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聊阿保機的智慧,用回鶻文結合漢字寫法,搞出了一套契丹小字

2020-12-04 明媚天空

淺聊阿保機的智慧,用回鶻文結合漢字寫法,搞出了一套契丹小字

契丹大字,以變形漢字為基礎,主要用於正式場合文書和碑銘等。「契丹」國家的創立、契丹文化的傳承,在開國之君耶律阿保機身上得到了實現,我們也會發現,在中國所有塞北民族中,契丹也是少有不以「炎黃苗裔」這樣的牽強附會來形容自己的祖源,以回鶻文和漢字書寫方式結合而成的「契丹小字」,主要用於日常書寫,經研究屬於如今蒙古語族的一支,也和當時的「韃靼-室韋」親緣極深。

當然,契丹這個名字,也即將和中國人產生影響至今的關係,不過這就是後話了。正是此時的耶律阿保機,才因此覺得,拿下幽州的時候到了,我們總聽說過一個詞,叫做「戈壁灘」,甚至我曾經都一度以為,然後不僅幽州沒拿到,那麼這個「漠」到底指的是什麼呢?「戈壁」這個詞本應該是泛指那種帶著碎石頭的荒涼土地的一種名詞,後來經過研究才得知。

阿保機最神奇的發明,莫過於拿回鶻文結合漢字寫法,搞出來一套拼音「契丹小字」,然後又給漢字一頓變形,而是以「白馬青牛」這樣充滿遊牧民族特性的浪漫傳說開始的。搞出來以表意為主的「契丹大字」,分別這個是歷史上少數民族政權絕無僅有的一項創舉了。因為耶律阿保機,耶律、蕭這樣的皇族配對,一直貫穿到了契丹人徹底消失在歷史上的時候,戈壁本就是蒙古語中「沙漠」的意思,就是那一片大沙漠的專有名詞。

也就是說,我們一直認為的「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塞北,其實絕大多數都是這片被稱為「戈壁沙漠」的大漠,如果是這樣的一個地方,遊牧民怎麼能做到在那裡愉快的放牧呢?但是任何的遊牧民,不可能圍著湖邊去放羊,所謂貝加爾湖,必然是一個規模很大的水系。

所以,才來了我們之前說的問題,那就是不僅僅匈奴讓蘇武牧羊,也要去遙遠的「北海」,就連突厥人的起家之地,也是那個遠在如今貝加爾湖周邊,那麼這個水系是什麼呢?色楞格河流域。沒錯,就是這個「色楞格河」流域,你覺得這個名字陌生也不要緊,只要我放一條新聞,大家應該就能記住了,蒙古國海軍。于謙於老師的爸爸,身為蒙古國海軍司令,應該就是在這個地方執勤過。

繞回正題,其實回鶻人作為突厥語族中最大的一支,就是佔有色楞格河遊牧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意識到,如果北方遊牧民的生活是這樣一個情況的話,他們動不動就要入侵中原,就變得越來越好理解了。主要駐紮在色楞格河流域的庫蘇古爾湖,平時帶著一些商船去貝加爾湖,海軍成員一共7人,號稱「王下七武海」。問題是如果南遷,總不能南遷到那片巨大的戈壁沙漠吧,那咋辦呢?

其實很好解決,因為在戈壁沙漠的南方,就是中國一直以來最為遊牧民所垂涎的河套地區,河套地區,也就是黃河向北拐的那個彎。我們會發現遊牧民攻擊最為兇猛的時代,往往都是中原的文化的衰落期,如果按照前面竺可楨先生的那個王朝衰落期往往為冷期,這樣的概念,那麼在色楞格河、黑龍江上遊流域遊牧的族群就會更為寒冷,巨大的寒流襲來,他們只能進行南遷或西遷,就這樣的一個根本矛盾,其實在中國歷史上已經不止一次地上演了。

