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N核電池原型器件研究獲進展

2020-11-29 科學網

 

核電池因其能量密度高、壽命長和尺度小等優點,在微能源、MEMS、醫學、太空和極地深海等極端環境有著良好的應用前景。相對於常規的窄帶半導體核電池(如Si、GaAs等),GaN貝塔伏特效應核電池具有更高的輸出功率和轉換效率優勢,是新一代新型核電池的後起之秀。

 

蘇州納米所納米加工平臺陸敏副研究員及其團隊使用以藍寶石為襯底的GaN晶片,經過不懈的理論模擬和微加工工藝的摸索,終於成功研製出GaN核電池原型器件。該電池採用30微居的Ni-63同位素作為能量源,開路電壓為0.1V,轉換效率為0.32%,電荷收集效率為29%。該研究工作已被能源領域著名雜誌《能源轉換與管理》(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接受發表,雜誌審稿人認為:這項研究具有原創性,所得到的結果對於低功耗率醫學應用領域(如心臟起搏器驅動電源)和偏遠無人看管惡劣環境微能源應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據了解,基於GaN在核電池應用的實驗報導在國際上尚屬首次。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蘇州納米所GaN核電池研究取得新進展
    核電池因其能量密度高、壽命長和尺度小等優點,在微能源、MEMS、醫學、太空和極地深海等極端環境有著良好的應用前景。相對於常規的窄帶半導體核電池(如Si、GaAs等),GaN貝塔伏特效應核電池具有更高的輸出功率和轉換效率優勢,是新一代新型核電池的後起之秀。
  • 全球核電池技術進展初探
    核電池自1913年開始就已經吸引了廣大研究人員的興趣。為了能使核電池在小型器件中發揮優勢,研究人員正朝著核電池小型化並提高電池轉換效率的方向努力。一、核電池技術研究進展根據放射性同位素電池的換能量轉換效率和輸出功率來分類,目前放射性同位素電池可以劃分為熱電式、輻射福特效應式等。
  • 自旋熱電子研究獲進展
    Jauho日前提出,在二維非磁半導體中,利用自旋能斯特效應可產生由溫度梯度驅動的純自旋流,並設計了一個H形器件,不僅能用來檢測預言的新效應,也可作為二維熱電池的原型器件。研究結果日前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據介紹,電子不僅具有電荷,同時具有自旋自由度。
  • 器件物理研究獲進展
    傳統的三維半導體材料表面存在大量的懸掛鍵,可通過捕獲和散射等方式影響和限制自由載流子的運動,因此,表面態的設計、製造和優化是提高三維半導體器件性能的關鍵因素。類似於三維半導體材料的表面態,單層二維材料(如二硫化鉬和石墨烯)在邊界原子的終止和重建可以產生邊界態,這使二維材料產生較多獨特的現象,並得到廣泛應用。
  • 劉志宏:面向5G應用的Si基GaN微波毫米波器件技術研究進展
    本期,極智課堂邀請到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博導劉志宏帶來了題為「面向5G應用的Si基GaN微波毫米波器件技術研究進展」的精彩主題分享。5G基建及應用是2020年「新基建」六大方向之一,被列為中國製造2025計劃中十個重點發展行業的首位。5G是當前國際競爭的焦點,未來10-20年發展的基石,我國已完成5G移動通信的演示驗證, 2019年已經開始發放牌照,成為我國5G移動通信的商用元年。
  • 英國科學家正在研發一種由核廢料製成的「核電池」
    目前,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發一種將放射性廢料轉化為可持續使用的金剛石電池。研究人員從核電站產生的放射性廢料石墨塊中提取碳-14同位素,並將其注入極薄的金剛石中,以製成電池。他們說,這種電池能夠提供「幾乎無窮的」電力。
  • 英國科學家正在研發一種由核廢料製成的「核電池」
    目前,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發一種將放射性廢料轉化為可持續使用的金剛石電池。研究人員從核電站產生的放射性廢料石墨塊中提取碳-14同位素,並將其注入極薄的金剛石中,以製成電池。他們說,這種電池能夠提供「幾乎無窮的」電力。
  • 核電池能用多久_核電池的優缺點
    打開APP 核電池能用多久_核電池的優缺點 網絡整理 發表於 2020-03-19 11:02:28   核電池的原理   核電池又叫
  • 核電池可以為太空飛行器提供動力100年
    俄羅斯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持續100年的核電池原型。該電池使用鎳-63和金剛石二極體的β衰變來實現每克3,300毫瓦時的功率 - 比基於鎳-63同位素的任何其他核電池更多。進入核電池,由Henry Moseley於1913年發明,並於1953年進行現代化改造,當時Paul Rappaport提出使用半導體材料將β衰變的能量轉換成電能。
