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偉南風窗
作者 |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 湯偉
現代造城記不缺摩登、宏偉的技法,不過一說到塑造特色的城市文化面貌,很多城市建設者就顯得力不從心。
高超的技法可以百分百復刻一座網紅城市的規劃格局,然而抓不住文化精髓的造城思維,總是缺了那麼一點靈魂。所謂的千城一面,大多都是因為找不準城市的文化基因。
廣州不一樣。只要踏進廣州城一看,你立馬就能識別出來,這就是2200多年的歷史文化該有的樣子。
11月25日,2020廣州文交會剛剛結束,今年的主題聚焦文旅新經濟和新興的文化產業。因為成果頗豐,廣州文交會還被人稱為文化界的「廣交會」。
有人驚詫,廣州文交會怎麼能辦得這麼漂亮?但其實仔細想想,廣州那麼多豐富的文化資源,而且骨子裡一直保持著開放、包容的城市精神,這使得它天生就有適合文化創新的土壤,並形成屬於自己的文化特色。
01
立 業
百老匯的戲劇、香榭麗舍大街的奢侈品、攝政街的博物館……人們在腦海中,不自覺地將這些標誌性產業與紐約、巴黎和倫敦一一對應。
一座城的形象往往總是與它的文化產業密切相連,廣州也不例外。
廣州塔小蠻腰纜車摩天輪
數位技術向全領域滲透,帶來文化產業結構和組織形態變化。一方面報紙、雜誌、影視、 動漫、等傳統文化產業不斷數位化和網絡化,另一方面短視頻、XR 產業、數位音樂等新業態、新模式不斷迭代。
廣州站在時代的風口,沒理由錯過變革的機會,這兩年幾乎廣州的所有文化產業都開始與科技融合。廣州高新區 「國家級文化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國家音樂產業基地和羊城創意園等16 個國家級園區 (基地)不斷湧現。以園區方式推動企業和資源要素集聚,這是文化產業數位化最有力的表達。
紅專廠創意園區
翻翻自己的瀏覽記錄,有一大半的動漫和音樂都出自廣州,這是為什麼?
廣州的文化產業基礎一直雄厚,動漫和音樂優勢尤為突出,吸引了大批人才入駐,數量與質量都領先全國。不僅如此,廣州市還提出動漫之都、音樂之都、全國藝術產業中心、全球文化創意設計之城等政策定位,並積極從各方面給予扶持。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眾多行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中,但近兩年來在年輕人中逐漸興起的電競,卻在這場寒冬中一舉出圈,2020年,廣州電競行業的增長勢頭尤其明顯。其實,早在2019年廣州市政府就頒布了政策,在三年內通過各項便利機制和產業扶植,將廣州打造成「全國電競產業中心」。另外,新技術層出不窮,融合5G的超高清視頻內容等新興產業也在廣州乘勢而起。
創意產業難在要對產品或場景背後的IP產生情感歸屬與認同。只有對廣州有感情,才會購買廣州形象衍生出來的創意產品,而產生感情的基礎在於與其聯結、發生故事,因此,文創工作者的任務就是要有原創IP,同時儘可能增加大眾與IP交集的頻度與深度。
廣州在動漫領域極具示範意義。廣州動漫遊戲產業增加值約佔全國動漫業總產值的 1/5,它擁有涵蓋動漫製作、發行、衍生品設計、銷售的全鏈條產業。
《喜羊羊與灰太狼》、《豬豬俠》 等超級IP都源於廣州。這些超級IP不斷運營與衍生, 聯動出版、網絡文學、動漫、影視、遊戲、主題樂園、消費品等各垂直領域,頻頻引爆市場。
直播、短視頻等新的傳播平臺出現,對文化產業發展來說是難得的良機。廣州有著全國一流的直播平臺,文化產品與直播平臺和網際網路機構線上線下結合、跨次元交叉滲透,可以極大提高IP和原創內容對公眾的滲透率。奧飛就通過完善分銷渠道成功蛻變為中國動漫行業新巨頭。
公眾常常通過龍頭企業識別城市,文化產業尤其如此。無論影視、動畫、出版、音樂目前核心特徵頭部效應顯著,頭部企業、平臺、作品佔據著資源高地。
截止到2019 年,廣州市文化企業已有2000多家,在遊戲、數位音樂、網際網路文化、創意設計等領域都孕育了全國乃至全球競爭力的頭部企業。網易、奧飛動漫、原創動力、多益網絡、歡聚時代、酷狗等頭部名企均在廣州紮根。
頭部企業落地廣州,自然看中了廣州的投融資、稅收優惠等政策扶持,和對標國際最高標準優化營商環境。2018年5月廣州市文化金融服務中心啟動的文化企業建庫工作,擴大文化企業的融資規模和效率也對企業有極大的吸引力。
02
歸 屬
城市有給人認同和歸屬感的能力,說到底,無外乎是城市獨有的文化與價值,化作真實可感的公共服務、文化活動形式,進入了城市居民一點一滴的日常生活中。
城市景觀布置、公共街道、交通、公共文化服務……每一個場景都可以成為居民與城市互動和產生信任的場域。
每8萬人擁有一座圖書館,人均藏書3冊,是什麼體驗?去廣州的公共圖書館看書,從來沒有排隊一說,40萬平方米的公共圖書館給每個愛讀書的人都準備了足夠的空間。
廣州這幾年來不斷加大公共服務的投入,除了公共圖書館,廣州博物館有64家,公共博物館、私人博物館的數量、分布都有巨大提升。
廣州大劇院
此外,廣州還通過「亞運會」、「《財富》全球論壇」、「馬拉松」、「國際紀錄片節」、「國際漫畫節」等大型文化體育賽事以及惠民補貼的方式不斷提升廣州圖書館、 廣州大劇院、 星海音樂廳等對公眾的吸引力和參與度。
人們最容易從多維的城市空間中認識城市,既有陸地之上不斷延申的建築景觀,也有向下縱深的地鐵空間。
地鐵作為一種流動的空間,通過各種創意策劃方式,向外界傳遞出廣州「穿梭古今、暢遊廣州」的城市意象。地鐵的周邊環境、電視、廣告燈箱、圍牆等渠道都可以成為展示廣州文化的窗口。
廣州有軌電車
東山口老洋房、海珠建築風景、嶺南粵式祠堂等標誌性的本土建築景觀元素不僅使地鐵空間充盈本土文化的氣息,同時也讓出行的居民與遊客對廣州城市歷史文化及新景觀、新風貌有更多的了解。
地標還只是肌理,城市文化說到底還是生活。生動有趣的市民生活中,活生生的人是主體。怎麼把文化下沉到豐富的生活中,與人結合是一個經典命題?