相關焦點

  • 中國古文字書法圖鑑:回鶻文、回鶻蒙古文、契丹文
    歷史上,回鶻文也曾對其他民族的文字有過很大影響。史載契丹小字仿自回鶻文。元代時,回鶻人塔塔統阿在蒙古貴族中傳授回鶻文字母,用以書寫蒙古語,創製了回鶻式蒙古文,後經過若干次改革,形成了現代蒙古文。契丹文人們平時說的契丹文實際上包括兩種不同性質的書寫符號系統:一種叫契丹大字,是公元920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命令手下兩個大臣設計的;另一種叫契丹小字,是稍晚些年由太祖的弟弟耶律迭設計的。
  • 古維吾爾族 語言文字 回鶻文
    他們逐漸改變了原來的宗教信仰,皈依佛教並廢棄了突厥文,在生活在中亞一帶操伊朗語族語言的粟特人使用的利文(或稱粟特字母)的基礎上,經過修改、加工、補充,創造了一種拼寫維吾爾語的文字,即回鶻文。目前知道的回鶻文大約有十九到二十三個字母,每個字母的寫法不定型。其中五個字母表示元音,兩個字母表示半元音,其餘表示輔音。它基本上是輔音系統的文字,缺乏標記元音的符號。
  • 耶律阿保機為何與幫助他建立遼朝的大巫師神速姑反目成仇?
    文/陳二虎(《尋龍訣》裡的奧古,就是取材於契丹薩滿教神速姑)【作者簡介】陳二虎,筆名紅葉,蒙古族中的契丹人。翁牛特旗作家協會副秘書長。【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留意契丹,在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創業初期,有一位聲名顯赫、可以左右部族的的神秘人物——原始宗教大巫神速姑。
  • 論契丹神話傳說中的多圖騰崇拜與文化演變
    於木葉山,後人祭之,必刑白馬殺灰牛,用其始來之物也。」[1](P.1)木葉山是契丹龍興之地,被契丹人視為最神聖的地方。此地有兩條河交匯,水繞山前,水草豐美,適宜居住,也是畜牧、漁獵的最佳場所,契丹人群居於此,生活了數百年甚至更長時間。對於其祖先來源,契丹人構造了男女相會結為夫婦的故事,明確地講述男女結合造人,而不像女媧造人的神話傳說,只見母親不見父親。
  • 回鶻文木活字: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實物
    對於習慣了漢字排版的人們來說對這一變化是不太容易理解的。楊富學解釋道:「回鶻文與漢文是完全兩種不同的體系,所以回鶻人製作活字和排版上做了必要的創新和變通。回鶻文木活字首先考慮到了回鶻語形態變化,也考慮到回鶻文字為拼音文字這一重要因素,根據回鶻語的語言特點,創造出了不同於漢字活字的新的類型的活字,就是以包括音素、音節和詞為單位的混合類型的活字,其中已經蘊含了現代字母活字設計的思想和原理。」  「漢字為方塊字,印刷時不管筆畫多少,均可印得一樣大小,但回鶻文就不行了,因為它是音節文字,長短差異甚大,故製作時高、寬一律相等,長度則就不一了。
  • 很多人都愛用這個漢字,但讀音和寫法都搞錯了
    在漢字圈,有一個字,曾經一露面就以相當驚人的速度躥紅,流傳得相當之廣。這個字就是——懟。這個字,不能說全部人吧,大概八成以上的人,腦子裡響起的讀音都是三聲「duǐ」,少部分人會讀成四聲「duì」。「懟」究竟是讀三聲還是四聲,或者是個多音字,很容易就能搞清楚。《現代漢語詞典》中「懟」的讀音只有一個,是四聲:duì。大部分人都把「懟」字的讀音搞錯了。
  • 漢字「黑」的部首是什麼?看完答案,感覺自己這麼多年的書白讀了
    部首實際上就是表意的那一部分偏旁,部首查字法其實就是將漢字的大意進行了劃分,然後進行檢索。所以說部首一定是偏旁,但偏旁不一定是部首。那麼問題來了,近日有網友在孩子的一年級作業中看到一道題是「黑字的部首是什麼?」小編看到這道題的想法和這位家長一樣「還用說嗎?當然是四點底啊!」但是以我們活了幾十年的閱歷來看,這道題不會這麼簡單。
  • 敦煌文物珍品 回鶻文木活字
    這是唯一一次經過科學考古發掘所發現的回鶻文木活字,因而具有更為重要的學術價值。 前後四次在莫高窟北區洞窟共發現回鶻文木活字1152枚。其中前兩次發現的回鶻文木活字已流失域外,只有第三次採集的6枚和第四次考古發掘出土的48枚,合計共54枚現由敦煌研究院陳列中心收藏。是我國唯一收藏有回鶻文木活字的單位。
  • 1100年前,耶律阿保機射殺過一條龍,這條龍是什麼生物
    導言在遼人口中,耶律阿保機不僅是神龍化身,同時還射死過一隻「龍」。根據《遼史·太祖本紀》:「庚辰,有龍見於拽剌山陽水上,上射獲之,藏其骨內府。」也就是公元920年5月,耶律阿保機見一條龍在曬太陽,於是一箭將之射死,並將龍骨藏在了宮殿之內。除了遼史以外,宋人的《契丹國志》、《松漠紀聞續》、《夷堅志》、《續夷堅志》和《夢溪筆談》等書,對此事均有記載。那麼這一條龍,究竟是什麼生物呢?
