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與將相——北宋的慶曆新政研究

2020-12-08 騰訊網

今天我想從一個比較具體的宋代政治事件「慶曆新政」來看當時皇帝跟宰相之間的關係。皇帝與宰相或者皇帝跟官僚之間的關係,應該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關係。「慶曆新政」是一個什麼概念?我們可以參看《中國歷史大辭典》,這個辭典編纂於80年代中後期,可以說是集結了當時一批最優秀、最權威的歷史學家而做的一個權威性的辭書。在最權威的辭書上關於「慶曆新政」最通行的解釋是什麼呢?北宋仁宗慶曆年間進行的一個政治改革。

宋仁宗

慶曆新政的背景之一是土地兼併越來越劇烈,土地兼併導致社會矛盾越來越尖銳。另外,就是北宋和西北的党項人建立的西夏政權之間爆發了戰爭。戰爭同時還引發了一個結果,宋朝的北邊契丹人建立了一個很大的草原帝國——遼。1005年,宋和遼之間通過和平協議建立了友好的往來關係。1038年,在宋朝的西北,也就是今天的陝西、寧夏那一帶,又崛起了一個党項族政權,叫做夏,從宋朝的角度叫西夏。1038年宋夏戰爭爆發,在宋夏戰爭的帶動之下,當時的國際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契丹也試圖打破原有的和平條約,向宋朝索要更多的好處。因為打仗,所以增加了軍費;因為契丹打破了原來的盟約,向宋朝索要更多的經濟利益,宋朝給契丹經濟上的好處也增加了。錢從哪兒來?肯定是從老百姓那兒來,於是農民負擔就加重了。從1041年開始,各地發生了民兵起義。這就是慶曆新政的背景,社會矛盾很尖銳,農民負擔很嚴重,國家跟社會之間的矛盾鬥爭加劇了,而且出現了尖銳化的趨勢,發生了農民起義。

於是,當時統治階級當中的一些有識之士就提出要改革。這場改革發生在慶曆三年八月,慶曆三年到四年之間,所以叫「慶曆新政」。主要的領導人,一個是範仲淹,他當時是參知正事,就是副宰相。另一個是富弼,他是樞密副使,也就是國家第二位的軍事領導人。宋朝的宰相,原則上不管軍事,軍事和行政分開。宰相只管老百姓那一塊,軍事有一個專門的機構,由直屬皇帝的樞密院來管。主持改革的主要是這兩個人,當然還有其他人。範仲淹、富弼,這兩個人都不是正職,但皇帝信任他們,讓他們改革。

範仲淹

改革方案是什麼呢?「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明黜陟」、「抑僥倖」都是針對官僚機構。龐大的官僚機構已經佔有了巨大特權,他們的數量已經使得官僚機器本身變得效率越來越低。還有當官僚機構越來越龐大的時候,對它的管理本身就成為一個巨大的問題。官僚機構應當是幫助皇帝管理國家的,但當它本身變得如此龐大的時候,它自身對於特權、對於家族需要就會使得他走到皇帝的對立面去,會影響到這個國家。這十項改革方案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官僚特權。如何削弱官僚的特權?不是說完全不讓官僚佔有特權,而是說讓官僚的特權相對而言比較符合國家利益。

「精貢舉」,就是在人才選拔上要改革。這一部分其實都是針對官員的,從「均公田、厚農桑、減徭役」之下,這三條是針對什麼呢?主要是針對老百姓。老百姓的負擔非常重,如何減輕負擔?如何讓該納稅的人納稅?如何讓那些實際失去土地的人不再虛擔納稅的指標?如果他虛擔著這個指標,實際上已經沒有土地了,他會做出自己的選擇,就是逃跑。如果農民跑了,對國家、對社會都是一個巨大的損失。慶曆新政第一就是抑制官僚特權,第二就是要給老百姓一些好處,要把一些利還給老百姓。

除此之外,還有兩條很有意思「覃恩信、重命令」,這其實是針對當時的政治風氣。當時皇帝有一個重要的特點,耳根非常軟,是個心極軟的人,他會傾聽來自各方面的意見。換句話說,他能聽進去,但未必能堅信下去。今天聽說了什麼,他答應說好,我們沿著這條路往前走。過了兩天,又有人來說了一個什麼,然後皇帝一想可能很對,然後又拐一個彎。所以宋仁宗的命令始終是在搖擺之中,國家的恩信、國家的命令往往前後不一致。慶曆新政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改變這種政治風氣,要讓國家令出必行、禁出必止。

範仲淹和富弼提出來這個改革方案之後,仁宗皇帝就接納了。然後這個改革就轟轟烈烈推展開來,速度非常快,一項命令接著一項命令。每一項命令出來,從開封推向全國的時候,動靜都是極大。比如說「擇官長」,就是要審查地方長官,派出去審查地方長官的中央大員一下去,大家可以想像。這個改革就叫做新政。

