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文字書法圖鑑:回鶻文、回鶻蒙古文、契丹文

2020-12-04 牛頌民族史話

回鶻文

回鶻文是記錄回鶻語的一種音素文字,由18-22個字母組成(因時代不同字母數目略有不同),主要流行於公元9—15世紀。回鶻為中國史籍中對古代維吾爾族先民的稱謂,因回鶻人曾廣泛使用過這種文字,故通稱為回鶻文,實則是我國古代西域及中亞突厥語民族通用的一種跨語言、超方言的文字。

回鶻在漠北回鶻汗國時期(公元744—840年,主要使用突厥文。後在粟特人的影響下,在粟特文的基礎上創製了回鶻文。

公元840年回鶻大舉西遷後,回鶻文得到了廣泛使用,甘州回鶻王國、高昌回鶻王國和喀喇汗王朝均使用回鶻文,並用這種文字翻譯、記錄了大量的文獻,既用於碑刻,也用於各種內容的寫本,元代還用於木刻本中。直到15世紀,回鶻文逐漸被廢棄不用,而代之以察合臺文。

歷史上,回鶻文也曾對其他民族的文字有過很大影響。史載契丹小字仿自回鶻文。元代時,回鶻人塔塔統阿在蒙古貴族中傳授回鶻文字母,用以書寫蒙古語,創製了回鶻式蒙古文,後經過若干次改革,形成了現代蒙古文。

1599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命額爾德尼和噶蓋二人參照蒙古文字母創製了滿文,俗稱「無圈點滿文」或「老滿文」。1632年清太宗皇太極令達海對老滿文進行改造,形成了「有圈點滿文」。1947年錫伯族語文工作者又在滿文的基礎上,改變個別字母的形體,增減了一些音節,創製了錫伯文。

回鶻文來源於粟特文,但對於突厥語民族究竟何時何地開始接受粟特文字母並創製出回鶻文,目前學界有不同觀點。從現存文獻看,一般認為回鶻文的產生最遲不晚於8世紀。

早期的回鶻文與粟特文區別不大,缺少必要的元音字母,個別輔音字母混用。後雖經過改革,以加點的辦法區別輔音,但仍未完全擺脫輔音音素文字的束縛。

回鶻文最初是從右到左橫寫,後因受漢文的影響,改為豎寫,字行從左往右。常用一點或兩點作為標點符號,有時用四個點表示段落。

回鶻文字體可以分為印刷體和手寫體。印刷體包括木刻印刷體和木活字印刷體。手寫體包括楷書體、行書體、草書體。

回鶻蒙古文

在中國歷史上或漢文典籍記載中曾稱蒙古族為蒙古室韋、蒙瓦、萌古、蒙兀、韃靼、韃韃,蒙古族自稱為蒙古,現統稱為蒙古族。關於蒙古族的族源大多數學者趨向於源自東胡一說,也有源自於匈奴一說。至於蒙文也曾稱之為韃字、蒙兀文,現統稱為蒙古文。

蒙古文有回鶻式蒙古文、八思巴字、託忒蒙古文三種。其中八思巴字已停止使用,託忒蒙古文為衛拉特蒙古部創製的方言文字。回鶻蒙古文為較普遍使用的文字。這是一種拼音文字。

回鶻蒙古文是蒙古族最初使用的文字,於13紀初(約1204年之後,相當於南宋開禧元年)以回鶻文字母為基礎創製的。最初的回鶻蒙古文有19個字母,其中元音字母5個,輔音字母14個。

從14世紀到17世紀回鶻蒙古文幾經改革完善才形成規範文字。現行文字共有24個字母,其中7個元音由5個字符表示,輔音字母有24個,字母分陽性、陰性和中性。字母因詞內位置不同而寫法不同,從而有了詞首、詞中、詞尾三種變體。

