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基於OpenCV的人臉識別設計方案

2020-12-08 RFID世界網

  人臉識別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經過幾十年的曲折發展已日趨成熟,構建人臉識別系統需要用到一系列相關技術,包括人臉圖像採集、人臉定位、人臉識別預處理、身份確認以及身份查找等 .而人臉識別在基於內容的檢索、數字視頻處理、視頻檢測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可廣泛應用於各類監控場合,因此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OpenCV是Intel 公司支持的開源計算機視覺庫。它輕量級而且高效--由一系列 C 函數和少量 C++ 類構成,實現了圖像處理和計算機視覺方面的很多通用算法,作為一個基本的計算機視覺、圖像處理和模式識別的開源項目,OpenCV 可以直接應用於很多領域,其中就包括很多可以應用於人臉識別的算法實現,是作為第二次開發的理想工具。

  1 系統組成

  本文的人臉識別系統在Linux 作業系統下利用QT庫來開發圖形界面,以OpenCV 圖像處理庫為基礎,利用庫中提供的相關功能函數進行各種處理:通過相機對圖像數據進行採集,人臉檢測主要是調用已訓練好的Haar 分類器來對採集的圖像進行模式匹配,檢測結果利用PCA 算法可進行人臉圖像訓練與身份識別,而人臉表情識別則利用了Camshift 跟蹤算法和Lucas–Kanade 光流算法。

  2 搭建開發環境

  採用德國Basler acA640-100gc 相機,PC 機上的作業系統是Fedora 10,並安裝編譯器GCC4.3,QT 4.5和OpenCV2.2 軟體工具包,為了處理視頻,編譯OpenCV 前需編譯FFmpeg,而FFmpeg 還依賴於Xvid庫和X264 庫。

  3 應用系統開發

  程序主要流程如圖1 所示。

  圖1 程序流程(visio)

  3.1 圖像採集

  圖像採集模塊可以通過cvCaptureFromAVI()從本地保存的圖像文件或cvCaptureFromCam()從相機得到圖像,利用cvSetCaptureProperty()可以對返回的結構進行設置:

  IplImage *frame;CvCapture* cAMEra = 0;

  camera = cvCaptureFromCAM( 0 );

  cvSetCaptureProperty(camera,

  CV_CAP_PROP_FRAME_WIDTH, 320 );

  cvSetCaptureProperty(camera,

  CV_CAP_PROP_FRAME_HEIGHT, 240 );

  然後利用start()函數開啟QTimer 定時器,每隔一段時間發送信號調用自定義的槽函數,該槽函數用cvGrabFrame()從視頻流中抓取一幀圖像放入緩存,再利用CvRetrieveFrame()從內部緩存中將幀圖像讀出用於接下來的處理與顯示。在qt 中顯示之前,需將IplImage* source 轉換為QPixmap 類型。

  uchar *qImageBuffer = NULL;

  /*根據圖像大小分配緩衝區*/

  qImageBuffer = (uchar*) malloc(source->width *

  source->height * 4 * sizeof(uchar));

  /*將緩衝區指針拷貝到存取Qimage 的指針中*/

  uchar *QImagePtr = qImageBuffer;

  /* 獲取源圖像內存指針*/Const uchar*

  iplImagePtr=reinterpret_cast<uchar*>(source->imageDat

  a);

  /*通過循環將源圖像數據拷貝入緩衝區內*/

  for (int y = 0; y < source->height; ++y){

  for (int x = 0; x < source->width; ++x){

  QImagePtr[0] = iplImagePtr[0];

  QImagePtr[1] = iplImagePtr[1];

  QImagePtr[2] = iplImagePtr[2];

  QImagePtr[3] = 0;

  QImagePtr += 4;

  iplImagePtr += 3; }

  iplImagePtr+=source->widthStep–3*source->width; }

  /*將Qimage 轉換為Qpixmap*/QPixmap local =

  QPixmap::fromImage(QImage(qImageBuffer,source->wi

  dth,source->height, QImage::Format_RGB32));

  /*釋放緩衝區*/

  free(qImageBuffer);

