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烏魯木齊8月11日電(李曉玲、趙德文)中德兩國專家近日開始聯手對現存兩種版本的回鶻文《彌勒會見記》進行比較研究。
兩國專家希望通過對兩種版本的回鶻文《彌勒會見記》的比較研究,達到運用國際通行規範對原文進行拉丁字母換寫、轉寫、漢文譯文、注釋,並刊布文獻影印本的預期目標。進而將這一領域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為跨區域合作研究絲綢之路歷史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彌勒會見記》是講述未來佛彌勒故事的一部原始劇本。作品記錄了未來佛彌勒的生平,是一千多年前古代維吾爾族信仰佛教時期留下的珍貴文獻。它不僅是中國維吾爾族現存最早的文學作品之一,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劇本之一。現存的有吐火羅文和回鶻文的《彌勒會見記》寫本殘卷。
現存回鶻文《彌勒會見記》主要有兩種版本。一種是1959年發現於新疆哈密地區伊吾縣天山鄉脫米爾提村的「哈密本」,約300頁計600面,現藏新疆博物館;另一種是20世紀初被德國探險隊發現於新疆吐魯番勝金口和木頭溝的「吐魯番本」,共計600餘件殘片,現藏德國。2012年又在哈密地區伊吾縣新發現約200件文本殘片,可作為上述「哈密本」的重要補充。
雖然國內外專家對上述兩種版本進行了長達百年的研究,但研究仍存在不足。加強國際間的合作,將兩種版本相互參照進行研究顯得非常必要。中方項目顧問、新疆博物館原副館長伊斯拉非爾·玉蘇甫表示,「哈密本」在數量和完整程度上遠勝「吐魯番本」,但也不是完本,兩個版本可互為補充。
2011年,伊斯拉非爾·玉蘇甫和新疆博物館副研究員艾力江·艾沙等學者申請的中國國家級課題《回鶻文哈密本〈彌勒會見記〉研究》成功立項。次年,德國哥廷根大學教授皮特勞特和阿不來提·賽買提等來新疆博物館訪問,表達了合作研究的意願。今年4月,《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與德國格廷根大學突厥學-中亞研究系合作研究回鶻文〈彌勒會見記〉》項目獲得中國國家文物局批准立項。
新疆博物館館長侯世新說,回鶻文《彌勒會見記》文獻出土以來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但中德雙方並未實現完全對接。此次啟動的項目使得雙方資料共享,共同研究。德方項目負責人皮特勞特教授也表示,「相信通過合作能夠讓全世界都知道我們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