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太空航行的未來,是暗淡的-虎嗅網

2020-11-25 虎嗅APP


6600萬年之前的某一天,一顆直徑達十多公裡的小行星,突然撞擊了地球。這就像我們世界上存在最大破壞力的幾千萬顆氫彈同時爆炸。它產生的衝擊力,掀起了全球範圍內的海嘯。


撞擊產生的熔巖在短短時間內飛濺到了幾千公裡之外的地方,非常高的溫度,燃燒了多數地方的森林。撞擊產生大量的煙塵,彌散到天空中,導致太陽被遮擋住。



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好多年,地球也進入了「核冬天」時期。恐龍滅絕,是因為沒有掌握這種技能?飛向深空,哪裡才是我們的目的地?為了飛,人類窮盡了多少方法?


在這段「核冬天」時期,75%的生物飛快地滅亡,恐龍作為陸地爬行動物的代表之一,儘管絕大多數滅亡了,但還有一部分會飛的恐龍生存了下來,逐漸地適應環境,最後變成我們所熟知的鳥類。


通過恐龍滅絕的事件,我們可以看到,儘管有時候非常的強大,但無法擺脫地球引力的種族,是不具有非常長時間的生存能力的。只有會飛的種族,才有更強的適應力。




災難一直都在,人類如何前行?


但是恐龍的滅絕,卻帶來了一絲好的消息,那就是恐龍的滅絕,讓地球上出現了一些新的物種。哺乳動物在恐龍之後,又逐漸地興盛起來。


相比較其他的物種,人類誕生的時間要晚很多。


我們知道在地球上出現生命的時間大約是40億年,但是最早的人類出現在500萬年之前,而最早的現代智人,出現在大約30萬年前,而近代文明的出現又是更晚。



但就是這樣一個有著短暫歷史的人類,在過去的幾十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從一個時刻被擔心被野獸所襲擊的種族演化到了一個看似無所不能的種族。


歷史在這個星球上,不斷地重複著。一些有著擔憂意識的人開始思考人類會不會也經歷像6600萬年之前恐龍所面臨的那樣。


儘管每大約一億年才有可能有一次非常類似的撞擊事件,但還有其他的因素會影響到人類的生存。


近幾年的科幻電影,講述人類面臨的不同的災難。


《星際穿越》講述了人類面臨的枯萎病,去年非常火熱的《流浪地球》講述了太陽膨脹將整個地球淹沒的故事。



這些事情看似離我們的現實非常遙遠,但是還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不容我們忽視。那就是隨著全球溫度的升高,南極冰山在過去的很多年中很快地融化。


根據一些科學家的估計,大約只要過一萬年的時間,整個地球就不太適合人類居住了。


而有一些人更為悲觀,英國的物理學家Stephen Hawking就曾經預言,如果人類不注重對現在能源的保護,過不了幾百年,地球的溫度將會極大地升高,就不太適合人類的居住。


所以的話,人類的未來,是一個需要我們亟待思考的問題:人類為了自身的未來,必須要學會擺脫地球的引力,只有會飛的人類才會有未來


2. 航天就是一部人類的奮鬥史


自古至今,我們知道無數的人類為了實現飛翔這一目標而努力。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很多的航天技術,其實都是無數人前僕後繼的結果。


中國明代的萬戶飛天,最終的結果是失敗了。



1903年,萊特兄弟讓飛機在天空中持續飛行了12秒,開啟了人類走向天空的第一步。



1926年,第一枚液態火箭的發射成功,雖然僅僅持續了2.5秒,飛到了12米高的地方,但是這奠定了現代火箭發射的基礎。


30年之後的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掀開了人類探索太空的歷史。


而在四年之後的1961年,太空人尤裡·加加林進入太空。


加加林和他留在月球上的腳印


在八年之後的1969年7月20日,美國的太空人完成了登月計劃,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說出了經典的一句,他的一小步是人類的一大步,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值得驕傲的時刻。


