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啟動聯合研究回鶻文《彌勒會見記》項目

2020-12-04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網烏魯木齊8月11日電(李曉玲、趙德文)中德兩國專家近日開始聯手對現存兩種版本的回鶻文《彌勒會見記》進行比較研究。

    兩國專家希望通過對兩種版本的回鶻文《彌勒會見記》的比較研究,達到運用國際通行規範對原文進行拉丁字母換寫、轉寫、漢文譯文、注釋,並刊布文獻影印本的預期目標。進而將這一領域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為跨區域合作研究絲綢之路歷史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彌勒會見記》是講述未來佛彌勒故事的一部原始劇本。作品記錄了未來佛彌勒的生平,是一千多年前古代維吾爾族信仰佛教時期留下的珍貴文獻。它不僅是中國維吾爾族現存最早的文學作品之一,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劇本之一。現存的有吐火羅文和回鶻文的《彌勒會見記》寫本殘卷。

    現存回鶻文《彌勒會見記》主要有兩種版本。一種是1959年發現於新疆哈密地區伊吾縣天山鄉脫米爾提村的「哈密本」,約300頁計600面,現藏新疆博物館;另一種是20世紀初被德國探險隊發現於新疆吐魯番勝金口和木頭溝的「吐魯番本」,共計600餘件殘片,現藏德國。2012年又在哈密地區伊吾縣新發現約200件文本殘片,可作為上述「哈密本」的重要補充。

    雖然國內外專家對上述兩種版本進行了長達百年的研究,但研究仍存在不足。加強國際間的合作,將兩種版本相互參照進行研究顯得非常必要。中方項目顧問、新疆博物館原副館長伊斯拉非爾·玉蘇甫表示,「哈密本」在數量和完整程度上遠勝「吐魯番本」,但也不是完本,兩個版本可互為補充。

    2011年,伊斯拉非爾·玉蘇甫和新疆博物館副研究員艾力江·艾沙等學者申請的中國國家級課題《回鶻文哈密本〈彌勒會見記〉研究》成功立項。次年,德國哥廷根大學教授皮特勞特和阿不來提·賽買提等來新疆博物館訪問,表達了合作研究的意願。今年4月,《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與德國格廷根大學突厥學-中亞研究系合作研究回鶻文〈彌勒會見記〉》項目獲得中國國家文物局批准立項。

    新疆博物館館長侯世新說,回鶻文《彌勒會見記》文獻出土以來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但中德雙方並未實現完全對接。此次啟動的項目使得雙方資料共享,共同研究。德方項目負責人皮特勞特教授也表示,「相信通過合作能夠讓全世界都知道我們的研究成果。」

