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津新書 | 季羨林: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劇本》與中國戲劇發展之關係

2021-01-13 商務印書館文津讀書會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戲劇發展的動力,自以內因為主,但外因也絕不可低估。中國戲劇(主要是指漢人的戲劇)的發展也是如此。動力有歷時的傳統,又有並時的外來影響,二者交錯,起了作用,斯有新發展。


在這裡,外因有很多可能,絕不止一端。在這些外來的影響中,印度的最為突出。從印度來,又有兩種可能:一海路,二陸路。從海路來的可能不能說沒有,但即使有,在最早的時期,也微乎其微。這個問題我在這裡不談,我只談陸路。


陸路當然要經過絲綢之路,先到新疆,然後再經過河西走廊,傳入內地。《史記·大宛傳》就已經有「安息以黎軒善眩人獻於漢」的記載。張衡《西京賦》等文章中也有西域歌舞的描繪。北涼玄始十四年(425)七月,西域貢吞刀、嚼火、秘幻奇伎於沮渠蒙遜。南北朝時期,北方魏、齊、周三朝,從地理上,從人種上都有接受印度戲劇的方便之處。根據學者們的考證,當時河西走廊既有從中亞來的粟特人,即昭武九姓胡,又有土著的月氏人。北魏時有曹婆羅門受龜茲琵琶於商人,世傳其業,至孫曹妙達,尤為北齊文宣帝高洋(550—560)所重,嘗自擊胡鼓以和之。到了唐朝,曹氏音樂家還有一些。在這裡,商人擅長琵琶很值得注意。古時候,走絲綢之路的人不外三種:一是朝廷使節,二是宗教僧侶,三是負販商人。我們可能會認為商人只不過是為了賺錢,原來也有風雅商人,善彈琵琶。《朝野僉載》載:「每歲商胡祈福,烹豬羊,琵琶鼓笛,酣歌醉舞。」這也證明了同一件事。至於中國民間詩歌以至唐宋詞、元曲,都有不少帶西域色彩的曲牌名字,什麼「菩薩蠻」之類,這是盡人皆知的事實。


總之,通過河西走廊,西域的(其中也包括印度)歌舞雜伎進入中國內地。像《彌勒會見記劇本》這樣的源於印度的戲劇傳入中國內地是完全可以想像的。至於傳入的是吐火羅文,還是回鶻文,那就很難說。也許二者都不是,而是通過一種在二者之外的文字,現在還無法確定。在這裡空白點很多,也許將來有新材料發現,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現在我再歸納起來,把上面講的印度戲劇的特點同中國戲劇的特點對比一下:


1. 韻文、散文雜糅,二者相同,在中國是道白與歌唱相結合;

2. 梵文、俗語雜糅,中國戲劇從表面上看不出來;但是倘仔細品評,至少在京劇中員外一類的官員與小丑的話是不相同的;

3. 劇中各幕時間和地點隨意變換,二者相同;

4. 有丑角,二者相同;

5. 印劇有開場獻詩,中國劇有跳加官,性質相同;

6. 結尾大團圓,二者基本相同,中國劇間有悲劇結尾者;

7. 舞臺,印劇方形,長方形或三角形,中國劇大抵方形。在Winternitz歸納的七個特點之外,我想再加上一項:

8. 歌舞結合以演一事,二者相同。


中國戲劇有極悠久的發展的歷史,各地劇種亦多不同。以上歸納的幾點,只能說大體如此,對京劇和崑曲來講,是完全適合的。


我在上面分六大項論述了通過《彌勒會見記劇本》所看到的中印戲劇的相互關係。我在這裡想再補充一點意見。《彌劇》是一個宗教劇,其特點與一般戲劇稍有不同。比如,劇中沒有丑角,就是一個引人矚目的特異之處。


我在上面的敘述中提出來的問題,要比我已經解決了的問題多得多。我認為,這不是一件壞事。我一向覺得,胡適之先生的兩句話:大膽地假設,小心地求證,是完全正確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概莫能外。假設不大膽不行,求證不小心也不行。只有二者緊密結合,才是治學的正道。目前我先大膽地提出假設,以後再小心地去求證。