  最後利用QLabel 的setPixmap()函數進行顯示。

  3.2 圖像預處理

  由於大部分的臉部檢測算法對光照,臉部大小,位置表情等非常敏感, 當檢測到臉部後需利用cvCvtcolor()轉化為灰度圖像,利用cvEqualizeHist()進行直方圖歸一化處理。

  3.3 臉部檢測方法

  OpenCV採用一種叫做Haar cascade classifier 的人臉檢測器,他利用保存在XML 文件中的數據來確定每一個局部搜索圖像的位置,先用cvLoad()從文件中加載CvHaarClassifierCascade 變量, 然後利用cvHaarDetectObjects()來進行檢測,函數使用針對某目標物體訓練的級聯分類器在圖像中找到包含目標物體的矩形區域,並且將這些區域作為一序列的矩形框返回,最終檢測結果保存在cvRect 變量中。

  3.4 臉部識別方法

  識別步驟及所需函數如圖2 所示。

  圖2 識別步驟(visio)

{$PAGE$}

  PCA 方法(即特徵臉方法)是M.Turk 和A.Pentland在文獻中提出的,該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將圖像向量經過K-L 變換後由高維向量轉換為低維向量,並形成低維線性向量空間,即特徵子空間,然後將人臉投影到該低維空間,用所得到的投影係數作為識別的特徵向量。識別人臉時,只需將待識別樣本的投影係數與資料庫中目標樣本集的投影係數進行比對,以確定與哪一類最近。

  PCA 算法分為兩步:核心臉資料庫生成階段,即訓練階段以及識別階段。

  3.4.1 訓練階段

  主要需要經過如下的幾步:

  (1) 需要一個訓練人臉照片集。

  (2) 在訓練人臉照片集上計算特徵臉,即計算特徵值,保存最大特徵值所對應的的M 張圖片。這M 張圖片定義了"特徵臉空間"(原空間的一個子空間)。當有新的人臉添加進來時,這個特徵臉可以進行更新和重新計算得到。

  (3) 在"特徵臉空間"上,將要識別的各個個體圖片投影到各個軸(特徵臉)上,計算得到一個M 維的權重向量。簡單而言,就是計算得到各個個體所對應於M 維權重空間的坐標值。

  OpenCV 實現為:先用cvLoadImage()載入圖片並利用cvCvtcolor()轉換為灰度圖片,建立自定義的迭代標準CvTermCriteria,調用cvCalcEigenObjects()進行PCA 操作,計算出的Eigenface 都存放在向量組成的數組中,利用cvEigenDecomposite()將每一個訓練圖片投影在PCA 子空間(eigenspace)上,結果保存在矩陣數組中,用cvWrite<datatype>()將訓練結果保存至XML文件中。下面圖3 為訓練得到的部分特徵臉圖像。

  圖3 特徵臉圖像

  3.4.2 身份識別階段

  在識別新的人臉圖片時,具體的操作方法流程如下:

  (1) 基於前面得到的M 個特徵臉,將新採集的圖片投影到各個特徵臉,計算得到一個權重集合(權重向量)。

  (2) 判斷新圖片是否是一幅人臉圖像,即通過判斷圖像是否足夠靠近人臉空間。

  (3) 如果是人臉圖像,則根據前面計算的權重集合(權重向量),利用權重模式將這個人臉分類劃歸到初始時計算得到的各個個體或者是成為一個新 的個體照片。簡單而言,就是計算新權重到原來各個個體權重的距離,選擇最近的,認為是識別成這個個體;如果最近的距離超出閾值,則認為是一個新的個體。

  (4) 更新特徵臉或者是權重模式。

  (5) 如果一個未知的人臉,出現了很多次,也就意味著,對這個人臉沒有記錄,那麼計算它的特徵權重(向量),然後將其添加到已知人臉中[6].

