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河水注》卷三新考(上)

2021-01-15 水經註裡的名勝古蹟

《水經注》卷三河水(黃河流域)新考(上)

摘要:本文宏觀層面依據文獻記載著重從時間維度進行多重比對勘驗(鑑於文獻記載的模糊性),中觀層面則藉助百度地圖等工具著重空間維度的方位校驗,而微觀層面則以相關考古資料為據進行細探甄別。通過宏觀、中觀、微觀不同層面時空維度的綜合考析著重對《水經注》卷三河水流域所涉史地疑問如:石崖山、石跡阜、廣牧縣、馬陰山、副陽城、九原郡(縣)、五原縣、鹹陽縣、武進縣、武皋縣、原陽縣、桐過縣、君子濟、契吳等地望進行全新探究。

○河水三

△又北過北地富平縣西。

河側有兩山相對,水出其間,即上河峽也。世謂之為青山峽。河水歷峽北注,枝分東出。河水又北,逕富平縣故城西,秦置北地郡,治縣城。王莽名郡為威戎,縣曰持武。建武中,曹鳳,字仲理,為北地太守。政化尤異,黃龍應於九裡谷高岡亭,角長三丈,大十圍,梢至十餘丈。天子嘉之,賜帛百匹,加秩中二千石。

河水又北,有薄骨律鎮城,在河渚上,赫連果城也。桑果餘林,仍列洲上。但語出戎方,不究城名。訪諸耆舊,鹹言,赫連之世,有駿馬死此,取馬色以為邑號,故目城為白馬騮。韻轉之謬,遂仍今稱,所未詳也。

河水又逕典農城東,世謂之胡城。又北逕上河城東,世謂之漢城。薛瓚曰:上河在西河富平縣,即此也。馮參為上河典農都尉所治也。河水又北,逕典農城東,俗名之為呂城,皆參所屯,以事農氓。河水又東北,逕廉縣故城東,王莽之西河亭。《地理志》曰:卑移山在西北。

河水又北,與枝津合。水受大河,東北逕富平城,所在分裂,以溉田圃。

北流入河,今無水。《爾雅》曰:灉,反入,言河決復入者也。河之有灉,若漢之有潛也。

河水又東北逕渾懷障西。《地裡志》渾懷都尉治塞外者也。太和初,三齊平,徙歷下民居此,遂有歷城之名矣,南去北地三百裡。

河水又東北,歷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裡。山石之上,自然有文,盡若虎馬之狀,粲然成著,類似圖焉,故亦謂之畫石山也。

吳忠市當地學者楊森翔在《歷史上的靈洲、靈州、靈武谷、靈武城址及其他》一文中以為:「上河峽」、「青山峽」就是今天的青銅峽;「富平縣故城」是秦朝大將蒙恬於公元前214年初設的富平縣舊址,亦即秦富平城,其址大約在今寧夏金積與吳忠之間;「薄骨律鎮城」也叫「果園城」、「白口騮」,即魏明帝時復置的「靈州」城,址在古「靈洲(河奇)」上,今吳忠西北早元、古城灣一帶即是;前一個「典農城」即南典農城也叫「胡城」,址在今寧夏青銅峽市邵崗與玉泉營之間;「上河城」約在今寧夏永寧縣西南;後一個「典農城』』即北典農城,也叫「呂城」,址在今永寧縣西北、陶樂南;「廉縣故城」在今寧夏銀川西北、賀蘭縣暖泉附近;「渾懷障」址在今陶樂西南兵溝一帶[1]。

石崖山,有學者認為即今賀蘭山;但按注文「河水又東北,歷石崖山西」結合地形圖考量更準確地說是今石嘴山。

「山石之上,自然有文,盡若虎馬之狀,粲然成著,類似圖焉,故亦謂之畫石山也」亦應指石嘴山境內的賀蘭山巖畫。大致分布在賀蘭山從東至西的正誼關溝裡的黑山子,翻石溝,樹林溝,邊溝,黑石茆,韭菜溝,歸德溝,大水溝,西峰溝等,綿延百裡的山崖山坡上,計十幾處,約 4000 多幅,大部分為羊、鹿、豹、獅、狗、狼,還有腳印、人面、祭祀、圖騰崇拜物及塔、文字等圖形。其中二方連續或多方連續動物亦為數較多,石嘴山市境內的賀蘭山巖畫,多為通體鑿刻(陰刻)、線刻、磨刻的較少,但具像性很強[2]。

賀蘭山巖畫:在賀蘭山巖畫中,賀蘭山太陽神人面巖畫最具特色。太陽神巖畫頜骨以上近似圓形的雙線條和一條條簡短的直線組合,寥寥數筆生動地畫出了太陽光芒四射的形象,而下半部分的雙線橢圓形面孔則是太陽被當時古人人格化的重要象徵。整體看來簡單、形象、莊嚴、肅穆,顯示了當時人們對太陽的理解和崇拜。(賀蘭山巖畫圖片等資料摘自網絡)

△又北過朔方臨戎縣西。

河水東北,逕三封縣故城東,漢武帝元狩三年置。《十三州志》曰:在臨戎縣西一百四十裡。

三封縣故城,三封縣故城位於磴口縣哈騰套海蘇木陶升井村(包日陶勒蓋農場總部所在地)西南4km的麻彌圖廟古城,也稱麻彌圖廟古城,或陶升井古城。內外兩重城,內城平面呈方形,邊長1 18m,周長為472m。外城東西長740m,南北寬560m,周長為2600m:現僅存東北和西南部分城牆,各長lOOm。城牆夯築,基寬6.5m,殘高0.5~2m。城內散布有大量陶片及磚、瓦,發現有雲紋瓦當、排水管,灰陶繩紋盆、素麵壺殘片及鐵鋌、銅鏃、五銖銅錢等。外城東分布有墓葬群,距古城西南3.5km的一處墓群有漢墓300餘座,距古城東南11km有納林套海漢墓群。據《漢書·地理志》考證為漢朔方郡三封縣故城(侯仁之、俞偉超,1973)。

河水又北,逕臨戎縣故城西,元朔五年立,舊朔方郡治,王莽之所謂推武也。河水又北,有枝渠東出,謂之銅口。

臨戎縣故城,即今河拐子古城。古城位於磴口縣補隆淖鄉河壕村西南0.5公裡處 ,該城呈長方形,城垣由黃土夯築。南北長約630米、東西寬約450米,古城的西北角及東北角還殘留著0.5一2米高的夯築城牆[3]。(2003,內蒙古文物局)。

河拐子古城位於今黃河西岸,無法滿足「河水又北,過朔方臨戎縣西」方位校驗的問題;則系因黃河自古以來向東、南偏移的影響所致;鄒逸麟、譚其驤(1990)指出,自晚更新世以來,由於西面風沙的移動,黃河河道一直東移。至今仍有三條古河道遺蹟。在廢棄的河道和低洼地,曾因河水漫溢而積聚成湖(申屠澤)[4]。

磴口黃河故道與沙漠湖泊位置關係圖。磴口擁有許多古今黃河變遷的實證。如漢代古城臨戎,史載在「河東」,如今「遷徙」到了河西。儘管烏蘭布和沙漠已佔磴口總面積的70%,但能讓人感到生機的是,這裡還有眾多湖泊。磴口的湖泊大多叫做「某分場海子」。這些名字透露了它們與農業的關係:現在,農田灌溉的排水是其重要水源——而磴口的灌渠,所用皆為今日黃河水。若從歷史的角度揣度,這些「海子」則可能是黃河在故道上留下的「倩影」。如此看來,磴口「海子」的前世今生,都與黃河休戚與共。底圖提供/虢建宏 資料來源/武法東 郭斌(圖片及資料摘自網絡)