當然,我們所看到的這些宇航歷史上非常光輝的成就,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和蘇聯太空競爭的結果。但是,正是因為彼此的競爭,才促使了航天科技的發展。藉助於這些技術,人類開始探索太空,探索太陽系之內的其他星球。


火星是人類嚮往已久的星球,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人類就開始不斷地探測,終於在1964年水手四號成功飛越火星。


時至今日,人類已有40多個項目發射到火星周圍。


在今年,阿聯、中國和美國發射了三個不同的火星任務。


苟利軍在造就演講


而在2021年,人類將第一次在火星之上飛行。它的意義不亞於1903年萊特兄弟的飛行試驗。


我們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讓人類在未來實現所謂的星際旅行。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做兩點:


  • 找到合適的星球;


  • 擁有足夠快的飛船,將我們送往我們的目標。


那我們是不是已經找到了合適的星球呢?


1609年,義大利的科學家伽利略,將望遠鏡指向了天空,從而開啟了人類探索宇宙的新徵程。



隨著望遠鏡的越做越大,藉助於最先進的望遠鏡,我們了解到宇宙其實比我們的銀河系更為浩瀚。


在哈勃望遠鏡的觀測下,我們知道在整個宇宙中,存在著至少兩萬億顆星系,每一個星系至少包含了千億個恆星。


所以,在我們整個可見的宇宙中,竟然存在著差不多1000萬億億顆恆星。這個數目比我們整個地球上沙粒的數目還要多十萬倍以上。


現有的理論表明,幾乎每一顆恆星周圍都有可能存在一顆行星,我們怎麼找到這些恆星周圍的行星,是天文學家面臨的一個難題。


我們的地球在整個宇宙當中處於什麼樣的角色呢?


這幅照片是1990年旅行者一號在飛離了13年之後,距離地球60億公裡的地方拍下的。


本來這張照片的主角是地球,但是如果不仔細查看的話,我們很難找到地球的影子,地球藏在一縷光線中,就是一個小白點,如此的渺小。



60億公裡對於地球而言,好像非常的遙遠,但是60億公裡僅僅是太陽系大小的一半,所以從整個宇宙的角度而言,我們的地球是渺小如斯的。所以要想探測到非常渺小的行星,我們需要非常尖端的技術。


終於到了20世紀90年代的時候,天文學技術的發展相對成熟,我們開始探測到一些太陽系之外的行星。


1990年,我們首先在中子星周圍發現了兩顆行星。


在1995年的時候,我們在距離地球大約幾十光年的飛馬座中發現了一顆太陽周圍的行星,至此掀開了我們探測系外行星的序幕。


而到今日,我們已經發現了4000餘顆的系外行星。在這些系外行星當中,哪些是適合於人類居住的,天文學家根據對於地球的研究,就提出了一種生命宜居地的說法。


這些行星所在的地區,不能離中心的恆星太近,也不能離中心的恆星太遠,太近的話太熱,太遠的話太冷。


所以在這4000多顆行星當中,我們最終找出了12顆非常適合於生命居住的環星球,距離我們最近的,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比鄰星。


這個比鄰星,如果大家看過《流浪地球》,就知道它也是地球最終的流浪地。


3. 「蟲洞」或許是星際旅行中最有效的途徑


找到了理想星球之後,我們是不是有能力飛向這些星球?我們的飛船是不是具有足夠快的速度?


《流浪地球》試圖把地球加速到光速的5‰。5‰大約是每秒鐘飛行1500公裡。


這對於現在的航天技術來說,是非常難的,至少在現有的技術下,我們很難達到這樣的高速。


我們知道在電影中,即使是這樣快的速度,也需要2500年才能達到。這需要一百代人,而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任務。


但《星際穿越》展示了另外一種方式,那就是蟲洞。



蟲洞是指一種高維空間的通道,可以讓我們在短時間內快速地抵達上百億光年遠的地方。


所以這種蟲洞看起來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但畢竟這些都是科幻電影,在現實當中,我們具有什麼樣的技術呢?