  OpenCV 實現調用cvRead<datatype>()加載訓練結果XML 文件,調cvEigenDecomposite()將採集圖片映射至PCA 子空間,利用最近距離匹配方法SquaredEuclidean Distance,計算要識別圖片同每一個訓練結果的距離,找出距離最近的即可。

  3.5 臉部表情識別

  臉部運動跟蹤利用了Camshift 算法,該算法利用目標的顏色直方圖模型將圖像轉換為顏色概率分布圖,初始化一個搜索窗的大小和位置,並根據上一幀得到的結果自適應調整搜索窗口的位置和大小, 從而定位出當前圖像中目標的中心位置。

  Camshift 能有效解決目標變形和遮擋的問題,對系統資源要求不高,時間複雜度低,在簡單背景下能夠取得良好的跟蹤效果。

  Camshift 的OpenCV 實現分以下幾步:

  (1)調用cvCvtColor()將色彩空間轉化到HSI 空間,調用cvSplit()獲得其中的H 分量。

  (2) 調用cvCreateHist()計算H 分量的直方圖,即1D 直方圖。

  (3) 調用cvCalcBackProject()計算Back Projection.

  (4) 調用cvCamShift()輸出新的Search Window 的位置和面積。

  我們利用光流算法評估了兩幀圖像的之間的變化,Lucas–Kanade 光流算法是一種兩幀差分的光流估計算法。它計算兩幀在時間t 到t +δt 之間每個每個像素點位置的移動。是基於圖像信號的泰勒級數,就是對於空間和時間坐標使用偏導數。

  首先要用到shi-Tomasi 算法,該算法主要用於提取特徵點,即圖中哪些是我們感興趣需要跟蹤的點,對應函數為cvGoodFeaturesToTrack(),可以自定義第一幀特徵點的數目,函數將輸出所找到特徵值。接下來是cvCalcOpticalFlowPyrLK 函數, 實現了金字塔中Lucas-Kanade 光流計算的稀疏迭代版本。 它根據給出的前一幀特徵點坐標計算當前視頻幀上的特徵點坐標。輸入參數包括跟蹤圖像的前一幀和當前幀,以及上面函數輸出的前一幀圖像特徵值,自定義的迭代標準,輸出所找到的當前幀的特徵值點。這些點可以確定面部局部區域的特徵 如眼部,鼻子高度與寬度,嘴部兩側與底部的夾角等等,利用與前一幀的特徵比較,可得出反應臉部動態變化的參數,這些數據可以與臉部的一些簡單表情相關聯。下面圖4 為跟蹤眼睛上下眨動的圖像。

  圖4 跟蹤眼部上下眨動圖像

  4 總結

  本文以OpenCV 圖像處理庫為核心,以QT 庫所提供的界面框架為基礎,提出了人臉識別系統設計方案,實驗證明本方案具有較好的實用性,可移植性。但仍有許多不足之處,如身份與表情識別部分可以通過引入神經網絡或支持向量機SVM 進行分類,可以使識別準確率與識別種類數得到提高,這些也是後續工作中步需要改進的。

