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範仲淹之才及士人中的名望,為什麼沒有入中書省為相呢?

2020-12-05 鮮花暢談歷史

範仲淹確實是北宋時期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為北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一生政績卓著,若宋仁宗能夠堅持任範仲淹的改革,北宋的「三冗」弊政可以及早改除,宋仁宗時代將會是一個中興的局面。可範仲淹這個人性格太過耿直,這是影響他仕途的主要原因,但他已經作到參政知事,即副宰相,可在「慶曆新政」中得罪人太多,再加上宋仁宗對改革的決心不堅定,最終慶曆改革失敗,範仲淹被貶到地方。

任何人都喜歡阿諛奉承之人,包括英明的皇帝也不例外,李世民表面上喜歡魏徵直諫,內心裡其實恨死他了,只不過是互為利用吧了!範仲淹性格非直,他以天下為己任,什麼時候都是公事公辦、就事說事,得罪了許多人,不死就算萬幸了,下面我們來看看範仲淹做的比較出名的幾件事。

第一件事:反對宋仁宗率百官為章獻太后劉娥拜壽,得罪還在垂簾聽政的太后劉娥

章獻太后劉娥在歷史是差點成為第二個女皇的人物,在宋仁宗當皇帝的前十年垂簾聽政,最後想效仿女皇武則天,無奈大臣的對,臨那一年穿著龍袍進太廟朝拜太祖、太宗,名相寇準和寵臣丁謂都是栽在她手裡。就這樣一個人物範仲淹豪不畏懼,直接反對宋仁宗率百官為她拜壽,那不是找死的。

太家都知「狸貓換太子」的故事,講的就是宋仁宗和劉娥的事,雖然是傳說,但宋仁宗確實不是劉娥生的。宋仁宗登基時才十二歲,皇太后劉娥便總攝朝政,直到她死後仁宗才掌握權力,前後攝政十一年,險些成為第二個「武則天」。在宋仁宗十九歲那一年,仁宗準備率領百官在會慶殿為太后祝壽。範仲淹當時只是個皇家書籍的校理員,但他認為這一做法不符合禮儀,混淆了家禮與國禮,就上奏仁宗說:「皇帝有事奉親長之道,但沒有為臣之禮;如果要盡孝心,於內宮行家人禮儀即可,若與百官朝拜太后,有損皇上威嚴」,諫言仁宗放棄朝拜事宜。

結果仁宋沒有答覆他,範仲淹便又上書太后,請求還政仁宗,奏書送到入宮裡後,再次石沉大海。副宰相晏殊知道後大驚,批評他說你小子這麼輕率用事,不但影響你自己的仕途,還會連累舉薦你的人(晏殊舉薦了範仲淹)。範仲淹不但不聽勸,反而據理力爭,並回寫一封長信(《上資政晏侍郎書》),詳述自己做法的緣由,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場:「侍奉皇上當危言危行,絕不遜言遜行、阿諛奉承,有益於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雖有殺身之禍也在所不惜。」

好在這一次太后劉娥沒有象武則天那樣嚴厲處罰他,但第二年範仲淹自請離京到地方上任職。劉娥死後仁宗又召他回京任職,這時候很多大臣都向仁宗上奏劉娥的罪過,請求仁宗降罪劉娥。這時範仲淹卻上奏說劉娥養護仁宗有功,建議朝廷要掩飾她的過失,維護她的名譽。

第二件事:反對宋仁宗廢郭皇后,得罪宋仁宗和宰相呂夷簡

郭皇后是宋仁宗第一個皇后,她是節度使郭崇的女兒,又是在太后劉娥的支持下當上皇后的,宋仁宗不喜歡她。郭皇后仗著有劉太后撐腰,性格十分妒忌,並派人嚴密監視宋仁宗的行蹤,使他不得親近其他宮女妃嬪,宋仁宗心中十分憤怒,但有劉太后在卻不敢明說。

劉太后死後宋仁宗便不理郭皇后了,但她卻不知道收斂,反而醋意大發,經常對仁宗的寵妃尚氏、楊氏破口大罵。一次宋仁宗正在尚氏那郭皇后趕到,二人起爭執,郭皇后舉扇打尚氏,仁宗上前救尚氏,結果郭皇后收不住手,扇子打在仁宗的脖子上,宋仁宗大怒要廢掉郭皇后。

這事被宰相呂夷簡知道了,呂夷簡與郭皇后有間隙,便以郭皇后無子為名上奏支持宋仁宗廢掉郭皇后。這時候範仲淹又反對宋仁宗廢后,說廢立皇后事關朝局,請仁宗收回成命,後來又聯合十幾名大臣求見仁宗,仁宗讓呂夷簡與他們解釋,結果呂夷簡被範仲淹辯得理屈詞窮,無以為對。最後宋仁宗廢后決心已定,將範仲淹等一干人都貶出了京。

