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在伊朗南部的一項考古新發現表明,不鏽鋼早在19世紀被正式發明之前就已經被製造出來了。
不鏽鋼是一種含有多種不同金屬元素的鐵基合金。然而,所有類型的不鏽鋼都含有至少11%的鉻,這是一種具有較好防腐性能的化學元素,因此才被人們稱之為不鏽鋼。事實上,不鏽鋼的應用範圍很廣,遍及生產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從建築材料到食品生產,從交通運輸到醫療設備,可以說不生鏽在其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對於不鏽鋼的歷史,人們則是這樣記述的:
19世紀初,科學家們注意到,鋼鉻合金似乎具有較強的抗氧化性,幾十年之後,一些鋼鐵生產商開始在大炮上使用這些有趣的合金。1861年,羅伯特·弗賴斯特·穆謝獲得了不鏽鋼的發明專利。到了20世紀,不鏽鋼逐漸開始被用于越來越大的結構之中,伴隨著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不鏽鋼的量產成為可能。
以上信息可以說明不鏽鋼的確是19世紀至20世紀期間,由西方人發明的。然而,最近科學家在對伊朗查哈克地區展開的考古研究中卻發現,在公元11世紀左右,不鏽鋼已經被當地人製造出來了。那個時期是以坩堝鋼而聞名,坩堝鋼是一種在坩堝中熔化生鐵和其他元素的鋼鐵冶煉方法,在這個坩堝中的熱量完全可以滿足液態鋼的形成條件。事實上,著名的大馬士革劍就是使用這種坩堝鋼製成的。
對中世紀不鏽鋼之謎的調查始於博學家阿布·雷漢·比魯尼(Abu Rayhan Biruni)撰寫的手稿「al-Jamahir fi Marifah al-Jawahir」。這個手稿是現今唯一已知的波斯坩堝鋼的冶煉配方。在這份手稿中,作者提到了一種神秘元素——「rusakhtaj」,可以添加到鐵器中。現在,藉助電子顯微鏡,研究人員提取出的神秘元素被認為是鉻鐵礦,這是一種鐵鉻氧化物。研究小組接著分析了保存在坩堝爐中的鋼渣,這些鋼渣之中約含有1-2%的金屬鉻。
而對坩堝碎片和其他樣品(包括爐渣)的化學分析表明,爐渣中存在獨特的鉻鐵礦成分,其金屬顆粒中含有鉻。我們用直接證據證明,鉻鐵礦是作為添加劑使用的,而不是偶然或作為雜質摻入其中的。到目前為止,將鉻鐵礦作為添加劑的冶煉方式也只有在查哈克地區被發現,這使得科學家認為這或許是波斯人獨特的煉鋼方式。
科學家分析,關於這種獨特的煉鋼方式之所以被人們遺忘的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雖然查哈克鋼以其精細、複雜的圖案而聞名,但其致命的缺點就是刀片相對脆弱,或許正因如此才失去了它的價值。對於這種古老的查哈克鋼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評論區給我留言,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