東逕沃野縣故城南,漢武帝元狩三年立,王莽之綏武也。枝渠東注以溉田,所謂智通在我矣。河水又北,屈而為南河出焉。

河水又北迤西,溢於窳渾縣故城東。漢武帝元朔二年開朔方郡,縣即西部都尉治。有道自縣西北,出雞鹿塞,王莽更郡曰溝搜,縣曰極武。其水積而為屠申澤,澤東西一百二十裡。故《地理志》曰:屠申澤在縣東,即是澤也。闞駰謂之窳渾澤矣。

沃野縣故城,學界普遍認為即今位於臨河市西南黃羊木頭鄉腦高二社南500m的黃羊木頭古城址。漢代城址,平面呈長方形,周長約1000m(張鬱,1997),東西長約250m,南北寬約200m,城牆夯築,基寬8m,殘高1----3m。南牆中部開門,寬6.5m(應為古城內街道幹線寬度),外加築甕城,有副郭,間距10m。城內東南角暴露有冶鐵作坊,東北角有長方形夯土臺基1處,長約30m,寬約20m,殘高1.3m。採集有泥質灰陶罐、盆,筒瓦、板瓦、繩紋磚、鐵渣及「五銖」銅錢等。城外東側分布有大量墓葬,如城附近的黃羊木頭墓群,面積約100萬m2,以中、小型磚室墓為主,中型土坑墓多有棺槨。(內蒙古文物局,2003)

窳渾縣故城位於磴口縣沙金套海蘇木土城子村。城址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城西北角向內曲折,東西長約250m,南北寬約200m,周長約900m。城牆夯築,基寬9~13m,殘高0.5~1.5m,夯層厚10---12cm。南牆中部開門,寬20m,外加築甕城。城內西南部有冶鐵遺址,遍布鏃的鐵鋌,其他遺物少。城外西部有居住遺址和窯址。採集有繩紋磚、瓦,灰陶繩紋罐、甕,銅弩機殘片及五銖銅錢。古城東南10km有海子崗墓群,西南10km有小觀井墓群。據《漢書·地理志》考證,為漢朔方郡窳渾縣故城(侯仁之、俞偉超,1973)。

△屈從縣北東流。

河水又屈而東流,為北河。漢武帝元朔二年,大將軍衛青,絕梓嶺,梁北河,是也。

北河,大致相當今烏家河。

△東逕高闕南,《史記》:趙武靈王既襲胡服,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

山下有長城。長城之際,連山刺天,其山中斷,兩岸雙闕,峨然雲舉,望若闕焉。即狀表目,故有高闕之名也。自闕北出荒中,闕口有城,跨山結局,謂之高闕戍。自古迄今,常置重捍以防塞道。漢元朔五年,衛青將十萬人敗右賢王於高闕,即此處也。

高闕,鄒逸麟在《中國歷史地理概述》中認為高闕在今內蒙古臨河區狼山口[5]。《地圖集》所示亦大致如此且基本與注文相符。此外相應考古資料顯示陽山與北假之間的高闕城可能與石蘭計溝城址相關,該城址周約900米,北牆部分利用了長城。(2003,內蒙古文物局)

河水又東,逕臨河縣故城北。漢武帝元朔三年,封代恭王子劉賢為侯國。王莽之監河也。漢代臨河縣故城,趙戰魁、馮文勇等認為即今位於臨河市古城鄉(高油房鄉)高油房村南側的高油房古城[6]亦與《地圖集》所示大致相符。而張鬱(1997)等認為位於臨河市東北豐收村的八一古城城址系漢臨河縣城址則是錯誤的,蓋因張氏將此處「河水」(即「北河」)與今黃河主河道「南河」混淆而致謬。

至河目縣西。

河目縣故城,《地圖集》將其標註於烏梁素海東岸,但附近未發現有相關漢遺城址的發掘報告,估計其已為烏梁素海所淹沒。(備註:烏梁素海是典型的河跡牛軛湖其成因與黃河改道和河套平原發展農業灌溉關係密切相關。l850年前黃河流入河套平原,分為南、北兩河,時南河非主河道,而是北河為主河,並沿狼山東流與石門河相匯再轉南注入南河。因新構造運動使河套平原下陷,北河在烏拉山西端受阻不能東洩,而形成一條南北角的弧形河道,這就是烏梁素海發育的前身[7]。)。

河水自臨河縣東逕陽山南。《史記音義》曰:陽山在河北,指此山也。東流逕石跡阜西,是阜,破石之文,悉有鹿馬之跡,故納斯稱焉。

石跡阜,蓋山林曾經於1976年在烏拉特中旗罕烏拉溝口發現了一幅畫巖[8]。按此注文中「破石之文,悉有鹿馬之跡」抑或與此相關。

圖註:陰山巖畫是雕鑿在陰山山脈巖石上的圖像,分布地域廣泛,主要集中在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磴口縣等旗縣的境內,題材涉及動物、人物、神靈、器物、天體等。陰山巖畫的藝術水平精湛,其刻法有敲鑿、磨刻、線刻等,世界只有少數巖畫遺蹟可與之媲美。

南屈,逕河目縣故城西,在北假中,地名也。自高闕以東,夾山帶河,陽山以往,皆北假也。《史記》曰:秦使蒙恬將十萬人,北擊胡,度河取高闕,據陽山北假中。是也。

陽山,按《地圖集》所示約與今狼山大致相當。

北假,按《地圖集》所示北假位於朔方、五原二郡北部約今河套平原北端。亦與注文大致相符。

北河又南,合南河,南河上承西河,東逕臨戎縣故城北,又東逕臨河縣南。

又東逕廣牧縣故城北,中部都尉治,王莽之鹽官也。逕流二百許裡,東會於河。

廣牧縣故城,《地圖集》標註位置約相當於今西局子村漢城址,該城址周約2000米符合漢代邊疆地域縣一級城邑之規模,但從距離考量西局子村城址距烏梁素海約42.5公裡與注文「逕流二百許裡,東會於河」的描述嚴重不符;故《地圖集》在廣牧縣故城地望上的處理是錯誤的。

馮文勇認為廣牧縣故城系位於臨河市東北八一鄉豐收村八一古城。而按《地圖集》豐收村八一古城約被定為沃野縣故城。

八一古城系漢代城址,平面呈「目」字形,即有日字形子城。古城南北長516m,東西殘寬222m,城牆夯築,寬8m,基寬lOm,殘高3m。城內有兩道東西向隔牆將城分為南北三部分。南牆中部偏東設門,寬6m(應為古城內街道幹線寬度)。隔牆中部各開l門,寬均為6m(應為古城內街道幹線寬度)。城四角有角臺。城西北角暴露有陶窯址3座。出土有泥質灰陶罐、盆、繩紋板瓦、繩紋筒瓦等殘片,鐵鋌、銅鏃,五銖錢等(內蒙古文物局,2003)

但筆者以為值得商榷:

其一、從方位考量,按注文「東逕臨戎縣故城北,又東逕臨河縣南,又東逕廣牧縣故城北」可知河水(南河)先向東流經了臨戎縣故城(河拐子古城)北,接著有流經臨河縣(臨河縣故城即今臨河市高油房古城)南,然後才向東流經了廣牧縣故城北。而若按八一古城即廣牧縣故城考量則顯然先流經了廣牧縣故城,然後才會流經臨河縣南,故從方位考量八一古城無法滿足注文「東逕臨河縣南,又東逕廣牧縣故城北」的校驗。。

其次、從距離考量,八一古城直線距烏梁素海南端約101.2公裡,按陳夢家先生考證的與北魏接近的北周一裡約合今442.41米計算約228.7北魏裡,而若考慮河道蜿蜒等因素則南河從八一古城至烏梁素海南端處應至少250北魏裡,這樣顯然與「逕流二百許裡,東會於河」不太相符。

