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深焦DeepFocus 深焦DeepFocus 空間的詩意:電影和建築·
策劃 | 荒也
執行 |「深焦Deep Focus」編輯部
編輯 | 10
梅裡愛《月球旅行記》(1902)
你可曾見過沒有建築物出現的電影?也許德萊葉的《聖女貞德蒙難記》算是吧。這部幾乎只靠頭部特寫來表現聖女貞德激情與苦難的奇片,簡直將電影的表現力開創出一個新的次元。但也不要忘了那素白的囚牢,囚牢裡的那扇小窗,在陽光下倒影出十字架的信仰與救贖。
追溯電影始源。無論是一百二十年前盧米埃,帶著新發明的攝影機,無比好奇的去記錄全世界的風景,還是而後的梅裡愛,在簡陋的玻璃倉庫裡,搭建了世界上第一個攝影棚,開始魔幻魔術的表演。實存亦或虛構的建築都作為不可迴避的拍攝對象,出現在電影裡,呈現在我們的眼前。建築之於電影的意義,好像畫板之於油畫般理所當然。然而,卻又不僅僅如此。它可以是舞臺,可以是一道風景,還可以是電影的主角。甚至,它可以什麼都不是,只是實實在在的坐在了那裡,物質性的存在著。
希區柯克是偉大的「建築設計師」。《迷魂記》(1958)裡斯圖爾特跟蹤金·諾瓦克的那場戲。隨著汽車的移動將舊金山有機的串聯起來,在同一反覆的運動下,編織出城市空間的迷惘。直到登上教堂的螺旋樓梯,暈眩的主題達到極致。謊言與真相的逆轉,始於此卻又止於此。小津安二郎是偉大的「建築設計師」。在持久的空鏡之下,日本和室房屋坦然裸露的在人們的視界裡。突然的沉默與停滯,仿若時間從電影中消散而去。房屋成了唯一觀看的主體,成了承載我們懸空的心情的容器。《德意志零年》(1948)是一部徹底的「反建築」電影,但卻不妨礙羅西裡尼是了不起的建築理解者。電影中目之所及之處都是廢墟一片,戰後創傷的人們在漫無目的的彷徨。一個小孩,蹦跳的走向一座只剩骨架的樓房,然後毫無徵兆的縱身一躍。他死在了一堆廢墟裡。而廢墟看起來又像是早已準備好安葬他的墳墓。
我們似乎往往習慣於關注電影中的明星演員或者經典臺詞,而忽略電影中建築的魅力。那麼,為什麼不嘗試換一個角度,從建築來觀看電影呢?接下來將由深焦14位資深編輯各自向大家悉心推薦一部心目中的好電影,推薦給無論是喜歡建築還是愛看電影的你。當然,也更加願意推薦給以上兩者都不是但卻讀到此處的你。
本特輯曾首發於2015年,是「深焦Deep Focus」編輯部的一個特別策劃片單,關於電影中的建築,探討場景與敘事的關係。《寄生蟲》的大熱,重新將建築之餘電影的重要性問題重新拋了出來。藉由此,我們重發這份「陳舊」卻永遠也不會過時的片單。
影片順序按照年代排列
·大都會·
(Metropolis)
1927
導演: 弗裡茨·朗
編劇: 特婭·馮·哈堡
主演: 阿弗萊德·阿貝爾 / 古斯塔夫·佛力施 / 布裡吉特·赫爾姆 / 魯道夫·克萊恩-魯格
類型: 劇情 / 科幻 / 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 德國
語言: 無對白
上映日期: 1927-01-10
片長: 153分鐘 / 210分鐘(德國初剪版) / 93分鐘(德國重映版) / 114分鐘(美國1927年剪輯版) / 123 分鐘(美國2002年修復版) / 119 分鐘(2002年DVD版) / 150分鐘(2010年修復版)
科幻電影裡關乎未來城市建築形態的想像,早在1927年就被Frits Lang定下了巨構的標杆:密集堆疊的入雲高樓,充斥著工業化的幾何冷感;破敗混亂的地下城,反襯出底層民眾的螻蟻生活。上下兩層城市體系,就已經將《大都會》的反烏託邦階級預言昭顯得淋漓盡致
時間倒退85年, Frits Lang用花了500萬馬克,與藝術指導尤金·舒弗坦一起,在沒有特效時代裡,全部依靠手工繪畫製作,創造出未來世界機械化的冰冷虛擬時空:現代主義的建築被用表現主義的手法刻畫呈現,在宏大布景下,空間透視法則被打破,線條及明暗關係上都被風格化地誇張,扭曲、陰森、縱向上下拉伸擴張。機械文明的臃大和脆弱,在階級間的對抗撕扯中,時刻逼近分崩斷裂。
