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講究的是一種自在、溫馨。
在「儀式感」充斥眼球的今天,一頓家常小菜就顯得尤為可貴。
在下壩坊,有一家名叫「親戚屋企」的餐廳。
店裡的氛圍輕鬆,擺著幾張大圓桌,好像食客們彼此是認識的人,熱熱鬧鬧聊著天。餐廳打造成80、90年代的感覺:電視、卡帶、錄音機、電話、大哥大、鬧鐘……都是幾十年前老款式,老書架還貼著紙張「我屋企用過的音響」。
「屋企」在東莞本土話中有「家裡」的意思。
為什麼會取這樣一個名字呢?聽說,老闆當年想做一個家庭氛圍濃厚的餐館,就取名為「親戚屋企」,意思是去親戚家裡吃飯。
(功夫魚)
2018年,《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到親戚屋企就餐,並喜歡上這裡的味道,發了微博為這家店點讚。此後,這家店的便在網上名聲大噪,吸引了諸多食客前來。
餐廳包間名字極具個性,多用親戚稱謂起名,如「舅父房」「表哥房」「表姐房」等,房內貼著年代感滿滿的畫報。「坐下來哪裡還有一點拘謹,都像到親戚家那麼隨意了。」
老闆或許也是希望食客看到舊物件能喚起童年記憶,感受到家庭的親切。
輕鬆熟悉的就餐環境,能一起用餐的或是家人,或是三五好友,自說自話、自己倒茶,自在得很。
菜品的出品不講究擺盤,一個個不鏽鋼盤子端出來,不得不說,就像媽媽給你炒的菜一樣,味道如一卻分量十足,談不上多特別,但就是很親切。
(紫蘇焗無骨鴨掌)
#通過舌尖熟悉的老味道,嘗出了溫暖的人情味#
這裡的菜品大多與本地有關,隨便叫一道菜就是熟悉的住家飯,如許多東莞人宴席不可或缺的一道菜——碌鵝。
(碌鵝)
整隻鵝要「色水夠靚」就要熬煮入味,必須慢著火、勤翻身,讓整個鵝均勻上色。講究師傅的耐心,快則肉硬,慢則不夠味。
又或者像生抄香麥菜,在家裡煮菜,方法就那幾板斧,可吃起來卻永遠不覺得膩。在外就餐,也許有一道菜會讓你眼前一亮,但家中那道煮了多年的小菜是始終佔據你的內心。
(生抄香麥菜)
到「親戚屋企」點幾道家常小菜後
也許,會喚醒你味蕾中沉睡的記憶——
那些吃過無數次的
屬於家的味道
群聊超過200人只可通過邀請進群
來源:記者 黃月
圖:李夢穎
編輯:李達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