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師們開發出將天然氣轉化為固體的方法

2020-12-09 科普百分百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工程師們開發出了一種將天然氣轉化為固體的新方法,使天然氣的儲存和運輸更加方便和安全。將材料從氣體轉化為固體只需要15分鐘,並且使用低毒性混合物。這種新的轉換方法意義重大,因為雖然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推動消除化石燃料,但天然氣在世界大部分地區仍在大量使用。天然氣通常被轉化為液體,以使其更容易操作,但轉化過程需要零下162 °C左右的極低溫。新方法旨在將天然氣轉化為固體,研究人員指出,自然界已經在一定條件下將天然氣轉化為固體。天然氣分子可以被困在水分子的 "籠子 "中,形成氣體水合物或可燃冰

然而,這一過程在自然界中可能需要數百萬年才能發生。研究人員已經加快了這一過程,聲稱是有記錄以來最快的轉換時間。突破的關鍵是一種名為L-色氨酸的胺基酸,它可以加快反應速度,並更快地將更多的氣體捕獲到固體水合物中。整個過程需要15分鐘,比目前的標準快了一倍多。

所得固體在儲存和運輸上更加方便和安全。作為一塊冰塊,氣體的體積只有此前的1/90,不爆炸,而且很穩定,可以儲存在零下5 °C的普通冰櫃中。該方法所需的有毒添加劑也比一般的方法少。