  • 遼國曾鼎盛一時,為何滅亡後不見契丹蹤跡,很可能從東北到了雲南
    起源關於契丹的起源,有一個「青牛白馬」的傳說,說的是一位坐著青牛車的天女和一位騎著白馬的仙人在凡間相愛結合,後來又生了八個兒子成為八個部落,這才有了後來的契丹人。關於契丹最早的文字記載是《魏書》,但是關於其起源主要有三種說法,有說是匈奴後裔,鮮卑後裔或者匈奴和鮮卑的結合體。說是起源於匈奴主要是因為兩者的服飾比較相近,不過這是宋朝時期的說法。說是鮮卑後裔則是因為,契丹中傳說人死後要魂歸黑山,而黑山正是鮮卑人的所在地,比如《遼史》還有《契丹國志》等書就是這麼記載的。
  • 古希臘稱中國賽裡斯,俄羅斯稱契丹,阿拉伯人如何稱呼中國
    而俄羅斯對中國的「契丹」(Китай)命名,卻源於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與契丹這個民族有關。契丹是中國古代一個強大的民族,曾經建立的遼國縱橫北方數百年,但遼國疆域遠離還局限於基輔一隅的俄羅斯,為何俄羅斯將中國命名為契丹?其實,遼國滅亡之後,還創立了一個國家,即西遼!
  • 網友惡搞漢字整形 範圍延伸至26個英文字母(圖)
    本報今天消息 《新快報》報導:44個漢字「整形」在網上沸沸揚揚。創意無限的網友也不甘落後。前天,有網友創造出了三個「全新」的中文字,引來網上一片讚嘆;更有網友把「整形」國際化,惡搞出「英文字母新寫法」,將26個字母的寫法逐一點評「修正」。
  • 在遼國滅亡之後,曾經建立它的契丹人,去了哪裡?
    我們從以下的史實便可以看出: 一、源於鮮卑,於五代時期逐漸壯大 契丹族起源於東胡的鮮卑族,與以蒙古語為母語的種族是同族異種。這一民族早在唐朝時期就已經存在,只不過當時的唐朝實力強大,因此當時的契丹人都歸於唐朝統治。
  • 從「一」到「十」的中國漢字,古人是如何創造的
    一至十是描述十個數字的漢字,應該是產生最早的文字之一,歷史悠久。從結繩記事角度考慮,一二三的產生到楷化沒有多大變化。從「亖到四」的變化,四到十後六個表數文字,其中有著更曲折的演變。反映了中國文字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和古人高超的造字智慧。
  • 日本為什麼用漢字勝過假名?快來看看吧
    就算沒有學過日語的小夥伴也知道日本除了使用由漢字草書演化出的平假名、漢字楷書的部首演化出片假名,漢字也是他們經常使用的文字之一。在大家的刻板印象裡,大家肯定會認為日本人可能會更加使用假名,因為假名才是屬於它們自己的正統文字,而漢字則是由我們傳入,肯定會有有些抗拒吧,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並非如此。在日本人的觀念中,如果描述一個事物,使用漢字的話會顯得正規,嚴肅,而使用假名則會顯得隨意。
  • 漢字的故事|漢字結構與演變草述(下)
    (備註:文中時間為漢字出現所處朝代時間)漢字形體演變一、 甲骨文甲骨文,就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用筆結字章法時間:殷商王朝(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載體:龜甲、獸骨、(竹書、帛書沒有留存)數量:發掘4500多甲骨文字,考釋出2500字左右。
  • 天下第一說敦煌|世界上最早的活字——敦煌回鶻文木活字
    值得慶幸的是,數百年之後,在敦煌莫高窟發現了數百枚回鶻文木活字,使人們得以一睹人類四大發明之一印刷術的實物標本的風採。據考證,這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活字。 1900年,法國人伯希和到敦煌考察,在莫高窟464窟(伯希和編181窟)中發現了一桶回鶻文木活字,計有數百枚之多,伯希和將其悉數掠走。至今,這些寶物仍沉睡在法國國家博物館裡,大部分沒有公布於世。
  • 世界唯一完整的回鶻文劇本密藏樹洞數百年,1959年面世,價值連城
    1959年4月的一天,新疆自治區哈密縣天山公社(現為哈密市伊州區天山鄉)板房溝牧民牙黑牙熱衣木在山坡上放牧時,在一棵空心松樹洞裡發現一個用薄氈片包裹著的小包,他打開一看好象是一本書,但字卻不認識。後來,就把他交給了當時的哈密縣文化館副館長司馬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