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其實,一千個國家眼中也有一千個中國!
眾所周知,「China」是現代英語國家對中國的通稱,「賽裡斯」是古希臘對中國的稱呼,「契丹」是俄羅斯對中國的稱呼,那麼作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阿拉伯文明,又是如何稱呼中國的呢?
古希臘對中國命名的「賽裡斯」,充滿了文藝色彩,如夢如幻,美不勝收。
在公元前八世紀左右的《荷馬史詩·奧德賽》中,有一段絲綢記載:「從門閾直到內室,椅子上放著柔軟的綺羅。」所謂「綺羅」,其實就是絲綢。
絲綢之美,讓希臘人愛不釋手,以至對生產絲綢的國度,充滿了美好想像,出身高貴之人皆以身穿絲綢為榮。公元5世紀,希臘人記載生產絲綢的賽裡斯人「身體高大近20英尺,過於常人,紅髮碧眼,聲音洪亮,壽命超過200歲」,將中國定位於萬裡之遙的「北風以外」。在古希臘文明中,「北風以外的人」正是被太陽神阿波羅所寵愛的民族,因此古希臘眼中的中國人猶如「神族」一般!
愛屋及烏,古希臘人就根據絲綢命名了中國。公元前4世紀希臘人亨利克泰夏斯等的記載,「賽裡斯」(Seres)的名稱就是起於「絲(Ser)」;公元2世紀的羅馬人包撒尼雅斯的《希臘志》中記載,就是「他們國內生存的一種小動物,希臘人稱之為『賽兒』(Ser*)」。
古希臘對中國的命名,採用的是「物產說」命名法,即讓古希臘著迷的中國特產——絲綢。而俄羅斯對中國的「契丹」(Китай)命名,卻源於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與契丹這個民族有關。
契丹是中國古代一個強大的民族,曾經建立的遼國縱橫北方數百年,但遼國疆域遠離還局限於基輔一隅的俄羅斯,為何俄羅斯將中國命名為契丹?
其實,遼國滅亡之後,還創立了一個國家,即西遼!金國滅遼之際,耶律大石(耶律阿保機的八世孫)出奔西方,保存了契丹一族的部分力量,但深知無法抗衡女真的耶律大石,就不斷的向西發展,向西域、漠北、中亞等地區擴張,在如今吉爾吉斯斯坦託克瑪克東南布拉納建都。此時,正是古代俄羅斯建立公國的時期。
1141年,西遼迎來巔峰時刻,在卡特萬之戰,擊敗塞爾柱帝國聯軍後稱霸中亞,威名遠播至歐洲,當時的俄羅斯人也在西遼的影響力下。由於契丹較早與俄羅斯發生交往,而俄羅斯又把契丹民族與中國人混在一起,所以俄羅斯據此稱呼東方那個大國叫契丹。
值得一提的是,蒙古鐵騎滅亡西遼之後,西遼還建立了一個國家:契丹貴族波剌黑前往波斯的克爾曼,於1224年建立了起兒漫王朝,又被稱為「後西遼」,這也是契丹人在歷史上建立的最後一個政權,於1306年被伊爾汗國所兼併,遼國由此徹底滅亡。
通過絲綢這個證據,可以確定公元5世紀之前,古希臘人就知道了中國,學者考證指出,古希臘獲得的絲綢,很可能是通過歐亞大草原流向西方,與斯基泰族人交換所得,因此歐亞大草原可能是第一條絲綢之路。但按照阿拉伯人所處絲綢之路中的地理位置,阿拉伯人知道中國的時間應該不會太晚,如今從文獻資料追溯來看,至少公元1世紀時阿拉伯人就知道了中國!
成書一世紀的《印度洋航海指南》:在馬六甲半島(Chryse)之北,在海之極端,有一國家名秦(Thin),其中有一大城稱秦尼 (Thinae)。棉花、生絲和絲綢都從此經大夏而抵婆盧羯車,另經恆河水道而抵麻離拔。
阿拉伯人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將來自印度洋的棉花、生絲和絲綢等,運抵埃及,然後轉運西方。其中,「Thin」與「Thinae」,都是希臘文字,是繼「賽裡斯」之後希臘人對中國的又一稱呼,據說中國還有一個稱呼叫「秦尼斯坦」。
但根據西方學者亨利· 玉耳的考證,古希臘對中國的這一稱呼,卻是源自阿拉伯人。在阿拉伯語中,中國的名稱叫「Sin」,但由於希臘語中沒有S音,所以就用了th音。通過考證「Thin」起源,可知阿拉伯人至少公元1世紀時就知道了中國存在。
那麼,阿拉伯人口中的「Sin」,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一般認為,阿拉伯人對中國的這一稱呼,實際演化邏輯是:古印度的「cina」——古波斯語「Cin」——阿拉伯語「Sin」。而最終根源,應該與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有關,「Cin」猶如「qin」的發音。
學者張星烺:秦國在公元前七世紀秦穆公時,作為「春秋五霸」之一已很強大,威震四方,影響西域、西南,遠揚印度,故公元前四世紀時印度梵文中最早出現Cīna並不意外,之後變化而來的Cin、Cina、Chin、China、Thin、sin、Sina等不同的「支~那」拼寫,均由「Cīna」而來。
1976年,在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城南5公裡的南指揮村,考古專家發現秦始皇祖墳——秦公一號大墓。在這座古墓中,考古專家有了一個顛覆傳統認知的發現:提取殉葬馬匹的DNA之後,發現至少有2匹戰馬來源於歐亞大陸西部,一匹是汗血寶馬,一匹與汗血寶馬序列呈母系遺傳關係,說明中國引進汗血寶馬,並非從漢武帝開始,而是戰國時期早已引進。更為重要的是,學者有理由相信,早在戰國時代,秦國威名就已遠播,到秦始皇一統中國時,秦朝威名無遠弗屆,由此才會出現「qin」——「cina」、「Cin」等命名中國。
對於「Cina」、「Cin」和「Sin」等,也有一些學者認為代表瓷器,就如認為「china」本意是指瓷器一樣。但公元1世紀之前,中國瓷器並不聞名,相反絲綢更出名,因此「瓷器物產說」命名中國的可能性比較小。
參考資料:《古代阿拉伯人記中國》、《古時「老外」怎麼稱呼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