希特勒將《大都會》視為最愛的電影,後世科幻大師們在《銀翼殺手》、《第五元素》《黑客帝國》裡屢屢向其致敬,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將其列為「世界記憶目錄」,2012年,《大都會》原版海報在美國以120萬美元拍賣價成交。它在政治、宗教等不同維度被廣泛討論。事實上,單論在建築構思上的想像力與呈現效果,就足以讓它成為影史豐碑。(丸子)
·小城之春·
(Spring in a Small Town)
1948
導演: 費穆
編劇: 李天濟
主演: 李緯 / 韋偉 / 石羽 / 張鴻眉 / 崔超明
類型: 劇情 / 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1948-09(中國大陸)
片長: 93分鐘
又名: Spring in a Small Town
在《小城之春》中,原本堅固的建築在戰爭的摧殘下轟然倒地,鏡頭中無處不在的廢墟成為建築存在的又一種形式。電影開頭即通過橫移鏡頭和俯瞰畫面展現古城瑟瑟景象,女主角周玉紋在念白中獨行城頭。在《小城之春》中,廢墟成為電影隱喻性的主角——戴禮言家破敗的庭院,成為劇中人的主要活動空間,營造著幽暗、灰色的氣氛,目及之處,皆為殘垣斷壁的蕭條。庭院、城牆、廂房,古老中國精心建構起來的秩序與美學空間,在動亂之後,成為一個時代苦難的見證。除了用廢墟映襯艱難時刻中個體內心的頹唐,詩人導演費穆亦獨具匠心地利用這一特殊的空間,完成令人印象深刻的場面調度。牆壁上的破洞,高地不平的石堆,為攝像機的運動創造了一系列非常規路徑,費穆也真正在此片中,讓建築變成了會表達、有感情的布景。(柳鶯)
·我的舅舅·
(Mon Oncle )
1958
導演: 雅克·塔蒂
編劇: 雅克·塔蒂
主演: 雅克·塔蒂 / 讓·皮埃爾·佐拉 / Adrienne Servantie
類型: 喜劇
製片國家/地區: 義大利 / 法國
語言: 法語
上映日期: 1958-05-10
片長: 117 分鐘 / Spain: 120 分鐘
又名: My Uncle
《我的舅舅》是雅克·塔蒂自導自演的「於洛先生三部曲」的第二部。片中,來自鄉下的於洛先生來姐姐家小住,並且和他的小侄子傑拉德很玩得來。姐姐家過分現代化的建築和各種各樣的新設備讓於洛先生無所適從,鬧出不少笑話。在這部輕鬆的法國喜劇背後,導演發出了咄咄逼人的質問:所謂的現代性到底如何影響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於洛先生的姐姐和姐夫如機器一般重複做著中規中矩的工作,扮演好社會為自己設定的性別角色,看重交往對象的社會地位,總之他們努力走在這個摩登時代的前沿。然而,當他們擁有了所有這些物質財富——花園裡詭異的魚頭噴泉、設計前衛卻幾乎沒法坐的椅子、廚房裡自動感應彈出的櫥櫃——又怎樣呢?膚淺的審美和電子產品完全凌駕於生活之上,埋沒了生活的本質。他們每個人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個性特徵反而成為了這些新產品和他們的社會地位的附屬品,他們的生活正如那一直籠罩在房子上空的陰雲一樣沉悶無趣。
相反,於洛先生住在這個城市某個老舊的角落,沒有固定的工作亦沒有財產,棲身於這個忙碌、龐大的城市之中,他不過是無名小卒一名。但他的生活從來不缺乏輕快、活潑和趣味。於洛先生就像村上春樹短篇小說《象的消失》中那頭行動緩慢的大象,在他姐姐現代化的房子裡顯得如此的格格不入、不合時宜。這部影片拍攝於1958年,然而塔蒂卻像一個預言家一樣描述著我們現在的生活。當物質至上的潮流淹沒整座城市,當虛偽、空虛、和百無聊賴腐蝕著城市的每個角落,我們是否還能做一個快樂的無產者?(徐佳含)