其三、比對之下《地圖集》認為八一古城系沃野縣故城則更妥切。

故筆者以為廣牧縣故城當在臨河縣故城(高油坊古城)西偏南一帶的地域去搜索。

經仔細爬梳相關文普資料,筆者發現位於高油房古城西南的五份橋村漢城最可能為漢廣牧縣故城。

首先,從方位考量,五份橋古城位於臨河古城之西符合「東逕臨河縣南,又東逕廣牧縣故城北」的方位描述。(備註:五份橋古城位於今南河北約18公裡,考慮到受地球自轉偏向力及河套地區黃土高原的地理特性等因子的作用,自古以來黃河向東、向南偏移的趨勢是大致不變的。故五份橋古城在漢代時位於黃河南河的南岸,而因黃河南河河道南移,便又位於南河之北岸,故此出現了與注文「又東逕廣牧縣故城北」相悖的情形。)

其次,從距離考量,五份橋古城處直線距烏梁素海南端約82.4公裡,按陳夢家先生考證的與北魏接近的北周一裡約合今442.41米計算約186北魏裡,而若考慮南河河道蜿蜒逕流的因素則南河從五份橋處至烏梁素海南端處至少約200北魏裡,與注文「逕流二百許裡,東會於河」的描述是基本相符的。

第三從規模考量,五份橋古城比八一古城的規模更大。五份橋古城位於五原縣豐裕鄉五份橋村東500米處。古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約1000米南北約700米,周長約3400米。夯築土牆,基寬8m,殘高1~2m,夯層厚10~18cm。南牆中部闢門,寬7m。出土有泥質灰陶罐、弦紋罐殘片及五銖銅錢等,另外附近發現五份橋漢墓群面積約7萬平米。(2003,內蒙古文物局)

故綜合考量,筆者以為廣牧縣故城即今五份橋漢城址。

河水又東,逕馬陰山西。《史記音義》曰:陽山在河北,陰山在河南,謂是山也,而即實不在河南。《史記音義》曰:五原安陽縣北有馬陰山,今縣在河北,言陰山在河南,又傳疑之非也。餘按南河、北河及安陽縣以南,悉沙阜耳,無佗異山。故《廣志》曰:朔方郡北移沙七所,而無山以擬之,是《音義》之僻也。陰山在河東南則可矣。

按「《史記音義》曰:五原安陽縣北有馬陰山」(安陽縣即今下文所謂西安陽縣故城)結合百度地形圖考量今包頭市西北一帶的烏拉山恰當其位。

河水又東南,逕朔方縣故城東北,《詩》所謂城彼朔方也。漢元朔二年大將軍衛青取河南地為朔方郡,使校尉蘇建築朔方城,即此城也。王莽以為武符者也。按《地理志》云:金連鹽澤、青鹽澤並在縣南矣。又按《魏土地記》曰:縣有大鹽池,其鹽大而青白,名曰青鹽,又名戎鹽,入藥分。漢置典鹽官。池去平城宮千二百裡,在新秦之中。服虔曰:新秦,地名,在北,方千裡。如淳曰:長安以北,朔方以南也。薛瓚曰:秦逐匈奴,收河南地,徙民以實之,謂之新秦也。朔方縣故城,王北辰(1991)認為什拉召古城應是西漢朔方縣故地。《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就將朔方縣標註在黃河南岸什拉召古城一帶。按注文北河與南河匯合後(匯合處按《地圖集》約今烏梁素海南端)「河水又東南,逕朔方縣故城東北」而今位於黃河河道西南側的什拉召古城亦正當其位。

大鹽池,約今巴音烏素鎮鹽海子。

△屈南過五原西安陽縣南

河水自朔方東轉,逕渠搜縣故城北。《地理志》朔方有渠搜縣,東部都尉治,王莽之溝搜亭也,《禮三朝記》曰:北發渠搜,南撫交趾。此舉北封南,《禹貢》之所云析支、渠搜矣。

渠搜縣故城,位置不詳。馮文勇認為系什拉召古城,這是因為他以西局子古城比定為朔方縣故城從而造成後續的推導問題。今城址不明疑蓋因此段地勢平衍河水遷徙不定或已被湮沒。馬雍在《新疆佉盧(qū lú )文書中之kosava即氍考――兼論「渠搜」古地名》[9]一文中認為:「氍氈(音qú zhān,氈是氈的繁體字,氍氈即佉盧文書中之kosava,是一種粗毛織物)最早的譯名也應是「瞿叟」、「瞿搜」或「渠叟」、「渠搜」之類。當然,在現有的文獻中尚未找到這種證據,但是,在古書中恰好出現『渠叟」和『渠搜」這兩個譯名,不過,不是用來指一種毛毯而是指古代西域的一個部落。因此,馬雍認為,這個部落的名稱或者與「氍」有關」。

河水又東,逕西安陽縣故城南,王莽更之鄣安矣。

西安陽故城,按注文方位順序結合相關考古資料考量疑與今烏拉特前旗張連喜店古城有關,但據內蒙古文物局相關資料張連喜店古城周長約1060米則作為縣一級城邑規模偏小,故西安陽故城是否為張連喜店古城本文姑且存疑。另註:卷十三祁夷水(壺流河)流域有代郡東安陽與此處西安陽遙相呼應(「《地理風俗記》曰:五原有西安陽,故此加東也」)

河水又東,逕田闢城南,《地理志》曰:故西部都尉治也。田闢城,不詳。

屈東過九原縣南,河水又東,逕成宜縣故城南,王莽更曰艾虜也。

成宜縣故城,不詳。

河水又東,逕原亭城南。闞駰《十三州志》曰:中部都尉治。

原亭城,按注文所述故城的次序、距離、方位結合考古綜合考量疑即今位於烏拉特前旗黑柳子鄉的三頂帳房古城。古城平面呈方形,周長約4000m(如此規模龐大的古城可能與原亭城為中部都尉治有關)

張海斌、馮文勇則認為三頂帳房古城為宜梁縣故城;但從距離及方位考量,位於三頂帳房古城東略偏南的麻池古城距三頂帳房古城34km,顯然不太符和宜梁縣故城位於「五原西南六十裡」的方位及距離表述[10]。

三頂帳房古城衛星影像圖(圖片摘自絲綢之路考古)

河水又東,逕宜梁縣之故城南。闞駰曰:五原西南六十裡,今世謂之石崖城。

宜梁縣故城,宜梁之稱謂來由蓋與此處河道地勢平衍宜架橋粱渡河有關。初步考量即今昭君墳古城,城址位於達拉特旗昭君墳鄉昭君墳村西,古城北距黃河約3km,直線距離五(九)原郡故城(麻池古城)約23.8公裡,按陳夢家先生考證的與北魏接近的北周一裡約合今442.41米計算約54北魏裡,當然考慮道路蜿蜒曲折的因素則二城距離約為60北魏裡,與注文「五原西南六十裡」的方位及距離描述基本相符。

當然今昭君墳古城位於黃河之南約3公裡,與注文「河水又東,逕宜梁縣之故城南」不符,但鑑於此段地勢平坦河道擺動不定等因素考量北魏時昭君墳古城當位於河水之北。(註:民國三年(1914年)初,地理學家張相文於4月26日曾投宿於麻池古城西面的一個小村,第二天他在日記中寫道:「二十七日,西行數裡,望黃河南岸,土阜隆起若小山,亦名昭君墓。聞之村人云,此乃昭君衣冠冢也。旁有土壘似營屯,近已頹廢。舊在黃河北岸,自河流北徙,乃在河南矣。[11]」)

