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頭鷹魚"肝臟有劇毒 專家昨確認是密斑刺魨

2020-12-05 半島網官網



六斑刺魨受到攻擊時的資料照片。

    半島都市報4月17日訊(記者 殷紅豔) 17日,本報刊發《咦?收網撈上條「貓頭鷹魚」》一文後,引起很多市民關注,不少人打來電話提供怪魚的身份。來自海南的遊客趙先生給本報打來電話說,這種怪魚是刺魨,在海南比較常見。青島海底世界工作人員也表示,他們此前養過這種魚,目前引進了與該魚同科的六斑刺魨。經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專家證實,這條很像「貓頭鷹」的怪魚是密斑刺魨,且該魚肝臟有劇毒,不能食用。據了解,密斑刺魨分布在我國南海海域,北方海域沒有該魚的記錄。專家分析,這條魚可能是從熱帶海域被東南海風「吹」到青島的。

    怪魚引起市民關注

    「這是條刺魨,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在海南比較常見,現在也有但是不太多了。」17日一大早,來自外地的趙先生撥打本報熱線提供怪魚的「背景」。原來,趙先生是海南人,他曾經當過9年漁民,對這種怪魚他比較熟悉。最近,他來到青島旅遊,17日在朋友家看到本報關於怪魚的報導後,就給本報打來了電話。他說,因為該魚的刺很長,被扎到後會很疼,因此海南人也稱它為「老虎魚」。「在海南,人們會把刺魨皮充氣,晾乾後中間放上一個燈泡,當做藝術品出售。」趙先生說 ,青島市民若去海南旅遊,在一些景點還可能買得到。

    「這種魚可能叫海刺虎,我從一幅古畫上看到過,樣子和這條怪魚幾乎一模一樣。」市民師先生告訴記者,他住在開發區紅石崖,今年已經61歲,「我的判斷並沒什麼科學依據,不知道正不正確。」師先生說。「我在生物課本以及網上見過這種魚,據說叫刺魨 。」市民劉先生說 。「這可能就是老人們所說的海羅子(音),內臟有毒。」市民於先生說。

    海底世界曾養過這種魚

    「這種魚我們曾經飼養過,應該是密斑刺魨。」青島海底世界的工作人員閆先生告訴記者,2003年至2004年,海底世界曾經養過這種魚,它是一種熱帶魚,對水溫的要求非常高。目前他們又新引進了一種刺魨科魚——六斑刺魨。「刺魨是魚類中的刺蝟,一遇到危險,遭受比它們更大的魚類攻擊時,它們全身的刺都會豎起來,身體變成一個圓球狀,很像刺蝟。」閆先生說,雖然如此,但刺魨也並非「難以相處」,目前他們引進的六斑刺魨在水族館中和其他的魚類處得比較「和諧」,很少見到其「怒髮衝冠」的模樣。

    怪魚確為密斑刺魨

    這條怪魚到底是什麼魚?記者就此諮詢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專家王存信教授,他告訴記者,這種魚確實是密斑刺魨。刺魨在我國有六種,分別是密斑刺魨、六斑刺魨、九斑刺魨 、布氏刺魨、刺額短刺魨 、眶短刺魨。這條刺魨由於全身除肚皮以外,布滿了斑點,連刺和魚鰭上也不例外,確實是密斑刺魨。這是一種熱帶海洋魚類,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我在海洋研究所已經工作55年,北方海域還從沒見過有這條魚的記錄,在北方見到這種魚這還是第一次。」王教授說 ,這條魚有可能是被東南海風「吹」到青島來的。

    「這種魚肝臟裡有劇毒,市民最好不要食用。」王教授告訴記者,刺魨類的魚肝臟都有劇毒。「魚肉本身不會有毒,但由於魚身上有毒素,出於安全考慮,市民最好不要食用這種魚。」王教授說。

[編輯: 宋濤]

