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魚身上這個部位千萬別吃,有劇毒!

2021-01-09 澎湃新聞

俗話說「無魚不成席」,魚是大家的餐桌上少不了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年關將至,中國傳統講究年年有餘(魚),大家吃魚的頻率會更高。

說到魚體內的寄生蟲,想必大家都知道,但,魚肚子裡還有個部分也絕不能吃!魚身上這個部位有劇毒。

開門見山地說,這個部位就是魚膽!

坊間流傳一種說法,稱魚膽可以治療高血壓、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

因此,即使魚膽再苦,不少人也會忍著吞下去。可是,結果呢?每年因吃魚膽而造成悲劇的事例一樁接一樁!

這不,近日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急診科ICU陸續收治多名因「輕信偏方,食用魚膽」重症患者,患者均為吃魚膽後,出現腹痛、皮膚黃染、尿少,消化道出血等症狀。經過診斷明確為魚膽中毒,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

因吃魚膽而中毒的患者每年都有,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跟隨南昌大學二附院急診科主任吳利東走進科學,一起來了解魚膽對人體的危害。

魚膽的膽汁含膽酸、牛黃膽酸、牛黃去氧膽酸、氫氰酸等不同的毒素,其中毒性最厲害的是氫氰酸,比同劑量的砒霜毒性還大,不論生吞、煮熟或泡酒,有毒成分都不會被破壞,吃下即中毒。

我們常吃的鯉魚、草魚、鯽魚、青魚、鰱魚等的魚膽都是有毒的,因為草魚體型較大,膽汁多,而且容易買,所以吃草魚魚膽中毒的人最多!

魚膽進入胃腸道後首先到達肝臟,由腎臟排出,在腎臟濃度最高,故以肝、腎中毒為主,臨床常表現為急性腎衰和肝損害。

儘管目前魚膽中毒的機制尚未完全清楚,但一般認為魚膽汁毒素能引起腦、心、腎、肝等多臟器的損害。

魚膽中毒後的表現

魚膽中毒的潛伏期為0.5~6 h,愈短預後愈差。

初發症狀為腹痛、噁心、頻繁吐瀉等胃腸道症狀,部分病人頭痛、頭暈、嗜睡、四肢遠端及唇、舌麻木,雙下肢肌肉癱瘓甚至抽搐、昏迷,可有心動過速等中毒性心肌病表現。

病後2~8d有肝臟損害現象,如肝腫大、肝區疼痛、黃疸,可持續1~2月;1~5 d出現尿少、無尿、浮腫、腎功能異常。

有的病人可發生消化道出血,出現嘔血、便血。溶血時血紅蛋白下降,出現鼻出血、球結膜及皮下出血、血紅蛋白尿等症狀。

由此可見,魚膽雖小,但真發生中毒情況時,危害可並不輕!

魚膽中毒後的急救方法

遇到魚膽中毒,首先要立即催吐,可用吐根糖漿催吐,因魚膽在胃內存留時間較長,72 h內應以2%碳酸氫鈉或0.2‰高錳酸鉀溶液徹底洗胃,有條件可注入活性炭20~30 g,再用硫酸鎂導瀉。

保護胃黏膜,延緩膽汁吸收也很重要。服用氫氧化鋁凝膠,以保護胃黏膜,延緩吸收,攝入適量蛋白質以保護肝臟。

一般及對症治療上,靜脈補充5%或10%葡萄糖液及維生素B、C等,糾正脫水和電解質失衡,但必須控制輸液量及輸液速度,量出為入。

控制抽搐、抗感染等對症治療,禁用對肝腎有損的藥物,如有溶血反應,則用維生素K1肌肉注射並輸注新鮮血液。

有發生脫水和腎功能衰竭的,應早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如氫化可的松300~500 mg或地塞米松20~40 mg分次靜滴,應用2~3 d,可減輕腎小管及各臟器對毒素的敏感性反應,消除腎小管上皮和間質的水腫,利於腎功能恢復。

應用利尿劑如甘露醇及速尿等促進毒素排洩,防治腦水腫,但已形成急性腎衰無尿時,則禁用甘露醇,根據病情及早行血液透析治療。

這些禁忌,也要注意!

1

發黴的食物不能吃

我們看到的「發黴」,是黴菌菌絲完全發展成型的部分,而附近那些還沒「長毛」的地方,其實也已經有許多肉眼看不見的黴菌存在。

此外,黴菌產生的毒素會在食物裡擴散——擴散的範圍跟食物的質地、含水量、黴變的嚴重程度有關。

所以發黴的食物,沒有發黴的地方可能已經被黴菌和毒素汙染了,無法用眼睛辨別。最安全可靠的選擇就是——把它扔掉!