花園裡詭異的魚頭噴泉
·蝕·
(L'eclisse)
1962
導演: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編劇: Elio Bartolini /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 Ottiero Ottieri
主演: 阿蘭·德龍 / 莫尼卡·維蒂 / 弗朗西斯科·拉瓦爾 / Louis Seigner / Lilla Brignone
類型: 劇情 / 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義大利
語言: 義大利語 / 英語
上映日期: 1962-04-12
片長: 126 分鐘 / Argentina: 97 分鐘
又名: 慾海含羞花 / 情隔萬重山 / Eclipse
在《蝕》著名的驚人結尾之前,兩位男女主角在一陣溫存之後互相許下了當晚八點鐘在「老地方」見的諾言。可我們都知道,兩者之中沒有一人履行諾言:時間一分一秒的靠近,空蕩蕩的街道,十字路口獨自一人等紅綠燈的行人,漠然噴灑澆灌草坪的花灑被人關上,抬頭仰望公寓樓陽臺上空無一人,一輛公交車到站,下車的卻不是主人公中的任何一人。八點,仍在修繕中的「老地方」在已然點亮的路燈逼迫下陷入一片黑暗之中,如同一場日蝕。安東尼奧尼在這七分半鐘裡,全然讓人物走出了鏡頭之外,讓位於建築和空間的敘事作用,兩位主角的不到場,把全片所要呈現的人類感情中的疏離感推到了最高潮。不管感情有何等精妙而難以捉摸的變化,亙古不變的依然是空間和時間的交叉出的某一個時刻。而這個時刻,凝固在莫尼卡·維蒂走下樓梯,臉龐從陰影中浮現,神色哀傷,依扶手而立;凝固在阿蘭·德龍回到辦公室中,把電話一個接一個的扣上,在一片鈴聲中靠牆而立笑容默默消失。這兩個平行的時刻,存在在一幢建築之中,又不存在於片尾的空間之外。這個決定「不再相見」的人性時刻,碎成片尾一幀又一幀,難以言表其實在意義的空鏡頭,而空鏡頭裡的建築不曾為這一時刻作出任何改變,其中不甚重要的路人也不會為這一刻動容。建築空間在安東尼奧尼手裡,完成了物理意義之外的人性理念構造,獨立又統一於人物故事敘事手法,不再是鏡頭深處無人注意的布景,而被其放到了前臺,成為紀錄人類心理的重要一環。(牛腩羊耳朵)
·僕人·
(The Servant )
1963
導演: 約瑟夫·羅西
編劇: 哈羅德·品特
主演: 德克·博加德 / 詹姆斯·福克斯 / 莎拉·米爾斯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1963-09
片長: 116分鐘
又名: 風流公子花弄蝶 / 連環套
三百六十度圓環長鏡過後,巴雷特(德克·博加德)進入一處尚未裝修的新房,電影隨之開始。貴族託尼僱傭了巴雷特。很快他越來越依賴於這位全能的僕人。從房子的裝修,料理的製作,到生活上每一處的安排。巴雷特表面上對託尼百依百順,而事實上卻在策劃一場場陰謀,比如將妹妹薇拉,而實際上是其情人帶入家中,色誘毫無心機的託尼。試圖控制並取代託尼,以佔領整個家。主人與僕人關係的顛覆,以及平民對貴族的階級僭越,羅西以空間的形式完美的表現出來。《僕人》的所有劇情都集中在一個四層的樓房裡。房屋正中的螺旋樓梯貫穿起每個人的空間,以及在不斷敞開的門,閃爍人影的毛玻璃和大量折射的鏡面的多重作用之下,隱私變得蕩然無存。空間與空間,階級與階級的界限也被完全溶解。直到巴雷特站在螺旋樓梯上俯瞰託尼的場面,無法逃脫的漩渦的象徵,空間的意義昭然若揭。據說,羅西實在太喜歡,乾脆在此住了下來。這個亡命的天才導演,從美國逃離到法國,再到英國,其間三度易名,最後終於在自己的電影的空間裡安住了下來。(荒也)
·命運的捉弄·
(The Irony of Fate, or Enjoy Your Bath!)