  • 科學家研製出基於鎳-63的大容量核電池 續航可超百年
    為了實現「數十年換一次電池」的目標,科學家開始將目光放到新式核電池的開發上,只是當前原型裝置的能量密度偏低,距離實用還有一段距離。 好消息是,俄羅斯研究人員,剛剛開發出了一種基於鎳-63的新型核電池設計,其具有比普通市售電池更高的能量密度。
  • 【技術專區】蘇州納米所在可穿戴纖維器件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可穿戴式纖維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最近,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李清文團隊在柔性可穿戴器件研究方向取得了新進展。 基於碳納米管纖維的非揮發全碳記憶器件研究表明,電池的效率可高達3.03%,彎折次數1000次依然能保持初使效率,且在空氣中的穩定性大於96小時。
  • 金剛石散熱襯底在GaN基功率器件中的應用進展
    受傳統封裝散熱技術的限制無法解決這一難題,必須從GaN器件近端結熱區著手提升其熱傳輸能力,因此探討GaN基器件的高效散熱課題成為其進一步推進GaN器件發展的重要方向。金剛石因具有超高熱導率逐漸成為GaN器件熱沉材料的首選,近年來金剛石作為GaN熱沉或者襯底技術方面和熱管理技術領域均取得較大進展。
  • 研究人員展示硬幣大小「核電池」
    現在美國密蘇裡大學的研究小組對外宣稱,外觀僅有硬幣大小,使用壽命可達普通電池100萬倍的微型「核電池」已經被研發出來。據悉,他們通過利用微型和納米級系統開發出了一種超微型電源設備,這種設備通過發射性物質的衰變,釋放出帶電粒子,從而獲得持續電流。
  • 柔性無機生物電子器件研究進展
    近日,浙江清華柔性電子技術研究院前沿研究中心在國際柔性電子領域頂級期刊《npj Flexible Electronics》(npj 柔性電子)上發表了題為《Flexible inorganic bioelectronics》(柔性無機生物電子器件)的綜述文章。
  • 微電子所等在器件物理研究中獲進展
    傳統的三維半導體材料表面存在大量的懸掛鍵,可通過捕獲和散射等方式影響和限制自由載流子的運動,因此,表面態的設計、製造和優化是提高三維半導體器件性能的關鍵因素。類似於三維半導體材料的表面態,單層二維材料(如二硫化鉬和石墨烯)在邊界原子的終止和重建可以產生邊界態,這使二維材料產生較多獨特的現象,並得到廣泛應用。
  • 氧化亞銅新能源材料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清潔能源前沿研究重點實驗室杜小龍研究組持續開展了Cu2O單晶薄膜的可控生長、摻雜及缺陷調控等一系列研究工作,獲得了一些重要進展。摻雜是調控Cu2O光電特性以滿足器件應用需要的必要手段,最近該團隊和E02組孟慶波研究員、SF3組紀愛玲副研究員以及挪威奧斯陸大學的Andrej Kuznetsov教授等合作,通過氮摻雜技術實現了對Cu2O的電性調控,並系統研究了雜質和缺陷在Cu2O晶格中的動力學行為。
  • 核電池是什麼_核電池工作原理
    核電池已成功地用作太空飛行器的電源、心臟起搏器電源和一些特殊軍事用途。   09年10月10日,科研人員成功研製出硬幣大小的「核電池」(nuclearbattery),通過同位素的衰變產生電能。該研究成果被刊登在最新一期的《應用物理雜誌》等科學雜誌。   當放射性物質衰變時,能夠釋放出帶電粒子,如果正確利用的話,能夠產生電流。
  • 核電池為什麼普及不了_核電池有哪些技術難點
    按提供的電壓的高低,核電池可分為高壓型(幾百至幾千V)和低壓型(幾十mV—1V 左右)兩類按能量轉換機制,它可分為直接轉換式和間接轉換式。 更具體地講,包括直接充電式核電池、氣體電離式核電池、輻射伏特效應能量轉換核電池、螢光體光電式核電池、熱致光電式核電池、溫差式核電池、熱離子發射式核電池、電磁輻射能量轉換核電池和熱機轉換核電池等。
  • 分析儀器助力半導體騰飛——「半導體材料及器件研究與應用進展...
    2018年6月12日,「半導體材料及器件研究與應用進展」主題網絡研討會在儀器信息網「網絡講堂」欄目成功舉辦。本次會議旨在為全國在半導體及器件領域或有意在本領域從事研發、教學、生產的科技人員提供一個學術與技術交流的平臺,以促進我國半導體材料及器件領域的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
  • 核電池可用20年,手機能用核電池嗎?
    核電池雖然現在還沒有出現在我們身邊,但是已經在航天等領域有所應用,在未來或許會更多地投入民用領域。「旅行者1號」是第一個離開太陽系的人造飛行器,它的成就已經載入史冊。「旅行者1號」能在太空飛行190億公裡,它攜帶的核電池功不可沒。這枚核電池的體重只有37.7公斤,它裝有放射性核素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