相關焦點

  • 不是翻車就是個球,魨裡就不能有一條正經魚嗎?
    即使全身炸著刺,也難掩一臉的呆萌,這就是刺魨們與生俱來的氣質。「刺魨」一般是對魨形目刺魨科(Diodontidae)魚類的統稱,它們通常瞪著一對戲份很足的大眼睛,頭部和身體前半部寬闊而圓潤,背部相對扁平,伴有深淺不一的色塊和斑點,腹部灰白色,背鰭、臀鰭和尾柄都十分短小,整體身形好似水滴一般。大眼睛的球刺魨。
  • 刺魨毒性那麼強,為何日本人還高價買它?西瓜視頻解析原因
    若是說到魚類,那麼肯定有很多人會有共同語言,但是說到會膨脹起來的魚類,應該很少會有人想到一種奇特的動物——刺魨。但是,刺魨身上的刺可不是用來賣萌的,而是用來抵禦外敵,當遇到有大群魚來襲擊它們的時候,它們身上的刺就會立起來嚇退敵人,而平時,刺魨身上的硬刺則都是平貼在身上,看起來和其他的魚並沒有什麼區別。但是當有敵人靠近,它就會立即吞進海水,利用水壓時身體脹大,遠遠的看上去像一個大刺球,足以嚇走體型比它稍大的魚,用來保護自己。
  • 如果真有蝦兵蟹將,一定應該是這樣!吉里巴斯人的海鮮武備
    ▲最早讓筆者直觀領略到蝦兵蟹將實力的就是這部動畫電影《哪吒鬧海》可是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東鄰日本的文化觀念就與我們大不一樣,要不有句話叫做「東洋古怪多」,各式海鮮都能堂而皇之地成為盔甲上的裝飾物,蟹、貝、蝦、螺、八爪魚,品種不少,聚在一塊都足夠做一桌海鮮大餐了。
  • 庫克群島一條長1米的鰻魚,吞食一條刺魨反被卡住,最終兩敗俱傷
    近日在南太平洋島國庫克群島的一個沙灘上,一位當地居民TIm Mayer就發現奇特的情況:一條長達1米的鰻魚,嘴中還有一條刺魨,擱淺在沙灘上導致死亡,最終兩敗俱傷從圖片來看:鰻魚具有明顯的優勢,應該是在捕食這條刺魨,卻被刺魨卡住,無法吞食,導致鰻魚窒息而死,但貪婪的鰻魚也沒有鬆口,最後的結果就是誰也無法逃脫食物鏈。
  • 像氣球一個的魚,體內含有劇毒
    每一個生物都有自己獨特之處,今天給大家介紹一種魚,十分愛生氣。這種魚就是河豚河豚顧名思義,生活在河中,是一種毒性很強的魚類,但也是一種肉質非常鮮美的魚,在日本每年都會因吃河豚而造成死亡的。雖然是美味,但可不要貪戀嘴饞哦,河魨的食性雜,以魚、蝦、蟹、貝殼類為食,亦食昆蟲幼蟲、枝角類、橈足類以及高等植物的葉片和絲狀藻類。
  • 以刺魨為靈感 科學家研發更強韌的防水材料
    刺魨(Diodontidae;porcupinefishes),硬骨魚綱,魨形目,刺魨科魚類的通稱。體短圓形,頭和體的背面頗寬圓。體長一般為20-40CM,體重為1-2KG尾部短小,似圓錐狀。為熱帶海藻和珊瑚礁附近生活的底層魚類。
  • 佛山一男子欲放生尖牙怪魚被阻 該魚排卵有劇毒(圖)
    昨日一男子欲放生鱷雀鱔被截獲 該魚排卵有劇毒   準備移交農林漁業部門處理   經專家鑑定,這條「怪魚」原來是鱷雀鱔,是「世界十大淡水兇猛魚」之一。目前,民警將該條鱷雀鱔暫扣,準備移交農林漁業部門處理。而對打算放生鱷雀鱔的阿友,由於並未造成嚴重後果,民警對其進行了口頭警告。
  • 福州網友微博曬「嚇人的魚」 專家:背鰭有劇毒