而據莫久愚實地考證[12]:昭君墳位於著名的黃河古渡北面偏西約3公裡的地方。在一片約二三十米高的土阜上,兀然生出幾簇直立的怪石,像一座人工堆砌的假山,面對黃河南岸的漫漫平川,特別引人注目。走近它北側臨河的一面,只見石崖拔地而起,峭立如堵,森然聳立水畔,遠遠望去,宛若城郭。景區經理告訴我:河對面東北方向就是包頭市著名的麻池古城。這讓我想起了一個《水經注》中的地名--「石崖城」。則與注文「(宜梁縣故城)今世謂之石崖城」大致對應。

今昭君墳古城己經被衝蝕平整為平地,推測古城平面大致為長方形,南北寬約200~420m,東西長約l 100m,周長約2720m。古城址內文化層厚度約1m,採集有繩紋瓦、灰陶斂口盆等;古城西側暴露長方形磚室券頂墓1座(2003,內蒙古文物局)。

河水又東,逕副陽城南,東部都尉治。

副陽城,按「河水又東,逕副陽城南」及副陽城位於宜梁縣故城與九原縣故城(麻池古城)之間考量疑與今孟家梁古城有關。張海斌等亦持此論;孟家梁古城位於包鋼廢廠院內。五十年代內蒙文物工作隊曾做過調查,城址平面呈方形,邊長360米,方向342 度。古城破壞嚴重,現僅存一段長約20米的西牆,土牆夯築,基寬8.5 米,頂寬4.5米,夯層厚8—9釐米,夯窩直徑7—8釐米……..孟家梁古城位於三頂帳房和麻池古城之間,按照《水經注)注文的敘述順序這個城應該是副陽城[13]。

又東,逕河陰縣故城北。

河陰縣故城,不詳,疑因其距河水較近因河水遷徙不定已為湮沒。(上述渠搜縣、田闢城、成宜縣故城等迄今尚未找到對應的古城址,疑皆因距河水較近而遭湮沒。)

又東,逕九原縣故城南。秦始皇置九原郡,治此。漢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五原也。王莽之獲降郡成平縣矣。西北接對一城,蓋五原縣之故城也,王莽之填河亭也。《竹書紀年》云:魏襄王十七年,邯鄲命吏大夫奴遷於九原,又命將軍大夫適子、戍吏皆貉服矣。其城南面長河,北背連山,秦始皇逐匈奴,並河以東,屬之陰山,築亭障為河上塞。徐廣《史記音義》曰:陰山在五原北,即此山也。始皇三十三年,起自臨洮,東暨遼海,西並陰山,築長城及南越也。晝警夜作,民勞怨苦,故楊泉《物理論》曰:秦始皇使蒙恬築長城,死者相屬。民歌曰:「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餔,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柱。」其冤痛如此矣。蒙恬臨死曰:「夫起臨洮,屬遼東,城塹萬餘裡,不能不絕地脈,此固當死也。」九原郡(縣)故城,按注文「西北接對一城,蓋五原縣之故城也」結合考古綜合考量即今麻池古城。麻池古城址位於包頭市九原區麻池鎮城梁村西北約800米,古城南緊鄰麻池——哈林格爾公路分南、北兩城,二城呈相接的斜「 呂」字形,方向8度。北城南北長690米,東西寬 720 米,南城南北長 660 米,東西寬 640米。北城北牆中段和南城西牆、南牆中段各設寬15米的門[14]。

五原縣故城,按注文「西北接對一城,蓋五原縣之故城也」即今麻池古城之北城。

但張海斌等據實際考古調查認為此處酈道元將九原和五原兩城的相對位置搞混了:麻池古城北城較南城早,靳之林先生認為的與秦直道起點形制、布局相同的三個夯土臺基也在北城。北城應是九原城無疑。酈道元將九原和五原兩城的相對位置搞混了。麻池古城北城是戰國、秦、漢九原城.也是漢五原郡郡治,麻池古城南城則是漢五原郡五原縣城[15]。

而此段注文中「蓋五原縣之故城也」的揣測語氣也反映出酈道元對五原縣故城的不確定;故此本文從張海斌等所論。

漢代麻池古城遺址(圖片摘自【包頭記憶】麻池古城)

↑麻池古城呂布像(圖片摘自【包頭記憶】麻池古城)

麻池古城衛星圖像(圖片摘自絲綢之路考古<秦漢九原—五原郡治的考古學觀察>)

又東過臨沃縣南,王莽之振武也。河水又東,枝津出焉。河水又東流。石門水南注之。水出石門山。《地理志》曰:北出石門鄣,即此山也。西北趣光祿城。甘露三年,呼韓邪單于還,詔遣長樂衛尉高昌侯董忠、車騎都尉韓昌等,將萬六千騎,送單于居幕南保光祿。徐自為所築城也,故城得其名矣。城東北即懷朔鎮城也。其水自障東南流,逕臨沃城東,東南注於河。

石門水,不少學者認為是昆都侖河,但張文平認為在古城灣古城(臨沃縣)與大城西古城(稒陽縣)之間,有五當溝流水注入黃河,如此五當溝才是《水經注》記載的石門水,石門山、石門障均應位於五當溝之中。按注述顯然張氏是正確的。

臨沃縣,按注文臨沃縣在石門水的西側,河水北側。今古城灣古城恰當其位。古城位於包頭市東郊古城灣鄉上古城灣村南,下古城灣村東北,這裡背山面水黃河與大青山僅數裡之隔.是土默川平原與包頭交通的咽喉之地。古城平面略呈方形,邊長600米。土築城牆,北牆和東牆北段可確認有明顯夯層,夯層厚10—12釐米,牆基寬l0米.殘高2—3米西牆現為高3—4米的沙梁。未見夯層。南牆已不存在。北牆方向92度,東牆方向 8 度。古城內有漢式板瓦、筒瓦、陶器殘片,也有鈞窯黑釉、白釉瓷片等[16]。

光祿城,張文平,苗潤華在《長城資源調查對於北魏長城及六鎮鎮戍遺址的新認識》一文中認為即今增隆昌古城[17],馮文勇等亦認為增隆昌古城為《水經注》中記載的漢光祿城址。

石門障:劉幻真依據採集陶罐的「石門」字樣戳記,將梅令山古城與石門障聯繫起來,也無法令人信服,因在今包頭地區,有「石門」戳記陶器的出土地點很多,應是漢代名為「石門」的陶窯生產的陶器輸送到了這裡,該古城只是使用「石門窯」生產陶器的聚落之一。按最近的文普資料:長城資源調查項目組在石門障所在的五當溝附近發現了建於漢代的烽燧城障遺址群——石門塞,其包括烽燧5座、障城3座、當路塞長城牆體2段、遺址1處。從石門向北,五當溝北岸有一片高臺地,臺地上坐落著古城塔村,據村中老人介紹,這裡原來有一座古城,但今天古城已了無痕跡。古城塔村所在高臺地,處於五當溝大拐彎北側,利於掌控整個五當溝,南面遙望石門,亦是北出石門溝首經之地。如此,位於古城塔村中的已消失古城,應是漢代的石門障。而在五當溝,大約以石拐區古城塔村為界,古城塔村南側,五當溝在險峻的山中向東形成一個大的拐彎,石拐或即由此而得名[18]。(2016-02-29 內蒙古晨報)

石門(圖片摘自考古匯)

懷朔鎮,張文平,苗潤華等考證白靈淖城圐圙古城為懷朔鎮鎮址[19]。

(圖片摘自考古匯)

