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金屬球」,洩露小行星「心」事

2020-11-09 科普百分百

10月28日,一篇發表於《行星科學期刊》上的最新研究引起了熱議,研究人員首次在紫外線波段對名為靈神星(Psyche)的小行星進行了觀測,第一次在小行星上觀測到了被認為是氧化鐵的紫外線吸收帶,這就意味著這顆小行星上已經產生了鐵的氧化現象,研究人員推測這一現象可能是太陽風撞擊小行星表面與其物質相互作用的結果。

這顆被科學家「估值」1000萬萬億美元的靈神星還有個特別之處——很可能是一顆完全由鐵和鎳組成的「金屬球」。

為什麼會存在一顆完全由金屬「打造」的小行星?小行星中的金屬從何而來?帶著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實驗室副研究員趙玉暉。

被撞出來的金屬小行星

1852年3月17日,義大利天文學家安尼巴萊·德·加斯帕裡斯發現了一顆小行星,並將其命名為靈神星。後續觀測顯示,這顆小行星的直徑約250千米,外觀呈橢球狀,質量大約是2.19×1019千克,表面布滿了隕石坑。科學家認為這是迄今為止觀測到的質量最大的M型小行星,同時也是小行星帶中質量最大的天體之一。

靈神星的最大特點,就是完全由鐵、鎳和一些稀有金屬構成,這也是M型小行星的主要特徵之一。

一般認為,小行星中的金屬來自行星的熔融分異過程。「當原行星發生熔融過程,金屬和矽酸鹽會發生熔融並因為密度差分離。密度較高的鐵鎳等金屬液體會沉入原行星核並緩慢冷卻結晶,而密度較低的矽酸鹽物質會形成它的殼層和幔層。」趙玉暉表示。

此前的相關研究認為,靈神星很可能是在太陽系早期行星軌道不太穩定時,原行星與其他天體發生碰撞,原始外層巖石徹底被剝離,內核外露,最終冷卻形成了一個金屬球。「一顆已經完成了熔融分異的原行星在受到撞擊後,殼幔層部分與金屬核分離,只剩下後者,便形成了金屬小行星。」趙玉暉進一步解釋道,這樣的小行星相對較少,一方面需要已經發生了熔融分異過程的原行星遭受撞擊;另一方面,撞擊的過程中金屬核需要能夠較好的保留下來。太陽系中更多的還是行星形成過程中遺留下來的原始星子。

靈神星或許是太陽系中已知的唯一的一顆幾乎完全由一個內核構成的天體。

揭秘太陽系形成之謎

通常天體的內核都隱藏的非常深。就連我們所居住的地球,以目前的科技水平來說,地心深處仍然是個難以破解的謎團。「觸手可及」的家園都無法探查,更何況遙遠的天體,幾乎不可能對其內核開展直接觀測與研究。所以,靈神星的出現,給了科學家一個研究行星以及大型衛星天體內核的難得契機。

今年2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決定選用其現役最強悍火箭重型獵鷹,作為2022年發射塞克(Psyche)小行星探測器的運載重器,派遣探測器對這顆金屬小行星進行更全面和詳細的觀測,這將是人類探測的首個全金屬世界。

據悉,探測器將搭載磁力計與多光譜成像儀、伽馬射線和中子光譜儀、驗證深空雷射通訊技術等設備,對靈神星的元素組成、磁場強弱分布、金屬以及矽酸鹽比例等進行分析,並製作高解析度圖像。

為何科學家對這顆「金屬球」如此執著?因為它很有可能藏著太陽系形成的秘密。趙玉暉表示,在太陽系早期,塵埃經歷熱過程形成球粒,球粒碰撞結合形成千米大小的原始星子,一些原始星子又通過不斷吸積形成大行星,而其他留存在系統中的,一部分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小行星,「因此我們認為小行星可能保留著太陽系演化過程中的許多信息」。

「一些經歷熱變質程度不高的小行星,沒有經歷太多的改造和蝕變,很好地保留了太陽系形成初期的原始物質,可以為我們了解太陽系的形成提供幫助。而如靈神星這類經歷了熔融分異過程的金屬型小行星,則可以為我們了解行星形成過程和內部機構提供大量有價值的信息。」趙玉暉補充道。