第三件事:彈劾呂夷簡引起景祐黨爭,再次被貶出京,後來西北党項族李元昊叛宋自立,範仲淹又到西北抗擊西夏

景祐三年,範仲淹在開封府知府任上時,因不滿宰相呂夷簡把持朝政,培植黨羽,任用親信,向仁宗皇帝進獻《百官圖》,對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銳批評,勸說皇帝制定製度、親自掌握官吏升遷之事。呂夷簡不甘示弱,反譏範仲淹迂腐,誣衊範仲淹「越職言事、勾結朋黨、離間君臣」。

這次事件引起大範圍黨爭,被稱為景祐黨爭,範仲淹又被貶出京,出京時大臣們畏懼呂夷簡的勢力,竟無人敢送。第二年呂夷簡也被罷了相,有很多大臣上書替範仲淹辯白,這又引起另一派人的爭論,雙方互相辯駁,朋黨爭論四起,最仁宗下詔禁止互結朋黨。

1038年,西北軍閥党項人李元昊叛宋獨立建立西夏,大舉進犯宋境,宋仁宗又起用範仲淹為陝西經略安撫使,抗擊西夏。在西北的幾年內範仲淹與韓琦等將領共同抗擊西夏,取得很大的戰功,最終迫使西夏求和。當時西北有民謠「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羌人稱範仲淹為「龍圖老子」;西夏人稱其為「小範老子」,認為「小範老子胸有十萬甲兵!」

第四件事:慶曆新政得罪守舊派朝臣和既得利益集團

慶曆三年,西夏同宋朝完成「慶曆議和」後,範仲淹被宋仁宗調回京城任參知政事(副宰相)。這時候宋朝的「三冗」(冗官、冗兵、冗費)問題已經很嚴重,宋仁宗欲改除朝廷弊病,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便任用範仲淹、富弼等實施改革。範仲淹作《答手詔條陳十事》,上疏仁宗「明黜陟、抑僥倖」等十件事。仁宗採納,詔書統一頒布,以示天下,只有府兵法,因輔臣反對而作罷。

慶曆四年(1044年),範仲淹又上疏仁宗「再議兵屯、修京師外城、密定討伐之謀」等七事,並奏請擴大相權,由輔臣兼管軍事、官吏升遷等事宜,改革廣度和深度進一步增加。新政實施後,恩蔭減少、磨勘嚴密,希圖僥倖的人深感不便,於是毀謗新政的言論逐漸增多,指責範仲淹等是「朋黨」的議論再度興起。

到慶曆五年,反對聲愈加激烈,宗室、勳貴等既得利益集團都加入到反對的行列中,宋仁宗改革向決心開始動搖,範仲淹請求辭去參知政事一職,外放到邠州,後來又到鄧州。隨著範仲淹、富弼等改革人士的離去,實施近一年的慶曆新政停止,改革失敗。

這一次改革失敗使宋朝去中興的機會,若是這次改革成功,便不會再有後來的「王安石變法」,北宋晚期也不會陷入新舊兩黨鬥爭的惡性循環,也不至於很快滅亡。範仲淹這一次離開京後沒有再回京任職,先後到邠州、鄧州、杭州任職,最後死在赴潁州的路上。

範仲淹是個以「天下為公」的人,他在《嶽陽樓記》中寫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真實地反映了他憂國憂民的思想。但範仲淹過於耿直,他一生堅持「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人生信條,屢次直言上諫,多次遭貶出京。比較幸運的是他生在了北宋,這是一個對文人士大夫十分寬容的時代,而且遇到了宋仁宗,若是生在別的朝代,早就死幾回了。