河水又東,逕稒陽縣故城南。王莽之固陰也。河水決其西南隅。

稒陽縣,張海斌等認為即今包頭東河區大城西古城[20]。

又東南,枝津注焉水上承大河於臨沃縣,東流七十裡,北溉田,南北二十裡;注於河。

河水又東,逕塞泉城南而東注。

塞泉城,張文平等認為即今包頭東河區東老藏營古城[21];張海斌等認為東老丈營子古城面積約為150×150平方米,應屬障城一類城址[22]。

王興鋒在《西漢五原屬國都尉駐地——蒱澤縣城初探》[23]一文中認為蒱澤縣達拉特旗白泥井鎮城疙梁一帶,但按《水經注》未提及蒱澤縣考量,則蒱澤縣城位於黃河幹流沿岸的可能性基本可排除;而張文平等認為哈素海在漢代即名為蒱澤(不知此論從何得來),按此則蒱澤縣得名應與哈素海有關,故蒱澤縣舊址很可能為包頭東河區東老藏營古城(至於蒱澤縣城是否為塞泉城另當別論)。

△又東,過雲中楨陵縣南,又東過沙南縣北,從縣東屈南,過沙陵縣西。沙陵縣故城,即今託克託縣哈拉板申村東古城[24]。

大河東逕鹹陽縣故城南,王莽之賁武也。

鹹陽縣故城,馮文勇認為位於土默特右旗蘇波蓋鄉東老藏村南的東老藏古城為漢代鹹陽縣故城,《地圖集》所標亦大致如此;但張文平等認為東老藏古城為塞泉城(並以哈素海漢代為蒱澤)。而按方位結合文普資料推析推析則王興鋒在《西漢五原屬國都尉駐地——蒱澤縣城初探》[25]一文中找到的達拉特旗白泥井鎮城疙梁古城遺址恰當其位。(至於與注文「大河東逕鹹陽縣故城南」描述不符則可歸於黃河河道遷徙所致,而今該古城遺址難覓的困惑抑或即因河水改道或泛濫而被湮沒)

河水屈而南流,白渠水注之。水出塞外,西逕定襄武進縣故城北,西部都尉治,王莽更名伐蠻。世祖建武中,封隨憲為侯國也。

白渠水,今大黑河支流,按後文「白渠水西北,逕成樂城北」推測上遊約相當今寶貝河,

武進縣:按上遊為寶貝河結合注文「水出塞外,西逕定襄武進縣故城北」考量疑即今和林格爾新店子鄉榆林城址[26];該城址周約2400米,李逸友其判定為定襄郡武城縣不知所憑何據且亦與《地圖集》武城縣地望相去甚遠[27]。

白渠水西北,逕成樂城北。《郡國志》曰:成樂故屬定襄也。《魏土地記》曰:雲中城東八十裡有成樂城,今雲中郡治,一名石盧城也。

成樂城,學界普遍認為即今位於和林格爾縣土城子鄉土城子村北1.5km處古城。城址北側是土默川平原,南側為東西走向的摩天嶺,東西兩側丘陵綿延,南傍白渠水。北與大漠相連,向西可抵達黃河,向東、向南可達中原腹地,是連接大漠和中原的要衝地帶。古城址文化層厚約10m。古城規模宏大;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東西寬1240m,南北長2290m,周長約為7060m。城牆殘高0.5~10m。東、北、西三面設門,外加築甕城。分南、中、北城。南城南北550m,東西殘長520m,殘高2m;北城南北1740m,東西1240m;中城南北730m,東西450m。發現有窯址、窖穴、居住址等遺蹟。出土有灰陶繩紋罐、盆、豆、甑、瓶,瓷碗、注子、盂、三彩殘片。在土城子城址周圍,有戰國、漢代、隋唐墓葬。城址系戰國時期屬雲中郡,漢定襄郡成樂故城,北魏北都盛樂城,隋大利城(是為啟民可汗而興築),唐單于大都護府,遼振武縣城,元振武城,明代屬紅城衛(國家文物局,2003)。

白渠水又西逕魏雲中宮南。《魏土地記》曰:雲中宮在雲中故城東四十裡。白渠水又西南,逕雲中故城南,故趙地。《虞氏記》云:趙武侯自五原河曲築長城,東至陰山,又於河西造大城,一箱崩不就,乃改卜陰山河曲而禱焉。晝見群鵠遊於雲中,徘徊經日,見大光在其下。武侯曰:此為城乎?乃即於其處築城,今雲中城是也。秦始皇十三年,立雲中郡。王莽更郡曰受降,縣曰遠服矣。

雲中故城,即今位於託克託縣古城鄉古城村西古城。古城址位於託克託縣古城鄉古城村西,北依大青山,面臨黃河,地勢平坦,西有大黑河(即古荒幹水)注入黃河。古城平面呈不規則方形,南北向,南北1920m,東西1900m,周長約8000m。城牆夯築,基寬7~11m,殘高3"---5m,夯層厚8~12cm。城西南部有一子城,平面呈正方形,邊長約130m,周長約520m。文化層厚1.5m。城中部有建築基址,地面散布有繩紋磚、瓦和灰陶弦斷繩紋罐、笳,篦點紋罐等殘片。出土有布幣、「半兩」、「五銖」銅錢,北魏「大代太和八年」(484年)鎏會銅佛像等。城外有戰國至北魏時期墓葬(國家文物局,2003)。據羅福頤(1956),在城址西門外發現閔氏墓及墓室壁畫,磚室墓,三進,主室最後進,中室、前室均有左右耳室,墓室券門,室頂券或穹隆式。壁畫在中室左右耳室內。從出土殘餘隨葬物和壁畫風格判斷,墓室屬於西漢末期。據《史記》考證為戰國、秦、漢雲中郡郡治,北魏雲中鎮城址[28](李逸友,1993;李逸友,2002)

白渠水又西北,逕沙陵縣故城南,王莽之希恩縣也。其水西注沙陵湖。

沙陵縣故城,李逸友(1998)等考證託克託縣西北6km的哈拉板申古城為漢代沙陵縣舊址,十二連東部為漢代沙南縣,與「(河水)又東過沙南縣北,從縣東屈南過沙陵縣西」的記載合。《元和郡縣誌》也明確記載,榆林縣是「本漢沙南縣地。」

又有荒幹水,出塞外,南逕鐘山,山即陰山。故郎中侯應言於漢曰:陰山東西千餘裡,單于之苑囿也。自孝武出師,攘之於漠北。匈奴失陰山,過之未嘗不哭。謂此山也。其水西南逕武皋縣,王莽之永武也。

荒幹水,大致與今大黑河相當。

武皋縣,按注文「其水西南逕武皋縣」疑即今呼市榆林鎮陶卜齊古城址[29]。

又南逕原陽縣故城西。

又西南與武泉水合。其水東出武泉縣之故城西南,縣即王莽之所謂順泉者也。水南流,又西屈,逕北輿縣故城南。按《地理志》:五原有南輿縣,王莽之南利也,故此加北。舊中部都尉治。《十三州志》曰:廣陵有輿,故此加北,疑太疏遠也。

原陽縣故城,內蒙古文物局認為即今呼和浩特市金河鎮八拜城址[30];但該城址平面呈凸字形,周長約1145米,作為邊疆地域縣一級城邑規模偏小且形制亦較為獨特;按注文「又南逕原陽縣故城西」結合百度地圖爬梳相關文普資料,本文以為位於黃合少鎮二十家村西南約200M的二十家城址更可能為原陽縣故城,該城址為內外兩重城,平面呈長方形,外城周約1800米,自治區文物局亦將其判定為西漢定襄郡所屬縣城[31]。《地圖集》將二十家城址判定為安陶縣故城並在其西南附近標註了定襄縣城址,估計與城中出土的「安陶丞印」、「定襄丞印」封泥有關[32];但按注文則二十家城址為原陽縣故城較妥切;如下圖所示:

