「太空飛行器公墓」。這個比百慕達三角還要神秘的地方就是——尼莫點。
  • 天宮一號墜入南太偏僻海域 長眠「太空飛行器公墓」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經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和有關機構監測分析,4月2日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已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的消息,終結了幾周來部分外媒圍繞天宮一號命運的喧囂,這些媒體擔憂的、甚至是渲染的「失控太空飛行器威脅地球」的場景並沒有出現。西方權威科學家表示,天宮一號落在有「太空飛行器公墓」之稱的南太平洋的一塊水域,那裡是經常落入太空殘骸的區域。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的消息公布後,很多外媒進行了報導。
  • 太空飛行器的公墓:尼莫點,埋葬260多艘飛船,天宮二號也墜落在這
    地球浩瀚的海洋中有無數神秘的地方,像是大名鼎鼎的百慕達三角地區。由於自哥倫布以來無數水手摺戟於此,因此又被稱為「航海者墓地」。在地球的另一面也有一個神秘、平靜而貧瘠的地方,那裡也有一個響噹噹的稱呼——太空飛行器公墓。
  • 殯葬新聞:海底公墓另類歸宿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世界第一個「海底公墓」將在美國佛羅裡達誕生,2萬多人可以在此找到最終的歸宿。這個「海底公墓」將建在佛羅裡達群島附近一個12米深的海底人造礁灘上。從設計圖上看,高聳圓柱和雄偉的雕像仿佛再現了巴洛克時期的羅馬城。
  • BBC揭秘南太平洋海底「衛星公墓」:退役空間站在此長眠
    這些新的目標境域中,有一個被稱為「海洋難抵之極」。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10月24日報導,「海洋難抵之極」位於離陸地最遠的地方,在南太平洋皮特凱恩群島以南約2700公裡處——那片介乎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南美洲的「無人之地」或者更準確說是「無人之水」。報導稱,這個海洋「難抵之極」不僅吸引探索者,操作衛星的人也對它感興趣,這是因為,送上天的衛星遲早要回落地球,問題是落到哪裡。
  • 專家解讀天宮一號再入疑問:再入落區位於「太空飛行器墳場」 堪稱完美...
    ——已經與地面中斷數據聯繫  太空飛行器再入大氣層,分為受控再入和無控再入兩種方式。天宮一號採取了無控方式再入。  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秘書長、航天科工集團二院研究員楊宇光介紹,採取無控方式再入大氣層的太空飛行器,一般包括已經超過服役壽命,或發生故障失去控制的太空飛行器,以及火箭發射過程中已經用完的各個子級。
  • 世界上最孤獨的地方——尼莫點,幾乎沒有生命而被稱為海洋沙漠
    10%,由於幾乎沒有生命而被稱為海洋「沙漠」。尼莫點正式名稱為海洋難抵極,這個地點孤立於陸域、船舶航線及洋流之外,其所處海域的人類活動及其他生物蹤跡稀少。所以很少有人到達過這裡,陪伴寂寞的只有數萬尺的深海和天空中偶爾墜落的太空飛行器。
  • 「海底公墓」顛覆傳統
    長久以來,許多科學家都在為海洋是否是生命的發源地爭論不休,但不管生命是否來自海洋,它卻可以歸於海洋。隨著人們越來越平和地對待死亡,「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正在被悄然顛覆,終極關懷也被注入了新的時代氣息,人們的殯葬觀念正在不斷更新。
  • 空間站們在此長眠:失控的天宮一號,還是落向了這座海底公墓
    遙遠的南太平洋尼莫點附近,號稱地球最寂寞之境,是退休的人造太空飛行器最佳的落入區域。天空一號的許多前輩,就曾被人為控制,歸葬此處,比如著名的蘇聯和平號空間站(MIR)。根據英國天文科普作家David Whitehouse2017年年底為BBC撰寫的文章,這片海底「公墓」安葬著260多個太空飛行器殘骸,大部分來自蘇聯和俄羅斯。
  • 中國天宮一號或失控墜毀?
    特別是2016年中國航天部門宣布與天宮一號中斷聯繫後,外媒紛紛炒作「失控的」天宮一號「將對多國造成  巨大的威脅」。外媒稱,因質量過大,天宮一號可能無法在重返大氣層時完全燒毀,如果它墜毀到了有人區裡,「碎片和劇毒燃料」將會引發一場嚴重的「災難」。
  • 天宮一號預計產生1-1.5噸殘骸 將墜入南太平洋
    天宮一號突破的空間交會對接、航天員短期駐留等關鍵技術,為我國空間站建設積累了重要技術基礎。  專家表示,此次天宮一號再入堪稱「完美」,落區也正處於太空飛行器扎堆墜入的太平洋「太空飛行器墳場」區域。經計算預測,8噸左右的天宮一號,或將產生1-1.5噸左右的殘骸墜入大洋。
  • 天宮一號「落葉歸根」 在軌兩千三百多天
    天宮一號「落葉歸根」本報記者 付毅飛在太空飛行了6年半的天宮一號回來了。4月2日,它再次飛越祖國上空,經過了北京、上海、南京、廣州、香港……8時15分左右,它重新進入大氣層,化作無數碎片,在天空中留下了一道道流星,最後落入南太平洋中部區域。
  • 80天,1800公裡,北京姑娘成首次徒步抵達「難抵極」的人
    本報記者 陳曦/文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南極之「難抵極」,意為不可接近之極。1911年12月14日,挪威阿蒙森的探險隊第一次遠徵南極大陸。整整47年後,蘇聯遠徵車隊才在同一天,第一次驅車抵達南極大陸「難抵極」。  至今,全世界僅有9名男性探險者,依靠風力以風箏滑雪的方式成功遠徵「難抵極」,徒步遠徵幾乎是天方夜譚。
  • 功勳太空飛行器天宮二號燃燒謝幕 權威解答為何「非毀不可」
    去年4月2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無控再入大氣層。不同的是,此次天宮二號採取受控方式離軌,這是繼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後,我國第二次實施太空飛行器受控離軌。首次長達30天的航天員在軌駐留、首次「太空加油」、首次完成植物「從種子到種子」全過程生長實驗……主要使命完成後,天宮二號還發揮餘熱,參與量子通信等任務,超期服役1年多。
  • 天宮一號功成名就榮歸故裡 星辰大海的徵途不再是夢
    2018年4月2日訊,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上午消息,經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和有關機構監測分析,今日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已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
  • 人類首次徒步抵達南極「難抵極」,創歷史的中國姑娘:我的秘訣是...
    今年1月25日19點18分,她和兩位外籍助理一行三人歷時80天,徒步1800公裡,抵達了南極大陸的「難抵極」。這是人類首次僅靠雙腳到達「難抵極」!抵達後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豎起五星紅旗。為了這一刻,她整整奮鬥了5年。 那麼,鮮為人知的「難抵極」到底是一個怎樣神奇的存在?馮靜又為什麼要兩次遠徵南極大陸?這期間她克服了哪些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呢?
  • 天宮一號「熔」歸故裡 未發現對地面造成損害
    2018-04-03 15:55圖文來源:羊場晚報在太空飛行約六年半的天宮一號回來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4月2日發布消息稱,當天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已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