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柄大刀並非是長刀,長刀是指刀刃較長而刀柄較短(約在三十釐米以下)的刀械,例如漢朝的斬馬劍與明朝的苗刀都屬於長刀的範疇。長柄大刀是將刀的握柄加長,就像槍、矛、戈一樣的長柄冷兵器,單兵作戰時,覆蓋範圍廣、殺傷力強,尤其適合騎兵作戰和敵眾我寡的作戰場景。裝有長手柄的大刀,刀身長而寬厚,是漢朝以後歷朝歷代的常備武器。
此次中印對峙畫面中出現的長柄大刀被印度媒體熱炒,印媒報導稱,印軍官員質疑解放軍用「野蠻武器」對付他們,但是中方卻表示,解放軍攜帶的近戰武器(類似「關公刀」)是中國武術文化的一部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確保邊境爭端可防可控的前提下,找幾件稱心應手的冷兵器保家衛國還是很容易的。
有人曾經質疑過漢朝的長柄大刀,認為長柄大刀是唐宋才出現的,《三國演義》中武將使用的長柄大刀,例如關羽的青龍偃月刀、黃忠的赤血刀、張遼的銀背刀、龐德的截頭刀都是虛構的,實際上他們使用是矛、戟類兵器,《三國演義》中的各類長柄大刀是根據宋朝《武經總要》中的兵器演化來的。《武經總要》是一部集軍事理論、軍事技術、武器裝備的軍事著作,書中介紹了幾種屬於長柄大刀的刀具,稱「刀八色」,除了手刀外,其餘的七種刀都是長柄大刀,分別為:掉刀、掩月刀、眉尖刀、筆刀、屈刀、鳳嘴刀、戟刀。這是中國目前現存歷史典籍中有關長柄大刀的最早記載,後世其他形式的長柄大刀基本脫胎於這七種形制。
有人認為在沒有馬鐙的年代,長柄大刀不能用於騎兵馬戰,基本沒有存在的必要。漢朝有沒有雙馬鐙還沒有定論,主流觀點是傾向於沒有,只有用於上馬的單馬鐙。這個暫且不論,但是1993年,江蘇省東海縣溫泉鎮尹灣村出土的木牘《武庫永始四年兵車器集簿》,詳細記載了西漢成帝永始四年(公元前13年)東海郡武庫所藏武器裝備的種類、數量,將人們對古代兵器的認知前推了幾百年。集薄記載的武器裝備數量極其驚人,其中刀劍類:劍99905,涇路匕首24804,鋸刀30098,刀156135,大刀127。如果人手一把,足夠裝備30萬大軍。與此同時集薄還記載了大量的乘與戰車,如果長柄大刀配合戰車,同樣能夠發揮巨大的殺傷力。
歷史文獻證明漢朝已經有成熟的大刀兵器,長柄大刀能否追溯到更早的歷史時期,靜待更多的考古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