50年前的阿波羅登月計劃,可以說是人類航天史上的高光時刻。當時載著兩名太空人登上月球的火箭是土星五號。


在所有的火箭當中,土星五號依舊是現役火箭當中是推力最大的火箭。


當然,下一代的美國的空間發射系統,以及SpaceX的大型火箭,或者說大型獵鷹火箭,它們的推力,要比之前的土星五號大一些,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這張對比圖看出,它們的推力其實並沒有特別大的變化。


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目前使用的火箭能量的來源都是化學能,它們的大小並沒有太大變化的情況之下,必然它的推力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火箭的推力沒有發生變質變化


所以除此之外,現在的航天人員在試圖研製一些新型的火箭發射的機制,比如離子發動機,核聚變的發動機,以及反物質的發動機,甚至於通過所謂的時空彎曲的方式,我們稱之為叫做曲率飛行。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新的技術能夠有突破,幫助我們實現快速抵達遙遠星球的目標。


只有火箭技術的新突破,才有人類進行星際旅行的希望。


在近100年的時間內,火箭技術的發展甚為緩慢,一些人就非常悲觀。劉慈欣就在一次演講中提到,沒有太空航行的人類未來是暗淡的,所以不會飛行的人類是沒有希望的。


人類必須要學會快速地飛行。


在過去的十多年當中,也讓我們看到一些欣喜的地方,航天事業展現出欣欣向榮的一面,除國家力量之外,還有更多的私人企業加入到航天事業中,比如SpaceX和亞馬遜的藍色起源等。有人就把現有的這個階段,稱之為航天2.0時代。


儘管我們的航天技術發展很慢,但是航天技術一旦開啟,靠著人類不斷的努力,我們必將實現太空航行的最終目標。


假如有一天,人類遭遇類似的經歷,在地球上經歷類似的災難,我們就可以依靠未來的火箭技術,把未來的人類送往遙遠的星球,實現像阿西莫夫在《基地》小說當中所說的那樣,建立一個橫跨銀河系或者說橫跨整個宇宙的新物種。


