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水員曾在千米深的海水中見到過人們熟知的蝦、烏賊、章魚、槍烏賊,還有抹香鯨等大型海獸類;在2000~3000米的水深處發現成群的大嘴琵琶魚:在8000米以下的水層,發現僅18釐米大小的新魚種。假如人們不是親眼見到這許多的深海生命體,只聽其傳言,會以為這是天方夜譚。因為,這些看起來十分柔弱的生命,首先要經受起數百個大氣壓力的考驗。就拿人們在7000多米的水下看到的小魚來說,實際上它要承受700多個大氣壓力。這就是說,這條小魚在我們人手指甲那麼大小的面積上,時時刻刻都在承受著700千克的壓力。這個壓力,可以把鋼製的坦克壓扁。而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深海小魚竟能照樣遊動自如。在萬米深的海淵裡,人們見到了幾釐米的小魚和蝦。這些小魚蝦,承受的壓力接近一噸重。這麼大的壓力,不用說是坦克了,就是比坦克更堅硬的東西,也會被壓扁的。
但是,深海魚類為什麼能承受海底如此巨大的壓力?
原來,深海魚類為適應環境,它的身體的生理機能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些變化反映在深海魚的肌肉和骨骼上。由於深海環境的巨大水壓作用,魚的骨骼變得非常薄;而且容易彎曲;肌肉組織變得特別柔韌,纖維組織變得出奇的細密。更有趣的是,魚皮組織變得僅僅是一層非常薄的層膜,它能使魚體內的生理組織充滿水分,保持體內外壓力的平衡。這就是深海魚類為什麼在如此巨大的壓力條件下,也不會被壓扁的原因。
另外,深海魚類的眼睛也變得非常奇特。我們常見的金魚,不僅顏色非常鮮豔,兩隻眼睛特別大,而且好玩。和金魚比較,生活在深海裡的魚類,其眼睛結構要比金魚眼豐富多了。一般魚的眼睛,多生長在頭的兩側,而生活在深海中的後□魚,眼睛卻長在頭部的背部。從正面看,後□魚的兩隻大眼框,簡直就像是豎起來的兩隻電燈泡。而從上往下看,兩隻眼睛又像兩個大圓圈,佔據著頭部的「要塞」部位。更有趣的是,這種魚眼,能上下左右活動,其眼球的組織結構和一架望遠鏡差不多,而且還能自如地調整焦距。奇特的眼睛結構,幾乎是深海魚的一個共同生理特徵.
這是海底的動物
而海底的植物呢,因為長年的不見陽光,所以這裡的植物基本都是厭氧植物,不進行光合作用,如藻類等。
當然,有生命的地方少不了微生物哦。
按上圖二維碼識別關注
覺得有價值就分享給你身邊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