富弼

慶曆新政的結局如何?因為新政限制了大官僚、大地主的特權,所以遭到強烈的反對,不久即罷。新政從慶曆三年1043年8月開始,到1044年11月結束就一年多時間。這是有關慶曆新政的通行解釋,一般來講,你們看到的任何一個教科書裡差不多都是這麼寫的。教科書其實是我們每個人認識歷史開始的地方,但是當我們歷史知識再往前學一點的時候,我們要往前走一步的話,一個很重要的步驟,就是要開始質疑教科書。它說的對不對?它說的全不全?說的合理不合理?另外,教科書還承擔著一個功能或者說有個角色是什麼呢?當我們開始思考的時候,教科書其實是一個靶子,教科書是一個供批判的對象。我們站在前人肩頭的同時,也要對權威、對通行的解釋有一點質疑和獨立思考。

導師

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修宋史,為中國宋史研究會理事。2012年、2013年,分別登上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講述《千秋是非話寇準》《司馬光》並出版相關圖書。

此文據講座錄音整理,獨家版權,轉載務必聯繫;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讓閱讀成為習慣 讓靈魂擁有溫度

秉承傳統 契合當代

相關焦點

  • 以範仲淹之才及士人中的名望,為什麼沒有入中書省為相呢?
    可範仲淹這個人性格太過耿直,這是影響他仕途的主要原因,但他已經作到參政知事,即副宰相,可在「慶曆新政」中得罪人太多,再加上宋仁宗對改革的決心不堅定,最終慶曆改革失敗,範仲淹被貶到地方。任何人都喜歡阿諛奉承之人,包括英明的皇帝也不例外,李世民表面上喜歡魏徵直諫,內心裡其實恨死他了,只不過是互為利用吧了!
  • 範仲淹是北宋哪個皇帝之間的人 十殿閻羅都是誰轉世
    北宋時期名臣,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進士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歷遷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康定元年,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曆三年,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曆新政」。
  • 北宋名臣蔡襄生平事跡簡述
    25歲血氣方剛的蔡襄免去一場災難,卻由此詩而名動京師,要求革新的呼聲繼續增強,終於導致了慶曆新政的產生。範、餘、尹、歐陽、蔡等與權相抗爭的這一事件,記錄於《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等史書中,《四賢一不肖》組詩千古傳誦,今泉州洛陽橋旁蔡襄祠中還有清朝和親王傑書所書寫《四賢一不肖》全詩的大字大碑和碑記矗立。
  • 高清3D地圖:中國五大皇陵,秦朝、北宋、明清,哪個更勝一籌?
    圖為秦始皇陵由西向東的3D高清視角,驪山仿佛一朵蓮花一般將秦始皇陵捧在中心,這種「合抱」之勢在古代帝王陵墓中很常見。(漢唐皇帝陵過於分散,加上破壞嚴重,所以本文暫且略過,這裡按照時間吮吸,列舉出目前保存較為完善的五座古代帝王陵墓群來簡單做一下介紹。)【北宋「七帝八陵」】北宋皇帝陵位於河南省鞏義市,這裡安葬著北宋七位帝王,以及開國皇帝趙光胤的父親,合計8座陵寢。
  • 擁有帝王之相的衣索比亞貓
    所幸的是,阿比西尼亞貓究竟是埃及貓的再版化身還是源於非洲山貓這一問題,並不妨礙我們昂首闊步奔小康,所以我們盡可以含混其事並做出慷慨的姿態將這一問題交給我們的下一代去解決。貓白血病的大流行大約在1860年,古埃及貓被一位英國軍官從阿比西尼亞(今衣索比亞)帶回英國。經過許多養貓愛好者精心培育完善,使其迅速傳播開來。
  • 北宋初期詩壇:白體、西崑體和晚唐體
    今天我們來講講關於北宋初期的詩壇的三種傾向:白體、西崑體和晚唐體以及歐陽修的詩跡。北宋初期詩壇上出現三種傾向:一種是以王禹俗為代表,學習白居易,提侶語言淺顯明白,有現實內容和社會意義的詩歌,稱為白體。宋真宗時楊億、劉菊、錢惟演等館閣大臣,借用《穆天子傳》中說的西方崑崙群玉之山,為帝王藏書冊之府,把他們十七人奉命編輯大型類書《冊府元龜》工作之餘互相唱和的詩編成詩集,叫做《西崑酮唱集》。西崑體即由此而得名。這些詩歌講究聲律、對仗、典故、詞藻,內容多詠古代故事,藝術上迫步李商隱,偏重表現作者的才學工力。西崑體的代表作家楊億(公元96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