讓我們未來的人類,在星辰大海當中生存下去。


相關焦點

  • 沒有太空航行的未來是暗淡的,不會飛行的人類是沒有希望的
    恐龍滅絕,是因為沒有掌握這種技能?所以的話,人類的未來,是一個需要我們亟待思考的問題:人類為了自身的未來,必須要學會擺脫地球的引力,只有會飛的人類才會有未來這是因為目前使用的火箭能量的來源都是化學能,它們的大小並沒有太大變化的情況之下,必然它的推力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 第一位太空行走的太空人去世了-虎嗅網
    事實上不光是艙外服的設計,在這次的太空試驗中,蘇聯在各個環節的設計都極為激進,上升號的飛船和火箭沒有配備逃逸塔,這意味著兩名航天員如果在發射階段遇到任何問題,是沒有任何逃生方式的。今天看來,兩位英雄太空人能活著從太空回來都已經是萬幸。 在列昂諾夫返回飛船之後,遇到的問題始終沒能停止。
  • 暗淡藍點
    暗淡藍點是1990年2月14日,旅行者1號距地球64億公裡之外拍攝的地球。
  • 核動力飛船——打破魔咒,讓我們的太空航行不只限於地月系統
    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人們經常想像這樣一個未來:人類殖民火星後,以火星為跳板向太陽系中其他的星球發送飛船目前的太空衣雖然能做到防輻射的效果,但也沒有逃脫技術給它帶來束縛,它非常沉重,況且它能完全抵擋輻射嗎?目前的技術還無法完全抵擋γ射線的穿透。而幾個月甚至是幾年的太空旅行對人的威脅絕不限於輻射,太空中隕石這麼多,我們的檢測系統能檢測到它們並及時規避嗎?我們帶的燃料夠用嗎?問題還很多。
  • 人類達到光速,就可以在太空航行了嗎?科學家:沒那麼簡單
    速度與能量人類想要在太空自由航行,首先面臨的就有兩大難題但是如果我們能達到光速,僅僅是在太陽系以及太陽系附近的星系自由航行完全是沒有問題的。接下來是能量,在太空中航行的宇宙飛船必須攜帶充足的燃料,以保證它們在遠離地球以後還有足夠的能量返回地球。
  • 面對未來的星際航行,應該選擇人體冷凍還是人體冬眠?
    也就是說,包括貝德福德在內的「冷凍人」們,在現行科學認知下,都屬於「已經去世的人」,但人體冷凍機構認為,未來充滿無限可能,因此這些去世不久就被迅速冷凍的「人」,在未來也有可能,被先進的醫療科技「解凍復活」,並且治癒他們「生前」的絕症。這也是為什麼,儘管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科學界仍未能,成功解凍任何一個冷凍人,但「冷凍人」數量卻陸續增加的原因。
  • 美國要求俄開放北極航線 未來或也執行「航行自由」
    海外網4月13日電 美國海岸警衛隊司令保羅·楚孔夫特(Paul Zukunft)稱,目前美國暫時沒有必要在北極地區實行「航行自由」行動,但要求俄羅斯應開放北極航線,使其成為國際運輸通道。(俄羅斯衛星社)據今日俄羅斯報導,楚孔夫特對記者表示,在北極地區,美軍目前暫時沒有打算像在中國南海一樣執行「航行自由」行動。他說,「目前沒有在北極執行『航行自由』的壓力…我們看到這一區域正在除冰,美國的要求是,北極航線應該開放為國際水運走廊,即過境通行。」 他補充稱,目前美國在這一區域尚無具體行動計劃。
  • 暗淡造句和解釋_暗淡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暗淡(àn dàn)。近義詞有:昏暗,陰暗,暗淡,黯淡,黯澹,灰暗。反義詞有:明亮,燦爛,光明,光亮,皎潔,璀璨。不鮮豔;不明亮。[巴金《楊林同志》:「廊上長條桌上燭光暗淡,搖晃得厲害。」]比喻沒希望或前景不光明。
  • 宇宙那麼大,人類想要在太空中自由航行,還面臨4大難題
    1、能源想要在太空中長時間地航行,首先考慮的就是能源問題我們都知道,現在人類發射火箭到太空使用的通常是化學燃料。然而化學燃料的利用率相對較低,每次火箭發射消耗的燃料都十分龐大,更不要說留著燃料返航地球。沒有哪個宇宙飛船有足夠的空間裝得下如此數量的燃料供飛船飛行,也就形成了現在燃料少了不夠用,燃料多了飛不出去的局面。所以,尋找一種全新的,輕便的,轉化率高的能量來源成為了人類走向太空首先面臨的問題。
  • 前蘇聯太空人太空懷孕是真的嗎?未來人類該如完成太空繁育哪?
    例如前蘇聯五名女太空人在太空懷孕這個謠言,據說就是來自於蘇聯的秘密檔案,一般人都不能輕易查閱的,這就是立足點。1991年五名女太空人在太空執行任務,但當返回地球後全部都懷孕了,這件事聽起來匪夷所思,最終目的就是要直指外太空有外星人,通過特殊的辦法把它們基因傳遞給我們。據說五名中有四名回到地球後進行了流產處理,但是有一名把嬰兒生下來了。
  • 楊利偉回到地球後,為何沒有再上太空?太空比想像中還要兇險
