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發現較大「熱縮冷脹」效應

2021-01-12 中國經濟網

我學者發現較大「熱縮冷脹」效應

科技日報合肥7月12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12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大學祝成功的科研團隊,藉助該院強磁場中心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變溫X射線衍射儀,對磁性金屬間化合物的結構和熱力學性質進行研究,發現了該體系中較大的線性負熱膨脹效應。該研究成果以日前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期刊《無機化學》上。

大部分材料具有熱脹冷縮性質。但隨著溫度的升高,有些材料的體積反而發生收縮,表現出負熱膨脹的性質。最近幾十年來,負熱膨脹材料引起了極大的關注,是因為負熱膨脹材料可以和正熱膨脹材料進行複合,從而可以調節材料的膨脹係數,甚至實現零膨脹,即隨溫度變化材料不發生熱脹冷縮效應。由於在航天航空、精密機械、微納電子、光學器件等方面的重要應用價值,負熱膨脹材料受到極大的重視和廣泛的研究。

磁性金屬間化合物材料具有較高的相變溫度,並且可以通過其中元素的空位對其進行調控。研究人員藉助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變溫X射線衍射儀研究發現:通過化學壓力的調控,在相變溫度附近的溫區產生了一個線性的負熱膨脹的性質區域。研究表明:該體系的負熱膨脹性質來自磁體積效應,即由於自發磁化強度的變化而引起的材料晶胞體積的變化,並且體積變化與磁化強度的平方成正比。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中國學者發現較大「熱縮冷脹」效應
    科技日報合肥7月12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12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大學祝成功的科研團隊,藉助該院強磁場中心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變溫X射線衍射儀,對磁性金屬間化合物的結構和熱力學性質進行研究,發現了該體系中較大的線性負熱膨脹效應。該研究成果以日前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期刊《無機化學》上。大部分材料具有熱脹冷縮性質。
  • 小精靈幼兒科學小常識—熱脹冷縮帶來的靈感及什麼是熱縮冷脹
    小精靈幼兒科學常識—熱脹冷縮帶來的靈感(第一個體溫計如何誕生的)及什麼是熱縮冷脹。02情景引入小朋友們都知道,水在4℃以上遵循「熱脹冷縮」的規律,但在0℃以上4℃以下則會180°大轉彎,變為「熱縮冷脹」。那麼什麼是「熱縮冷脹」,假如水總是熱脹冷縮,會怎麼樣呢?
  • 我國學者發現發現較大的線性負熱膨脹效應
    我國學者發現發現較大的線性負熱膨脹效應 來源:科技日報 • 2020-07-13 17:07:02 記者12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
  • 都說熱脹冷縮,可水為什麼能熱縮冷脹?
    現在我已經知道,有一些物質會存在熱縮冷脹的性質。當溫度在0攝氏度至4攝氏度之間時,水的密度會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這就表現為熱縮冷脹,這種現象被稱作反常膨脹。 水為什麼會出現熱縮冷脹的現象,需要深入到分子層面去分析。幾個水分子可以通過氫鍵結合成締合分子,水變為固體時體積會膨脹,這是因為水分子依靠氫鍵締合在一起,此時分子間比較鬆散,故密度會變小。
  • 生活中的熱脹冷縮與熱縮冷脹
    自然界中有少數物質的脾氣很古怪,它們不是熱脹冷縮,而是熱縮冷脹,也叫反常膨脹。4℃以下的水就具有這種非同尋常的特性。水在4℃時的密度最大,體積最小。溫度逐漸下降時,它的體積反而在逐漸增大,結成0℃的冰時,它的體積不是縮小而是脹大,比原來大約要增大十分之一。
  • 中國學者發現金屬納米催化劑尺寸效應
    我學者發現金屬納米催化劑尺寸效應科技日報合肥1月20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路軍嶺教授課題組與李微雪教授課題組合作,首次揭示了金屬納米催化劑中,幾何效應和電子效應各自對催化反應隨尺寸變化的調變規律
  • 中國學者發現基於外爾軌道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中國學者發現基於外爾軌道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吳振東 仇逸/新華社 2018-12-19 19:29
  • 「熱縮冷脹」現象原理揭示