武泉縣,即呼和浩特市巴彥(羅家營)鎮塔利古城。古城由內、外兩城組成,內城呈正方形,邊長為230m,周長為920m;外城呈長方形,南北寬850m,東西長900m,周長為3500m。李興盛和李逸友(李興盛,1992;李逸友,2002:內蒙古呼和浩特東郊塔布禿村漢城遺址調查,1964)考證為漢代武泉縣。

北輿縣故城,沙梁子古城沙梁子古城即呼和浩特市小黑河鄉沙梁子村西北。城址系漢代古城。平面呈不規則四邊形,南寬北窄,南北向。南牆長295m,北牆長180m,南北通長525m,周長約1525m。城牆夯築,基寬16----20m(國家文物局,2003)。李逸友(2002)考證為漢代北輿縣城。

其水又西南入芒幹水,又西南,逕白道南谷口。有城在右,縈帶長城,背山面澤,謂之白道城。自城北出有高阪,謂之白道嶺。沿路惟土穴出泉,挹之不窮。餘每讀《琴操》,見《琴慎相和雅歌錄》云:飲馬長城窟,及其扳陟斯途,遠懷古事,始知信矣,非虛言也。顧瞻左右,山椒之上,有垣若頹基焉,沿溪亙嶺,東西無極,疑趙武靈王之所築也。

白道城,壩口子古城址位於呼和浩特市攸攸板鄉壩子口村壩口子溝口。索秀芬(2002)考察,城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約550m,東西寬約360m,周長約1820m。城內中部偏北有一處東西向隔牆將城分為南北兩城,南城較大。南城內距離西牆壁約150m處又有南北向土牆一道,分南城為東西兩城。城內有建築基址,出土有陶甕、罐,板瓦、筒瓦、磚,石佛等。並認為是北魏白道城址。李逸友(1992)也認為是北魏白道城址。

「顧瞻左右,山椒之上,有垣若頹基焉。沿溪亙嶺,東西無極,疑趙武靈王之所築也」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酈道元隨孝文帝拓跋宏北巡,看到了綿延於今大青山蜈蚣壩山前地帶的戰國趙北長城牆體,這段長城的確是戰國趙武靈王所築的趙北長城,酈道元當時看到的已經是作為歷史陳跡的殘垣了,從另一個側面證明戰國趙北長城牆體在北魏時期是未經加築沿用的[33]。

荒幹水又西南,逕雲中城北,白道中溪水注之,水發源武川北塞中。其水南流,逕武川鎮城,城以景明中築,以御北狄矣。

武川鎮:張文平等認為希拉穆仁城圐圙古城為武川鎮鎮址所在並進行了縝密嚴謹的論證[34]。而包頭市文物管理處與達茂旗文物管理所的《達茂旗希拉穆仁城圐圙古城調查》考古調查報告亦推斷希拉穆仁城圐圙古城為武川鎮,而二份子古城則正好處於左右呼應懷朔鎮(白靈淖城圐圙古城)和武川鎮(希拉穆仁城圐圙古城)的位置之上[35]。

圖表 1白道中溪(武川縣城西)攝於2015年6月13日上午

其水西南流,歷谷,逕魏帝行宮東,世謂之阿計頭殿,宮城在白道嶺北阜上。其城圓角而不方,四門列觀,城內惟臺殿而已。其水又西南,歷中溪,出山,西南流,於雲中城北,南注芒幹水。

阿計頭殿,土城梁古城南城為魏帝行宮之一的阿計頭殿,北城應為保護阿計頭殿的軍事戍城,同時也起到溝通陰山南北防禦的作用,而對於下南灘遺址則新認定為北魏孝文帝陰山講武臺……….白道城北高阪稱作「白道嶺」,即今蜈蚣壩所在。「白道嶺北阜上」有「魏帝行宮」,當時人稱作「阿計頭殿」,「白道中溪水」流經魏帝行宮東。今蜈蚣壩一帶的溪水中,以烏素圖水最大,應為北魏時期的白道中溪水,土城梁古城恰好位於烏素圖水的西山上。《水經注》描述阿計頭殿,寫到「其城圓角而不方,四門列觀,城內惟臺殿而已」,與土城梁古城南城大體相符[36]。

阿計頭殿(圖片摘自網絡)

芒幹水又西,塞水出懷朔鎮東北芒中,南流逕廣德殿西山下。餘以太和十八年,從高祖北巡,屆於陰山之講武臺。臺之東有《高祖講武碑》,碑文是中書郎高聰之辭也。

自臺西出,南上山。山無樹木,惟童阜耳。即廣德殿所在也。

其殿四注兩廈,堂宇綺井,圖畫奇禽異獸之象。殿之西北,便得焜煌堂,雕楹鏤桷,取狀古之溫室也,其時帝幸龍荒,遊鸞朔北,南秦王仇池楊難當,舍蕃委誠,重譯拜闕,陛見之所也。故殿以廣德為名。魏太平真君三年,刻石樹碑,勒宣時事。碑頌云:肅清帝道,振攝四荒。有蠻有戎,自彼氐羌;無思不服,重譯稽顙。恂恂南秦,斂斂推亡。峨峨廣德,奕奕焜煌。侍中、司徒、東郡公崔浩之辭也。碑陰題宣城公李孝伯、尚書盧遐等。從臣姓名,若新鏤焉。其水歷谷,南出山,西南入芒幹水。

懷朔鎮,內蒙古文物工作隊與包頭市文物管理所的考古調查報告《內蒙古白靈淖城圐圙北魏古城遺址調查與試掘》[37],將位於包頭市固陽縣的白靈淖城圐圙古城考證為懷朔鎮鎮址,目前已無爭議。

但若按塞水為榆樹店河(按廣德殿為榆樹店古城)考量則距離懷朔鎮太遠不太符合注文「塞水出懷朔鎮東北芒中」描述;故此關於懷朔鎮還需作進一步的細緻校驗。(備註:張文平認為,《水經注》所記塞水,一般認為是主要流經今武川縣、土默特左旗境內的萬家溝河,在武川縣境內的上遊地段也稱榆樹店河。榆樹店河的源頭在武川縣廟溝一帶,北魏懷朔鎮鎮址為今固陽縣白靈淖城圐圙古城,二者之間還有一定的距離,但畢竟廟溝在東,北魏懷朔鎮在西,也可以勉強說「塞水出懷朔鎮東北芒中[38]」)

講武臺,下南灘遺址以前有人認為是古城遺址,經調查,遺址周邊沒有發現城牆遺蹟,遺址主體是三個東西並列的夯土高臺遺蹟,其上散布遺物以筒瓦、板瓦和殘磚為主,不見生活用品陶器等。酈道元於太和十八年(494年)隨孝文帝北巡時到過「陰山之講武臺」,《魏書·高祖紀》同記此事,孝文帝「幸閱武臺,臨觀講武」。可見該講武臺又名閱武臺,臺上有觀一類的建築。下南灘遺址位於陰山山脈之後的廣闊平川之上,所見遺蹟遺物均可與講武臺的功能相吻合[39]。

廣德殿,榆樹店古城位於榆樹店河北岸,但從榆樹店河自北向南而流的大方向來看,也可以說流徑榆樹店古城的西山下。今天調查的榆樹店古城,牆體依山勢大致呈梯形分布,可見東牆、北牆和西牆三段牆體,南牆處為斷崖及主要分布於斷崖之下臺地上的榆樹店村,不見牆體。東牆、西牆中部均有彎曲,東牆長370米,北牆長210米,西牆長490米,東、西牆南端點的連線長355米。東牆、西牆南段各築有兩座馬面。北牆東段有兩座夯土臺墩,相互間距25米,類似於城門門墩。西側臺墩北25米處亦有一座臺墩,東側臺墩北25米處為一處漏鬥狀下陷,下陷斷壁上可見夯土痕跡,初步推測當初也應是一個臺墩建築,後為洪水衝毀。城牆上兩座臺墩的南側,經後人挖土破壞,地表暴露出大量板瓦殘片。這四座臺墩似為一座建築的遺存,或即廣德殿舊址[40]。