相關焦點

  • 每日科普|一顆「金屬球」,洩露小行星「心」事
    為什麼會存在一顆完全由金屬「打造」的小行星?小行星中的金屬從何而來?帶著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實驗室副研究員趙玉暉。1852年3月17日,義大利天文學家安尼巴萊·德·加斯帕裡斯發現了一顆小行星,並將其命名為靈神星。
  • 為什麼會存在一顆完全由金屬「打造」的小行星
    這顆被科學家「估值」1000萬萬億美元的靈神星還有個特別之處——很可能是一顆完全由鐵和鎳組成的「金屬球」。為什麼會存在一顆完全由金屬「打造」的小行星?小行星中的金屬從何而來?帶著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實驗室副研究員趙玉暉。
  • 估值1000萬萬億的小行星上,竟然出現氧化現象,上面有氧氣?
    靈神星最早發現於19世紀中期,它在小行星中,屬於體積巨大的那一種,根據估算,靈神星的質量大約為小行星帶中所有天體質量總和的0.6%,而且靈神星是一顆金屬小行星,它完全是由鐵和鎳構成的,除此之外,它還用於一個金屬核心,這讓它的估值一度高達1000萬萬億,可以說是一顆絕對的「寶藏星球」了。那麼,靈神星是如何誕生的呢?
  • 一顆小行星被地球「甩」了出去
    小行星2020 QG變軌8月16日,代號為2020 QG的小行星飛掠地球,最近處在距離印度洋上空2950公裡處。這讓2020 QG成為近年來最靠近地球的小行星。儘管這顆SUV大小的小行星,沒有撞上地球。
  • 一顆小行星5月初將飛掠地球 臨時編號:2020 DM4
    新華社南京3月3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3日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該臺近地天體望遠鏡近日新監測到一顆近地小行星:2020 DM4。根據軌道計算,這顆小行星預計於今年5月初飛掠地球。  據悉,位於江蘇盱眙的近地天體望遠鏡2月26日晚搜索到這顆小行星。科研人員立即將相關信息上報國際小行星中心,國內外共12家天文臺站先後加入觀測。
  • 一顆小行星即將撞向地球?人類末日?
    一顆小行星即將撞向地球?人類末日? 根據軌道計算, 這顆小行星預計於今年5月初飛掠地球。 運動到離地球最近時, 與地球距離為地日距離的0.048倍, 約合718萬千米。
  • 靈神星,一顆完全由金屬組成的小行星,它的價值讓你無法想像
    浩瀚的宇宙,大到你無法想像,然後各種奇怪的星球也非常的多,上次我就發表了一篇「鑽石星球」,而這次我要說的是一個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它叫靈神星,而它可能最初是一顆行星,之後在太陽系形成過程中部分被摧毀。
  • 日本探測器向小行星發射金屬彈,是否表示人類已可以攔截小行星?
    所以,衝擊石英也是小行星撞擊的另一個證據還有一些其他的證據,不再贅述。所有證據都證明,墨西哥希克蘇魯伯隕石坑附近,在6500年前,曾經遭受了一顆直徑10公裡左右的小行星的猛烈撞擊。如此龐大的小行星,以每秒鐘20公裡的速度撞向地球,後果可想而知。所以,雖然小行星撞擊導致恐龍滅絕的說法,仍然存在一些疑點,但科學界對小行星的擔憂從未停止。假設現在有一顆類似大小的小行星飛向地球,人類是否有辦法化解?
  • 深空探測器發射金屬彈,小行星被砸出10米坑,這是要攔截小行星?
    在其中找到了一些小行星撞擊的證據,比如:坑內巖層除了有豐富的恐龍化石之外,還有大量的稀有金屬。通常情況下,在地球巖層中的平均含量大概只有十億分之一左右,但在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內的銥含量卻達到了平均含量的200倍。
  • 靈神星,唯一無二的金屬小行星
    在太陽系的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有一個小行星帶,其中密密麻麻地分布著將近50萬顆小行星,根據光譜類型,科學家們將小行星分為C、S、M
  • 秘魯從天而降的三顆金屬球,到底是什麼東西?
    在外來物體的進入地球時,不論是衛星還是小行星,都會與大氣層進行摩擦而產生劇烈的火花,因此這也是為什麼人們在看到流星時卻看到了流星帶著小尾巴。
  • 一顆小行星 轉著轉著就把自己轉沒了
    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一幅圖像揭示了一顆小行星的逐漸自我毀滅的過程,它噴射出的塵埃物質形成了兩條細長的彗星狀尾巴。NASA公布了一張哈勃望遠鏡拍攝的圖片,顯示了一顆小行星正在撕裂自己的過程。之所以走上這條自我毀滅的道路,是因為這顆小行星自旋的速度太快了。
