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電影《圖雅的婚事》中的隱喻

2020-12-05 有點甜有點鹹

1、井

井,象徵著生活的源泉。對於生活在蒙古草原上的人來說,他們的第一要務就是打井,否則水源缺乏,就不能生存。而生存是如此艱難,打井又是如此艱難,巴特爾為了打井成了殘廢,使圖雅陷入了困境;面臨的困境。圖雅被迫接受了殘酷的現實,但她也同時選擇了一種責任。她向求婚的人們提出了嫁夫養夫的苛刻條件。

再者放牧為生的巴特爾是古老而穩定的象徵;打油井,吃石油飯的寶力爾是現代生活的象徵。巴特爾的殘廢意味著傳統文化的無能,那麼現代工業能挽救困境中的草原嗎?油王寶力爾並沒有帶來甘泉,儘管他打的井更深,卻不是草原所需要的,所以圖雅沒有背奔家鄉,投向現代都市的懷抱,倒是寶力爾流露出濃濃的思鄉之情。看來影片也流露出現代工業文明也並不是救世主。

2、馬

在影片當中有些關於野馬的鏡頭,比如圖雅一直騎著一匹帶韁繩的馬表示圖雅如同這匹帶韁繩的馬陷入困境無法擺脫,無法自由。比如森格在丟失卡車後牽著的馬。和在巴特爾搶救時森格騎馬追上汽車,暗示著森格會接過圖雅的韁繩去承擔這份責任。

還有森格在養老院裡有這樣幾個鏡頭。一、森格和巴特爾喝酒,巴特爾望著窗外森格的馬,電視機裡是一群脫韁的野馬奔馳。二、巴特爾割腕選擇死亡時,導演故意把鏡頭轉到外面栓在樹上的馬上,在調回電視機裡奔騰的野馬和旁邊的森格。這無非喻示著對於巴特爾想去解脫自己,解脫圖雅。又一方面看到一個男人喪失了勞動能力後決定對妻子放手的坦然很辛酸,在面對真正的分離的時候內心轟然崩塌的感覺幻化成了對生命的絕望。而脫韁的野馬又和窗外的馬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導演在每種人物性格中對於生與死的態度。

3、聲音

比如救森格時,聲音由呼號聲變成蒙古樂,仿佛只剩下圖雅一個人在努力,她在平靜的音樂中昏倒。生命就像是在孤獨地奮鬥著。

比如巴特爾在養老院,圖雅在賓館。與巴特爾聽著一樣的蒙古樂。與巴特爾都喝著酒。音樂中場景切換,巴特爾和圖雅之間切換,圖雅說:「巴特爾以後和咱一塊兒過。」,巴特爾說:「對圖雅好不好也不知道。」孤獨寂寞、相知相愛在蒙古樂中靜靜流淌。

還有巴特爾的笛子是訥言的巴特爾的聲音。求婚者和圖雅談婚時,巴特爾的笛子在另一間屋子寂寞地響著,他在想什麼呢?初到養老院,表演節目,笛聲乾澀,他好像吹得很吃力,圖雅會心地笑了。乾澀的笛音有圖雅的欣賞,如果只剩一人吹奏又有何意思呢?

