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回顧:皮布爾斯和物理宇宙學

2020-09-22 賽先生

圖1. 諾貝爾獎網站上皮布爾斯(左)、馬約爾(中)、奎洛茲(右)的素描像,圖片來源:Ill. Niklas Elmehed. © Nobel Media


編者按:每年10月,科學界都期待著新的諾貝爾獎的公布。在此作為預熱,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去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2019年的諾貝爾獎授予了三位天文學家,以表彰他們「使我們理解宇宙的演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方面」的貢獻。其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宇宙學家皮布爾斯(P. J. E. Peebles)獲得一半獎金,以獎勵他在物理宇宙學中的理論發現;瑞士日內瓦大學的馬約爾(Michel Mayor)和瑞士日內瓦大學及劍橋大學的奎洛茲(Didier Queloz)分享了另一半獎金,以獎勵他們發現一顆環繞類似太陽恆星的行星。本文將詳細介紹這三位學者的貢獻。今天推送的上半部分,將為您解讀皮布爾斯和物理宇宙學。(PS:每年諾獎我們都會在第一時間推送解讀文章,今年也不例外,敬請期待!當然,上一年的諾獎結果也為我們排除了一個可能的選項……)

撰文 | 陳學雷(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責編 | 韓越揚 呂浩然


早年經歷


皮布爾斯的貢獻在於物理宇宙學。宇宙學曾經主要是一些簡單的哲學思辨、高度簡化和抽象的數學理論,加上一點經驗性的天文測量。而在皮布爾斯等人的努力下,它逐漸發展成了一個有大量實驗相互驗證的物理理論。


1935年,皮布爾斯出生於加拿大的曼尼託巴省,他的父親經營農產品生意,母親是位家庭婦女。少年時代的皮布爾斯只是個普通的男孩,和父親一樣,他喜歡動手做木匠活、修理機械和園藝,也喜歡滑冰、跳舞。他所在的地區學校沒什麼學業壓力,課上學習的內容也很少,甚至皮布爾斯直到進入大學之後才知道世界上還有三角函數這種東西!


中學畢業後,皮布爾斯進入當地的曼尼託巴大學學習,一開始在工學院學習,準備畢業後當一名工程師。他的工程課程學得不錯,不過在學習過程中他逐漸對物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後來轉為主修物理。這時他已開始展現出了自己的才華,曼大的老師們也注意到了他,有的勸他去普林斯頓大學深造,有的勸他去牛津大學。1958年,他從曼尼託巴大學畢業後,最終選擇了去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讀研究生。此後,他的一生都在普林斯頓大學渡過[1,2]


50年代末期,粒子物理的研究正突飛猛進,皮布爾斯最初也想研究粒子物理,不過系裡的粒子物理學家們對當時只是個普通學生的皮布爾斯反應平淡。恰在此時,他遇到了一位對他很熱情的老師——羅伯特·迪克(Robert Dicke,1916-1997)。迪克二戰期間從事雷達研究,發明了應用廣泛的迪克輻射計、迪克微波開關等。戰後迪克在脈澤和雷射的發明過程中也有許多貢獻。迪克成為皮布爾斯的導師,也是對他一生影響最大的學者。

圖2. 皮布爾斯的導師迪克,圖片來源:Wikipedia


也正是在那個時期,迪克對檢驗引力理論產生了很大興趣。那時距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已經過了四十年,但這期間的廣義相對論研究主要還是一些抽象的數學理論,其實驗證據仍然局限於當年的三大經典檢驗:引力紅移、光線偏折、水星進動,而且測量精度都不高。廣義相對論基礎等效原理的檢驗也並不比19世紀厄缶(Baron Roland von Eötvös, 1848-1919)的實驗結果好多少。



迪克提出要設計更多富有創意的、更精密的實驗,檢驗相對論的基本原理。對於三大經典檢驗,迪克也沒有放過。水星進動是當時對廣義相對論最精密的檢驗,但是迪克指出,如果考慮到太陽不是完美的球形,而是一個旋轉的橢球,可能也能引起水星的進動,因此他開始著手測量太陽橢率。


同時,他也嘗試著提出與廣義相對論競爭的理論,比如一種引力常數可以變化的理論,即所謂Brans-Dicke理論,這個理論直到今天也還被人們作為典型的修改引力理論進行研究。每周五晚上迪克和他的博士後、研究生開組會,討論五花八門的各種巧妙檢驗,從精細的實驗室測量,到太陽和行星的結構,從隕石的同位素成分、到月球雷射測距,其思路之廣闊令人耳目一新。皮布爾斯也被這些組會的活躍氣氛所感染,雖然組會在周五晚上,他卻從不缺席。