兩個土堆是廣德殿行宮土築臺墩遺址,過去應為行宮木柱底座(圖片資料來自網絡)

但經百度地圖做空間維度的初步校驗,陰山講武臺(下南灘)距離廣德殿(榆樹店古城)竟然有40.4公裡之遙;按如此遙遠的距離考量似乎不太符合注文「自臺西出,南上山。山無樹木,惟童阜耳。即廣德殿所在也」之描述,故存疑;此外關於「塞水、芒中」等按注文與地形圖難以對應,故廣德殿地望本文姑且存疑。

圖表 2講武臺與廣德殿的距離及方位鳥瞰

芒幹水又西南注沙陵湖。湖水西南入於河。

河水南入楨陵縣西北,緣胡山,歷沙南縣東北,兩山二縣之間而出,餘以太和中為尚書郎,從高祖北巡,親所逕涉。縣在山南。王莽之楨陸也,北去雲中城一百二十裡。縣南六十許裡,有東西大山,山西枕河,河水南流,脈水尋經,殊乖川去之次,似非關究也。

楨陵縣,位於託克託縣中灘鄉蒲灘拐村西的蒲灘拐古城是漢楨陵縣城、西部都尉治城

馮文勇根據實地考察結合《水經注》認為蒲灘拐古城為漢楨陵縣城。蒲灘拐古城系漢代佔城,平面呈長方形.周長為1450m。馮氏以李逸友所認為漢楨陵縣城(章蓋營子古城)所處位置作比對認為,雖然章蓋營子古城與「北去雲中城一百二十單」也較吻合,但是黃河流經該城之西上下,地勢比較和緩,與「兩山二縣之間而出」是不相吻合的,比較而言蒲灘拐古城更符合《水經注》的記載[41]。

此處結合騰訊地形圖校驗,注文「河水南入楨陵縣西北,緣胡山,歷沙南縣東北,兩山二縣之間而出……縣南六十許裡,有東西大山,山西枕河」等地形地貌特徵與蒲灘拐古城附近基本相當,此外章蓋營子古城規模偏小周長僅約800米[42];故本文從馮氏所論。

圖表 3蒲灘拐古城附近地形圖符合「兩山二縣之間而出」

漢沙南縣城,結合漢楨陵縣城(蒲灘拐古城)附近地貌特徵及注文描述「河水南入楨陵縣西北,緣胡山,歷沙南縣東北,兩山二縣之間而出」綜合考量漢沙南縣城即今十二連城東部城址(李逸友等亦持持此論,1998)。

又南過赤城東,又南過定襄桐過縣西。

河水於二縣之間,濟有君子之名。皇魏桓帝十一年,西幸榆中,東行代地。洛陽大賈齎金貨隨帝後行,夜迷失道,往投津長,曰子封,送之渡河。賈人卒死,津長埋之。其子尋求父喪,發冢舉屍,資囊一無所損。其子悉以金與之,津長不受。事聞於帝,帝曰:君子也!即名其津為君子濟;濟在雲中城西南二百餘裡。

赤城,具體位置不詳,但應囿於準格爾旗大路鄉一帶。

桐過縣,李逸友等考證位於清水河縣小缸房鄉城嘴村西側城嘴古城址為漢代定襄郡桐過縣城址[43]。但城嘴古城址位於樹頹水的南側與注文方位及次序表述不合,故本文認為漢桐過縣城址當位於樹頹水(渾河)以北,君子濟(喇嘛灣一帶)以南。經爬梳相關文普資料位於喇嘛灣鎮拐子上村東側的拐子上城址最可能為漢代定襄郡桐過縣城址。

拐子上城址位於清水河縣喇嘛灣鎮拐上村東側。城址系戰國、秦、漢代城址。現存東、南、北三面築牆,西面依河為屏。北牆長572m;東牆依山折為三段,長583m,中部闢1門;南牆依山折為三段,長450m;三牆總長約為1605m。城牆版築,基寬7.5m,殘高5~7m。城內中部有一道隔牆,長400m,將城分為南北兩城,隔牆東部有門。有馬面和角樓址。採集有泥質灰陶繩紋釜、罐、盆,板瓦、筒瓦等(國家文物局,2003)。秦代兵器有矛、戈兩種(烏蘭察布文物工作站[44],1987)。李逸友(2002)認為,古城內發現一批青銅戈,上有「相邦呂不韋三年」和「相邦呂不韋四年』』等銘文,因此,該古城應是秦代興築而漢代沿用的。

「三年相邦呂不韋造」 銅矛圖。秦國規定丞相負責全國政務,鑄造兵器也由丞相監督,兵器上要刻丞相的名字以及年代,例如「三年」,就是秦王政三年(圖片及資料摘自網絡)

君子濟,結合地形地貌及位於樹頹水北等因素綜合考量,疑位於喇嘛灣黃河大橋一帶;而《地圖集》所標君子濟亦大致如此[45]。

河水又東南,左合一水,水出契吳東山,西逕故裡南,北俗謂之契吳亭。其水又西流注於河。

河水又南,樹頹水注之。

契吳東山,《十六國春秋》曰:「赫連勃勃北遊契吳,嘆曰:『美哉,臨廣澤而帶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馬領以北,大河以南,未之有也!,按此赫連勃勃所云「契吳」當在今統萬城(今靖邊白城子)附近,但從方位校驗則此處注文所謂之「契吳東山」約在樹頹水(渾河)東北一帶與統萬城相去甚遠。顯然兩處「契吳」非指同一地望。而楊守敬亦疑此段注文有誤。(守敬按:《元和志》雲,契吳山在朔方縣北七十裡。《夏錄》赫連勃勃北遊契吳,嘆曰,美哉!臨廣澤而帶清流,自馬嶺以北,[二九]大河以南,未之有也。又雲,契吳城在朔方縣北一百二十裡。契吳山,赫連昌因山所築,以立勃勃之廟。此《注》稱契吳東山、契吳亭,似即指赫連事。但赫連之契吳在河南,此《注》之契吳在河東,顯有不合。豈真如孫氏所疑,左合為右合之誤,而西徑西流,西亦並東之誤歟?然準以地望,在唐朔方縣之北八九百裡,與《元和志》究未能恰合,今仍原文而附記於此。又按:《御覽》一百六十四引酈元《水經注》曰,朔方縣有契吳山,勃勃北遊登之,嘆曰,云云。與《夏錄》文同。考漢之朔方縣不在此,唐有朔方縣,又非道元所及,《注》不當標朔方縣之名。據《御覽》上二條,一引《十六國春秋》,載勃勃於朔方築大城,一引《水經注》載統萬城,疑此條本接引《十六國春秋》稱朔方有契吳山,傳抄者誤衍縣字,又錯入《水經注》下也[46]。)

