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斑刺魨受到攻擊時的資料照片。
半島都市報4月17日訊(記者 殷紅豔) 17日,本報刊發《咦?收網撈上條「貓頭鷹魚」》一文後,引起很多市民關注,不少人打來電話提供怪魚的身份。來自海南的遊客趙先生給本報打來電話說,這種怪魚是刺魨,在海南比較常見。青島海底世界工作人員也表示,他們此前養過這種魚,目前引進了與該魚同科的六斑刺魨。經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專家證實,這條很像「貓頭鷹」的怪魚是密斑刺魨,且該魚肝臟有劇毒,不能食用。據了解,密斑刺魨分布在我國南海海域,北方海域沒有該魚的記錄。專家分析,這條魚可能是從熱帶海域被東南海風「吹」到青島的。
怪魚引起市民關注「這是條刺魨,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在海南比較常見,現在也有但是不太多了。」17日一大早,來自外地的趙先生撥打本報熱線提供怪魚的「背景」。原來,趙先生是海南人,他曾經當過9年漁民,對這種怪魚他比較熟悉。最近,他來到青島旅遊,17日在朋友家看到本報關於怪魚的報導後,就給本報打來了電話。他說,因為該魚的刺很長,被扎到後會很疼,因此海南人也稱它為「老虎魚」。「在海南,人們會把刺魨皮充氣,晾乾後中間放上一個燈泡,當做藝術品出售。」趙先生說 ,青島市民若去海南旅遊,在一些景點還可能買得到。
「這種魚可能叫海刺虎,我從一幅古畫上看到過,樣子和這條怪魚幾乎一模一樣。」市民師先生告訴記者,他住在開發區紅石崖,今年已經61歲,「我的判斷並沒什麼科學依據,不知道正不正確。」師先生說。「我在生物課本以及網上見過這種魚,據說叫刺魨 。」市民劉先生說 。「這可能就是老人們所說的海羅子(音),內臟有毒。」市民於先生說。
海底世界曾養過這種魚「這種魚我們曾經飼養過,應該是密斑刺魨。」青島海底世界的工作人員閆先生告訴記者,2003年至2004年,海底世界曾經養過這種魚,它是一種熱帶魚,對水溫的要求非常高。目前他們又新引進了一種刺魨科魚——六斑刺魨。「刺魨是魚類中的刺蝟,一遇到危險,遭受比它們更大的魚類攻擊時,它們全身的刺都會豎起來,身體變成一個圓球狀,很像刺蝟。」閆先生說,雖然如此,但刺魨也並非「難以相處」,目前他們引進的六斑刺魨在水族館中和其他的魚類處得比較「和諧」,很少見到其「怒髮衝冠」的模樣。
怪魚確為密斑刺魨這條怪魚到底是什麼魚?記者就此諮詢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專家王存信教授,他告訴記者,這種魚確實是密斑刺魨。刺魨在我國有六種,分別是密斑刺魨、六斑刺魨、九斑刺魨 、布氏刺魨、刺額短刺魨 、眶短刺魨。這條刺魨由於全身除肚皮以外,布滿了斑點,連刺和魚鰭上也不例外,確實是密斑刺魨。這是一種熱帶海洋魚類,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我在海洋研究所已經工作55年,北方海域還從沒見過有這條魚的記錄,在北方見到這種魚這還是第一次。」王教授說 ,這條魚有可能是被東南海風「吹」到青島來的。
「這種魚肝臟裡有劇毒,市民最好不要食用。」王教授告訴記者,刺魨類的魚肝臟都有劇毒。「魚肉本身不會有毒,但由於魚身上有毒素,出於安全考慮,市民最好不要食用這種魚。」王教授說。
[編輯: 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