相關焦點

  • 語言||敦煌吐魯番研究的典範——季羨林《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譯釋》讀後
    現藏新疆博物館的這批吐火羅語《彌勒會見記》殘卷,是1974年冬在焉耆七個星(錫克沁)千佛洞北大寺前的一個灰坑內發現的,共44葉,雙面書寫婆羅謎文。八十年代初,新疆博物館把這批寫本的照片送給季先生,請季先生解讀。季先生很快辨認出這是用甲種吐火羅語(Tocharian A)所寫的《彌勒會見記》劇本。從此,季先生開始解讀這部「天書」。
  • 世界唯一完整的回鶻文劇本密藏樹洞數百年,1959年面世,價值連城
    後來經過專家鑑定才知道,這本書是用古回鶻文抄寫的佛教大型劇本《彌勒會見記》,是一件早已失傳的稀世珍寶,是一件價值連城的珍貴文物!《彌勒會見記》《彌勒會見記》為佛教大型劇本,取材於佛經中的救世主彌勒成佛及解救眾生的故事。劇本文辭華麗,敘事流暢,想像豐富,比喻生動形象。用黑墨書寫,總計293頁,每頁長47.5釐米,寬21.7釐米。是國內外唯一完整的回鶻文寫本文獻。
  • 文津新書 | 季羨林: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劇本》與中國戲劇發展之關係
    像《彌勒會見記劇本》這樣的源於印度的戲劇傳入中國內地是完全可以想像的。至於傳入的是吐火羅文,還是回鶻文,那就很難說。也許二者都不是,而是通過一種在二者之外的文字,現在還無法確定。在這裡空白點很多,也許將來有新材料發現,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現在我再歸納起來,把上面講的印度戲劇的特點同中國戲劇的特點對比一下:1.
  • 梁文道讀《彌勒會見記》 大師的「吐火羅文之謎」
    ,很多人都在提,但是大部分人都只是知道這個名字,不大知道裡面在幹什麼,這就是他做的吐火羅文版的《彌勒會見記》的譯釋。我們知道吐火羅文版的《彌勒會見記》的殘稿呢,在新疆發掘出來之後,就被交到了季羨林先生手中,希望他把它翻譯出來,同時做一番研究,因為全中國在當時只有他一個人能做這件事,那到底做這個東西價值何在,有什麼意義?首先我們要知道吐火羅文是什麼東西,這麼講我們今天常說古代,像現在新疆中亞那些地方叫西域,西域是有很多小國家的,那這些下來小國家說的語言是什麼語言呢?
  • TUV萊茵出席中德農村塑料升級項目啟動會,助推生物降解地膜應用
    北京2020年11月26日 /美通社/ -- 近日,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攜手德國萊芬豪舍集團、珠海萬通化工有限公司(簡稱「珠海萬通」)、萊茵技術(上海)有限公司(簡稱「TUV萊茵」)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在北京召開中德農村塑料升級項目啟動會。
  • 古維吾爾族 語言文字 回鶻文
    此外,回鶻文在十三——十五世紀期間也用作金帳汗國、帖木兒帝國和察合臺汗國的官方文字。例如現存金帳汗國時代的《鐵木耳特魯扎令》,《託赫塔迷失扎令》等就是用回鶻文寫成的。根據史書記載,帖木兒「令書記官用回鶻文記其一切徵戰活動」。在帖木耳王朝時代許多用突厥語寫成的伊斯蘭教內容的著作都被令用回鶻文重新抄寫過。
  • 中國古文字書法圖鑑:回鶻文、回鶻蒙古文、契丹文
    後在粟特人的影響下,在粟特文的基礎上創製了回鶻文。公元840年回鶻大舉西遷後,回鶻文得到了廣泛使用,甘州回鶻王國、高昌回鶻王國和喀喇汗王朝均使用回鶻文,並用這種文字翻譯、記錄了大量的文獻,既用於碑刻,也用於各種內容的寫本,元代還用於木刻本中。直到15世紀,回鶻文逐漸被廢棄不用,而代之以察合臺文。
  • 敦煌文物珍品 回鶻文木活字
    這是唯一一次經過科學考古發掘所發現的回鶻文木活字,因而具有更為重要的學術價值。 前後四次在莫高窟北區洞窟共發現回鶻文木活字1152枚。其中前兩次發現的回鶻文木活字已流失域外,只有第三次採集的6枚和第四次考古發掘出土的48枚,合計共54枚現由敦煌研究院陳列中心收藏。是我國唯一收藏有回鶻文木活字的單位。
  • 張杰會見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副主席
    他表示,德國是最早與我國開展國際科技合作的國家之一,三十多年來雙方利用各種創新合作形式開展了富有紮實成效的合作,包括他本人在內的許多中國科學家都是中德科技合作的受益者。   Dosch對中方的熱情接待表示感謝,他簡要介紹了參加上海「第一屆中-德自由電子雷射科學與技術研討會」的情況及會議研討成果。
  • 回鶻文木活字: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實物
    值得慶幸的是,從20世紀初陸續在敦煌莫高窟發現了上千枚回鶻文木活字,使得世人有機會一睹印刷術實物的風採。  回鶻文木活字留存於國內的僅有54枚  據一直致力於回鶻文研究的楊富學介紹,敦煌莫高窟曾先後四次發現了回鶻文木活字實物,也是迄今為止我國唯一發現回鶻文木活字的地方。
  • 彌勒小夥養這種鳥,一枚蛋賣200多元
    彌勒小夥養這種鳥,一枚蛋賣200多元 2020-10-09 22: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2015年度「中德博士後交流項目」獲選結果通知
    為進一步加強博士後國際交流,提升博士後培養質量,全國博士後管委會辦公室決定與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中心和德國於利希研究中心合作開展「中德博士後交流項目」,每年選派新近獲得博士學位的優秀年輕科研人員赴德開展博士後研究工作。
  • 德國工業4.0中國首家試點項目啟動儀式在常熟舉行
    蘇報訊(駐常熟首席記者商中堯)昨天,「中國製造2025」(常熟)高峰論壇暨德國工業4.0中國首家試點項目啟動儀式在常熟舉行。該項目由國家工信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聯合主辦,江蘇隆力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辦。
  • 光谷見證中德雷射合作交流
    朱曉在會上對中德雷射領域合作的具體安排作了說明,他說,2012年3月份,武漢中國光谷雷射行業協會、湖北省雷射學會要組織湖北雷射企業到德國柏林參加柏林光博會;舉辦第二屆中德雷射論壇,挑選5家企業的老總進行交流;精選一批老總到德國進行培訓。
  • 出海記|港媒:中集海工院與俄研究院合作啟動北極鑽探綜合體項目
    據香港頭條財經網12月5日報導,根據中俄雙方總理定期會晤工業合作分委會俄羅斯工貿部部長與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的會議內容,中俄雙方決定共同推進北極移動鑽探綜合體項目。參考消息網-出海記記者從中集集團獲悉,12月5日,俄羅斯克雷洛夫中央科學研究院和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集海工院)舉行合作協議籤字儀式。
  • 2015年度「中德博士後交流項目」獲選結果—新聞—科學網
    「中德博士後交流項目」,每年選派新近獲得博士學位的優秀年輕科研人員赴德開展博士後研究工作。2015年,按照中德博士後交流合作協議,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中心、德國於利希研究中心提供了41個博士後研究職位,我們組織開展了項目申報工作。有關單位認真組織,符合條件的人員積極申報。經過對申報材料的嚴格審核和德方專家組織的評選,最終確定了2015年度「中德博士後交流項目」獲選人員(見附件)。   請各有關設站單位及時通知本單位獲選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