1

相關焦點

  • 基於python+OpenCV模塊的人臉識別定位技術
    本文將基於OpenCV模塊,在windows作業系統上,利用python語言,進行人臉識別技術的研究。當然OpenCV的應用領域很廣,除了人臉識別之外,它還支持圖像分割、動作識別、視頻處理等技術。代碼第1行導入opencv模塊。代碼的第3行(以上圖為準,空行也算一行),導入別人已經訓練好的臉部識別資料庫。這裡用到的數據是在github上開源的已經訓練好的分類器,如圖所示:需要將對應的數據文件(.xml文件)下載到指定目錄(代碼中的示例,展示的是與.py文件同一目錄下)。
  • 每周AI應用精選:虹膜識別解決方案;基於深度學習人臉識別方案等
    每周三期,詳解人工智慧產業解決方案,讓AI離你更近一步。解決方案均選自機器之心Pro行業資料庫。方案1:虹膜識別解決方案解決方案簡介:虹膜識別技術是基於眼睛中的虹膜進行身份精準識別,應用於對身份認證安全強需求或高度保密需求的場所。
  • 基於OpenCv 和 Python 的手指識別及追蹤
    翻譯 | 餘杭 Lamaric 校對 | 吳曉曼 審核 | 餘杭詳細代碼參考:https://github.com/amarlearning/opencv手指追蹤是許多計算機視覺應用的重要特徵。在該應用中,使用基於直方圖的方法將手與背景幀分離。
  • 以SVM和HOG特性實現實時人臉檢測和識別
    整個人臉識別解決方案分為以下幾個主要模塊:EFTEETC-電子工程專輯1. 臉部擷取EFTEETC-電子工程專輯2. 臉部訓練EFTEETC-電子工程專輯3. 臉部識別EFTEETC-電子工程專輯臉部檢測是在人臉識別過程中執行任何操作的基本步驟。
  • 基於深度學習的人臉識別技術全解
    其中,人臉檢測與識別當前圖像處理、模式識別和計算機視覺內的一個熱門研究課題, 也是目前生物特徵識別中最受人們關注的一個分支。 人臉識別,是基於人的臉部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通常採用攝像機或攝像頭採集含有人臉的圖像或視頻流,並自動在圖像中檢測和跟蹤人臉。
  • 2D與3D人臉識別詳解
    基於神經網絡人臉識別 目前2D人臉識別算法在各個人臉識別挑戰賽、在各種的開源數據集上測試的識別準確率已經達到了99.80%(人臉識別算法insightface在LFW數據集上的測試結果),識別準確率甚至可以跟人類相媲美,但在苛刻的金融環境僅作為一種輔助手段,人臉識別之後還需要別的驗證手段,如輸入手機號等。這是為什麼?
  • 人臉識別技術理論
    人臉識別,是基於人的臉部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用攝像機或攝像頭採集含有人臉的圖像或視頻流,並自動在圖像中檢測和跟蹤人臉,進而對檢測到的人臉進行臉部識別的一系列相關技術,通常也叫做人像識別、面部識別。
  • 人臉識別行業分析
    人臉識別,是基於人的臉部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通常採用攝像機或攝像頭採集含有人臉的圖像或視頻流,並自動在圖像中檢測和跟蹤人臉。人臉識別系統主要包括四個組成部分,分別為人臉圖像採集及檢測、人臉識別預處理、人臉圖像特徵提取以及匹配與識別。人臉識別與其它生物識別技術相比,優勢在於非接觸性、非侵擾性、硬體基礎完善、可拓展性。
  • 人臉識別技術介紹和表情識別最新研究
    但是由於2D圖像反映二維平面信息,不包含深度數據,不能夠完整的表達出真實人臉模型。相比於二維人臉圖像,三維圖像不受光照等影響,具有更強的描述能力,能夠更為真實的反映人臉信息,在人臉合成、人臉遷移、三維人臉識別等場景中應用。3D人臉識別一般採用深度相機獲取人臉深度信息,主要包括雙目相機,基於結構光原理的RGB-D相機和基於光飛行時間原理的TOF相機。
  • 校園智能人臉識別閘機方案開發
    校園安全問題關係到社會的穩定,也影響著千家萬戶,無論是幼兒園、中小學還是大學,校園人員出入安全都需要得到重視,隨著技術的進步,在傳統門禁上升級,搭載人臉識別的通道閘機剛好彌補了人員安全不能得到保障的遺憾。安裝6108方案的校園智能人臉識別閘機可更有效阻擋陌生的人進去校園防護跟預防突發狀況的產生。
  • 雙目人臉識別通行新方案,將開啟「看臉」的新時代