1975
導演: 埃利達爾·梁贊諾夫
編劇: 埃利達爾·梁贊諾夫 / Emil Braginsky
主演: 安德列·米亞科夫 / 芭芭拉·布雷爾斯卡 / 尤裡·雅科夫列夫
類型: 喜劇 / 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 蘇聯
語言: 俄語
上映日期: 1975-12-31
片長: 184分鐘
又名: Ironiya sudby, ili S legkim parom! / The Irony of Fate, or Enjoy Your Bath!
推薦在俄羅斯四十年來不衰的《命運的捉弄》,以紀念剛於11月30日離世的此片導演,俄羅斯「悲喜劇」電影大師埃利達爾·梁贊諾夫 (Eldar Ryazanov)——兩個城市,一模一樣的地址,新年前夜男人誤闖女人的房間——狗血誤會連環而有情人終成眷屬。「來到一個不熟悉的城市,卻感覺自己好像在家裡一樣,」這句神似文青旅行囈語的片中男主角臺詞,裹挾著一段前蘇聯集體記憶遺產的秘密。熟悉「筒子樓」的中國人,對其來源——蘇聯計劃經濟時代批量建設、千「樓」一面,俗稱「赫魯雪夫樓」的公寓,並不會陌生。片中的黑色幽默始於一個醉酒男人對分處於莫斯科與列寧格勒的雷同公寓空間內的「迷失」與「錯認」。這是個空間的寓言。地址不再獨有,「家」的定義難以原裝,個體不得其所。好事者大概不僅會對中蘇「哥倆好」浮想聯翩,還能藉此批判後現代消費社會的媚俗:所謂的「複製」隱喻,既指建築,又指其背後的意識形態、制度鏈條與生產關係。空間也成為敘事本身。梁贊諾夫用平行剪輯體現兩個女人分別在兩地的相仿公寓等待跨年:一個等到不速之客從天而降;另一個卻不見郎歸。加之著重在列寧格勒公寓內近乎封閉式空間敘事的流動運鏡段落,觀眾被賦予一種在相同結構、相異陳設的兩組孿生場景間情不自禁「找茬兒」的遊戲式衝動。此片豐富的場面調度使空間成為陳列日常生活的微觀博物館,譬如穿衣鏡的劃痕、鏤空畫框及年代款式的水龍頭。男主角以意外闖入者之身,帶領我們探秘那個曾奉集體之名建設的烏託邦一處最庸常的私人生活空間。
題外話:影片中男女主角歪打正著地相識在號稱是位於列寧格勒的公寓,其真正的拍攝地則位於莫斯科的維爾納茨基大街113號——戲裡戲外的雙重空間倒置大概也是梁贊諾夫式幽默的另一種歪打正著吧。(柴路得)
片頭一段儼然蘇聯建築小史的童趣動畫,與隨後一組呈現真實公寓樓群的慢搖空鏡頭為全片點題:陰差陽錯的可能是童話,是戲,是現實日常,也是把普通人抽空的歷史。
·恐怖分子 ·
(The Terroriser)
1986
導演: 楊德昌
編劇: 楊德昌 / 小野
主演: 繆騫人 / 李立群 / 金士傑 / 顧寶明 / 王安 /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臺灣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1986-12-19(臺灣)
片長: 109 分鐘
又名: Kyofu bunshi / The Terrorizers