相關焦點

  • 沒有範仲淹就沒有嶽陽樓!文字非出於雄才巨卿者不成著
    嶽陽樓名氣之大,大在範仲淹一篇曠世巨作《嶽陽樓記》。毫無疑問,如果沒有滕子京謫守巴陵郡重修嶽陽樓,就不會有範仲淹的千古絕唱《嶽陽樓記》,亦難現浩浩湯湯、氣象萬千之大觀也。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自古,在好的景物面前文人從不缺席。範仲淹之《嶽陽樓記》、王勃之《滕王閣序》、崔顥之《黃鶴樓》,無不是寄情於山水景物之間寫就的百世佳作。
  • 範仲淹寫下了著名的《嶽陽樓記》,但沒有到過洞庭湖,是真的嗎?
    由此可見,這篇大名鼎鼎的《嶽陽樓記》是滕子京在巴陵郡重修嶽陽樓後囑託範仲淹而作的。而滕子京又是何許人也?他怎麼就能找上範仲淹呢?這得從《宋史》中找找答案。據《宋史》記載,滕子京名宗諒,子京是他的字,與範仲淹同一年考中進士。範仲淹對他的才華稱讚有加。後來因御史中丞王拱辰彈劾他有貪汙等行為,被貶官至嶽州,即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所稱的巴陵郡。這才有了他重修嶽陽樓的事情。
  • 天下士人的家國情懷
    天下士人的家國情懷什麼是「士」?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士,事也。」意為善於做事情有能力的人。班固在《白虎通·爵》中解釋為:「通古今,辯然不,謂之士。」班固在《漢書·食貨志》中又解釋為:「學以居位曰士。」範曄《後漢書·仲長統傳》中解釋為:「以才智用者謂之士。」
  • 範仲淹沒有登過嶽陽樓?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 之樂而樂」,北宋名臣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所寫就的這一千古佳句,寄託著,他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這種先憂後樂的人生境界,不僅激勵了一代代的仁人志士,並逐漸稱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優秀的品格和寶貴財富,也最終為嶽陽樓注入了不朽的靈魂,其實《嶽陽樓記》的誕生,離不開另外一個關鍵人物,那就是巴陵郡守滕子京。
  • 範仲淹是怎麼寫出《嶽陽樓記》的
    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很多人都以為是他在遊覽嶽陽樓之後,才寫下這膾炙人口的名篇的。其實並不是這樣,範仲淹壓根兒未曾到過嶽陽樓。一個和嶽陽沒有一點關係的他,為什麼能夠寫出如此的經典之作呢?
  • 範仲淹的詩有哪些?範仲淹的詩詞全集22首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 中晚唐士人對河朔藩鎮的文化認同
    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不少,當然我們不排除這些個體有可能存在為了功名抑或是養家餬口出仕這些我們所認為的「胡化」地區,但是如果個個都是這樣的想法顯然是說不通的——李益在我們的了解中,就不應該是這樣的人。那麼為什麼士人們都對於出仕這些地方不太抗拒呢?這個問題,小編認為要從兩個方面入手。
  • 範仲淹作《嶽陽樓記》時到過嶽陽樓嗎
    範仲淹的千古名篇《嶽陽樓記》,描述了嶽陽樓和洞庭湖優美的自然風光,而其中所抒發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境界,成為無數仁人志士畢生努力追求的目標。自此之後,嶽陽樓便名冠天下,使人們無不嚮往之。但是誰又能想到,寫下這篇奇文,為人們介紹和宣傳嶽陽樓的范文正公,自己當時卻還沒親臨過煥然一新的嶽陽樓。這又是為什麼呢?
  • 沒有鬼魂的《聊齋》故事,《鳳陽士人》究竟弔詭在哪裡?
    文 | 雪憶柔《鳳陽士人》是《聊齋》中少有的沒有鬼怪的一個故事,但卻比那些可以看得見的妖魔鬼怪更讓人驚慌,故事的本身也更加弔詭奇異,太多的細節令人細思極恐。一言以蔽之:《鳳陽士人》是三個人的異床同夢,是古代版的「盜夢空間」。不在同一個地域的三個人可以同時做一個相同的夢,細想一下是不是挺毛骨悚然的?一、《鳳陽士人》到底講了什麼故事?
  • 漢代為什麼會形成「士人政府」,其中究竟有哪些問題?
    西漢時期漢武帝「罷黜百家」確立了統治階級的思想,讓儒家思想成為了統治階級的正統,或者說儒家思想在漢代就成為了教科書,統治階級開始用儒家思想這一教鞭來鞭策,那麼,為什麼後面慢慢會形成「士人政府」呢?雖說確立了儒家思想為正統思想但是我們很多讀過歷史的也能感覺到,這其中還摻雜著法家的思想,或者說在統治以及集權政治的外邊披上了儒家思想的外衣,而這也就漸漸的讓漢代政府成為了士族階級的政府,儒家的綱常禮教成為了統治者的利器,尤其是很多士人漸漸的成為了名門望族,也就從士人變成了士族。