    打開APP 雙目人臉識別通行新方案,將開啟「看臉」的新時代 英碼科技 發表於 2020-11-26 10:49:28 當前,人臉識別已成為人工智慧領域發展的主流技術,安防是該技術應用落地最多的行業之一;依託於人臉識別技術的興起,人臉識別通行方案在市場上獲得廣泛推行,從社區、交通、學校、辦公樓宇,再到景區都開始落地實施,並積極推動方案普及;英碼科技基於自身在雙目智能模組的技術優勢和人臉識別的研發創新,以穩定、精準、安全三個方向出發,推出全棧式雙目人臉識別通行方案。
  • 世界上最好的語言PHP:OpenCV與計算機視覺已在我掌控之下
    本文從實踐的角度介紹了如何使用 PHP 與 OpenCV 構建人臉檢測、人臉識別、超解析度與目標檢測等系統,因此 PHP 的各位擁躉們,可以盡情使用 OpenCV 探索計算機視覺了。本文首發於公眾號機器之心(ID:almosthuman2014),部分代碼格式有誤可參閱原文章。
  • 人臉識別測溫一體機校園部署應用和方案流程介紹
    那在校園場景,人臉識別測溫一體機可以部署在哪些場景位置?方案流程要如何操作?那在校園場景,人臉識別測溫一體機可以部署在哪些場景位置?方案流程要如何操作? 校園場景不同位置部署人臉識別測溫一體機的應用人臉識別測溫一體機可以配合門禁或閘機,結合智能測溫系統,在不同場景實現不同功能的應用。
  • 基於多個特徵分塊貝葉斯分類器融合策略的人臉識別方法
    摘要:提出一種基於奇異值分解和貝葉斯決策的人臉特徵提取與識別算法。通過對人臉圖像樣本進行幾何歸一化和灰度均衡化後,結合分塊與加權,運用奇異值分解,分別獲得特徵臉和標準臉,然後採用多個基於特徵分塊的貝葉斯分類器(FBBC)的融合策略進行分類識別。實驗驗證了該方法的有效性,具有良好的精煉和實時性品質指標。
  • 基於小波包變換和壓縮感知的人臉識別算法
    壓縮感知理論的出現和發展,給人臉識別帶來了新的啟發,使得基於稀疏表示的人臉識別技術得到了廣泛研究。傳統的基於稀疏表示的人臉識別是利用壓縮感知超完備庫下的稀疏表示,將訓練圖片直接構造為冗餘字典,再求解重構算法下的最優稀疏線性組合係數,然後根據這些係數來對人臉圖像進行分類。
  • 在人臉識別的「統治」陰影之下……
    如前所述,任何一種人臉識別技術的算法設計,都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定性」(profiling),這些「定性」無可避免地需要經過細緻的道德考慮。我個人認為這種「定性」模式可以通過嵌入合適的、不帶偏見的深度學習算法來避免。然而,(至少從目前來看)一些實體可能會因財政限制和爭取競爭優勢而放棄這一途徑。
  • 人臉識別布控系統方案,讓視頻監控變得更加智能
    微模式動態人臉識別布控系統,智能視頻監控在原有的視頻監控基礎上增加智能視頻分析功能,系統能夠根據設置的布控方案自動判斷每一路監控場景是否存在異常情況,當產生異常情況後系統將自動產生告警。 1、人臉檢測 「人臉檢測(Face Detection)」是檢測出圖像中人臉所在位置的一項技術。
  • 3D人臉識別:結構光還還是TOF?
    去年9月13日,蘋果推出了基於3D結構光技術的iPhone X,實現了3D人臉識別,並以Face ID徹底取代了Touch ID指紋識別。由此也引爆了3D感測市場。 雖然去年很多的手機廠商也推出了支持人臉識別的手機,但是基本都是基於簡單的2D/2.5D技術的,相對於3D人臉識別技術來說,更易受幹擾、準確度底、安全性低(易破解)。
  • 人臉識別真的安全嗎?關於人臉識別技術發展的瞻望
    「內核」算法「人臉識別是一種基於人的臉部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認證的生物特徵識別技術。二維人臉識別是基於人臉平面圖像的,但實際上人臉本身是三維的,人臉平面圖像只是三維人臉在一個平面上的投影,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丟失一部分信息,因此,動態的人臉識別需要依靠三維人臉識別技術。
  • 探討人臉識別支付在AFC系統的應用
    在這種情況下,無卡化的趨勢似乎也是一種解決途徑。繼二維碼支付、NFC支付在AFC系統應用之後,作為生物識別的人臉識別支付在AFC系統應用的需求,又一次被提了出來。  人臉識別是基於人的臉部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結合了計算機圖形學、可視化技術、機器學習、模式識別、專家系統、數字圖像處理等多種專業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