警車呼嘯地划過黎明的臺北街頭,但很少有人注意到這個打開《恐怖分子》的第一個鏡頭是透過玻璃拍的,正如這個電影裡絕大多數鏡頭一樣,玻璃在《恐怖分子》裡無處不在:窗戶、鏡子、照相機、眼鏡、櫥窗。這絕非是個巧合,1851年第一屆世博會,玻璃和鋼材搭建的水晶宮預示著現代建築的未來。而我們則命定是這樣的一代人,生而被玻璃環繞,透過玻璃才能看,並在看的同時窺見自身偽善的鏡像和分身。巨石堆砌世代永恆消失在這個易碎、冰冷的材質裡。玻璃是這場現代性疾病的絕佳介質,它恰如其分揭開現代人分裂的精神狀態。而楊德昌則忠實地記錄和編織了這場瘟疫在臺北剛剛登陸後的好戲。
相比於清風掀起照片牆的那個晨昏,短促、易逝的一吻讓所有觀眾記住了影片裡那個臨時充當暗房的出租房。《恐怖分子》的空間在細密的多線敘事剪輯下出奇的零落,但同樣居室、街道、醫院仍然復調式重現,八十年代正在營建中的大都會臺北在空鏡頭中結構性地分布在整個文本裡。這是一部運動由剪輯代勞的電影,文本意義更多由對話和純粹的物來承載。在大量對話場景裡,180°正反打中出現的僅是一個孤立乃至隔絕的個體,與其說ta在與他人對話,不如說ta只是在獨白、自說自話。於是,在這種破碎化、孤立化的剪輯策略下,楊德昌進一步凸顯了現代社會偶然、自我、密閉、分裂的特徵,被桎梏在一個個同質性玻璃囚牢裡的現代男女最終親手摧毀了現代社會多樣性的幻象。因為,當每次試圖重新開始生活的時候,最後能找到只是虛無的荒原。宿命般的,連電影也無法拯救,畢竟沒有什麼比攝像機更依賴玻璃。(Peter Cat)
近300張照片鋪滿牆
·柏林蒼穹下·
(Der Himmel über Berlin)
1987
導演: 維姆·文德斯
編劇: 維姆·文德斯 / 彼得·漢德克 / Richard Reitinger
主演: 布魯諾·甘茨 / 索爾維格·多馬爾坦 / 奧託·山德爾 / 科特·博伊斯 / 彼得·法爾克
類型: 劇情 / 愛情 / 奇幻
製片國家/地區: 西德 / 法國
語言: 德語 / 英語 / 法語 / 土耳其語 / 西班牙語 / 希伯來語
上映日期: 1987-09-23(法國)
片長: 128分鐘
又名: 欲望之翼 / Wings of Desire / The Sky Above Berlin
希特勒的御用建築師阿爾伯特·斯佩爾曾提出「廢墟美學」理論,認為建築因成為斷壁殘垣而獲得比其本身更美的莊嚴感和滄桑感。諷刺的是,盟軍對德國的轟炸讓他的想像提前發生。在整個二戰最大規模的空襲下,德國受到毀滅性的破壞,而柏林更是幾乎一夜之間從現代大都市變成一片廢墟。這正是《柏林蒼穹下》的背景:「一個如今被稱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間點。」(維姆•文德斯語)
現代化幻夢的破滅讓柏林人的目光從向前看變為向上,沿著矗立的廢墟直望向天空,而《柏林蒼穹下》也契合了這一點。電影裡無數鏡頭都是以遊蕩在城市上空的天使的視角,望向公路,房屋,廢墟。在一個特別觸動人心的段落中,一個老人徘徊在一片荒地裡試圖尋找Potsdammer Platz,卻不知自己所在之處就是那個曾經車水馬龍的廣場。
然而,在廢墟之中人們總會重建。電影另一個重要場景發生在戰後德國著名建築師漢斯•夏隆設計的柏林國家圖書館中。和斯佩爾的設計不同,夏隆拋棄了古典主義的莊嚴和紀律性,而用各種不規則面構建一種更民主,更多元的建築。電影裡許多天使在此駐足,注視著年輕人在這個新的空間探索知識。和這座建築一樣,他們是德國的未來。(蘭天星)
·建築師之腹·
