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猩猩,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趙忠祥標誌性的聲音及非洲大草原。
然而,早在漢代的《山海經》當中,中國古人便開始了和猩猩鬥智鬥勇的遊戲。
在《山海經》中,猩猩生活在招搖山中,他們被描述成一種形狀像猿猴但長著一雙白色的耳朵,高約四五尺,口內有牙齒三十二顆,鼻梁塌陷,既能匍匐爬行,又能像人一樣直立行走的動物。
不同年代的《山海經》畫稿當中,猩猩被描繪成為人面豬身的生物。
長著人臉,就是《山海經》中猩猩最大的特徵。
由於相貌酷似人類,猩猩在智慧和生活習性也和人又很多共同政策。
一百多隻猩猩生活在一起,用樹葉建造小屋,並生活在當,像極了人類的村落。
除此之外,它們還會說人話,知道過去卻不能預測未來,十分喜歡酒和擺弄草鞋。
如果在年幼時將其捕捉,則能夠被馴化而和主人和諧相處。
猩猩的嘴唇很好吃,被稱為「山八珍」,除此之外,猩猩健步如飛。
古代的人認為吃了它的肉可以使人走得飛快,因此用酒和草鞋就能夠誘捕猩猩。
猩猩雖然知道人們要捕捉它,就對人破口大罵:「又來誘惑我,才不上你們的當呢!」
然後走開,只是酒和草鞋對於猩猩來說誘惑太大,
雖然知道是陷阱,猩猩們還是抵受不住酒和草鞋的誘惑,便相互嚷著要喝酒,還把草鞋套在腳上。
醉了酒的猩猩,腳上套著草鞋,想跑也跑不動,終究成為了人類的盤中餐。
在《山海經》當中,除了猩猩之外,幾乎所有的飛禽走獸都可以吃,而且都有特別的功效。
在中國古人的原始觀念裡,認為吃了動物的肉,就能夠將對方的力量和靈氣吸收到自己身上來。
這也許就是中國美食傳承到今天「吃哪兒補哪兒」的最初來源吧。
而猩猩這種有狡猾,肉又好吃,還健步如飛的動物,還未等到後代了解,便早已被我們的祖先吃個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