  • 一顆新發現的小行星正靠近地球
    新華社南京11月12日電 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該臺最新發現一顆近地小行星:2020 VA1。該小行星目前正在向地球靠近,預計在11月20日飛掠地球。本次飛掠不會對地球構成威脅。據悉,這顆小行星最早由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於11月6日發現。此後,位於克羅埃西亞、捷克、義大利、英國等地的十多個天文臺站跟蹤觀測,印證了該小行星的存在並初步定軌。8日,國際小行星中心發布了這顆小行星,並給予臨時編號2020 VA1。
  • 昨日,一顆「戴口罩」的巨型小行星飛掠地球
    語宙+我球安好昨日,一顆巨大的小行星飛掠地球。正如你我所見證,我球安好,人類倖存。它長這樣——▲雷達影像中的1998 OR2 小行星4月18日拍攝(來源:NASA)我國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一直在監測這顆小行星,並向國際小行星中心(MPC)上報監測數據。
  • 稀有金屬小行星價值超過全球經濟總量
    ◎趙臘平/譯加拿大礦業網 10月29日發表Cecilia Jamasmie的報導稱,美國宇航局的哈勃望遠鏡獲得了一顆富含稀有金屬的小行星圖像,估計這顆小行星上稀有金屬的價值10000萬億美元,足以讓我們全球的經濟總量蒙羞——2019年,世界經濟的價值約為142萬億美元。
  • 我國又發現一顆近地小行星 與地球軌道距離最近
    我國又發現一顆近地小行星 與地球軌道距離最近原標題:我國又發現一顆近地小行星,系2月下旬以來發現的第三顆新華社南京3月30日消息,記者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國際小行星預警網和國際小行星中心近日又發布一顆由該臺近地天體望遠鏡率先觀測到的近地小行星
  • NASA:一顆小行星在萬聖節期間近距離掠過地球
    據國外媒體報導,萬聖節時一顆小行星抵達地球附近,天文學家發現這顆小行星相當於一個足球場的大小,距離地球50萬公裡,相當於地月距離的1.3倍。這顆小行星被命名為2015 TB145,屬於今年才發現的小行星,根據美國宇航局的消息,由於這顆小行星直徑較大,距離較近,目前仍然處於跟蹤狀態。足球場大小的小行星直徑達到數百米,目前觀測還沒確定具體的數值,但可能在290米至650米之間。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利用射電望遠鏡對小行星進行觀測,西維吉尼亞州綠岸望遠鏡、波多黎各巨大的阿雷西博天文臺也會對其進行研究。
  • 一顆近地小行星近距離飛掠地球,約14.4萬公裡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近地小行星2020 FL2於北京時間2020年3月23日凌晨04時38分24秒在0.38地月距離(約14.4萬公裡)飛掠地球。此前報導:8天前,一顆近地小行星飛掠地球值得注意的是,新華社23日消息,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新發現一顆已飛掠地球的近地小行星。根據觀測確定的軌道推算,這顆小行星於北京時間3月15日凌晨4時17分51秒飛掠地球,此次與地球的最近距離約為32.8萬公裡。國際小行星中心(MPC)已發公告確認這一發現,並為這顆小行星給出臨時編號:2020 FD2。
  • 剛剛,一顆足球場大的小行星和地球擦肩而過
    剛剛,一顆足球場大的小行星以每小時20000英裡的時速和地球擦肩而過「2002NNA」的小行星,在6月6日飛掠地球。NASA同時表示,該小行星並沒有撞擊地球的危險。美國space網站稱,這顆小行星和地球最接近的時間為格林尼治時間3點20分(北京時間11點20分)。據《今日美國》報導,這顆小行星的直徑超過1000英尺(約為300米),而它的軌道預計只會變化約125英裡,並不會撞擊到地球。
  • 相距630萬公裡 一顆小行星將飛掠地球但無威脅
    據美國太空網28日報導,大型小行星1998 OR2將於美國時間4月29日清晨飛掠地球,屆時它與地球相距630萬公裡。科學家強調說,在可見宇宙超過900億光年寬的背景下,這也算「親密接觸」,但此次這顆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可能性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