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倫·布裡克森《走出非洲》

2021-01-21 騰訊網

OUT

OFAFRICA

丹麥女作家卡倫·布裡克森(Karen Blixen),筆名艾薩克·迪內森(Isak Dinesen)在1937年發表了她的第二部作品,即自傳體小說《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作家以優美的文字敘述了1914年至1931年她在非洲經營咖啡農場的生活,充滿深情地回憶了非洲的自然景色,動物和人。故事纏綿悱惻,扣人心弦。字裡行間體現出作家對非洲風土人情的熟悉和眷戀,處處洋溢著散文美的內涵。

《走出非洲》出版後,曾多次再版,不僅在東非和英語國家暢銷,還被翻譯成多國語言,也有中文譯本在中國大陸出版。後來,小說《走出非洲》被搬上銀幕,由美國知名電影導演西德尼·波拉克(Sydney Pollack)執導,並在1986年獲得奧斯卡金像獎。

卡倫·布裡克森女士,1885年出生於丹麥魯斯特,曾在哥本哈根、巴黎、羅馬攻讀藝術。1914年嫁給瑞典男爵布洛·布裡克森·芬內克,後隨丈夫到肯亞經營咖啡農莊。後來她的婚姻破裂,情人也在一次飛機失事中意外罹難。禍不單行,一場意外的大火吞噬了她的莊園。一夜間,她的產業毀於一炬。破產後的女主人從此結束了她在非洲的生活,1931年,也就是世界經濟大蕭條的年代,她回到了故鄉丹麥,成為職業作家,並寫出《走出非洲》。

她的小說集主要有:《冬天的故事》(1942)、《最後的故事)(1957>、《命運女神軼事》(1958)、《草地綠蔭》(1960)、《埃赫雷加德》(1963),等等。1962年,卡倫·布裡克森在魯斯特去世,終年77歲。她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提名,與安徒生並稱為丹麥的「文學國寶」。