其實有些情感用言語都難以表達。悠遠的音樂代替人聲也許只是想告訴我們,生命的痛苦無以言表,生命的可貴唯有體會。

相關焦點

  • 經典電影《圖雅的婚事》觀後感
    導語:經典電影《圖雅的婚事》觀後感關於歐洲三大電影節,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界面硬朗、晦澀較勁,然後才是思想深邃、激動人心。2007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得主是《圖雅的婚事》,看其故事梗概,我認定這是一塊難啃的骨頭。
  • 《圖雅的婚事》-搜狐娛樂
    近日,在中國電影資料館藝術影院,搜狐娛樂第壹電影論壇與歌德學院聯合主辦了《圖雅的婚事的》的觀影活動。>  個性倔強的蒙古族婦女圖雅和殘疾丈夫巴特爾離婚打石油賺了錢的中學同學寶力爾來向圖雅求婚,他把巴特爾安排在高級的福利院裡,然後帶圖雅和孩子到城裡生活。  頭一次離開草原的巴特爾難以忍受對圖雅跟孩子的強烈思念,割腕自殺。圖雅救活了巴特爾,帶著巴特爾和孩子...
  • 《圖雅的婚事》|草原兒女的眼淚
    森格說你也是不是要跟別人跑呀,圖雅淡淡的笑著回答,我要嫁人。王全安導演早期的電影《圖雅的婚事》,電影的故事背景放在了乾旱渺茫的草原上,以少數民族為對象圍繞一個家庭,講述了一個草原上的女人圖雅在丈夫殘廢之後為了維持家庭辛勞奔波。
  • 《圖雅的婚事》用情節劇的模式去拍攝一部藝術電影
    「有震撼力,讓人愉悅」這樣一個評價對於《圖雅的婚事》來說再恰當不過,影片直面了「嫁夫養父」這個道德難題,但別開生面的是它同時「讓人愉悅」。編劇和導演選擇用情節劇的模式去拍攝一部藝術電影,對此王全安稱我感謝蘆葦,他能夠用一個情節劇的方式繪聲繪色地描繪出一個現實環境的藝術片。
  • 《圖雅的婚事》:什麼是愛情?
    愛情,可以說是人世間最美妙的東西,曾經我一直認為,花前月下就是愛情,你儂我儂就是愛情,但看完了影片《圖雅的婚事》後,我才發現我把愛情定義的太簡單了。看著眼前電影完結後的字幕,獨坐長椅久久無法釋懷,我是該把愛情做重新的理解和思考了。大概也還是要交代一下劇情的。
  •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開幕 《圖雅的婚事》助興
    《圖雅的婚事》主創和學生進行交流。本屆電影節的開幕影片是即將在全國公映的《圖雅的婚事》,主演餘男也曾憑藉導演王全安的處女作《月蝕》獲得大學生電影節的影后。  從昨日起這些影片將陸續在北京師範大學北國劇場和中國電影資料館進行放映,接受大學生的評價,並最終決出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女演員等各大獎項。此外,報名參加本屆大學生短片大賽的作品總數近千部,也創下歷屆之最。
  • 解說劇情片《圖雅的婚事》,了解餘男版蒙古族女漢子形象
    提議離婚電影《圖雅的婚事》由導演王全安執導,講述了內蒙古典型婦女,皮膚粗糙黑黃,性格潑辣豪氣,帶著殘疾前夫改嫁的故事。影片沒有用過多的手段渲染故事的情節,但卻能夠用其普通的情節,抓住觀者的心,讓觀者身臨其境。
  • 荒原上的愛——評電影《圖雅的婚事》
    然而圖雅眼中的少年卻從未倒下,從此我放羊提水,一天的辛苦勞累只為了家中待歸的你。那麼多願望美好而執著,可它卻抵不住蜂擁而至的黴運,家中唯一的親人姐姐奔赴醫院照顧骨傷的弟媳婦,一時間滾燙的淚和冰涼的酒互相氤氳而霧氣騰騰,似乎有意烘託著感傷,「巴特爾說他恨不得站起來跑到沙漠裡,死了算了」,「要想離婚,除非我殘疾了」,生活卻是殘酷的,旗裡圖雅帶著說一不二的堅定對民政局工作人員說:「誰給我養活巴特爾,我就嫁給誰」。
  • 黑洞可能像《星際穿越》中的卡岡圖雅大黑洞那樣巨大嗎?
    2014年,美國探索頻道拍攝了一部紀錄片《星際穿越中的科學》(The Science of Interstellar),詳細講述了《星際穿越》的科學背景。作為《星際穿越》的科學顧問,基普·索恩為確保電影的科學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隱喻美學分析
    摘 要: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由加拿大作家揚·馬特爾的同名長篇小說改編,該片獲獎無數,導演李安憑藉此片獲得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導演,本文將以此電影為研究對象,對其隱喻美學進行分析。運用內容分析的方法,從命名中的隱喻美學﹑圖像中的隱喻美學﹑影像敘事中的隱喻美學三個方面進行解析。
  • 國家電影節佳故事片獎中國電影《半個月亮爬上來》