(The Belly of an Architect)
1987
導演: 彼得·格林納威
編劇: 彼得·格林納威
主演: 布萊恩·丹內利 / 科洛·韋伯 / 朗貝爾·維爾森 / 西吉奧·凡東尼 / 史蒂芬妮婭·卡西尼 /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 義大利
語言: 英語 / 義大利語
上映日期: 1987-09-12(多倫多電影節)
片長: 118分鐘
又名: 雲雨斷腸時
《建築師之腹》:彼得·格林納威是除戈達爾之外另一位在不同藝術史書寫中能夠獲得一席之地的電影導演,他總是在探索影像在不同媒介中的邊界與重疊,在這部個人風格鮮明的作品中,他將魔爪伸向了建築和法國建築理論家伊託尼-路易·布雷(Etienne-Louis Boullée),布雷1783年曾提出牛頓紀念館的設計方案,但因為尺寸過於巨大,那個龐大的球體終究只能保存在圖紙上。彼得·格林納威用自己一向感興趣的食物與人體器官來落實他對布雷作品的想像,他將牛頓紀念館做成蛋糕,同時用建築師不適的肚皮和妻子懷孕後圓滾滾的肚皮來呼應牛頓紀念館以及羅馬眾多建築的圓頂,這讓我想起了阿涅斯·瓦爾達在《愛的愉悅在伊朗》中關於乳房和清真寺穹頂的比較,的確,它們都是「完美重力製造的尤物」。(曹柳)
·墜入·
(The Fall)
2006
導演: 塔西姆·辛
編劇: 塔西姆·辛 / 丹·吉爾羅伊 / Nico Soultanakis
主演: 李·佩斯 / 凱婷卡·安塔魯 / 賈斯蒂恩·瓦戴爾 / 裡奧·比爾 / 肖恩·吉爾德 /
類型: 劇情 / 奇幻 / 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印度
語言: 英語 / 羅馬尼亞語
上映日期: 2006-09-09(多倫多電影節)
片長: 117 分鐘
又名: 墜落 / 魔幻旅程 / 墜落天使 / 落下的國王
塔西姆·辛在超現實影片《墜入》中的建築不管是結構還是造型都讓你覺得這是故意布置過的,實際上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建築,拍攝足跡遍布25個國家,高超的視覺敘事能力是塔西姆·辛的一貫風格。阿格拉的阿克巴陵,印度的泰姬陵,中國的長城和灕江,超快剪給人強烈的衝擊感。當然華麗的只是夢境,影片中,在現實的多重打擊下,主人公羅伊(特技演員)被賦予了充分做夢的權利。飽和度過低的病房門廊,蒙面俠示愛的噴泉池,甚至是亞力珊卓掉了的門牙,這些幾乎完美的對稱多次出現在影片中。聽故事的過程中女孩亞力珊卓從被動變為主動,理解羅伊所表述的化身並最終自我化身,現實與夢境的交織有條不紊地遞進,直到亞力珊卓為了給羅伊拿藥墜下臺階而身受重傷,這種痛苦成功交換了羅伊的新意識。她的童話成功了,同時也創造了一個互為鏡像的新世界。這種帶有強烈宿命色彩的互換精神,顯得嚴肅又戲謔。
影片越到最後越充斥著絕望、痛苦、失意,接二連三的「失去」讓人猝不及防,但導演似乎在尋求一種平衡和對稱,因此在絕望快要到達極點時,影片結束了。不得不提的是,末尾兩組16格錄製24格播放的老電影鏡頭,一組是極為幸運,一組則相反,而這兩種鏡頭都在女孩的笑聲中播放完成,似乎讓人覺得,一切好像就都是這樣平常。塔西姆·辛在建築上呈現對稱的完美觀感,主人公在內心努力的尋求著人生的平衡。現實中,人們在漫長的自我經歷中,似乎所有「無常」都成了「正常」。(10)