蒙古文沒有大寫字母,有專為寫非蒙古語而制定的阿里伽裡字母。蒙古文字體有印刷體和手寫體兩種。

使用回鶻蒙古文撰寫的珍貴文獻流傳至今的有:成吉思汗石、貴由汗璽、銀質金字牌符、腰牌、景瓷教墓志銘、阿爾渾汗信函、《蒙古秘史》等。

蒙古文字體有詞首、詞中、詞末三種變化,行文從左到右豎寫,拼寫時以詞為單位,上下聯書。書寫結構基本上由10個筆畫或形體構成,另外還有字首和字尾的特殊筆畫。

蒙古文書法隨著文字的創製而產生,具有悠久的歷史,並逐漸在歷史的長河中自然而然形成了不同風格和派別。回鶻蒙古文書法分為楷體、草書、篆體、隸書和行書等。楷體一般用於文案、書籍、經卷;篆體使用於汗璽印章;草書一般用於書法作品。蒙古文書法使用廣泛,不同字體或蒼勁挺拔,或行雲流水。

契丹文

人們平時說的契丹文實際上包括兩種不同性質的書寫符號系統:一種叫契丹大字,是公元920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命令手下兩個大臣設計的;另一種叫契丹小字,是稍晚些年由太祖的弟弟耶律迭設計的。

這兩種文字曾經一起被當作遼朝的「國字」,在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東部、遼寧省西部和河北省北部廣為行用。到了1125年遼被金滅亡之後,契丹大字開始銷聲匿跡,而契丹小字則由女真人繼續使用了六十多年,直到1191年才被金章宗下令廢止。

契丹大字是一種漢字式的「字符文字」,大約有三千多個字符,遠看上去有點像漢字。這些字符中有的是直接從漢字照搬來的,有的是像日本的「假名」那樣只選取漢字的一半,也有的是參照漢字筆畫重新設計的,用這種文字寫成的文章要像古漢文那樣從右向左豎著念。

契丹小字與大字不同,它是一種「表音文字」,字符比契丹大字簡單些,只有三四百個,其中有的是直接照搬契丹大字,也有的是參照漢字的形體和筆畫重新設計的。用這種文字記錄語言時一般要求把一個個字符疊起來寫,一個詞最多可以用七個字符來表示,念的時候要按左右上下的順序拼音。

在20世紀以前,人們能見到的比較完整的契丹小字資料只有一件,就是金代人在陝西乾陵無字碑上補刻的「郎君行記」,此外還有傳世的幾件小型文物,上面的文字不多。

從1922年開始,位於中國北方的遼朝帝陵和其他契丹墓葬相繼被掘開,至今已經有幾十件用契丹字寫成的墓誌出土。這些墓誌主要收藏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遼寧省的博物館以及文物考古部門,上面的文字多是契丹小字,契丹大字的墓誌相對少些。

現存契丹文石刻的內容比較單一,從中我們只能知道某些契丹貴族的家世和生平,這對於歷史研究雖然小有補益,但畢竟不如《遼史》之類的漢文史書記載詳細。人們之所以對契丹文字感興趣,主要是因為這種文字的解讀被公認為20世紀以來中國文字學史上最大的難題之一。