廣州給出的答案是,從「顯微鏡式」至下而上的微設計視角,紮根日常生活和文化價值的判斷,走近居民,激發居民共同參與。
無論永慶坊、還是華樂街郵電小區,如何因地制宜將歷史記憶和集體文化引入到更新改造,把文化故事編排到日常生活主線,考驗著「老城市、新活力」的初心。
只有讓居民、設計方和決策共同參與、互動和對話,改造效果才能準確表達居民和使用者的共同情感,這過程中也就重塑了社區空間與居民情感的聯繫。
03
訴 說
人們總是在不斷重複的傳播渠道中認識城市的文化符號,潛移默化中建立對城市整體形象的認知。一個意象,一條短片,一段音樂……就能喚醒你對城市的記憶。
廣州每年都會承辦一系列重大的國際性活動,這些大會的傳播議題無一例外都經過精心策劃,廣州最新的發展和立體的城市面貌被植入其中,通過國際性會議不斷擴大影響。
例如上文提到的文交會,它已在廣州走過四個年頭,每年的主題和玩法都會結合時下最新的發展動態。因此,在今年的會上,不僅有高端論壇、企業發布和產業集群的形式,還可以看到最新的VR科技、遊戲、電競、電影等展覽。
值得一提的是,這屆文交會也創新注入了粵港澳大灣區元素,使業態創新有了更大的想像空間。數據顯示,即便有新館疫情的不利影響今年的文交會上有11項重點文化產業項目籤約,合同金額達182億元。
廣州會展中心
當然,這只是廣州承辦的大型活動的冰山一角。中國音樂金鐘獎、文化產業交易會、中國 (廣州) 國際紀錄片節、亞洲美食節等文化活動都落地廣州。
這幾年廣州市還舉辦了第三十一屆世界港口大會、與日本福岡締結國際友好城市40周年慶典活動、全球市長大會等數十項國際性重大活動。
廣州一直被稱呼為「千年商都」,這四個字背後代表的是開放和多元的碰撞,和在海洋絲綢之路中的擔當,「海絲」文化串聯起十三行、南海神廟、黃埔古港等歷史遺存。
廣州市政府沒有浪費「海絲」文化的歷史內涵和當代價值,轉而以「海絲」申遺為契機,深入發掘和闡釋 「海絲文化」 的歷史脈絡、將廣州這塊「海絲文化」品牌深深地印刻在當地人的腦海中。
廣州燈光節
通過電視、網絡、廣播等媒體講述城市文化,幾乎是當代城市宣傳的必選動作。觀眾可以從屏幕上直觀地看到、聽到廣州的 「城市變遷」、「民俗風情」、「名人軼事」、「藝術流派」 ……在「廣州故事短視頻」、《廣州故事畫報》H5等系列廣州故事外宣品中,一個立體多面的,多語種的廣州故事躍然而來。
廣州市不僅加強境內主流媒體和新媒體的合作,還籌劃組織了「改革開放40年海外大V中國行」媒體團、世界華文媒體高層參訪團、巴西主流媒體團等近數十次境外媒體來廣州開展體驗式參訪,加深海外人士對廣州的關注度和了解度。
此外,廣州還通過粵文化和僑民聯繫廣泛在全球各地廣泛開展 「廣州文化周」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吸引外國人全方位探索廣州的人文歷史、風俗地理、藝術、傳統文化,深刻解讀廣州的城市意象。
21世紀的第三個十年已經來臨,城市發展主義的時代開始過時。越是大城市,越是將目光轉移到文化領域,並且從扁平化的經濟競爭中走出來。
2017年廣州市實現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佔廣州市GDP的5%,騰訊研究院發布的《數字中國指數報告 (2019)》 顯示,廣州文化全國城市排行居穩居前列,其中動漫和遊戲領域第二,在影視和文學領域國第三。這些都說明文化產業逐漸成為廣州的支柱性產業。
廣州顯然將更加注重文化產業、文化服務和文化傳播的創造式應用,通過高質量的文化產品把「文化廣州」的深厚內涵挖掘出來,塑造一個意蘊獨特的文化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