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始終是人們每年一度的熱門話題,考什麼也一直是高考的焦點之一。
高考考試科目簡史
文科和理科
想當年,簡單粗暴,就兩類:文科和理科,不管你選哪一類考試,每一類都考六門課u程。語數外必考,文科生需要另外考的三門是政治、歷史、地理,簡稱文綜;理科生必須考物理、化學、生物,簡稱理綜。
3+3模式
後來大家覺得這樣考生選擇權太少,於是又有了3+3模式,第一個3,仍然是語數外三門,另外三門大家從六門課中任選3門,這樣,考生門選擇自由度大大提高了,大家可以有20種排列組合方式來參加高考。除了選擇多樣化外,大家都想棄選物理、化學這種高難度科目,想通過地理、歷史這種科目降低自己考試的難度,以至於逼迫大學在招生時不得不做出限制,即某些專業必須要選考物理。
3+1+2模式
好了,大家吵一吵鬧一鬧,教育主管部門覺得大家說的也還有點道理,於是又隆重推出了3+1+2的菜單!
也就是語數外必考,物理和歷史中選考一門,另外的任選。這樣排列組合的選擇少很多了,很多選擇強迫症舒服多了。由於限定了物理、歷史中必選一門,也限制了很多想考個減配版高考的考生的想法。
當然,我沒有全部去調查每個省是不是都改成了3+1+2,這也不是我們在這裡討論的重點。我們討論的重點是,物理、化學都可以選擇的時代,為什麼外語(主要是英語)為什麼不能不考?
不管什麼模式,外語(英語)必考!
當年,高考這之所以改了多次考試科目的選擇方式,是為了讓考生能有自由發展的選擇。但是以不變應萬變的是,不管其他科目怎麼變,外語總是必考的!
由於我們現在的中小學外語教授的絕大部分是英語,因此這個問題也可以說是英語必考!
讓人痛苦的英語
大家會覺得,物理這麼重要都可以選擇不考,為什麼英語必須要考呢?好像我學個十幾年的英語,也沒什麼用啊,純粹就是被折磨了十幾年而已。之所以大家會覺得英語沒必要考,我們可以看一下大部分人的實際情況。
學習過程:背單詞、背語法、背慣用法,十幾年如一日。
實際應用:不認識、不會聽、不開口說,幾十年如一日。
一邊是學英語十幾年如一日,另一邊是上班後幾十年如一日的無實際使用經歷。讓人感覺青春都被英語蹂躪了!考上大學了,大家覺得終於不用那麼努力學英語了,可是接下來還有四六級英語考試,考研英語也是必考,博士也是。天啊,英語在中國人的學習過程中可以說是無處不在!
高考為什麼必須考英語
不管大家怎麼想,英語與大學的求學生涯如影相隨,即使你痛苦如斯,它也不離不棄!個人覺得,其實英語之所以必須要考,從宏觀上主要是基於以下考慮的。
國際化進程中人才的必要素質:中國的經濟起飛,可以說進入WTO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這之後,中國經濟突飛猛進,沒有國際化,就沒有中國經濟的今天,而這個過程中,不管是請進來,還是走出去,英語都是一座橋梁。有人說自己又沒有國際化,沒必要學英語。不好意思,國家要國際化,人才是教育的產品,你不學只能說你不是按設計生產的優等品而已(不是說你不是人才,請不要抬槓),國家發展需要優等人才產品,而英語是必備要素。精英教育的必要因素:雖說大學普及了,大家都有的書讀,但不管怎麼說,高考是一種選拔考試,希望從高考對大家做一個篩選,從而可以因材施教。在TOP榜上的大學,教育也開始國際化,很多課程為了跟世界接軌都開始採用英語原版教材;另外研究生如果不懂英語,可以說根本畢不了業;如果要開展研究工作,沒有英語也是寸步難行。客觀上還存在很長一段時間,需要向國外先進科學技術學習:我們進步了,我們厲害了,但在科學技術領域,客觀地講,我們在很廣闊的領域都還存在著繼續向國外學習的需要,所以不懂英語,估計還很難實現跟蹤前沿、先追後超的戰略。其實,從個角度出發,英語也是獲取向上生長空間的重要因素。在求學階段,考研、讀博、看文獻、留學都要英語,所以我們也不要再去痛恨了。
能否讓一部分人不學那麼多英語呢?
其實大家對英語的痛恨來自於自己學了英語根本用不上這種體驗!那麼是不是在我們的教育體系設計時,可以讓一部分人不學英語呢?
我覺得是可以的。至少可以不學十幾年!
搞科研的、外貿的、導遊的都要英語很正常,但去考古、學前教育、師範類的歷史、思想品德這些跟英語沒多大關係的專業,也要英語過六級,就有點過了。這些專業在中學學的那一點點英語基礎就足夠了,如果在工作中有需要可以再學習就是了。
我想之所以出現現在高考大家都要考英語的情況,應該還是思想不夠解放的原因,或者也是教育主管部門圖簡單一刀切的處理方式所造成的。
不知道大家怎麼看這個問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