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鶻文
回鶻文是記錄回鶻語的一種音素文字,由18-22個字母組成(因時代不同字母數目略有不同),主要流行於公元9—15世紀。回鶻為中國史籍中對古代維吾爾族先民的稱謂,因回鶻人曾廣泛使用過這種文字,故通稱為回鶻文,實則是我國古代西域及中亞突厥語民族通用的一種跨語言、超方言的文字。
回鶻在漠北回鶻汗國時期(公元744—840年,主要使用突厥文。後在粟特人的影響下,在粟特文的基礎上創製了回鶻文。
公元840年回鶻大舉西遷後,回鶻文得到了廣泛使用,甘州回鶻王國、高昌回鶻王國和喀喇汗王朝均使用回鶻文,並用這種文字翻譯、記錄了大量的文獻,既用於碑刻,也用於各種內容的寫本,元代還用於木刻本中。直到15世紀,回鶻文逐漸被廢棄不用,而代之以察合臺文。
歷史上,回鶻文也曾對其他民族的文字有過很大影響。史載契丹小字仿自回鶻文。元代時,回鶻人塔塔統阿在蒙古貴族中傳授回鶻文字母,用以書寫蒙古語,創製了回鶻式蒙古文,後經過若干次改革,形成了現代蒙古文。
1599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命額爾德尼和噶蓋二人參照蒙古文字母創製了滿文,俗稱「無圈點滿文」或「老滿文」。1632年清太宗皇太極令達海對老滿文進行改造,形成了「有圈點滿文」。1947年錫伯族語文工作者又在滿文的基礎上,改變個別字母的形體,增減了一些音節,創製了錫伯文。
回鶻文來源於粟特文,但對於突厥語民族究竟何時何地開始接受粟特文字母並創製出回鶻文,目前學界有不同觀點。從現存文獻看,一般認為回鶻文的產生最遲不晚於8世紀。
早期的回鶻文與粟特文區別不大,缺少必要的元音字母,個別輔音字母混用。後雖經過改革,以加點的辦法區別輔音,但仍未完全擺脫輔音音素文字的束縛。
回鶻文最初是從右到左橫寫,後因受漢文的影響,改為豎寫,字行從左往右。常用一點或兩點作為標點符號,有時用四個點表示段落。
回鶻文字體可以分為印刷體和手寫體。印刷體包括木刻印刷體和木活字印刷體。手寫體包括楷書體、行書體、草書體。
回鶻蒙古文
在中國歷史上或漢文典籍記載中曾稱蒙古族為蒙古室韋、蒙瓦、萌古、蒙兀、韃靼、韃韃,蒙古族自稱為蒙古,現統稱為蒙古族。關於蒙古族的族源大多數學者趨向於源自東胡一說,也有源自於匈奴一說。至於蒙文也曾稱之為韃字、蒙兀文,現統稱為蒙古文。
蒙古文有回鶻式蒙古文、八思巴字、託忒蒙古文三種。其中八思巴字已停止使用,託忒蒙古文為衛拉特蒙古部創製的方言文字。回鶻蒙古文為較普遍使用的文字。這是一種拼音文字。
回鶻蒙古文是蒙古族最初使用的文字,於13紀初(約1204年之後,相當於南宋開禧元年)以回鶻文字母為基礎創製的。最初的回鶻蒙古文有19個字母,其中元音字母5個,輔音字母14個。
從14世紀到17世紀回鶻蒙古文幾經改革完善才形成規範文字。現行文字共有24個字母,其中7個元音由5個字符表示,輔音字母有24個,字母分陽性、陰性和中性。字母因詞內位置不同而寫法不同,從而有了詞首、詞中、詞尾三種變體。
蒙古文沒有大寫字母,有專為寫非蒙古語而制定的阿里伽裡字母。蒙古文字體有印刷體和手寫體兩種。
使用回鶻蒙古文撰寫的珍貴文獻流傳至今的有:成吉思汗石、貴由汗璽、銀質金字牌符、腰牌、景瓷教墓志銘、阿爾渾汗信函、《蒙古秘史》等。
蒙古文字體有詞首、詞中、詞末三種變化,行文從左到右豎寫,拼寫時以詞為單位,上下聯書。書寫結構基本上由10個筆畫或形體構成,另外還有字首和字尾的特殊筆畫。
蒙古文書法隨著文字的創製而產生,具有悠久的歷史,並逐漸在歷史的長河中自然而然形成了不同風格和派別。回鶻蒙古文書法分為楷體、草書、篆體、隸書和行書等。楷體一般用於文案、書籍、經卷;篆體使用於汗璽印章;草書一般用於書法作品。蒙古文書法使用廣泛,不同字體或蒼勁挺拔,或行雲流水。
契丹文
人們平時說的契丹文實際上包括兩種不同性質的書寫符號系統:一種叫契丹大字,是公元920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命令手下兩個大臣設計的;另一種叫契丹小字,是稍晚些年由太祖的弟弟耶律迭設計的。
這兩種文字曾經一起被當作遼朝的「國字」,在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東部、遼寧省西部和河北省北部廣為行用。到了1125年遼被金滅亡之後,契丹大字開始銷聲匿跡,而契丹小字則由女真人繼續使用了六十多年,直到1191年才被金章宗下令廢止。
契丹大字是一種漢字式的「字符文字」,大約有三千多個字符,遠看上去有點像漢字。這些字符中有的是直接從漢字照搬來的,有的是像日本的「假名」那樣只選取漢字的一半,也有的是參照漢字筆畫重新設計的,用這種文字寫成的文章要像古漢文那樣從右向左豎著念。
契丹小字與大字不同,它是一種「表音文字」,字符比契丹大字簡單些,只有三四百個,其中有的是直接照搬契丹大字,也有的是參照漢字的形體和筆畫重新設計的。用這種文字記錄語言時一般要求把一個個字符疊起來寫,一個詞最多可以用七個字符來表示,念的時候要按左右上下的順序拼音。
在20世紀以前,人們能見到的比較完整的契丹小字資料只有一件,就是金代人在陝西乾陵無字碑上補刻的「郎君行記」,此外還有傳世的幾件小型文物,上面的文字不多。
從1922年開始,位於中國北方的遼朝帝陵和其他契丹墓葬相繼被掘開,至今已經有幾十件用契丹字寫成的墓誌出土。這些墓誌主要收藏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遼寧省的博物館以及文物考古部門,上面的文字多是契丹小字,契丹大字的墓誌相對少些。
現存契丹文石刻的內容比較單一,從中我們只能知道某些契丹貴族的家世和生平,這對於歷史研究雖然小有補益,但畢竟不如《遼史》之類的漢文史書記載詳細。人們之所以對契丹文字感興趣,主要是因為這種文字的解讀被公認為20世紀以來中國文字學史上最大的難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