- END -

朗誦 / 陳雲水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圖 / 來源於網絡

編輯 / 於鳴非

相關焦點

  • 丹麥文壇的倔強母獅,她的《走出非洲》被海明威稱為「最優秀的關於...
    十七年的非洲生活,令她對非洲風土人情無比熟悉又充滿眷戀,回國後寫了一本被海明威稱之為「我讀過的最優秀的關於非洲的書」。她就是丹麥女作家伊薩克·迪內森,這部作品就是《走出非洲》。電影《走出非洲》劇照伊薩克·迪內森本名卡倫·布裡克森。在丹麥,她是和安徒生齊名的文學國寶;在歐洲,她則被視為一名文壇女漢子。
  • 《走出非洲》: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非洲
    《走出非洲》改編卡倫·布裡克森的同名自傳體小說,講述了凱倫為了得到一個男爵夫人的稱號而遠嫁肯亞,後來她跟英國探險家丹尼斯產生感情的故事。1986年,影片獲得第5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第43屆美國金球獎劇情類最佳影片等獎項。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非洲,那是我們靈魂休憩的地方。青山翠谷,銀河掛川,飛馳而過的身影是鷹的靈魂,休憩之處卻是獅子的溫柔。
  • 除了《走出非洲》,還有8部關於非洲的電影讓人意亂情迷
    《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1985)主演:梅麗爾·斯特裡普、羅伯特·雷德福提到非洲,就能讓人想起這部經典之作。影片根據作者卡倫·布裡克森(Karen Blixen)寫成的回憶錄所改編。講述了凱倫為了得到一個男爵夫人的稱號而遠嫁肯亞,後來她跟英國探險家鄧尼斯產生感情的故事。
  • 智人是如何穿越沙漠、走出非洲的?人類進化史9:走出非洲
    當非洲的智人在南非的海岸邊重建家園之後,有一些「探險家」嘗試離開海岸,去尋找那扇走出非洲的大門。但是,在他們的面前有一道巨大的沙漠屏障,那就是撒哈拉大沙漠。這片沙漠把我們的非洲家園和世界的其他地方分隔而開。
  • 現代智人也多次走出非洲
    現代智人也多次走出非洲人類走出非洲的劇情是越來越複雜了。舊版本的劇情是:現已滅絕的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和我們的直系祖先——現代智人,三者共同的祖先是在東非進化來的直立人。我們的直系祖先則繼續呆在非洲,直到大約6萬年前,現代智人才走出非洲。現代智人進入歐亞大陸後,就逐漸取代了當地的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不過,在不同人種之間也發生過雜交,所以至今我們身上都還留有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少量基因。在上述版本的劇情中,雖然人類分批走出非洲,但現代智人,則只走出過一次,而最近一個新版本告訴我們,現代智人不止一次走出非洲。
  • 讀書筆記——《走出非洲》
    《走出非洲》是丹麥女作家凱倫·布裡克森的自傳體小說。《走出非洲》大量描寫的離我們生活相去甚遠的非洲農場生活,「我」作為一個白種女人,在非洲經營農場,漸漸的愛上了非洲的天,地,人,與「我」的僕人——肯亞的土著人建立了良好深厚的關係。
  • 人類祖先何時又為何走出非洲?
    一些模型顯示,現今所有的非非洲人的祖先都可追溯至單一種群,而另一些模型則顯示,走出非洲是分時間分階段發生的。本周《自然》發表的3篇群體遺傳學論文報告了來自全球逾280個不同群體的個體高質量基因組。三項研究描述了通常研究覆蓋不足的區域的基因多樣性,共同為現代人類走出非洲的大遷移提供了新的認知,顯示人類如何「走出非洲」。
  • 人類「走出非洲說」的新答案
    不過到了二十世紀末葉,隨著DNA技術的發展,人們驚訝地發現地球上所有活著的人的DNA都非常接近,變異很小,於是一種完全不同的理論「走出非洲說」粉墨登場:智人並非從多地獨立進化而來,而是大約20萬年前在非洲單線進化的。10萬-5萬年前,現代人開始走出非洲,擴散到全世界,並取代了當地的古人類。
  • 走出非洲 肯亞國寶級堅果在雲集首發
    這不僅是該品牌首次在中國試水線上銷售,也是上線雲集的首例非洲商品。此次和肯亞的合作,是雲集繼去年成為泰國商務部合作夥伴之後,以新電商形態對接非洲資源,幫助非洲品牌快速打開中國市場的一次嘗試。走出非洲,走進雲集丹麥著名作家凱倫。
  • 《走出非洲》:女性必看電影之一
    走出非洲5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等7項大獎劇透我很久都沒有看過這麼美妙的故事了!電影長達161分鐘,沒有故意晃動的鏡頭、快速剪輯、快速事件節奏。它舒緩道來,卻深情流暢。非洲,廣闊壯美,更原始瘋狂。
  • 人類祖先如何走出非洲?
    人類走出非洲這個歷史事件很難有直接證據,所以旁證和考據就是重要依據。基因技術的出現,讓歷史研究中的旁證更加堅實,很多從前打嘴仗的內容,現在變得無可爭議。我們當前所在的地質年代,細說起來屬於是顯生宙的新生代的第四紀的全新世 ,比較複雜。
  • 以色列研究認為人類在冰河時期走出非洲
    新華社耶路撒冷6月23日電(記者尚昊 陳文仙)以色列一項新研究認為,人類有可能在約20萬年前的冰河時期走出非洲,這與傳統認知相反。此前,研究人員曾在以色列北部一個叫「米斯利亞」的洞穴中發現距今約20萬年的人類頜骨化石,這是在非洲之外發現的最早人類化石之一。
  • 以色列研究認為人類在冰河時期走出非洲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耶路撒冷6月23日電(記者尚昊 陳文仙)以色列一項新研究認為,人類有可能在約20萬年前的冰河時期走出非洲,這與傳統認知相反。此前,研究人員曾在以色列北部一個叫「米斯利亞」的洞穴中發現距今約20萬年的人類頜骨化石,這是在非洲之外發現的最早人類化石之一。以色列文物管理局的利奧爾·魏斯布羅德等人在新一期國際學術期刊《人類進化雜誌》上發表文章說,他們又分析了這個洞穴中13種動物化石,這些化石與之前發現的人類化石屬於同一地層。
  • 中國考古走出國門首赴非洲探秘人類起源
    「許昌人」發現者帶隊:要證明人在非洲進化成現代人後「走出非洲」李佔楊是「許昌人」頭骨化石發現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此次赴肯亞的中國考古團由他領隊。他向長江日報記者介紹,這支考古隊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東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聯合組建,合作方是肯亞國家博物館。
  • 「連載·走進非洲」走進電影《走出非洲》原型地 感受別樣風情
    1995、1998和2000年,劉洪耀三進非洲,深度親歷非洲十來個國家、地區,他用詼諧生動的筆觸,以親身體驗的視角,勾勒出一個個性化的非洲,本文選自劉洪耀近期完成的《東非、北非採訪歷險記》,以饗讀者。作為小說和後來的奧斯卡獲獎電影,《走出非洲》是一部哀婉低回的、殖民時期無數浪漫故事的小小間奏。
  • 非洲智人為何要走出原先生活了10萬年的非洲平原?
    我們都知道,當代人類的先祖原來是25萬年前的非洲智人,大約在7萬年前,非洲智人走出非洲,開始向世界各地分散。經過數萬年演變發展,才有了現在地球上充裕多彩的人類世界,才有了現在的78億生齒。那麼7萬多年的非洲智人為何要要走出非洲向世界各地分散?
  • 電影「走出非洲」,觀眾「走近非洲」
    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的非洲電影不多,《亞當》《阿布·萊拉》《空調》等有限的幾部影片成為一扇難得的窗,讓這裡的觀眾窺見非洲電影的歷史和當下——當電影「走出」非洲的時候,觀眾「走近」了非洲。
  • 英媒:「走出非洲」的人類祖先又瘦又小
    英媒稱,據一項新的研究結果說,最先離開非洲的早期人類祖先又瘦又小,行走姿勢更像類人猿。這項研究結果向我們人類起源的現有理論發出挑戰。英國《每日郵報》網站7月30日報導,多年來,科學家一直認為,最先走出非洲並前往亞洲和歐洲的早期人類是高大強壯的直立人。但對早期人類化石的最新分析結果顯示,最先開始這一旅程的實際上可能是遠為瘦小的人類——能人。
  • 「科普」「走出非洲」假說的兩個版本
    「走出非洲」假說本身就有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認為,儘管現代人類從距今約25萬年的非洲進化而來,但那些明顯屬於人類行為的最早證據(包括先進的狩獵技術和多種多樣的藝術活動)僅有5萬到6萬年的歷史。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包括考古學家理察·克萊恩(Richard Klein)和其他一些專業人士。
  • 奧斯卡經典《走出非洲》原聲主題曲
    《Out of Africa 走出非洲》是 80 年代時候必看愛情經典之一! 影片音樂在取材方面,表現出了對於非洲民間音樂的尊重。片頭的配樂主題,根據一首古典樂曲——莫扎特《單簧管協奏曲》第二樂章主題的動機創作而成。典雅高貴的旋律,舒緩流暢的節奏,優美而又動人。現在就來欣賞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