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8月9日,好萊塢知名編劇柯特·路德基(Kurt Luedtke)在密西根州的一家醫院因病去世,享年八十歲。路德基曾憑藉《走出非洲》一片拿到過第5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獎,此外,由他執筆創作的影片還包括有《缺席的審判》(Absence of Malice)和《驛動的心》(Random Hearts)等。
柯特·路德基憑藉《走出非洲》贏得了一座小金人柯特·路德基1939年9月28日出生於密西根州,父親從事木材生意。他大學原本念的是法律系,但因為上世紀六十年代興起的黑人民權運動的影響,受使命感與正義感驅使,決心轉攻新聞領域。從美國西北大學新聞系畢業後,路德基加入《底特律自由報》(Free Press),由記者崗位幹起。1967年7月,底特律市爆發騷亂事件,當時正擔任《自由報》城市版副編輯的路德基,冒著生命危險走上街頭第一線,寫下了不少振聾發聵的警醒文字,為長期受到不公待遇的底層非裔群體發聲。1968年,《底特律自由報》憑藉這一系列新聞報導拿到美國普利茲新聞獎,柯特·路德基功不可沒。
此後,他由新聞部主管一路做到報社執行總編,當時年僅33歲。或許正是因為在新聞領域成名太早的關係,1978年時,38歲的路德基做出了離開報社的決定。「毫不誇張地說,我一眼就能看到自己的未來,在這崗位上再幹上二十七年,然後就那麼退休回家。所以我告訴自己,不行,那絕對不是我要的東西。」多年之後,路德基曾回憶說。
年近四十的路德基,想要當電影編劇。他不顧朋友的勸阻,這個電影的門外漢,隻身一人來到了好萊塢闖蕩。在這裡,他吃過無數次的閉門羹,也嘗盡了人情冷暖。最終,獵戶座電影公司(Orion)看上了他的處女作電影劇本《缺席的審判》。
《缺席的審判》由保羅·紐曼領銜主演,西德尼·波拉克擔任導演,講述媒體記者被暗中利用,險些釀成冤獄的社會黑幕故事,體現了路德基這個老新聞人對於司法正義、媒體公正等社會問題的關心與思考。1982年的第五十四屆奧斯卡金像獎,路德基憑《缺席的審判》拿到了最佳原創劇本獎提名,雖然最終負於英國影片《烈火戰車》,但對於他這麼個半路出家的電影新人來說,甫一出手,便已通過這次提名,贏過了無數在好萊塢摸爬滾打大半輩子的老編劇了。
路德基的編劇處女作《缺席的審判》,取材自他供職多年的新聞領域。幾年之後,他與波拉克再度合作,拍攝由梅麗爾·斯特裡普與羅伯特·雷德福德聯袂出演的愛情電影《走出非洲》。該片在1986年拿下包括最佳影片獎在內的七項奧斯卡大獎,柯特·路德基也戰勝了《紫色》、《蜘蛛女之吻》等片的編劇,成功拿下小金人。而這,也僅僅只是他正式完成的第二部電影劇本而已。
與導演西德尼·波拉克(左)在《走出非洲》拍攝現場
《走出非洲》海報成名之後,路德基並未將生活重心徹底轉移到洛杉磯,相比在他看來「假模假式」的好萊塢,他始終更喜歡底特律的腳踏實地,因此當上編劇之後,依然選擇把家安在底特律,哪怕有可能會錯過不少更好發展的機會。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路德基曾參與過不少電影項目的運作,但最終總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與其失之交臂。當初,波拉克導演本是電影《雨人》計劃要找的導演,路德基也已應邀完成了該片的劇本,但之後波拉克因故退出項目,《雨人》改由巴裡·萊文遜執導,路德基的劇本也未被採用。此後,他還曾接手過《辛德勒的名單》的劇本工作,但也因為和導演史匹柏的創作分歧而半途退出。
1999年上映的愛情懸疑片《驛動的心》是路德基正式參與的第三部電影作品,也是他的最後一個電影劇本,該片仍然由西德尼·波拉克擔任導演,上映後反響一般。此後,柯特·路德基徹底與好萊塢說了再見。此後的歲月裡,路德基曾無數次被人問及為什麼不再寫劇本了。對此疑問,為人低調的他總會淡淡地回應一句:「我就是不想寫了。」他也曾回憶說:「倘若我當時就知道要在好萊塢幹編劇有多難的話,打死我也不會做出那個決定。事後想來,我當時轉行去當神經外科醫生的成功概率,估計都要大過當電影編劇。」
晚年,路德基曾兩次罹患癌症,經過與病魔的長期鬥爭,最終於8月9日不幸辭世。按其遺願,家屬宣布其喪事從簡,不辦追悼儀式。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