此時,普林斯頓物理系還有另一位廣義相對論大家,就是命名了「黑洞&888888; --tt-darkmode-color: 888888; --tt-darkmode-color: 888888; --tt-darkmode-color: 888888; --tt-darkmode-color: 888888; --tt-darkmode-color: 888888; --tt-darkmode-color: 888888; --tt-darkmode-color: 888888; --tt-darkmode-color: 888888; --tt-darkmode-color: 888888; --tt-darkmode-color: 888888; --tt-darkmode-color: 888888; --tt-darkmode-color: 888888; --tt-darkmode-color: 888888; --tt-darkmode-color: 888888; --tt-darkmode-color: 888888; --tt-darkmode-color: 888888; --tt-darkmode-color: 888888; --tt-darkmode-color: 888888; --tt-darkmode-color: 888888; --tt-darkmode-color: 888888; --tt-darkmode-color: 888888; --tt-darkmode-color: 888888; --tt-darkmode-color: 888888; --tt-darkmode-color: 888888; --tt-darkmode-color: 888888; --tt-darkmode-color: 888888; --tt-darkmode-color: 888888; --tt-darkmode-color: 888888; --tt-darkmode-color: 39;dovich)學派也獨立地做出了許多重要發現。不過,皮布爾斯確實是對物理宇宙學的發展貢獻最大的人。


大尺度結構和暗物質


皮布爾斯除了從理論上分析了宇宙擾動的演化外,也開始研究實際的宇宙大尺度結構。在皮布爾斯之前,其實也有一些學者做過大尺度結構的統計分析研究,不過皮布爾斯當時並不了解。他從理論上研究了結構是如何增長演化的,發展出了方格計數、相關函數、功率譜、高階相關函數等許多分析大尺度結構的統計量的計算和測量方法。


他帶著學生,使用裡克天文臺完成了當時最大的星系巡天,並用計算機進行了數據分析。分形理論的創始人曼德布勞特(Benoit Mandelbrot)曾主張星系分布是一種分形。皮布爾斯根據統計分析,表明分形只在一定的尺度上存在,在更大的尺度上宇宙的星系分布趨於均勻。一部分研究成果收集在他另一本著作:《宇宙大尺度結構》(The large scale structure of the Universe)一書中。


在1970年代初,天文學家們開始認識到,在可被觀測的普通物質之外,宇宙中還存在著大量的暗物質。實際上,早在1930年代,弗裡茨·茲威基(Fritz Zwicky, 1898-1974)已經發現星系團的引力遠大於根據其亮度所做的估計,表明星系團中可能存在暗物質。而在70年代,對星系的觀測表明,星系可見邊緣部分的旋轉速度並不像預期的那樣會降低,而是基本保持不變,暗示在星系可見的部分之外還有不可見的暗物質。


皮布爾斯與耶利米·奧斯特裡克(Jeremiah P. Ostriker)的一項研究對於暗物質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使用計算機,進行了N-體模擬:用一些粒子代表物質,假定它們之間僅存在引力相互作用,看看如何演化。他們發現,按照觀測到的銀河系參數設置的盤狀星系並不穩定,很快就會從盤狀演化成棒狀。要使星系盤具有穩定性(不產生棒),必須假定在盤之外還存在著呈球狀分布的暗物質,也就是所謂暗物質暈。但天文學家現在發現棒旋星系幾乎無處不在,所以從盤穩定性出發得到暗物質存在的證據就顯得有些牽強(屬於歪打正著),但無疑他們的工作在暗物質發現的歷史上起到了推動作用。

圖5. 根據裡克巡天數據繪製的星系分布圖(上)和現代的SDSS-CMASS巡天得到的星系分布圖

圖6. 銀河系想像圖(上);Peebles & Ostriker (1973)星系N-體模擬,演示了在沒有暗物質暈的情況下盤狀星系是不穩定的(下)


暗物質的概念被接受後,人們開始研究暗物質情況下的星系形成模型。澤多維奇提出了中微子作為暗物質的候選者。但是,由於中微子質量很輕,在宇宙早期它們運動速度很快,這樣它們會把小尺度的原初擾動抹平。因此,在這種所謂熱暗物質模型裡,首先形成的是一些非常巨大的結構,然後這些再分裂成星系。


但是,這種星系演化圖景與觀測差別太大。皮布爾斯則提出了一種基於緩慢運動粒子的冷暗物質模型。在這種模型裡,小的結構首先形成,進而逐漸併合成大的結構,與觀測到的星系形成過程比較一致。如果選取合適的參數,甚至在定量上也和觀測符合得比較好。根據大尺度結構的觀測數據,可以反推宇宙大爆炸時不均勻的程度,皮布爾斯預測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應該有十萬分之一量級的大尺度不均勻性,這果然被實驗證實了。