  • 約櫃的失落:以色列人與非利士人的交戰
    以色列人在戰場上被非利士人打敗了,這種戰敗是當以色列敗壞的時候,神把以色列交給仇敵,使仇敵得勝。這是申命記所記載的,順從耶和華得勝,不順從耶和華就必然會失敗。他們雖然失敗,卻仍舊問耶和華為什麼使我們失敗呢?而不是思考自己對耶和華神的不敬虔。
  • 範仲淹這首詞,開篇就是3種顏色6種景色,最後9個字千古傳誦
    「天接水」是對「寒煙翠」的承接,江上煙霧本為白色,因為有了水天相接的緣故,在兩者的背景色下,寒煙才有了翠色,「斜陽」作為鋪墊引出上片最後兩句。「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在山旁將要落下的斜陽已經夠遠了,但是這茫茫的芳草地仿佛綿延到天的盡頭,好似比斜陽還要遙遠。這裡實寫景色,實際上已經開始轉為抒情了,為下片的抒情做了一個過渡。
  • 講座︱臧知非:從戰國到秦漢,士人的價值觀發生了哪些轉變?
    回到現實:六國對秦態度的轉變然而,到秦統一前夕,士人在以聖王之道裁量現實時,開始轉向對現實問題的分析及對策性解決,而非道義上的指導,從「仕而行其學」到「仕而行其事」。換言之,為官的目的在於解決現實中影響國家利益之事,東方六國的士人對秦發生了「排斥—認同—為策」的轉變即為典型之例。
  • 宋仁宗多次貶黜範仲淹,不是因為糊塗,而是這2個不便明說的原因
    相信大家一看就知道,這說的是範仲淹,因為他總是被貶。而歷史上的範仲淹確實是,多次被貶出京城,又多次被召回京都。很多人認為範仲淹為人耿直,不給皇帝面子,所以經常被貶。其實並不完全是這樣。宋仁宗為什麼要反覆貶黜範仲淹,又反覆召回他的呢?下面我們就根據史實,來分析一下。 1、被貶的原因範仲淹被貶,第一個原因就是他為人性格很直率。
  • 範仲淹的經典之作,志向高遠,不愧為千古絕唱
    範仲淹是北宋著名文學家,雖然沒有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但是後人卻對他極其敬佩。範公自幼生活貧困,他刻苦好學,志向遠大,常以天下為己任。他在宋真宗年間中的進士,曾率軍鎮守延安,號令嚴明,邊防鞏固。只要有範公在,西夏人就不敢入侵。
  • 蒲松齡的《鳳陽士人》,存在著許多怪奇異,是不可思議的一篇小說
    說蒲松齡的《鳳陽士人》是最不可思議的一篇小說,我認為有以下2個原因。一、小說裡存在著不可思議的怪異之處《聊齋志異》作為一本專講鬼怪狐魅的小說,在《鳳陽士人》中,卻沒有出現一個鬼怪狐魅的身影。這豈不怪哉?
  • 範仲淹的一首《御街行》,最後一句被李清照化用成了千古名句
    ,他就是北宋文學家、詞人 範仲淹。酒還沒有飲,淚水便連成了一線。肝腸寸斷,早已無法借酒澆愁。夜裡孤燈明明滅滅,冰冷的枕、寒冷的被子,孤獨的深夜,悽涼之感湧上心頭。我想:古往今來,離別憂愁都是無法迴避的,不是顯露在眉間,就是湧上心頭。這首詞是範仲淹的代表作之一,上闋寫秋天的寂靜唯美,但暗含了一絲寂寥冷清,寓情於景。
  • 丁小明︱冰河世紀的士人心態:讀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
    (具見北大版書後介紹語)而《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文獻中的「自我壓抑」現象》一文無疑是本書的代表作,王汎森先生亦以之為書冠名,足見他對此文的重視。王汎森還特別留意清初遺民的「隱語系統」,相較於「清風有意難留我,明月無心自照人」的顯眼之處,「以韻目代字」的表達則最難索解,而歷代研習顧亭林詩者,最為頭痛的則是詩中之不可解之處,最終這一問題由戴望「以韻目代字」的懷疑而打開顧詩解讀的新法門,並得以瞭然在清初異族政權重壓之下亭林之幽深心曲(按:據潘重規的研究,此「以韻代詩」並非顧氏自為,實仍顧詩刊刻者潘次耕所為)。
  • 李麗平:《儒林外史》士人涉訟情節及其身份特權研究
    假如沒有這些士人參與,審理結果可能會是另一種情況。在這些案件中,比較典型的有以下幾個:範進中舉後有一個小插曲,故事很簡單,但描寫卻很典型。僧人慧敏被一夥鄉民誣陷,稱其與何美之媳婦通姦。由於是在何家「現場抓獲」,當時和尚又是光著上身,和女人坐在一張桌旁吃飯,應該是「有口難辯」的尷尬處境。
  • 範仲淹為何沒有到過嶽陽樓,卻能寫出《嶽陽樓記》?
    上過中學的同學沒有人會不熟悉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因為文章裡的兩句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古詩文默寫中的常考句子。你可以記不住這篇文章的其它內容,但你必須記住這兩句話。雖然我中學時候學習並不好,但對這兩句印象也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