相關焦點

  • 回鶻文木活字: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實物
    但是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後,在宋朝卻沒有得到普遍使用,也沒有留下任何實物證據,人們只能憑藉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的記載抽象地了解中國最早的活字印刷技術。值得慶幸的是,從20世紀初陸續在敦煌莫高窟發現了上千枚回鶻文木活字,使得世人有機會一睹印刷術實物的風採。
  • 天下第一說敦煌|世界上最早的活字——敦煌回鶻文木活字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活字印刷的國家,漢文史籍對此有比較確切的記載。
  • 世界唯一完整的回鶻文劇本密藏樹洞數百年,1959年面世,價值連城
    後來經過專家鑑定才知道,這本書是用古回鶻文抄寫的佛教大型劇本《彌勒會見記》,是一件早已失傳的稀世珍寶,是一件價值連城的珍貴文物!《彌勒會見記》《彌勒會見記》為佛教大型劇本,取材於佛經中的救世主彌勒成佛及解救眾生的故事。劇本文辭華麗,敘事流暢,想像豐富,比喻生動形象。用黑墨書寫,總計293頁,每頁長47.5釐米,寬21.7釐米。是國內外唯一完整的回鶻文寫本文獻。
  • 古維吾爾族 語言文字 回鶻文
    回鶻文亦稱「回紇文」,也是古代維吾爾(回鶻)人在利文(「粟特文」)字母的基礎上創製的文字。公元六、七世紀,北方的古代維吾爾(回鶻)人使用古突厥文,並且信仰薩滿教。八世紀中葉以後,當時的維吾爾先民們由大規模遊牧生活、生產方式逐漸向定居的農業生產、生活方式過渡,使維吾爾(回鶻)社會經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並且以漠北高原為中心建立了強大的草原國家——回鶻汗國。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引起上層建築的變革,回鶻汗國的建立和日益強大,也促進和迎來了回鶻文化的繁榮昌盛的局面。
  • 敦煌文物珍品 回鶻文木活字
    這是唯一一次經過科學考古發掘所發現的回鶻文木活字,因而具有更為重要的學術價值。 前後四次在莫高窟北區洞窟共發現回鶻文木活字1152枚。其中前兩次發現的回鶻文木活字已流失域外,只有第三次採集的6枚和第四次考古發掘出土的48枚,合計共54枚現由敦煌研究院陳列中心收藏。是我國唯一收藏有回鶻文木活字的單位。
  • 日文平假名、契丹文、西夏文與中國道教書法有什麼關係?
    這就提到了假名書法的問題,日本人有很多直接用假名寫書法)。我們知道日本的書法有漢字書法和假名書法兩個系統,假名書法也是源遠流長的。圖片源於網絡契丹文,有時候稱為遼文,也是根據漢字的部件加以變化而形成。過去甚至用它來印出了遼文的大藏經。
  • 漢字演變書法展定稿會:從書法的角度研究古文字
    據介紹,漢字演變書法展大致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殷商甲骨文、兩周金文、石鼓文、戰國簡帛、秦小篆、漢隸書、章草、魏晉行書、唐楷,上下幾千年漢字字形字體代表性作品仿作,全面展示從殷商以來至今九種主流字體字形的基本特徵。第二部分為:展示字體字形演變的主要方式,如:正體與俗體並存,俗體加速漢字演變。
  • 中德啟動聯合研究回鶻文《彌勒會見記》項目
    新華網烏魯木齊8月11日電(李曉玲、趙德文)中德兩國專家近日開始聯手對現存兩種版本的回鶻文《彌勒會見記》進行比較研究。    兩國專家希望通過對兩種版本的回鶻文《彌勒會見記》的比較研究,達到運用國際通行規範對原文進行拉丁字母換寫、轉寫、漢文譯文、注釋,並刊布文獻影印本的預期目標。
  • 千年古文字「天書」待君識
    20世紀初以來,在新疆先後發現了幾種滅絕千年以上的古文字材料,其中,大多從寺廟、洞窟的廢墟中發掘出來的焉耆―龜茲文,因其出土文獻少且多為殘篇斷簡此外,焉耆―龜茲文的另一個特色是記錄了很多戲劇內容,這對中國戲劇史的研究非常有幫助。起初,人們不知道這種語言叫什麼名字,1907年,德國語言學家繆勒(F.W.K.Muller)在吐火羅語《彌勒會見記》的回鶻文譯本中發現一條題記,其中提到這部回鶻文寫經譯自吐火羅語,所以繆勒將這種未名語言命名為「吐火羅語」。