到了1990年代,更精密的測量逐漸開始揭示宇宙學中仍存在著巨大的矛盾:暴脹理論預測宇宙是平直的,然而暗物質的密度只有臨界密度的0.3倍左右。最終,暗能量的發現解釋了這個謎。不過,皮布爾斯並沒有完全滿足,他仍在孜孜不倦地繼續研究宇宙學,提出了低紅移重子物質缺失、空洞環境中的星系性質、本星系群中矮星系的運動等一系列可能挑戰現有模型的問題,直到現在仍在繼續進行科學研究。


皮布爾斯對於物理宇宙學的貢獻就介紹到這裡。下半部分,我們再來看看馬約爾和奎洛茲的發現。


作者簡介:1991年復旦大學物理系本科畢業,1994年北京大學物理系碩士畢業,1999年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現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宇宙暗物質與暗能量研究團組首席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天文與空間學院崗位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宇宙學、射電天文學。


作者註:本文原發表於《自然雜誌》41卷第6期,391-400(2019),本次的《賽先生》版本除修改了一些筆誤外,還根據維基百科更新了TESS. Kepler 等太空飛行器發現的系外行星數量和所有已發現系外行星總數,並附上了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Oral History, OH 25507, interview with Jim Peebles on April 4-5, 2002, by Chris Smeenk, https://www.aip.org/history-programs/niels-bohr-library/oral-histories/25507-1

[2] P. J. E. Peebles, Seeing Cosmology Grow, Annual Review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50:1 (2012)