    創新連線⋅國際科技傳播聯盟東京工業大學的研究小組發現,不同比例的鎳酸鉍(BiNiO3)和鎳酸鉛(PbNiO3)固溶體,會出現遇熱收縮負膨脹現象。這種現象是由金屬間電荷轉移和極性—非極性轉換兩種不同原理導致的。受熱膨脹會對光通信、半導體製造等要求精準定位的應用造成影響,這種精準定位需要用到零熱膨脹物質。
  • 盛松成、謝潔玉:各國央行盯住2%通脹目標是刻舟求劍
    消費增加會對給定的一籃子商品和服務帶來通脹效應,而生產行為則會擴大貨物和服務的庫存帶來通縮效應,因此當勞動人口增速超過受撫養人口增速時,將會帶來去通脹(Disinflation)效果,反之將會抬升通脹。「大緩和」時期全球適齡勞動人口增速較高,特別是全球化使得發展中國家大量勞動人口加入到全球生產活動中,帶動全球經歷了二十多年的去通脹時期。反之若其他因素不變,全球人口老齡化將會產生通脹效應。
  • 熱脹冷縮我們都懂,但熱縮冷脹呢
    科學家們在精確測量了ScF3晶體中的原子間距後,發現這種收縮現象實際上是一種新形式的振動運動。正是「新振動」讓這些立方體晶體的側面在受熱時產生了彎曲。項目負責人、BNL物理學家Igor Zaliznyak說:「當你加熱物質時,其原子振動的幅度會增大,這會使材料的整體尺寸增大,以適應更強的振動。」然而,這種規律並不適用於塑料、橡膠等柔性材料。
  • 研究發現:相對分子質量較大的氟化物有望替代SF6
    據數據顯示,SF6絕緣設備每年氣體排放約達20000t,大氣中的SF6濃度約為3.2ppt,相當於每年排放CO2氣體47800000t,是CO2對大氣溫室效應的23900倍。據計算,SF6氣體的排放每減少1t,按GWP(地球的溫暖化係數)換算,就相當於減少了23900t的氣體排放量。多年來,SF6因其高耐電強度和優良的滅弧性能,已成為現階段應用最廣泛的絕緣氣體之一。
  • 中國學者做了一次有趣的定量分析
    從事學術研究的學者,也會受到權力的幹預和影響。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賈瑞雪、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的聶輝華和西南財經大學的肖偉發表在《比較經濟學報》的論文,對中國高校經濟學院的研究顯示,中國高校的論文發表是一場「權力的遊戲」。研究顯示,在中國高校經濟學院擔任院長,年均論文發表量大約會增加0.7篇。這些額外增加的論文主要是同本校其他人的合作成果。
  • 「STEAM科學第一季」為什麼熱縮冷脹?!
    事實上, 在自然界中,目前我們發現至少以下四種物質在固態的密度要比液態的密度小。只不過其它三種的熔點太高, 我們日常很難看到而已。感謝您的閱讀,更多資料和實驗內容,請關注我吧!如果您喜歡我的分享,歡迎點讚、收藏、評論、轉發給更多的小夥伴。如果您有更好的做法想要分享,歡迎留言,一起交流少兒教育的樂趣吧!
  • 中國學者在西藏墨脫髮現2個兩棲類新物種
    近年來,我國學者在墨脫縣境內已發現了多個兩棲類新物種,暗示了該區域的生物多樣性水平仍被低估。角蟾屬Megophrys隸屬於角蟾科Megophryidae,是一類生活在熱帶及亞熱帶森林溪流的蛙類,其分布範圍西起喜馬拉雅山東段南麓,東到我國華東,南至印度尼西亞及菲律賓。該類群具有較高的物種多樣性,截至目前包含了109個物種,而近一半的物種是近十年被發現的。
  • 學者:中國首次發現海德堡人類型化石
    學者:中國首次發現海德堡人類型化石 2018-09-13 06:19:14來源:中國青年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左盛丹
  • 中國學者發現太陽磁場「放大器」
    新華社南京9月28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28日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該臺學者通過重新分析一例過往太陽黑子,發現太陽大氣中流動的電離氣體,能夠顯著放大黑子磁場。正如無線網絡信號可以被放大器放大、增強,這一效應,堪稱太陽表面的天然磁場「放大器」。它對人類認識黑子、耀斑、日珥等一系列太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黑子是太陽光球層上出現的黑色小斑點。
  • 中國學者發現太陽磁場「放大器」
    新華社南京9月28日電 記者28日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該臺學者通過重新分析一例過往太陽黑子,發現太陽大氣中流動的電離氣體,能夠顯著放大黑子磁場。正如無線網絡信號可以被放大器放大、增強,這一效應,堪稱太陽表面的天然磁場「放大器」。
  • 學者趣解數學 揭秘天氣背後的「蝴蝶效應」
    學者趣解數學 揭秘天氣背後的「蝴蝶效應」 2018-04-15 10:40:5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劉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