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6500萬年前,地球霸主恐龍在很短的時間內突然滅絕了,留下了遍布世界的恐龍屍骨化石。
恐龍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滅絕的,在科學界存在很多種假說,也一直存在爭議。
不過,其中有一種假說,獲得了較為普遍的認可,即小行星撞擊說。
地質學家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上,發現了一個巨大的隕石坑,被稱為希克蘇魯伯隕石坑。
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是世界最大的隕石坑,直徑186英裡。
在其中找到了一些小行星撞擊的證據,比如:坑內巖層除了有豐富的恐龍化石之外,還有大量的稀有金屬。
通常情況下,在地球巖層中的平均含量大概只有十億分之一左右,但在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內的銥含量卻達到了平均含量的200倍。
如此大量的金屬,從哪裡來的?
最合理的解釋就是來自於太空。因為,太空中的含量非常豐富,是地球的1000倍以上。
此外,在隕石坑內找到了衝擊石英,衝擊石英也稱為撞擊石英。
顧名思義,這種特殊的石英在極高壓下形成。
通常在自然界環境中,也只有隕石撞擊產生的巨大壓力,才可能形成衝擊石英。
所以,衝擊石英也是小行星撞擊的另一個證據
還有一些其他的證據,不再贅述。
所有證據都證明,墨西哥希克蘇魯伯隕石坑附近,在6500年前,曾經遭受了一顆直徑10公裡左右的小行星的猛烈撞擊。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這顆小行星的大小。
假如現在把這顆小行星放在地面上,那麼它的高度已經超過珠穆朗瑪峰。
在小行星的頂部,飛機正飛來飛去......
如此龐大的小行星,以每秒鐘20公裡的速度撞向地球,後果可想而知。
所以,雖然小行星撞擊導致恐龍滅絕的說法,仍然存在一些疑點,但科學界對小行星的擔憂從未停止。
假設現在有一顆類似大小的小行星飛向地球,人類是否有辦法化解?
對這件事,說得再說也不如實踐一次。幸好已經有探測器做了相關的科學嘗試。
今年年底,日本於2014年發射的「隼鳥2號」探測器,即將返回地球,同時將帶回「龍宮」小行星的礦物質樣本。
簡單介紹一下「龍宮」小行星。
這顆小行星隸屬於太陽系,直徑大概只有1公裡左右。
運行軌道在地球與火星之間。
「龍宮」小行星的狀態與地球誕生時很接近,含有水和有機物。
據日本相關負責人表示,日本發射「隼鳥2號」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探明小行星的物質與生命起源的關係。
不過探測小行星的方法,的確值得重點說一下。
「隼鳥2號」在2018年左右與「龍宮」小行星相會,被小行星的引力捕獲,進入環繞「龍宮」的軌道。
在初始階段,隼鳥維持在距離龍宮表面20公裡的高度,進行相關的測繪與勘察。
然後隼鳥開始降低高度,在距離龍宮表面不到60米的高度,釋放出兩個小型登陸器。
這兩個登陸器都正常登陸龍宮表面,並採集龍宮的地表和地下的礦物質。比較奇特的是,這個只有一條腿的小傢伙,工作模式是跳躍。
釋放登陸器之後,接下去隼鳥又幹了一件更特別的事,向龍宮發射了一枚金屬彈。
金屬彈撞擊小行星表面後,形成大概直徑10米的有一定深度的撞擊坑,同時飛濺起大量行星礦物質。
隼鳥藉此機會就可以採集到更多行星礦物質。
試想一下,如果隼鳥此時發射的不是一顆普通金屬彈,而是一枚核彈,那麼龍宮小行星會不會就此瓦解?
應該說是有這種可能的,不過具體可行性如何,還是需要大量的科學研究。
不管怎麼說,日本隼鳥成功探測龍宮小行星,也為人類抵禦外來小行星打開了一個思路。
在技術層面,對直徑不足1公裡的小行星,隼鳥尚且可以成功實現較為精準的環繞、登陸。
那麼,對於體積更大的小行星,是不是更不在話下?
此外,隼鳥可以向龍宮釋放登陸器,也意味著隨著科技的發展,將來或許能為小行星安裝一種特別的軌道變更發動機,以此控制小行星。
總之,在深空探測領域,隼鳥2號探測器對小行星的探測和採樣工作,是令人矚目的事件,也是值得肯定的。如今,隼鳥已經脫離龍宮小行星,帶著採集到的小行星樣本,正在趕回地球的路上。隼鳥探測的意義,不僅在於對小行星形成的研究,也拓展了人類駕馭小行星的思路,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人類就可以徹底避免類似6500萬年前那種巨大的小行星撞擊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