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在什麼時候,對自己許下一個夢想,40歲前完成九座神山的朝拜。對於人生中很少許下夢想的我,這個心血來潮的夢足足讓我苦惱很久,然後就開始了窮其心智地找尋神山之旅。也許這座山不夠高,但是必須有足夠的故事讓人銘記;也許限於原因不能登頂,但是必須要完成最基本的轉山。於是工作之餘,每年擠出來的時間就送給了岡仁波齊、送給了貢嘎、送給了尼泊爾EBC、送給了阿爾卑斯的勃朗峰……作為一個熱愛生活、熱愛旅行的我,自然而然地為自己找了一個走出去,去旅行的藉口,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即使這個詞彙本來說的是理論聯繫實際……然而,這個重要嗎?
在連續兩次國外的登山中,對於未知的嚮往充滿了我的腦海。還有什麼山峰能夠適合我的這個體重超標的偽大叔呢?所以吉力馬札羅也就適時地出現在了我的眼前。一切都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這座被當地人認為是上帝寶座的神山,每年都在接受著當地不同部落的祭祀。而作為赤道上的雪山,隨著氣候變暖,山頂積雪的融化,環境專家指出「赤道雪山」奇觀將在不久的將來和人類告別。所以既然有衝動,又適合我,為什麼不趁早出發呢?
一個本來蓄謀已久,不知何時啟動的計劃,在身邊朋友攛掇中就這麼出發了。於是,當祖國正值70華誕的時候,我獨自奔波在他鄉異地,用另外一種方式為祖國獻上自己的禮物;當《攀登者》在影院大賣時,我站在了非洲之巔,把自己融入到了這份攀登者的感動中。
九山行,在行至第七座山的時候,有了一個屬於非洲之巔的故事。
登山飛往奈洛比的飛機,焦灼忐忑的內心終於平靜了下來。無論這次非洲之行發生什麼,我都來了。非洲之巔,吉力馬札羅;非洲大草原,馬賽馬拉,不知道你們能帶給我什麼,但是我還是義無反顧地出發了。
從北京出發先到曼谷,再轉機飛往奈洛比。從奈洛比機場出來,已是當地的清晨了。奈洛比的機場不大,全部矮層的建築讓人把更多的視線留給了天空。初入肯亞,天很高,也很藍。也許是土地的映襯,也許是綠色植被覆蓋少,也許是肯亞的建築物顏色普遍的偏黃,總之肯亞的第一感覺顯得有些荒涼。由於時間安排得比較緊張,我們沒有在奈洛比進行停留,在機場等候了2個小時後,就登上了前往坦尚尼亞的長途大巴車。
7個小時的車程,我們到達了吉力馬札羅腳下的莫西小鎮。前後30個小時,從北京的餃子變成了吉力馬札羅奇蹟酒店的披薩,東非大陸我們終於來了。
Rongai,初入赤道雨林,坦尚尼亞的驕傲
清晨的陽光透過落地窗照進了房間,新的一天如期而至。也許是還沒有調整好時差,也許是出發前的激動,連續48小時的輾轉並沒有讓我們多睡。在吃完早飯,把部分行李寄存在前臺後,我們收拾好行囊等待通勤車前往龍蓋山門。
通勤車,這個詞用得不太準確。因為車子上我們兩個登山者,剩下的只有嚮導、背夫和廚師。還是叫做專車吧。即使這個專車讓我懷念起了中國90年代初期市縣間的小巴車。
從莫西小鎮出發前往龍蓋山門,車程大概40公裡。也許你覺得路程並不長,但是這輛充滿了鄉土氣息、四面漏風的老爺車足足開了三個小時才到達。不過看到沿途滿是頭頂籮筐,徒步而行的黑哥們,又覺得聊勝於無,一股幸福感油然而生。此時腦補耳邊響起了熟悉的旋律「那莊公閒遊出趟城西……」
龍蓋線是眾多攀登吉力馬札羅線路中唯一一個從山北側攀登的線路。在出發前查找攻略的時候,很多資料都把吉力馬札羅定義為坦尚尼亞和肯亞的「分水嶺」、「分界線」、「交界處」……甚至有的科普龍蓋線是從肯亞登山。於是迷茫的我一直認為吉力馬札羅一半屬於坦尚尼亞,一半屬於肯亞。就像喜馬拉雅山一半屬於中國,另一半屬於尼泊爾、印度或者其他什麼國家一樣。不過一路的顛簸告訴我們,我們一直沒有離開坦尚尼亞的國境,吉力馬札羅全部屬於坦尚尼亞,只是距離肯亞很近很近而已。這一路下來,我們一邊前行一邊接人(廚師、背夫),還有物資採購。要知道後面這5天的夥食如何全部要看我們今天能夠買到什麼。
#全村人的顏值擔當#到達龍蓋山門的時候已經是下午1點的時間了。在辦理完登山手續,我們就開始了今天的午餐。見證奇蹟的時刻到了!啊,不對,是見證廚藝的時刻到了。在我們羨慕旁邊歐洲團隊有三明治、雞腿和果汁的時候,我們的正餐居然是義大利麵配肉醬!不得不說,我們廚師的水品還是不錯的!走了這麼多國家,能讓挑剔的中國胃適應的餐食還真不多,但是我們團隊的廚師做到了!
好了、今天小編就說到這裡,後期還會發表一些「戶外休閒」系列文章來悅閱大家,
大家記得關注小編、收藏文章、評論文章留言、點讚、分享、給小編點動力小編會持續更新系列文章的、善哉善哉、閱讀獲福。
遇見美好春天、踏青分享八排山遇見美好春天、分享旅行那山那水那人第二篇
遇見美好春天、分享旅行那山那水那人攀登者:我的4、5、6、千米,終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