相關焦點

  • 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回顧:皮布爾斯和物理宇宙學 | 賽先生
    皮布爾斯的貢獻在於物理宇宙學。宇宙學曾經主要是一些簡單的哲學思辨、高度簡化和抽象的數學理論,加上一點經驗性的天文測量。而在皮布爾斯等人的努力下,它逐漸發展成了一個有大量實驗相互驗證的物理理論。在此作為預熱,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去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2019年的諾貝爾獎授予了三位天文學家,以表彰他們「使我們理解宇宙的演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方面」的貢獻。其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宇宙學家皮布爾斯(P. J. E.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成就貢獻和故事簡介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北京時間10月8日17時50分許,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在這期間,他主要對原始核合成,暗物質,宇宙微波背景和結構形成等領域做出了理論貢獻。他的三本教科書(物理宇宙學,1971年;宇宙的大尺度結構,1980年;物理宇宙學原理,1993年)已經成為這些領域標準的參考文獻。獲獎經歷2004年邵逸夫天文學獎授予詹姆斯.皮布爾斯(P. James E.
  • 諾獎獲得者皮布爾斯的物理宇宙
    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當天早晨,皮布爾斯在他位於普林斯頓大學的辦公室(來自普林斯頓大學傳媒辦公室)。2019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詹姆斯·皮布爾斯(物理宇宙學方面的理論發現)以及米歇爾·馬約爾和迪迪埃·奎洛茲(首次發現圍繞類太陽恆星運動的系外行星)。作為半個世紀以來宇宙學研究領域的卓越代表,詹姆斯·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即Jim Peebles)是現代物理宇宙學大廈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 三人分享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幫我們理解了宇宙演化和地球地位
    記者 | 潘金花北京時間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加拿大裔美國物理學家詹姆斯·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以表彰他在物理宇宙學的理論發現,另一半授予瑞士天文學家米歇爾·麥耶(Michel Mayor)與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以表彰他們發現圍繞主序星的首顆太陽系外行星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給了三位天體物理學家
    今天諾貝爾物理獎給了三位天體物理學家,意外在與其組合「宇宙學和地外行星領域相差太大了」。但是,其中發現太陽系外行星的實驗天文學家為復旦大學物理學教授、《知識分子》/《賽先生》諾獎黃金周物理學顧問施鬱老師於2015年預計。
  • 解讀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尋找另一個「地球」
    10月8日,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宣布,201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為詹姆斯·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米歇爾‧馬約爾(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
  • 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對深空和未解之謎的研究
    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一個革命性的宇宙模型,因為它的結構和其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演變的情況,以及首次發現太陽系外有一顆類太陽恆星的系外行星的研究。諾貝爾物理學獎宣布將由加拿大裔美國宇宙學家和物理學家詹姆斯·皮布爾斯與日內瓦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米歇爾·馬約(Michel May or)和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的團隊平分,皮布爾斯的成果是建立了一個宇宙模型,米歇爾·馬約(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的團隊的成果是成功首次尋找到了系外行星。
  • 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再度頒向宇宙大爆炸
    關注前沿科技 量子位 邊策 魚羊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10月8日下午5點50分,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了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來自加拿大的詹姆斯·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和來自瑞士的米歇爾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天體物理學5年3次獲諾獎
    人民網斯德哥爾摩10月8日電(記者李玫憶 實習生方菁)當地時間10月8日,諾貝爾獎委員會在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一名加拿大美國裔物理學家詹姆斯·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和兩名來自瑞士天文學家米歇爾·馬約爾(Michel Mayor)、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獲得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彰他們
  • 尋找地球「近親」 解碼宇宙「成長日記」——解讀2019年諾貝爾物理...
    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新華社記者鄭煥松攝)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0月8日電茫茫宇宙,我們從哪裡來?宇宙中還有沒有其他類似地球的星球也演化出生命?因為對這兩個基本問題的探索成就,三名科學家分享了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8日發布新聞公報說,來自美國的詹姆斯·皮布爾斯因宇宙學相關研究獲獎,來自瑞士的米歇爾·馬約爾和迪迪埃·奎洛茲因首次發現太陽系外行星獲獎,今年的獲獎者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的看法,幫助「我們理解宇宙演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他們重構人類宇宙觀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存在但我們看不見。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8日中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加拿大裔美國科學家詹姆斯·皮布爾斯,另一半授予兩位瑞士科學家米歇爾·馬約爾和迪迪埃·奎洛茲,以表彰他們在宇宙學和地外行星相關領域的研究貢獻。絕大多數人不知道皮布爾斯是誰,但一定聽過宇宙大爆炸。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已揭曉!獎金900萬,被三位科學家獲得
    趣味探索訊 在科學中,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一直頒發給對科學貢獻巨大的科學家,每年10月揭曉。2017年10月,雷納·韋斯、巴裡·巴裡什和基普·索恩三位科學家首次通過LIGO雷射幹涉儀探測到引力波,從而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解讀:系外行星是如何發現的?
    白繼開攝2019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了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歸屬。他當年的學生奎洛茲,也已成為了劍橋大學的教授,領導著多個歐洲的地面和空間系外行星探測計劃。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將物理學獎授予他們,不僅僅是表彰他們引領學科發展的第一次發現,同時也是對系外行星探測未來的充分看好和正面激勵。未來大型的空間地面望遠鏡,將進一步深入細緻地研究我們近鄰的系外行星,期待能夠有一天揭開它們上面生命存在的奧秘。
  • 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他們讓人類認清自己在宇宙中位置
    當地時間10月8日,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瑞典揭曉。四個多月前,講述四位科學家故事的知名美劇《The Big Bang Theory(生活大爆炸)》最後一集宣布正式殺青。在同一期的《天體物理雜誌》上,普林斯頓大學的科學家迪克(現已離世)和皮布爾斯也詳盡地討論了這一信號的宇宙學意義:這個信號可能來自宇宙大爆炸。這項工作解釋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本質,開啟了一個宇宙學研究的新時代,使其真正成為一門嚴肅的自然科學學科。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他們的發現顛覆了對宇宙的認知!
    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吉姆·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米歇爾·麥耶(Michel Mayor)和 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以表彰在宇宙認知的顛覆性貢獻。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他們的發現顛覆了對宇宙的認知!並照亮...
    導讀:剛剛,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由三名科學家共享。  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吉姆·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米歇爾·麥耶(Michel Mayor)和 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以表彰在宇宙認知的顛覆性貢獻。
  • 諾貝爾物理學獎歷史上的「拼桌」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天體物理中的兩個不同領域,在開獎之後就有很多人認為這是強行「拼桌」。物理宇宙學和發現地外行星看似是兩個領域,給人感覺是諾獎強行湊三個人「拼桌」。195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也是由兩人分享。
  • 三名科學家分享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科技日報北京10月8日電 (記者房琳琳 劉霞 實習記者餘昊原)據諾貝爾官方網站最新消息,北京時間10月8日17時45分,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花落」美國科學家詹姆斯·皮布爾斯,以及兩位瑞士科學家米歇爾·馬約爾和迪迪埃·奎洛茲,以表彰他們在天體物理領域所作出的傑出貢獻
  • 關於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詳細解讀
    撰文 | 張新民、畢效軍、李明哲、李虹、趙公博、夏俊卿、蔡一夫、黃髮朋2019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詹姆斯·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以表彰他在物理宇宙學方面的理論貢獻和發現。詹姆斯·皮布爾斯,1935年生於加拿大溫尼伯,現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 2019物理諾獎現新穎組合,Peebles奠基現代宇宙學實至名歸
    今年的物理諾貝爾獎是一個非常新穎的組合。James Peebles的研究領域是理論物理宇宙學。而兩位天文學家Michel Mayor和 Didier Queloz通過恆星光譜分析,首次探測到太陽系外行星的存在,從而開創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即大規模的太陽系外行星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