2

腎功能不全者禁吃楊桃

楊桃中有一種毒性成分叫楊桃毒素(caramboxin),它的分子結構像神經遞質,可產生神經毒性,嚴重可致死。

正常人腎臟的代謝功能良好,可以把這種水溶性的物質排入尿中,所以沒問題。

二附院急診科主任醫師範駿介紹,患有某些腎病的人無法將這種毒素及時排出,就會導致中毒,易出現呃逆、噁心、嘔吐、肢體麻木、意識障礙甚至癲癇和昏迷等症狀。

所以,楊桃雖美味,但腎不好的人還是別吃了。

3

一歲內孩子忌蜂蜜

蜂蜜中可能含有肉毒桿菌芽孢,會對寶寶造成致命威脅。

1歲以下的寶寶,腸道菌群還不成熟,肉毒梭菌芽孢在嬰幼兒腸道中繁殖並產生肉毒毒素的風險較大,可能導致孩子出現神經痙攣或麻痺等中毒症狀。

而且肉毒桿菌芽孢耐熱性較好,加熱也很難將其破壞。

蜂蜜最主要的成分就是糖,對於 1 歲內的寶寶來說,輔食中不用添加任何調味品,蜂蜜也一樣。

4

孕期不吃生的肉蛋水產

沒有經過高溫煮熟,各種生的魚肉蛋奶等產品會增加李斯特菌、沙門氏菌等致病菌以及寄生蟲的感染風險,甚至可能導致流產、早產等問題。

所以準媽媽和家人,一定要確保食物徹底煮熟。

5

糖尿病患者忌空腹飲酒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能力較差,空腹飲酒容易造成低血糖,有致命危險。

空腹飲酒,酒精會很快被吸收進入血液,刺激胰島 β 細胞分泌出大量胰島素,使血糖下降。酒精進入肝臟後,會抑制糖原異生,還會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從而發生低血糖。

低血糖會導致人面色蒼白、乏力、心悸、出汗,甚至昏迷。若救治不及時,很可能導致不可逆的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因腦水腫、顱內壓增高而死亡。

6

服用頭孢類藥物禁飲酒

頭孢類抗生素藥物會和酒精發生「雙硫侖樣反應」,出現面部潮紅、頭暈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嚴重時有生命危險。

特別是年紀大的,有高血壓、心臟病,或對酒精過敏的人,症狀可能會更猛烈。

需要注意的不僅有酒,所有含有酒精的飲料、藥物、食物、外用酊劑,都要小心。例如用酒精擦浴、酒心巧克力、藿香正氣水等。

民以食為天

但也要吃得健康

以上這些不能吃的東西

以後可千萬注意!