·有頂天酒店·
(THE 有頂天ホテル)
2006
導演: 三谷幸喜
編劇: 三谷幸喜
主演: 役所廣司 / 松隆子 / 佐藤浩市 / 香取慎吾 / 筱原涼子 /
類型: 劇情 / 喜劇 / 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 日本
語言: 日語
上映日期: 2006-01-14
片長: 136 分鐘(日本)
又名: 狂歡酒店 / 有頂天大飯店 / THE有頂天酒店
三谷幸喜偏愛室內戲,電臺直播間、酒店、餐廳、家庭、機場,用最日常的舞臺構建精巧輕鬆的故事。對他來說,封閉空間的限定更容易以「人的作為」為衝突製造點,讓即使是配角也充分展現出性格。
有頂天酒店是三谷幸喜的海洋,能讓他的長鏡頭在其中自由穿梭。若將其抽象化,似乎更接近為一個管道,是堅固空間又沒有明顯形態,配色、布景,皆以照應主角身份為主。比如服務生松隆子所處空間的粉紅色,國會議員佐藤浩市的米色,大堂經理的棕色。布景絕非精緻,反而是在追求不經意間的寫實和弱化效果。這點與拍攝《布達佩斯大飯店》室內戲追求高度美學風格的韋斯·安德森完全不同。
有舞臺劇式的空間和戲劇化的敘事後,三谷幸喜對建築的要求簡化為,畫面層次的豐富和道具出現的合理意外感。用酒店長廊表現縱深,用房間作為場景切割,或者大量移動鏡頭配合豐富前後景的出現,鏡頭因此更為自如,9段小故事的連接更緊密有條理。所以那只在走廊徜徉的鴨子,也就不足為奇啦。(蜉蝣)
·昨日綿綿無絕期·
(Ayer no termina nunca )
2013
導演: 伊莎貝爾·科賽特
編劇: 伊莎貝爾·科賽特
主演: 哈維爾·卡馬拉 / 坎德拉·佩娜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西班牙
語言: 西班牙語 / 德語
上映日期: 2013-04-26(西班牙)
片長: 108分鐘
又名: 昨日永不盡 / Yesterday Never Ends
冷清空曠的小鎮街道,遍地無人清掃的垃圾,破爛褪色的公告牌,廣播裡的新聞講述著大蕭條的……這是加泰隆尼亞女導演伊莎貝爾·科謝特在《昨日綿綿無絕期》一開場為我們呈現出的「西班牙的未來」。影片設定在2017年,彼時這裡因經濟危機陷入絕境,居民紛紛前往富庶的國外謀生,只有被過去束縛無法逃離的人留了下來。改編自話劇作品的本片具有相當鮮明的劇場內質,以僅僅兩個人物的大量對白撐起全片雙重命題的架構,個人的危機由時代的危機導致,又成為映照後者的一面鏡子。科謝特在這部極其私人化和風格化的電影中延續了她敏銳而柔軟女性視角,深入婚姻和情感關係的深處,探討悲劇的長久傷害和放下前行的不易,透視難測的人世距離。更以個體命運承載歷史與社會層面更宏大的命題,將人置於時間長流之中,對處於危機中的西班牙發出詰問。