這個過程只在實驗室進行了測試,但團隊打算嘗試進行中試規模的實驗,每天轉化220磅左右的氣體。最終,該團隊希望將這一過程擴大到工業用途。

相關焦點

  • 新加坡工程師們開發了一種將天然氣轉化為固體的方法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工程師們開發出了一種將天然氣轉化為固體的新方法,使天然氣的儲存和運輸更加方便和安全。將材料從氣體轉化為固體只需要15分鐘,並且使用低毒性混合物。這種新的轉換方法意義重大,因為雖然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推動消除化石燃料,但天然氣在世界大部分地區仍在大量使用。
  • 科學家開發新方法,可快速將天然氣轉化為固體形式進行儲存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工程師們開發出了一種將天然氣轉化為固體形式的新方法,使其能夠更安全、更方便地儲存和運輸。研究人員使用一種低毒性混合物,使這個過程可以在短短15分鐘內完成。
  • 工程師現在可更快地將天然氣轉化為固態
    New Atlas 消息,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工程師找到了一種可更快速將天然氣轉化為固態的方法,可在 15 分鐘完成轉化,涉及使用一種低毒混合物,是目前已公開將天然氣轉化為固態最快的一種方式。氣態的天然氣要安全地運輸和儲存均很困難,所以通常會被轉化為液態來儲存。然而,要將其轉化為液態需要極度低溫,操作不易。將天然氣轉化為固態是一種新的趨勢。
  • 將天然氣轉化為可燃冰,科學家做到了
    背景天然氣的運輸成本和安全仍然是一個重點關注的領域。一般來說,為了方便,可以將天然氣轉為為液體和固體。
  • 科學家利用液態金屬將二氧化碳氣體轉化為固體「煤」
    從空氣中捕獲碳並將其隔離是一種可行的策略,現在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可以將二氧化碳氣體轉化為固態「煤」,然後將其儲存在地下,甚至將其用於電子元件。 許多項目目前正在嘗試從排放點捕獲碳的新方法。氣體通過金屬有機骨架、多孔粉末、氣泡狀膜或由粘土或咖啡渣製成的材料來吸收。但如何處理捕獲的碳呢?
  • 華中科技大學發明能源清道夫:可將冰箱等設備的廢熱轉化為電能
    理論上,這些廢熱可以轉化為電能,就像發電廠、汽車發動機和其它高熱源一樣。問題是:這些低級熱源發出的熱量太少,現有技術無法很好地進行轉換。現在,中國科學家已經創造了一種利用液體來有效地將低品位的熱量轉化為電能的裝置。這一技術有朝一日可能會點亮傳感器和燈光,甚至為電池充電。
  • 英媒:新技術可在室溫下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固體碳顆粒
    參考消息網3月9日報導英媒稱,研究人員利用液態金屬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固體「煤」。這是世界首次取得的突破,很可能改變我們碳捕獲和儲存的方式。據英國科學新聞網站2月26日報導,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新技術,能有效地將二氧化碳從氣體轉化為固體碳顆粒。這項發表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上的研究,為安全、永久性地從大氣中清除溫室氣體提供了另一條途徑。
  • 納米級銅立方體反應器 將一氧化碳轉化為乙酸
    納米級銅立方體反應器 將一氧化碳轉化為乙酸2021-01-12 20:58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   萊斯大學的工程師們開發了一種新的反應器,可以將一氧化碳轉化為乙酸。
  • 我國突破天然氣製備乙烯瓶頸甲烷可高效轉化 被認為將改變世界
    有了上述新技術,未來我國將可用儲量遠大於石油的天然氣、頁巖氣高效生產乙烯。但由於具有四面體對稱性的甲烷分子是自然界中最穩定的有機小分子,它的選擇活化和定向轉化是一個世界性難題。迄今為此,天然氣的轉化利用通常採用傳統二步法。
  • 水是甲烷催化轉化為甲醇的關鍵
    美國能源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揭示了新的細節,這些細節解釋了高選擇性催化劑如何將甲烷(天然氣的主要成分)轉化為甲醇(一種易於運輸的液體燃料和用於製造塑料、油漆等日用品的原料)。這些研究結果可以幫助設計出更高效/選擇性的催化劑,使甲烷轉化成為一種經濟上可行、環境上有吸引力的替代排放或燃燒 "廢氣 "的方法。
  • Nat Commun:iPS技術幫助科學家們成功將皮膚細胞轉化為骨骼肌組織
    2018年1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生物醫學工程師們利用誘導多能性幹細胞技術成功地培育出了功能性的人源骨骼肌細胞。這項研究是建立在2015年的一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當時杜克大學的研究者每年首次利用肌肉樣本培育出了功能性的骨骼肌組織。而最近的這項研究則利用了非肌肉組織進行轉化。
  • Nat Commun:iPS技術幫助科學家們成功將皮膚細胞轉化為骨骼肌細胞
    最近,生物醫學工程師們利用誘導多能性幹細胞技術成功地培育出了功能性的人源骨骼肌細胞。
  • 研究稱新方法可以將火星上的水轉化為氧氣
    (水,氣,電)流;趨勢;湧流密蘇裡州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工程師開發了這種新方法。這種方法通過電解來操作,電解是一種使電流通過液體,如水的過程。The machine the researchers created is called an electrolyzer.
  • 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工作原理
    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的工作原理與其他燃料電池相同,在原理上相當於水電解的「逆」裝置。其單電池由陽極、陰極和固體氧化物電解質組成,陽極為燃料發生氧化的場所,陰極為氧化劑還原的場所,兩極都含有加速電極電化學反應的催化劑。工作時相當於一直流電源,其陽極即電源負極,陰極為電源正極。
  • 微波不只能熱飯,還能將電能轉化為綠色燃料!或掀起新工業革命
    techxplore.com網站當地時間11月4日報導,西班牙瓦倫西亞理工大學(UPV)和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CSIC)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在微波促進下,將電能轉化為氫氣或化學產品的新方法。該方法無需使用電纜或電極。研究人員表示,這種新型電化學技術或將掀起能源、工業脫碳、汽車和化學工業等諸多領域的「革命」。
  • 中科院青島能源所開發出多體系硫化物固體電解質及高性能固態電池
    圖1 多功能固態電解質應對高能金屬基電池複雜性帶來的挑戰含鍺(Ge)硫化物固體電解質(2011年由日本東京工業大學,菅野了次教授發明)由於其獨特的三維網狀晶體結構,鋰離子可以沿C軸一維傳導,從而獲得高達10-2S cm-1的離子電導率,已經可以媲美甚至超過液體電解質的離子電導率。
  • 工程師們開發出一種新型能源 燃料電池,其工作電壓是氫的兩倍
    它們可以幫助為無人水下航行器、無人駕駛飛機以及最終的電動飛機提供動力--它們的成本都要低得多。這些燃料電池也可以作為當前電池動力的範圍擴展器。電動汽車從而促進了他們的收養。現在,位於聖路易斯的華盛頓大學麥凱爾維工程學院的工程師們已經開發出高功率的直接硼氫化燃料電池(DBFC),其工作電壓是傳統氫燃料電池的兩倍。他們的研究發表在6月17日的雜誌上。
  • 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壽命和可靠性 燃料電池的關鍵挑戰
    燃料電池是一種通過氧化還原電化學反應過程將燃料的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高效發電裝置。它不經過普通的燃燒和熱機,不受卡諾循環的制約,具有很高的能量轉換效率。燃料電池主要由陽極、陰極和電解質三大部分組成。其中,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具有可模塊化設計、電池組件為全固態結構、運行壽命長、轉化效率高(可達50%~80%)、燃料適用性強(氫氣、一氧化碳、天然氣等多種碳氫燃料)、避免使用貴金屬作電極材料等突出優勢,常被稱作第四代燃料電池,發電效率可達60%以上,進行熱電聯供後效率可達80%以上。在分布式電站、動力電源、電子產品和大型發電站領域等都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而受到了廣泛的重視。
  • 研究實現常溫下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固態碳
    澳大利亞科研人員日前宣布,他們發明了一種碳捕捉新技術,可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在室溫條件下轉化成固態碳。這一突破有望為安全地清除溫室氣體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 一體化:新型微生物能將石油降解為天然氣
    科學家們現在已經在世界範圍內的油藏中發現了這種叫做Methanoliparia的微生物細胞。的古生物,通過稱為烷烴歧化的過程轉化碳氫化合物:它將油分解為甲烷(CH 4)和二氧化碳(CO 2)。馬克斯普朗克海洋微生物研究所和MARUM的研究小組為不同的解決方案提供了證據。「這是我們第一次看到一種微生物有可能將石油單獨降解為甲烷,」第一作者Rafael Laso-Pérez解釋說。在墨西哥灣巡航期間,科學家們收集了Chapopote Knoll的沉積物樣本,這是一種海洋中3000米深的油氣滲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