來源:科普中國

編輯:李心草

監製:吳世明

運營:臺山廣播電視臺總編室

投稿郵箱:tsfb01@126.com

聯繫電話:0750-8516933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哦

原標題:《注意!魚身上這個部位千萬別吃,有劇毒!》

相關焦點

  • 愛吃魚?注意魚身上這6個部位,別吃!
    愛吃魚?注意魚身上這6個部位,別吃!魚是一種好食材。它是蛋白質的優質來源,脂肪含量不高,還含有不飽和脂肪酸。但是,魚身上一個部位千萬碰不得,比砒霜還毒,還有6個部位,一定要少吃,最好從今天開始別再吃了!
  • 吃魚的禁忌有哪些?魚身上這個部位萬萬不能吃
    魚身上一個部位千萬碰不得,比砒霜還毒,還有4個部位,一定要少吃,最好從今天開始別再吃了!1魚膽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魚膽萬萬不能吃!魚膽萬萬不能吃!魚膽萬萬不能吃!草魚、鯉魚、鯪魚、青魚、鯽魚、鰱魚及大頭魚等,千萬不要吃,丟得越遠越好!另外在清理魚內臟的時候,一定要摘除魚膽。如果不慎弄破,一定要充分清洗乾淨,也要注意不要把汁液弄進眼睛。
  • 愛吃魚的要當心,這個部位有毒,千萬不能吃
    水煮、爆炒、清蒸、烤制……品類眾多的魚有各式吃法,多鱗多刺的魚身也考驗著大家的處理技巧。不過,魚身上有一個部分千萬不能吃,大家在處理時可要小心。01這個部位不能吃民間說法認為「吃魚膽能清火明目」,其實,不少魚的魚膽都是有毒的,包括常見的草魚、鯉魚、鯪魚、青魚、鯽魚、鰱魚及胖頭魚(花鰱、鱅魚)等。我們在清理魚內臟的時候,一定要摘除魚膽。
  • 吃魚鱗可補膠原蛋白 魚身上4個部位別扔掉
    原標題:吃魚鱗可補膠原蛋白 魚身上4個部位別扔掉   大家都知道吃魚好處多,如經常吃魚有益於心臟,每周通過吃一兩次魚攝取2克左右的歐米伽—3脂肪酸,能使心源性猝死的風險降低36%,並減少17%的死亡可能。可是你真的會吃魚嗎?魚的哪些部位最營養?魚的哪些部位千萬不能吃?下面就為大家介紹關於吃魚的知識。
  • 中秋吃螃蟹注意 螃蟹身上五個部位千萬別吃
    秋天是吃螃蟹的好季節,螃蟹的營養價值很高,而且味道鮮美,所以很多人都喜歡吃。但是你知道嗎?螃蟹有的部位是不能吃的。你知道吃螃蟹的禁忌有哪些嗎?你知道螃蟹怎麼吃最好嗎?今天小編告訴大家螃蟹4個部位千萬別吃,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都說吃魚聰明,但魚身上這個部位會越吃越笨!這7種魚千萬不能給寶寶吃
    大家都知道吃魚好,尤其是,對於寶寶來說,好處簡直太多啦。 從小就聽說,吃魚可以變聰明,這個「聽說」也確實沒毛病,的確是有科學道理的: 魚肉中富含DHA,俗稱腦黃金。
  • 魚身上這個部位,有大量寄生蟲,很多人還不知道,把它當美食
    兒童經常吃魚類生長發育快且智力發展好,成年人經常吃身體變得更加強壯,而且能延長壽命。但吃魚時要警惕,身體上的某些部位是不能吃的,以免導致胃穿孔。 魚肚子裡發現有這東西,馬上停筷? 魚肚中容易有寄生蟲,這被稱為舌狀絛蟲,容易感染草魚鯉魚,鯽魚或鰱魚等。看起來確實很噁心,但對身體沒有交叉性危險,只要清理乾淨,煮熟之後可以吃。
  • 吃魚好?這可能是魚身上最「髒」的部位,寄生蟲扎堆!勸你別碰
    但是平時在吃魚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很多方面的問題,特別是某些部位最好不要攝入,因為魚的身上有一些部位可能會有寄生蟲,很多人忽略了這個問題,有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威脅。那麼,魚身上哪些部位可能會有寄生蟲呢?為了保持身體健康,平時在吃魚的過程中方法要合理,一些部位如果有健康隱患存在,最好不要攝入。
  • 魚是好東西,但是魚身上的這些部位最好不要給孩子吃
    那對於汞含量不高的魚,可以隨便吃嗎?一整條魚,每個部位都能吃嗎?有人說吃魚頭會更聰明,吃了魚眼睛,寶寶眼睛就會亮晶晶?在糕媽小時候,我爸就很信這一套,最喜歡給我吃魚頭魚眼睛,覺得很補。真相到底是怎樣呢?糕媽今天就來講一講,關於魚身上各個部位的那些事兒。
  • 魚身上最髒的部位,重金屬超標,若貪小便宜,身體可能吃大虧
    魚身上最髒的部位,重金屬超標,若貪小便宜,身體可能吃大虧魚頭有些人特別喜歡吃魚頭,甚至認為吃魚頭越來越聰明,但是由於魚生活在水中,隨著近年來汙染越來越嚴重,魚頭的魚塞處會含有大量的鉛等重金屬物質。年齡越大的魚含有的重金屬物質越高,一般魚身上所儲存的細菌在魚頭處最多存著大量的寄生蟲以及重金屬攝入體內過多也會影響身體健康。所以愛吃魚的人一定要注意,將魚塞清理乾淨,將魚頭清理徹底在烹飪時也要徹底煮熟能夠消滅大量的細菌以及病毒。