    二戰結束後,蘇聯和美國一直關係緊張,雖然沒有爆發戰爭,但是兩個國家還是在其他領域一直在競爭,比如軍事力量,經濟發展,而就在二戰結束後不久,1957年蘇聯成功將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升入太空,這在當時無疑是一個壯舉!人類的飛天夢因為這顆衛星有了實際性的發展。而一直與蘇聯不對付的美國也不甘示弱,不久之後也完成了飛天。
  • 與未來對話 這場科技「導航」大會前沿科學家「帶」你上火星旅遊
    火星探測器的副總設計師賈陽在剛剛閉幕的「2020造就未來大會」上,極其幽默地以虛擬的背景展開了一場科幻般的幻想。,以「導航」為主題,意在用科技為未來尋找到一條正確的方向, 正確識別並規避潛藏的旋渦和湍流。
  • 揭「100年星艦」宇宙航行計劃:造5萬噸飛船
    美國前總統比爾·柯林頓近日對「百年星艦」計劃進行支持,在未來一百年內將把人類送往另一顆恆星世界。在下周,研究人員將開會討論這個項目,接下來將是一個艱巨的任務。該任務是人類嘗試設計一艘能進行恆星級航行能力的大型宇宙飛船,其重量達到了5萬噸,採用核聚變動力推進,可達到光速12%的巡航速度。
  • 人類能否在宇宙中航行?
    那麼我們可以設想一下人類能否在宇宙中自由的航行呢?我覺得目前來說肯定是不可以的,因為現在的科技發展還沒那麼成熟,真正到了那個程度的話,相信人類已經是高度文明了,而這樣的時期不知道要等多久,所以我們現在還不知道人類能否在宇宙中自由航行。
  • 太空人星際航行有新鮮菜吃了!空間站種出大蘿蔔,太空農場不是夢
    植物的生長離不開土地,但無土栽培技術其實早就出現了,只要能滿足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水分、陽光、溫度、氣壓等條件,就是在太空中,植物也能生長。這不,據美媒報導,國際空間站上已經收穫了人類在太空中種植的第一批蘿蔔
  • 造就未來大會聚焦「火星之路」與「新引擎」探索前沿科技
    中新網上海新聞9月20日電(李佳佳)以「導航」為主題的「2020造就未來大會」19日在上海舉行。大會意在用科技為未來尋找到一條正確的方向,正確識別並規避潛藏的旋渦和湍流。大會特別設定了「火星之路」與「新引擎」兩大板塊,邀請來自國內一線的前沿科學家與創業探索者一同分享。
  • 除了韋伯望遠鏡,未來4大巨型太空望遠鏡
    博科園:科學科普-天文航天類隨著最近發射的系外行星勘測衛星(TESS)於2018年4月18日(周三)發射,許多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下一代太空望遠鏡上,這些望遠鏡將在未來幾年內進入太空。大型紫外線/光學/紅外測量師(LUVOIR)太空望遠鏡,圖片:NASA/GSFC正如NASA宇宙起源計劃首席科學家蘇珊·內夫在最近NASA新聞發布會上解釋的那樣:這是天體物理學的遊戲時間,我們想要建立所有這些概念,但是我們沒有預算同時做這四件事。這些十年研究的重點是給天體物理學界成員最好的信息,因為他們決定先做什麼科學。
  • 一次以太陽能為動力的宇宙航行
    那麼,克卜勒想像人類在星空中航行或許可以說是自然而然的了。1977年,我坐在康奈爾大學卡爾·薩根的天文課堂上時,宇宙航行在我看來顯然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薩根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他想像一艘航天飛船在重力和軌道力學的約束下運行,從星球間滑過的景象。它將在廣袤的宇宙中航行,以無盡星空中的星光為動力,一往無前。
  • 太空通訊仍處於撥號時代,科學家:未來雷射才是解決之道
    隨著人類科技的快速發展,太空探索步伐也在加快。想在太空中安全探索,通訊是第一位的,只有通訊才能及時了解宇宙深處的信息,探測器的數據也要經過通訊發送回地球。人類急需要升級我們目前的太空通訊網絡。科學家說:雷射通訊系統才是未來發展方向。雖然目前而言無線電天線仍然是太空通信的支柱,但目前未來發展方向是雷射通訊系統。該系統能夠編碼數據在一束可見光(與無線電波截然相反),之後在太空飛船和地球之間進行傳輸。聚焦雷射操作的波長範圍比無線電波短1萬倍,意味著雷射每秒能載波更多信息。
  • 人類只要具備4個條件,將會實現星際航行,為何專家如此自信?
    星際航行不再是夢?只要滿足4個條件,地球可能無法困住人類!目前,有不少國家的太空人已經去過太空,只不過這個計劃本身還有很多潛在風險。曾經就有太空人在外太空遇難的情況。在科技水平提高之後,科研人員也為此想盡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