全片寥寥可數的場景皆籠罩在凜冽荒涼的氛圍中,主要取景地伊瓜拉達公墓在攝影師Jordi Azategui的鏡頭下如同超現實廢墟:後現代風格的極簡設計,裸露的混凝土和磚石,頭頂射下的慘白陽光,讓灰暗壓抑從兩人的痛苦回憶和相互指責中流瀉,而靜默時刻只餘沉重呼吸和流水滴答,空曠的四壁迴蕩著嗚咽風聲,仿佛死者魂魄再訪。科謝特在採訪中曾經提到她希望故事發生在一個塔可夫斯基式的場景中,而多年前曾拜訪的這座位於巴塞隆納近郊的公墓立刻躍入腦海。場景其實並非本片中唯一具有塔式氣質的部分:科謝特對於色彩的運用(現實部分的冷寂灰敗,內心具象化的黑白,回憶的金黃柔軟)和充滿詩性長句對白都似乎在向這位前蘇聯大師致敬。
事實上,伊瓜達拉公墓的建造者早在設計之初就已將詩性和哲思融入建築本身。他們認為,人們來到這裡不僅僅是緬懷逝者,更可以獲得獨處和思索的空間,最終得以用平靜之心接受無常,理解無論在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不斷上演的生死輪迴。然而,對於在公墓中陷入沉默的主角和危機之中的西班牙來說,如何痛定思痛,獲得前行的力量以超脫自身之苦,似乎仍是無解的困局。(Lycidas)
·橘色·
(Tangerine)
2015
導演: 肖恩·貝克
編劇: 肖恩·貝克 / Chris Bergoch
主演: 克魯·古拉格 / 詹姆斯· 蘭索恩 / 喬什·蘇斯曼 / 約翰·古拉格 / Scott Krinsky /
類型: 劇情 / 喜劇 / 同性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15-01-23(聖丹斯電影節) / 2015-07-10(美國)
片長: 88分鐘
又名: 夜晚還年輕(臺) / 跨性有話兒(港) / 橘子
這裡說的是一部大膽前衛的影片(《橘色》)中出鏡率最高的建築物-華人經營的一間看上去簡陋而破敗的轉角甜甜圈店。影片始於清晨,兩位變性妓女,剛剛刑滿出獄的Sin-Dee和好友Alexandra相約在甜甜圈店見面。影片的矛盾衝突也主要發生於此,Sin-Dee質問出軌的皮條客男友和計程車司機Razmik召妓被嶽母發現這兩大劇情線交匯於深夜的甜甜圈店。毋庸置疑這是社會底層,妓女、小混混以及仍為生計奔波的移民勞工相遇的地點,一個過著光鮮生活的人極少涉足的「隱形」角落,這裡上演的狗血劇情是社會底層的真實寫照,怎樣的荒謬都在這不停業的辛勞中顯得合乎常理。華人老闆每天要面對多少撕破臉的民事糾紛,除了威脅性的報警警告外不得不屈服,因為想在這樣的街區生存只能按照它的生存法則,較長的營業時間和糟糕的環境,無奈的社會現實帶來了難以治癒的焦躁和不耐煩,但面對生活又有多少人能夠一貫昂首挺胸。
甜甜圈店會聚集這群人絕不是偶然,它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歸宿,也是一群迷茫掙扎的人難尋的溫柔鄉。無論他們這輩子走不走得出自己的困境,這起早貪黑冒著風險經營的小小的甜甜圈店承載了太多令人心酸的重量,有淚水、歡笑、底層的無奈和無奈中難掩的一絲溫情。導演很好地抓拍了華人老闆的神情變化,熟悉的顧客卻是難以預料的事態發展,心懷恐懼卻不得不勉強鎮定的複雜心理是她和她背後許許多多命運相似的人每天需要面對卻無力逃脫的困境。轉角的甜甜圈店,對她來說,比起謀生的手段,更像是影音版日記本,眼睜睜目送著生活往前而無力做出積極的改變。(Wegmarken)
原標題:《空間的詩意:推薦這十四部建築電影》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