  • 魚身上最有營養的部位在哪裡?吃對了,營養價值比一條魚還高
    老人常說吃魚的孩子聰明,身體虛弱的人,也經常用魚煮湯滋補身體,補充元氣。魚肉的營養價值豐富,常吃有利於強身健體,魚身上部位不同,養生價值也不一樣。但魚身上最有營養的部位,卻經常被扔掉,簡直是可惜了。吃魚一定要會吃,才是對身體好,因為魚身上有個最有營養的部位,吃它比吃一整條魚的營養價值還高。這個部位就是魚鱗,魚分為有鱗魚和無鱗魚,但人們吃魚前一定會把魚鱗颳得很乾淨。魚鱗在人們眼中是垃圾,只有濃濃的魚腥味,卻不知道是養生價值很高的食物。魚鱗是魚身上的甲殼,裡面都是蛋白質和鈣物質,不飽和脂肪酸和其他微量元素也不低。
  • 哪些魚有毒不能輕易吃?排榜首的魚很多人都吃過,希望你別再犯傻
    雖然經過處理可以吃,但是普通人很難把毒素處理乾淨,吃了是比較容易中毒的,所以最好不要輕易吃。那麼,有哪些魚可能是含有毒素的魚呢?含有毒素的魚有哪些?泥猛魚又叫臭魚,也是生活中比較常見到的魚,這種魚由於在海裡面喜歡吃海藻,所以肉質比較奇特,有些人喜歡吃。
  • 魚身上「最髒」的部位,或是寄生蟲的「遊樂場」,請你嘴下留情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飲食越來越豐富,多數人在平時比較喜歡吃一些肉類,不僅營養價值高,口感也是比較好的。特別是魚肉,讓人愛不釋手,魚肉也是脂肪含量相對較低的,適當食用,對身體健康有益,但是,在平時吃魚肉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並不是所有的部位都適合。
  • 劇毒,別吃!廣東已有人因吃這種魚喪命!
    大家可別被它的外表給迷惑了 它其實是有劇毒的到了6點40分,高某就表示,他的嘴唇麻了,手也麻了,我想應該不會有事,我一直吃的,其他吃的人也沒事嘛。
  • 好看,但有劇毒!微博大V紛紛提醒:這種「紅豆」千萬別吃!
    紅豆寄託著相思之意,然而這種「相思」有時候卻會成為劇毒。最近,有網友稱自己的叔叔嚼了一顆相思子,引得眾多微博大V紛紛轉發提醒:相思子是有劇毒的!原來這麼多人不知道相思子和紅豆不是一種植物!人民日報早前就發過提醒:見到這種豆子,不要隨意採摘、佩戴或食用!今天就帶你認識一下這種劇毒植物。相思子不是紅豆?
  • 魚身上有大量寄生蟲?醫生:尤其是這個部位,很多人還在當美食!
    今天睿睿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魚怎麼吃。 魚身上有大量寄生蟲?醫生:尤其是這個部位,很多人還在當美食!魚的種類很多,主要的食用淡水魚包括鯉魚、草魚、鯽魚、鱖魚等,海水魚包括黃魚、帶魚、平魚等。它們都具有肉質細嫩鮮美、營養豐富的特點,是一些維生素、礦物質的良好來源。魚肉鮮香無比,但是你知道有哪些部位不能吃嗎?魚頭是最關鍵的一個部位,有很多的飯店做的魚頭可謂美味至極,堪稱美味佳餚,但是你可能沒有考慮到不建議吃「它」。
  • 魚身上各部位的營養價值和使用方法
    好多人都喜歡吃魚,因為它有很多的好處,但是往往卻只魚肉,忽略掉了它其他部位有價值的東西,今天就教大家發現魚身上各部位的營養價值吧!魚鱗營養價值和使用方法營養價值:魚鱗是魚的外骨骼,富含膠原蛋白、鈣、磷、卵磷脂等營養物質,同時還含有甲殼素這種膳食纖維。因為膠原蛋白會在70℃~90℃的溫度下轉化為可溶性的明膠,常見的吃法是將其製成魚鱗凍。
  • 萊州這個魚相當霸氣!還會抽菸...
    萊州人都關注了▲這個大號
  • 魚身上哪裡最嫩?內行人透露:吃魚先吃這4個部位的,才是真行家
    推薦語:一直以為魚肚才是最先招人吃的呢?結果會吃的人不是這樣,月牙肉、魚明骨,這到底是哪個部位您知道嗎?那麼魚身上哪裡的肉最嫩,內行人透露:吃魚先吃這4個部位的,才是真行家,那麼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到底是哪4個部位,首先第1個部位就是魚身上的月牙肉,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這個是什麼地方,它是魚鰓後面的那塊紅白相間的一塊肉,看起來像是月牙一樣,所以才叫這樣的名字,這個也是魚身上比較爽嫩的一塊肉。
  • 喜歡石頭的文玩人注意了,千萬別碰這3類石頭,有「劇毒」!
    現在的文玩圈,喜歡什麼的玩家都有,而玩石頭的玩家也不在少數,並且在文玩圈經常能聽說一些因為石頭而發跡的故事,比如在海邊撿到價格千萬的奇石,比如撿到翡翠的原石等等,這也讓很多喜歡石頭的玩家,更加瘋狂的去喜歡石頭,但是墨軒要說,有的石頭很是危險,有劇毒,甚至都會危機生命,比如以下這三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