最後,我還想替別人提出一個可能提出的問題:研究《彌勒會見記劇本》這樣的題目有什麼意義呢?我認為,意義很大。這種研究屬於文化交流的範疇。我大膽地說一句:人類文化一萌芽,就有互相學習,也就是交流的活動。到了後來,一部人類文化史證明了一件事實:沒有文化交流,就沒有人類文化史。文化交流是人類文化發展的動力。


1988年11月7日

(原載《社會科學戰線》1990年第1期)

相關焦點

  • 語言||敦煌吐魯番研究的典範——季羨林《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譯釋》讀後
    現藏新疆博物館的這批吐火羅語《彌勒會見記》殘卷,是1974年冬在焉耆七個星(錫克沁)千佛洞北大寺前的一個灰坑內發現的,共44葉,雙面書寫婆羅謎文。八十年代初,新疆博物館把這批寫本的照片送給季先生,請季先生解讀。季先生很快辨認出這是用甲種吐火羅語(Tocharian A)所寫的《彌勒會見記》劇本。從此,季先生開始解讀這部「天書」。
  • 梁文道讀《彌勒會見記》 大師的「吐火羅文之謎」
    我們知道吐火羅文版的《彌勒會見記》的殘稿呢,在新疆發掘出來之後,就被交到了季羨林先生手中,希望他把它翻譯出來,同時做一番研究,因為全中國在當時只有他一個人能做這件事,那到底做這個東西價值何在,有什麼意義?首先我們要知道吐火羅文是什麼東西,這麼講我們今天常說古代,像現在新疆中亞那些地方叫西域,西域是有很多小國家的,那這些下來小國家說的語言是什麼語言呢?
  • 中德啟動聯合研究回鶻文《彌勒會見記》項目
    新華網烏魯木齊8月11日電(李曉玲、趙德文)中德兩國專家近日開始聯手對現存兩種版本的回鶻文《彌勒會見記》進行比較研究。    兩國專家希望通過對兩種版本的回鶻文《彌勒會見記》的比較研究,達到運用國際通行規範對原文進行拉丁字母換寫、轉寫、漢文譯文、注釋,並刊布文獻影印本的預期目標。
  • 吐火羅學:季羨林文化成就的象徵
    吐火羅文用婆羅米字母書寫,在西元6—8世紀的塔裡木河流域以及附近地區使用,主要用於書寫佛教經典、佛法譬喻以及闡釋佛教思想和戒律的著作和戲劇等,當然也有關於商業貿易、醫學巫術等內容的文本。天書終於有了破譯者,而破譯天書的西克教授,無疑也成為吐火羅文之父。   正是這位吐火羅文之父,看上了來自吐火羅文出土國的季羨林。其實,季羨林學習吐火羅文是非常偶然的。
  • 翻譯大師季羨林
    先後出版的德文中譯本有德國《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1955年),梵文文學作品中譯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達羅》(劇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書》(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優哩婆溼》(劇本,1962年)等,學術著作有《中印文化關係史論叢》(1957年)、《印度簡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義》(1985年)等。
  • 國學大師季羨林簡介
    先後出版的德文中譯本有德國《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1955年),梵文文學作品中譯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達羅》(劇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書》(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優哩婆溼》(劇本,1962年)等,學術著作有《中印文化關係史論叢》(1957年)、《印度簡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義》(1985年)等。
  • 【百廿英才】行者無疆——記外國語學院季羨林教授
    在西克教授代課的三個學期中,他確實把他最擅長的印度古代詩歌集《梨俱吠陀》、印度古典語法《大疏》和吐火羅文,把著手教給了季羨林。這位德高望重的德國教授,毫無私心,視學術「為天下之公器」,希望把自己的絕學傳授給季羨林,讓印度學和吐火羅文在中國生根開花,其崇高的品德令人敬佩。季羨林說:「他是我平生所遇到的中外各國的老師中對我最愛護、感情最深、期望最大的老師。
  • 季羨林被關牛棚翻譯印度史詩 險釀出異國戀(圖)