  • 淺聊阿保機的智慧,用回鶻文結合漢字寫法,搞出了一套契丹小字
    淺聊阿保機的智慧,用回鶻文結合漢字寫法,搞出了一套契丹小字契丹大字,以變形漢字為基礎,主要用於正式場合文書和碑銘等。「契丹」國家的創立、契丹文化的傳承,在開國之君耶律阿保機身上得到了實現,我們也會發現,在中國所有塞北民族中,契丹也是少有不以「炎黃苗裔」這樣的牽強附會來形容自己的祖源,以回鶻文和漢字書寫方式結合而成的「契丹小字」,主要用於日常書寫,經研究屬於如今蒙古語族的一支,也和當時的「韃靼-室韋」親緣極深。
  • 中國迄今收藏的唯一漢文摩尼教經典:唐寫本《摩尼教經》
    摩尼教在波斯被指為異端,摩尼本人獲極刑而死,其信徒因而轉向羅馬東部、印度北部擴張影響,從4世紀至6世紀廣泛流行於中亞以及地中海一帶,摩尼教的經典也由古敘利亞文先後譯成拉丁文、希臘文、亞美尼亞文、中古波斯文、帕提亞文、突厥文、粟特文、大夏文、回鶻文、阿拉伯文以及漢文。武則天延載元年(公元694年),波斯人拂多誕持《二宗經》獻於武則天,標誌著摩尼教在中原地區公開建寺傳教。
  • 回歸「回鶻文」的背後,是蒙古國靠攏西方的挫敗感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宏嘉】 近日,一則有關蒙古國將從2025年起全面恢復使用回鶻式蒙古文的新聞頗受關注,據新華社3月18日報導,蒙古國政府18日正式通過《蒙古文字國家大綱》,決定從2025年起全面恢復使用回鶻式蒙古文,即俗稱的傳統蒙古文或老蒙文。
  • 國粹中的經典:這些歷代書法都是國之瑰寶,中國最高的文化精品
    漢字是中國最基本的文化載體,而書法確是中國文化在全世界最有影響力,最具東方特有的藝術。從廣義講,書法是指文字符號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含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書寫,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
  • 漢字的書寫藝術——淺議中國書法的起源及其實質
    一般認為,中國書法是漢字書寫藝術或者漢字的藝術書寫,是漢字書寫的秩序化和美化行為,即以符合書寫規律的技巧,通過筆墨線條展現漢字方形結構和點線分布特點,藝術地安排漢字筆畫、結構和章法,表達認知對象的本質和美感,展現人的氣質、品格和情操。同任何藝術一樣,書法作為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中華民族先祖的社會實踐活動是漢字和書法產生和發展的源泉。漢字是中國書法的根,書寫美是書法的魂。
  • 強基計劃專業解讀——古文字學專業
    古文字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涉及語言文字學、考古學、古文獻學、歷史學等多個學科,是一門以古漢字和各種古漢字資料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對探索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古文字資料的發掘、整理和保護工作需要依靠現代考古學;古文字的辨識和解讀需要立足於對先秦語言文字發展歷史和規律的整體認識,也就是古漢語知識和文字學基礎;古文字資料的整理和研究涉及古代文獻學的理論和方法;古文字資料與傳世文獻的結合,為歷史研究開闢了新的領域和前景。
  • 篆書書法漢字教學會意字「從」字的古文字字形
    古文字構意是一個人跟隨另一個人,表示前後相隨之意。所義「從」這個會意字的本義就是跟隨。根據東漢許慎在其著作《說文》一書中的記載:從者,相聽也。從二人。凡從之屬皆從「從」。「從」字是一個會意字,其甲骨文像兩個人朝同一個方向站立。一個人在前面走,一個人在後面跟隨,也可以理解為後面的那個人跟隨前面的那個人,也就是前後相隨之意。
  • 評委視點丨《中國書法報》特別策劃——「正書」何以「正」?
    這是中國書法傳統精神的核心所在,是文字觀,更是所謂的「書法觀」的真正緣起。有宋以降,書法逐漸脫卻了科舉的羈絆,而漸至成為文人士夫生活中的「寄興」和「自我標表」的清流時尚。因此,有人說宋代書法是後世書法藝術的濫觴期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