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雕鴞
作為步槍上的一種重要的標誌性的配件,刺刀的出現時間遠比人們想像得更早。最早的、有實際文獻記載的槍用刺刀出現在1606年的中國——當時的中國正處於明朝萬曆年間,而那會正盛行所謂的「子母銃」(一種後膛裝填的老式火槍)。
但老式火槍裝填速度非常有限,為了避免出現火藥和子彈耗盡、遭遇近距離伏擊或火藥受潮不燃等情況,不知道哪位高人發明了一種可以插入槍管中固定的刀具「銃刀」。雖然一旦安裝它,火槍就無法發射,但就原理上而言,它的確是世界上第一款有明確記載的槍用刺刀。
最早有記載的刺刀
裝在槍管中固定的刺刀能讓當時長長的火槍化為「短矛」,但無法發射彈藥是個巨大的問題——這意味著在近身戰爆發時,你還需要重新裝上刺刀才能與敵人搏鬥,這無疑浪費了許多時間。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成天打架的歐洲人民發明了裝在套筒上的刺刀——這樣一來,士兵們就可以將刺刀直接裝在槍上進行巡邏,而無需在戰鬥爆發時才裝刺刀。從此,這種方便又快捷的刺刀一直沿用到今天——在許多軍事儀仗隊中,老式步槍和套筒刺刀仍然是標準配置。
刺刀自誕生之初,就是作為近身戰武器而存在的,但隨著步槍的發展,人們又給刺刀加上了新的使命——多功能化。現在在購物網站上一搜一大把的鋸齒刃軍刀就是最具體的體現。
美軍的M9軍刀
1865年,德國率先採用了帶有鋸齒刃的刺刀作為制式刀具。鋸齒刃的設計目的是讓刺刀既可以是格鬥武器、也能是多功能工具。很快,許多國家都開始採用帶有鋸齒刃的制式刀具,一直到現在,許多國家的制式軍刀都還帶有鋸齒刃,如美國的M9軍刀等等。
從武器到工具
從19世紀開始,刺刀被人們附上了多功能的屬性。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這也是軍刀「工具化」的標誌。當時的軍刀被廣泛地用作挖掘工具、切割工具,甚至可以在修建臨時營地時為木屋抹石灰。
不過,由於受到當時工業水平的限制,這些刺刀的質量普遍不行,時常在工作中損壞,因此在20世紀初期,這些「多功能刺刀」漸漸地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裡。
一戰期間法軍發動刺刀衝鋒
但除卻多功能外,另一個問題也露了出來——刺刀到底有沒有用?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因為步槍的發展,刺刀造成的戰場傷亡比例甚至不到1%,當時許多人都在思考,刺刀乃至軍刀到底還有沒有用。
答案也許可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場上找到。當時,美國海軍陸戰隊採用了一款影響力前無古人的經典軍刀——卡巴1217軍刀。
不得不說,質量極為可靠的卡巴1217為陸戰隊員們解決了無數問題:拆除地雷、切割鐵絲網、砍樹切菜、開罐頭乃至幹掉那些正在睡覺的日軍。相比起此前那些多功能刺刀,卡巴1217顯然要更加可靠、更加多功能化——雖然它其實壓根不是為「多功能」這一目的設計的。
卡巴刀
替代者
再往後,自動步槍的問世和列裝使現代戰爭中的平均交火距離越來越遠,刺刀和軍刀等近身戰武器的作用被極大地削弱了。眾所周知,單兵裝備越是精密,士兵們就越需要一款多功能工具來幫助他們解決行動中的各種問題。繼續使用老派的軍刀顯然不方便。於是,多功能工具鉗誕生了!
1975年,萊澤曼與妻子前往歐洲和中東旅遊時,帶去了一種他自行設計的「帶鉗子的童子軍刀」。他之所以會設計這玩意,是因為他經常在旅行中只能用一把普通小刀來修理反覆出現故障的汽車和漏水的酒店水暖管道,於是他就琢磨著「為什麼沒有一種能揣在口袋裡的、比刀子更方便的多功能工具呢?」
結果,他發現他自己設計的這個小東西非常方便又好用,乾脆就和朋友一起成立了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公司,專門賣這種多功能工具鉗。結果這個小玩意兒受到了軍隊的熱烈追捧。它比長長的匕首更便攜,功能更多,而且還更順手。
在1984年,萊澤曼賣掉了近3萬把工具鉗,但到了二十一世紀,萊澤曼公司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多功能工具鉗製造商,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輝煌一時的「多功能刺刀」。
萊澤曼多功能工具鉗
制式軍刀自然不可能就此停止發展。在功能性上,軍刀肯定比不過多功能工具鉗,於是大家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另一條發展道路——「生存」化。比起老式軍刀、刺刀或格鬥刀的全龍骨設計,這種偏向生存刀的制式軍刀放棄了可靠性,甚至將握把做成了空心的,以便放置那些重要的野外生存物資,如火柴、線鋸等等。
軍用生存刀最經典的莫過於美國的M9刺刀,從1986年服役至今,它都是美國大兵在野外生存的最好幫手。但因為現在後勤體系早已不是1940年,因此美國大兵大都只會在野外生存訓練中使用它,而在實戰中,它們真的難得一見。
海軍陸戰隊使用OKC-3S軍刀
當然,也有人在堅持傳統,海軍陸戰隊就是如此。海軍陸戰隊仍然在使用安大略公司生存的OKC-3S軍刀,但其實它就是根據卡巴1217改進而來的新時代軍刀。但因為這玩意的功能非常有限,因此許多海軍陸戰隊大兵仍使用多功能工具鉗。
會消失嗎?也許吧
就目前來看,刺刀和軍刀在戰場上最大的作用就是控制俘虜以及開罐頭。在過去的數十年間,已經極少出現「近戰冷兵器殺敵」的案例,上一次還是二十一世紀初期,美國空軍特種兵約翰 查普曼在阿富汗山頂與蓋達組織武裝分子發生近身肉搏。
至於為什麼不放棄刺刀和軍刀,美國軍方得出的結論是,刺刀是一種有效的訓練手段,主要用於「提高士氣和增強部隊的戰鬥意志」。有趣的是,因為考慮到使用真刺刀進行訓練非常危險,因此許多部隊已經開始使用橡膠製的訓練刀作為訓練道具使用。
刺刀和匕首在今天,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了一種精神象徵,許多部隊都有使用某種特定刀具的傳統,例如海軍陸戰隊至今仍然在使用老派的卡巴系列刀具,而著名的海豹六隊則對昂貴的大師級定製刀具品牌溫克勒青睞有加。
攜帶卡巴刀的海軍陸戰隊士兵
使用軍刀與否,也已經成為了個人喜好的問題。還是以美國為例,一些認為多帶點也不嫌重的大兵一般會攜帶自己購買的刀具,但更多人已經不再帶刺刀或匕首而是多功能工具鉗。
對於更多吃瓜群眾來說,刺刀和軍刀在很大程度上也已經成為了一種軍旅情懷。也許它有一天真的會消失,但它在漫長的歷史中留下的痕跡是無法抹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