相關焦點

  • 《水經鮑丘水注》所涉御夷鎮、滑鹽、傂奚等考略
    其水西逕孔山南,上有洞穴開明,故土俗以孔山流稱。水又西南至密雲戍東,西注道人水,亂流西南逕密雲戍城南,右會大榆河。有東密雲,故是城言西矣。道人溪水,在今北京市密雲東北。《方輿紀要》卷11密雲縣:道人溪「在縣東北石盤峪[2]。孔山,今人多認為即豐寧窟窿山;窟窿山位於縣境中部,在縣城大閣西32千米處,與窟窿山村隔河相望。該山屬燕山山脈,形成於侏羅紀,由粗粒花崗巖組成。
  • 《水經注》裡的金沙江(上)——《水經.淹水注》考略
    褒於道病死,上閔惜之」[7]大姚縣紫丘山三潭瀑布、觀音巖水電站等景區「金馬碧雞」傳說被譽為兩千年來「西南方面最古、影響最大、最普遍」的地方傳說。該傳說自產生以來,不僅以口頭傳說、文本記載的形式廣泛傳播,而且在雲南、四川、重慶、貴州等地衍生出大量的相關地名和祠祀臺坊景觀,並承載著西南邊疆民族與中原漢王朝持續互動的歷史圖景。
  • 剛剛開考!最後一屆「江蘇卷」!
    剛剛開考!最後一屆「江蘇卷」!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
  • 三年級數學期末測試卷,5道難題,你能考90分嗎
    三年級上冊數學學習,再剩下一個單元就結束了。 回顧整個學期,三年級小同學學習了許多數學知識,從最難的分數,到長度質量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多位數乘法……這些新知識,都有一定難度。
  • 高校裡的專業教師,考註冊如此輕鬆?老師講述他的注考,他的路
    他們在做畢業設計、課程設計中,學生真的重視專業規範,並在應用和查找規範;2、學生在課程的學習中,因為個人及同事言語及各方面的影響,學生注重對專業基礎及專業知識、新技術的學習與應用,對選修課程的偏見也有所改觀,如對焓溼圖、各種空氣處理過程在焓溼圖上的表達也更加重視;對前面提到的溶液除溼、溫溼度獨立控制等也開始關注;3、很多老師開始參加註冊考試
  • 2021高考官方模擬考!連考3天,統一改卷!
    目前,新高考改革在全國範圍內逐步推進?新高考考什麼?怎麼考?是全國考生和家長都非常關心的問題。 註:此部分備考建議摘自於福建新高考發布的《福建省2020高考評價分析報告》(點擊閱讀)。
  • 二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測試卷,尖子生雖考了95分,但書寫要加強
    今天,胡老師給大家分享的這份試題,來自部編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測試卷,這份試題題目新穎,題型多樣,試題並不難,旨在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和應用能力,細心的小朋友可以考高分,這份試題如下:本試卷共有十二大題,分別是:讀拼音,寫詞語;比一比,再組詞;給下列多音字組詞,共有6分;給下列詞語再補充一個同類的詞語,共3分;連一連,6分;我會查字典,認真思考;加部首組成新字,再組詞;給下列句子加上標點,再讀一讀;按要求,寫句子;根據課文內容填空,日積月累;閱讀短文,回答問題;習作題,考查表達和語言組織能力,共有12分。
  • 2021高考官方模擬考時間確定!連考3天,統一改卷!
    目前,新高考改革在全國範圍內逐步推進?新高考考什麼?怎麼考?是全國考生和家長都非常關心的問題。2020年,北京、天津、山東、海南等四省市實施了新高考,在2019年12月初-2020年3月,四省市分別組織了新高考的適應性考試,為2020年高考及後來幾年的高考指明了方向。
  • 點擊加入強基月考計劃!免費獲取考試資格!
    第一屆強基計劃月考已經圓滿結束,首屆考試即有數千名同學參與,作為強基計劃的熱身賽考試飽受師生好評~ 現在5月已經到來,36所高校即將正式發布強基計劃招生簡章!為了幫助同學們積極備考,調整心態,鍛鍊手感,我們將繼續舉辦新一屆的強基數物月考!
  • 海南省新高考生物卷有變化:不再設選考內容
    海南省新高考第一年,生物卷將有哪些變化?對此,海南華僑中學生物備課組組長張杰介紹,今年生物卷全部為必考內容,不再設選考內容。「在題量減少的同時,創設複雜的問題情境,讓學生以生命觀念為指導,運用科學思維方法解釋生命現象,探究生命活動的規律,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是命題趨勢之一。」張杰老師表示。
  • 解析9月調考 把脈新高考複習
    從多項選擇試題對詞彙的考查看,本試卷與2011年以及近幾年湖北卷該部分的考查特點保持一致:考查名詞、動詞、動詞短語、形容詞、副詞和介詞短語這5大常規考查項目。所考詞彙分布於一至八冊。在高考備考的第一階段,這樣的命題具有良好的導向性。此外,每一題的題幹都有獨立而較完整的語境,有一定的長度,保證了一定的閱讀信息量。
  • 浙江省高考新政解讀:選考怎麼變?學考怎麼考?藝考生你都知道嗎?
    三是群眾總體認可。據2019年1月第三方獨立評估,新高考錄取新生、高中學生對我省高考改革的滿意度分別是81.7%、79.9%,表明「改革為了學生」的目的基本達到;高水平大學在招生上積極支持改革試點,廣大考生對新高考改革的獲得感進一步提升。 2.高考改革試點為什麼要不斷完善?
  • 張廷濟批校《金石萃編一百六十卷》全帙賞析
    王昶的《金石萃編》是金石學史上的劃時代著作,它上承洪适《隸釋》、《隸續》之統緒,將目錄、存文、集釋和按語彙為一編,收錄自周至宋、遼、金歷代石刻文字、銅器銘文一千五百餘種。簡」字並下註:「吾家有丁敬身所藏舊拓,簡字極清」;第二十六行原文作「□布和」,張氏注曰:「兩驗舊本,悲字可辨」。
  • 高考語文:全國卷2012~2020年常考篇目!附28套真題+64篇必背詩文
    (有些題目,它給出一個「意思」,但考察的是上一句或者下一句。)4、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潔,字跡清楚(用正楷),筆畫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誤寫。5、要注意通假字和句尾語氣詞。再難的也要寫滿,不能留空白。
  • 三年級數學上期末測試卷,老師:這9個方法運用自如,期末成績好
    三年級數學上期末測試(含答案),老師敲黑板:這9個方法要會用三年級的同學,大家好!馬上就要期末考試了,同學們經過兩輪的複習對本學期的知識掌握得怎麼樣了?今天帶來一套廣州某校2020年三年級數學上冊的期末測試卷,這套真題卷考點全,都是常考易錯題,同學們拿來查缺補漏,爭取在期末考試中,成績更上一個臺階。建議收藏列印,認真作答。
  • 剛考完的一年級語文期末考試卷 都是經常考到的題型,值得一練
    對於很多孩子來說,想要取得優異的學習成績,不僅需要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這樣才能從本質上提高語文成績,才能為以後的語文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這是一位粉絲媽媽分享過來的剛考完的一年級語文期末測試卷,家長們可以替還未考試的孩子們收藏一份,和孩子一起分析一下考點,查漏補缺,讓孩子們模糊的經驗變得更加清晰,把不完整的經驗變得更加完整。
  • 高中要換新教材! 2019高考會不會考? 全國卷各科最新命題預測
    原標題:高中要換新教材! 2019高考會不會考? 全國卷各科最新命題預測 最新消息!2017新課標1卷幾道題計算量較大,但題目本身難度卻不大,很多學生到此都望而卻步。 平時上課筆記一定要記,隱含很多高考考點與題型,譬如選擇題14題、16題、19題、20題在平時上課都曾出現過類似圖像或問題。
  • 二年級上冊語文期末測試卷,期末這樣考,孩子們會不會哭鼻子?
    二年級上冊語文期末測試卷,要是期末都這樣考,孩子們會不會哭鼻子?1.麗麗Xx年xx月xx日下午6時30分這張卷子還是蠻難的,如果期末考試用張卷,不知道用多少人會在領到卷子的時候哭鼻子?一起看看卷子裡,哪些題目有深度,有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