    世界國家電影節是由國際奧斯卡聯盟和國際電影節聯盟聯合主辦,以世界國家電影為主題的國際電影節,每年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由「陝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項目」執導,大型民間音樂電影《半個月亮爬上來》,導演中國陝西著名導演史文,經過六年多的精心準備和拍攝,再現了「西部歌王」王洛賓音樂先生傳奇故事。
  • 藝術影院推出王全安電影展映 金熊銀熊現場展出
    王全安導演是中國第六代電影導演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也因為電影《白鹿原》的拍攝而備受關注。本次影展是中國大陸第一次集中、全面而系統地呈現王全安的電影作品。而在影展活動期間,主辦方將在百老匯電影中心展出王全安在柏林電影節擒獲的兩座獎盃,觀眾將有機會在觀看電影之餘,近距離接觸傳說中「金熊」和「銀熊」。縱觀王全安的創作,處女作《月蝕》風格獨特,迥異於同時期的其它中國電影。
  • 探討電影《喜歡你》中,飲食背後的情感隱喻
    電影中鮮活的人物角色,各種食物特寫的鏡頭,快節奏的剪輯,都給觀眾呈現了一場豪華的視聽盛宴,而影片中飲食背後的隱喻也是十分值得探討的。一、從視覺到味覺的通感在電影裡,飲食活動在選材、配料、烹製過程乃至飲食環境都透著一種由內而外的「精緻」。
  • 《星際穿越》中庫伯去往的「卡岡圖雅」黑洞星系在哪裡?
    《星際穿越》中確實沒有明顯交代名為「卡岡圖雅」的黑洞在宇宙中的具體位置,是否有出銀河系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可以了解一下的是,現實中確實有類似卡岡圖雅黑洞的案例!我們從《星際穿越》故事的設定中可以了解到「卡岡圖雅」黑洞的一些參數!
  • 發現「卡岡圖雅」——被逐出星系中心的超大黑洞
    圖片來源:華納兄弟正在熱映的影片《星際穿越》裡,「卡岡圖雅」可以說是當仁不讓的主宰,不僅扭曲時空為複雜的故事提供了上演的舞臺,還首次將超大質量黑洞逼真地展現在大銀幕上,並由此引發了一場全民科(tǔ)普(cáo)熱潮。比如一些死理性派就吐槽說——超大質量黑洞不是應該位於星系中心,被無數明亮的恆星包圍嗎?為什麼電影裡「卡岡圖雅」周圍看不到多少恆星?
  • 《星際穿越》中的卡岡圖雅黑洞真實存在嗎?科學家可能拍到了它
    筆者:三體-小遙看過電影《星際穿越》的人們可能會對男主人公駕駛飛船到達一個名為「卡岡圖雅」的黑洞中的經歷印象深刻,其中不僅為我們展示了神秘的四維空間,也引發了人們對於黑洞的無限遐想。在人們普遍認知中,黑洞是一個類似於「無底洞」的存在,任何物質都無法擺脫黑洞的引力,一旦進入黑洞,連光線都看不見。然而,科學家們在近年來已經發現了很多大小不一的黑洞,並且為了給人們帶來更加直觀的印象,耗時兩年拍攝了一個已知最大黑洞的照片,這張照片中的黑洞與《星際穿越》中的「卡岡圖雅」黑洞十分相像。
  • 電影恐龍王,好看,好看
    《白鹿原》《圖雅的婚事》導演王全安執導的新片《恐龍蛋》首曝預告!睽違7年的新作,全蒙古演員、全蒙語的電影!故事講述草原上出現一具裸體女屍,一名警察負責看守屍體,一位女牧民來協助他,結果兩人發生了關係。影片曾入圍第69屆柏林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 。
  • 印度電影《調音師》中「盲」的隱喻敘事解碼
    印度電影《調音師》中「盲」的隱喻敘事解碼 李明娟 徐玉梅 印度電影《調音師》於2019年4月3日在國內上映以來,獲得了票房與口碑的雙豐收。《調音師》講述的是窮困潦倒的鋼琴師阿卡什為了湊足20萬盧比去倫敦參加比賽,通過假扮盲人來獲得尊重與機會。
  • 世界民族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花落中國電影《半個月亮爬上來》
    世界民族電影節,是國際奧斯卡聯盟和國際電影節聯盟共同發起的一個以世界民族電影為主題的國際電影節,每年的四月份在美國洛杉磯舉辦。「陝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項目」、大型民族音樂電影《半個月亮爬上來》,由中國陝西籍著名導演史文執導,經過六年多的時間,精心籌拍的一部再現「西部歌王」王洛賓先生的音樂傳奇故事。
  • 《流感》:病毒的隱喻與危機中的共同體
    2013年的韓國電影《流感》提供了「病毒隱喻」的一個示例:在病毒來臨之際,權力與個體的關係如何變成極端對抗性的,雙方都將對方看做了某種病毒般的存在,「病毒」因此也成為雙方所共同使用的、用以指代對方的隱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