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是適合企業開展網絡營銷的極佳月份,其它適合開展的月份是7月,1月,9月,8月,6月,3月,11月,12月,2月,4月和5月。
曹操路過曹娥碑時,看到碑上刻著「黃娟。幼婦。外孫。齏臼。」就問隨從的楊修是什麼意思?其實魏武知道了意思,他就是想考考楊修,結果楊修說出了答案「絕妙好辭」。魏武一時感到楊修太聰明,就引來了楊修的殺身之禍。
那一年,去新疆的達坂城,站在風口上,才明白了風的威力巨大無比。人在大自然面前顯得如此渺小。風口上,可以讓豬飛,是網際網路思維的貫徹人心的言論。用專注,極致,口碑,快的網際網路思維打造出具有用戶粘性的網際網路產品,這是時代的趨勢。如果你拒絕趨勢,看不到趨勢的力量,只有在原來的地方踏步,停滯不前,直至淘汰。適者生存,劣者淘汰。這不是一個一招鮮,吃遍天的年代了。
明白了風已來,應該抱有的態度是去適應變革,跟著風走,在風中,找到屬於企業自己發展的方向:風從虎,雲從龍,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正好是符合網絡營銷的調性:社群化。其實,網絡營銷在給企業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同樣帶來的是很多詬病。事物都有兩面性,當你覺得悶的時候,打開窗想透透氣,卻又怕灰塵和蒼蠅飛進來。總不能因為怕灰塵和蒼蠅飛進來而不打開窗戶,把自己悶的難受吧。二元辯證統一,是思考物質世界的方法論,陰中必有陽,陽中必有陰,這是解釋世界的規律的方法。無論是道家的無為無不為,或是佛家的色即是空,還是儒家的克己復禮,都是在用易經的陰陽二元思維在解釋著世界的道理。西方的形而上與形而下學,如出一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只是東方的文化是出於易經的陰陽二元對立統一,西方的文化自古希臘的蘇格拉底的唯物辯證開始,與眾不同,與心相同。
一:網絡新營銷之IP化
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個人IP成為極具威力的傳播途徑,自媒體成了移動網際網路的營銷利器,熊掌號,百家號,微博號,公眾號,頭條號,都是在打造屬於企業或個人強大的IP時代。一個KOL,可以影響一大群人的購物選擇或營銷決定。是時候考慮接受移動網際網路的改變。美國最頂尖的文案人羅伯特 布萊說過:網際網路並沒有改變人性,也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消費者心理模式。只是因為網際網路的特性,使得信息更加對稱,大家都在明白了很多事情的真相之後,決定選擇一個產品是基於綜合評判的。除了KOL的因素,還有就是品牌的力量。品牌一詞最早是來源於古挪威文BRANDR,意思是烙印,一語中的,如何在消費者心中留下烙印。這與營銷已經進入佔據顧客心智的理論是相吻合的。IP就是品牌邏輯,是一群有共同畫像標籤的人共同的選擇。
二:網絡新營銷之場景化
場景化是行動網路營銷的最大變革,使得O2O模式插上了天使的翅膀,深刻革了PC時代的命。加上行動支付的支持,讓消費者更加方便在智慧型手機裡進行著衣食住行的消費。於是,新時代,新營銷,新思維甚囂塵上,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
三:網絡新營銷之社群化
移動網際網路造就了很多超級APP,大家現在在用的搜索,社交,電商,內容,垂直五大平臺的APP,可見端倪。而且可以全網打通,這就給消費者帶來極大的便利性,在便利性的同時,一樣帶來了對企業網絡營銷的落地性的真正考驗。下載一個APP需要5秒鐘,同樣卸載一個APP也容易。社群化的屬性,讓企業在行動網路營銷上必須擁有極佳的體驗感,如何在極短時間內佔據消費者的心智,這是考量企業行動網路營銷的能力。
通過以上的分析,其實都指向了一個不爭的事實,網絡營銷的關鍵是你如何擁有強大的內容生產。網絡營銷是虛擬的世界,如何能打動消費者,考驗的是每一個企業的優質內容的產生。內容就是產品。美國著名網絡營銷專家尼克 歐斯本在他的著作《網絡文案》中說:點進你最喜歡的網站,拿掉光鮮的設計與科技,最後剩下的只有文字。這是在網絡做出區隔的最後手段,也是最好的方式。
風從哪裡來?是航聚人在網絡營銷的道路上一直拷問自己心靈的問題,如何幫助客戶真正實現營銷轉型,如何讓客戶在移動網際網路的風口上,真正感到飛一般的感覺。如果我們不以未來活在現在,那麼,現在我們就要活在過去。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