    著名東方學家、梵文學家,中國東方學的奠基人。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4年畢業,在山東省立濟南高中任國文教師。1935年秋進入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贊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印度古代語言。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並應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東語系教授;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78年開始兼任北京大學副校長,至1984年離職。
  • 吐火羅研究學術史簡介
    圖 15 (Poucha 1955) 我國吐火羅語學者季羨林師從西格 季羨林在吐火羅語研究中最重要的貢獻是他將《彌勒會見記》的吐火羅語本公諸於世與西方學界共享,並與溫特和皮諾等西方學者合作完成了文本的編輯、整理和翻譯,並在 1998 合作出版了焉耆語或東吐火羅語的《彌勒會見記》。
  • 世界唯一完整的回鶻文劇本密藏樹洞數百年,1959年面世,價值連城
    後來經過專家鑑定才知道,這本書是用古回鶻文抄寫的佛教大型劇本《彌勒會見記》,是一件早已失傳的稀世珍寶,是一件價值連城的珍貴文物!《彌勒會見記》《彌勒會見記》為佛教大型劇本,取材於佛經中的救世主彌勒成佛及解救眾生的故事。劇本文辭華麗,敘事流暢,想像豐富,比喻生動形象。用黑墨書寫,總計293頁,每頁長47.5釐米,寬21.7釐米。是國內外唯一完整的回鶻文寫本文獻。
  • 語言||吐火羅研究學術史簡介
    圖 15 (Poucha 1955)我國吐火羅語學者季羨林師從西格,1935 年至 1946 年在哥廷根留學期間學習多年吐火羅語,他在哥廷根學習吐火羅語的過程中,協助西格找到了許多吐火羅語文本的中文對應文本
  • 千年來你輕吟的故事:來自大漠深處的吐火羅語情詩
    吐火羅語是印歐語系分布位置最東方的一種語言,曾經被古代新疆的樓蘭,龜茲,焉耆等古國的居民使用,沿用時間從古典時代開始,延續到公元9世紀,這種語言雖然和歐洲遠隔萬裡,但是這種語言其實和凱爾特語族,日耳曼語族有親緣關係。
  • 世紀難題:季羨林之後,吐火羅語怎麼辦?
    吐火羅語的發現、解讀給這個本來就眾說紛紜的老問題之火加上了一勺新油。  一位老人獨撐絕學幾十年  幸運的是,季羨林先生在德國學會了這門語言,並且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而遺憾的是,多少年來,季羨林先生獨自支撐著吐火羅語殘卷的出土地——中國在該領域的學術地位。
  • 季羨林:一個在80多歲才厚積薄發的北大教師,精通吐火羅文和梵文
    幾十年以來,季羨林每天4點起床,伏案讀書、寫作。有人說,這是北大的「第一盞燈」。他照亮的不僅僅是勤奮,還有一份無法言說的責任。正是這樣的堅持,讓他完成了1700多萬字的著述。1946年,他在北大創建東方語言文學系,是他將印度語言及文學正式引入了我國。有人說:季老是大學問家,在中國,甚至在全球都是不多的專研印度語言文學的學者。
  • 季羨林: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並且乾淨
    2009年7月11日11時10分,季羨林逝世。早年留學國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彙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
  • 國學大師季羨林是山東臨清人,精通12國語言,還會古老的吐火羅文
    1400多年前,隋煬帝楊廣開挖大運河,連通中國南北的水運大動脈形成,山東臨清成為了一座運河城市。到了明代,臨清曾與蘇杭齊名。清中葉以後,南北海運興起,津浦鐵路通車,大運河的交通大動脈功能弱化,因運河而繁盛幾百年的臨清水退船隱,不復往日輝煌。
  • 季羨林何以精通多門"絕學"?
    在哥廷根的日子裡,季羨林飽受轟炸、飢餓、鄉愁的煎熬。其自述曰:「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他懂12門以上的語言,其中吐火羅文據說今世已不足30人掌握。  季羨林是北大歷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35歲的季羨林放棄優厚的條件回國,立即被北大校長胡適聘為教授。以後歷任東語系主任、北京大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