    @東南快報:「微信朋友圈有人發的,這是一條什麼魚啊?」昨天下午,福州網友「巴菲兒er」在微博上發了這樣一則消息,圖中的魚長著兩隻翅膀,面相猙獰,網友驚呼:「吃一口估計會做一夜的噩夢。」   這麼霸氣的魚兒叫什麼?很多網友議論紛紛,石頭魚,虎魚,魔鬼魚,小丑魚,人臉魚,各種猜測。
  • 魚身上這個部位千萬別吃,有劇毒!
    俗話說「無魚不成席」,魚是大家的餐桌上少不了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年關將至,中國傳統講究年年有餘(魚),大家吃魚的頻率會更高。說到魚體內的寄生蟲,想必大家都知道,但,魚肚子裡還有個部分也絕不能吃!魚身上這個部位有劇毒。
  • 河豚含劇毒為何仍大受歡迎?揭開雞泡魚料理美味秘密
    大家都知道魚類可以為我們人體提供蛋白質,而很多人也喜歡吃魚。而其中有一種魚味道非常鮮美,那就是河豚。河豚因其含有劇毒,一般烹飪者不專業的話,是很容易引起人體中毒的,市場上也曾明確規定禁止河豚買賣,因此除了在日本幾乎沒有國家可以吃到河豚。
  • 為什麼河豚有劇毒呢?河豚的劇毒主要分部在哪些地方?
    河豚是無鱗魚的一種,也是一種淡水及海水,均有分布的魚類,又稱豚魚、氣泡魚,其知名度極高,河豚魚味道十分鮮美,但由於含有劇毒民間有「拼死吃河豚」的說法,可見吃河豚魚要冒生命危險。河豚含毒部位比較複雜,包括卵巢,肝臟,血液,鰓、甚至皮、肉等都含有毒性,其中以卵巢和肝臟最多,而且這些部位所含的毒性根據河豚的種類、成長程度以及烹飪方法有不同的差別。
  • 河豚魚有劇毒不得流入市場 氣鼓鼓的千萬別買
    資料圖  「劉家橋露天市場一家魚攤賣河豚魚,這魚不是有劇毒嗎?能隨便賣嗎?」上周六下午,市民寇先生(線索獎:50元+50元禮品)反映,市場上有人售賣河豚魚,記者連忙隨報料人趕往該市場。  不許私售的河豚出現在市場  在沙河口區劉家橋附近的露天市場裡,一家魚攤盛放雜魚的箱子裡,有三四條河豚魚。寇先生問:「這是河豚嗎?」女商販回答:「對,就是廷鮁(河豚的俗稱)。」「這不是有毒嗎?」那位女商販聽了沒放聲。記者問道:「這魚賣不賣?」女商販說:「賣,30元一斤,這魚好吃,買回去處理好了就沒事了。」記者要了最大的一條。
  • 河北衡水出現似雀鱔怪魚 卵有劇毒食用後可致死
    7月10日早上,衡水市的劉師傅到滏陽河裡捕魚,一網下去,撈上來一條長著銳利牙齒的怪魚,劉師傅的家人到網上一查,竟然酷似一種名叫雀鱔的食肉魚,這種魚食量大,很兇猛,屬於世界十大兇猛淡水魚類之一併且有劇毒,劉師傅急忙報警。
  • 不吃河豚,不知魚味
    原標題:不吃河豚,不知魚味 河豚兇猛河豚味美卻有毒,國家雖明令禁食,無奈這種食俗根深蒂固,屢禁不止。清光緒《潮陽縣誌》對此是這樣記載的:「河豚,土人謂之乖魚,象其形也。味甘腴,人爭嗜,然間有毒,能殺人。」
  • 重慶高校現1米長尖嘴怪魚 專家:吃了致命
    5月9日,據重慶某高校網友爆料,在校內荷花池裡,撈起了一條從未見過,長著鱷魚嘴的怪魚,身上覆滿鱗甲,硬得連刀都砍不破,白喉巨口。怪魚長超1米,重約二十斤,身體細長,周身覆蓋著灰白色的鱗片。  記者隨後聯繫了當地林業局動物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