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篇文章,筆者要給大家帶來的話題是——在遼國滅亡之後,曾經建立它的契丹人,去了哪裡?
在中國這個經歷了幾千年風風雨雨才發展至今的國家中,民族數目多達五十六個之多,而在這些民族當中數漢族人口最多,且遠超於其他的少數民族。這些民族在如今相互融合,共同建設著我們的祖國,而在距離我們當今年代久遠的封建社會時期,這些民族之間並不是像現在一樣和睦相處,更是經常發生戰爭。
而人們最熟悉的其中之一要數活躍於宋朝時期的契丹人,他們在歷史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甚至連宋朝都對其忌憚不已,而他們僅僅活躍了很短的時間就悄無聲息地退出了歷史舞臺,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呢?我們從以下的史實便可以看出:
一、源於鮮卑,於五代時期逐漸壯大
契丹族起源於東胡的鮮卑族,與以蒙古語為母語的種族是同族異種。這一民族早在唐朝時期就已經存在,只不過當時的唐朝實力強大,因此當時的契丹人都歸於唐朝統治。
隨著唐朝由盛轉衰,到了五代時期,多個政權在中原地區建立,其中便包括由歷史上稱為遼太祖的耶律阿保機在當時所建立的契丹國,他通過自己的實力將契丹族中的各部統一起來,本人稱王。
遼太祖能夠統一各部建立起一個新的政權,可想而知他並不是一個沒有謀略的人。在他在位期間,他收留了因河北戰亂而流離失所的人民,為這些難民建造了居住地,他也因為如此行為被人們稱為明君,國力也因此繁榮昌盛。
他的這一舉措令本國的文化與中華文明開始逐漸融匯,在之後他們實力越發強大,曾多次與中原王朝發生過衝突,宋朝更是在他們手上受過重創,這也是為何他們能夠被載入史冊。
二、後期滅亡,大部分人歸順別國
令人惋惜的是,在遼太祖逝世之後的遼國後期,國力開始由盛轉衰,統治者的昏庸無道,大肆浪費錢財,遼國的士兵在經過了多年的安定生活之後,戰鬥力早就已經削弱。他們的對手金國則趁此機會一舉將遼國吞併。而在國家滅亡之後,大部分的人民無法抵抗強大的金國只能夠選擇歸順,並受到來自金國的嚴格管制。
金國的女真人將遼國吞併之後,並沒有對留下的百姓十分友好,相反對於契丹人十分忌憚,害怕他們推翻金國的政權。於是女真人為了永除後患,將契丹文所寫的書籍全部焚毀,禁止本國的契丹人學習契丹文。
當然契丹人也不是輕易就範的,在這期間曾經爆發過多次起義,但無一不被金國的統治者通過武力鎮壓。而留下的契丹人面對如此現實只能夠被迫去接受,而這些人在經歷過這樣的一段時間之後開始逐漸融入金國的原住民之中。
但這也只是大部分人,而還有一小部分的契丹人最終投靠了周邊的南宋和西夏,隨著時間逐漸融入漢族和党項人之中。
三、蒙古帝國建立,開始跟隨蒙古人作戰
在那之後,蒙古國建立,原本金國的契丹人開始跟隨著蒙古人四處徵戰,更是在中原建立起了元朝政權。隨著元朝被推翻,契丹人中的一部分選擇跟隨蒙古人向北遷移,回歸他們最開始的遊牧民族生活,隨著歷史變遷成為了當今少數民族當中的達斡爾族。而另外一部分沒有北遷的契丹人,則開始融入到中國各地區的當地民族之中。
而這些契丹人為了能夠更好去融入當地生活,將原本自己的姓氏進行了當地化。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將耶律姓氏改成了漢族的劉姓,而留在雲南地區的契丹族人則大多將姓氏改成阿、莽、蔣等姓氏,也有人改為了蕭姓和石姓。現在在元朝便已落籍雲南的契丹族後裔大約有十五萬人,大多分布在雲南的保山地區和臨滄地區。
對於此種說法,現存的史實中曾有詳細的記載。例如《阿公碑文原序》中曾記載道:「公原籍乃遼東人氏,宋末(南宋末)時公之先祖(阿)保機」。諸如此類大量的證據都證實了這些人是古代契丹人的後裔。
四、少部分人遠去,融入伊斯蘭文化
在遼國滅亡之後,有一小部分人契丹人跟隨著耶律大石向西離開中原,到了當今的中亞地區建立了西遼政權,隨著之後在中亞當地的時間越來越長,最終他們接受了當地的伊斯蘭文化,開始逐漸融入到中亞的本土民族當中。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