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動力飛船——打破魔咒,讓我們的太空航行不只限於地月系統

2020-10-09 嶽悅於世

隨著中國的「天問一號」的發射,中國探測火星的大幕正式拉開。其實在我們之前,美歐俄羅斯等過就已經對火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

人們經常想像這樣一個未來:人類殖民火星後,以火星為跳板向太陽系中其他的星球發送飛船,當整個太陽系都成為我們的居住地後,我們再向系外行星進發。徵途不止,將人類文明的種子向全宇宙播散。

理想很美好,但回到我們不願面對的現實,目前我們能向太空發送的好像很有限,往近了說是衛星載人飛船或登月火箭,往遠了說只有探測器。為什麼?因為我們不夠快。以目前的技術我們飛到月球需要三天,這沒什麼,可以實現載人任務。但飛到火星卻需要6到8個月,飛到冥王星需要12年,飛的還只是個探測器。

如果換做是人會怎麼樣?目前的太空衣雖然能做到防輻射的效果,但也沒有逃脫技術給它帶來束縛,它非常沉重,況且它能完全抵擋輻射嗎?目前的技術還無法完全抵擋γ射線的穿透。而幾個月甚至是幾年的太空旅行對人的威脅絕不限於輻射,太空中隕石這麼多,我們的檢測系統能檢測到它們並及時規避嗎?我們帶的燃料夠用嗎?問題還很多。

太空旅行的第一步是用火箭將飛船發射進入軌道。一旦飛船到達太空,就要考慮對抗地心引力到達更高的軌道,所以我們需要更高的加速度。那我們如何獲得更高的加速度?這就要看飛船的推進系統是否給力,飛船推力受能量密度影響,如果能利用更小質量的燃料產生更大的推力(這代表著能量密度大),那我們的航行才能獲得持續的加速。

我們用的推進系統是什麼?化學燃料推進系統,偶爾用到太陽能的電推進。那我們的燃料能量密度如何?化學燃料推進方式能達到所需的推力但所需的燃料質量過大,還達不到飛向火星等地的標準。而太陽能雖然能量轉化率高,但產生的推力不夠(我們離太陽還太遠,能用到太陽能不多)。

核動力飛船

所以遠距離的太空航行是不適合用化學燃料推進的,那我們就只能被困在地月這個小圈子中了嗎?並不是,我們還有核動力飛船。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它的能量密度大,核反應堆中使用的是鈾燃料,產生的能量密度比典型的化學火箭推進劑肼要高400萬倍。在太空中輕裝上陣是很重要的,同樣的推力,飛船質量小的一方就能獲得更高的加速度。所以與攜帶成千上萬升的化學燃料相比,將少量核燃料送入太空它不香嗎?

目前我們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已經為太空旅行設計出兩套主流的核動力系統。

一種叫做核熱推進,使用的是小型核裂變反應堆,用氫氣作為工質冷卻劑,氫氣流經反應堆後被加熱,高溫氣流再經收縮擴張噴管獲得高速被噴出,為飛船提供推力。經過NASA工程師的對比,發現這種推進系統能讓去往火星飛船的任務時長減半(相比於之前火星探測器的任務時長)。

第二種叫做核電推進,工作原理是利用大功率核裂變反應堆發電,將核能轉換為電能,為霍爾推進器(利用電能產生電場對離子進行加速從而獲得推力)這樣的電推進器提供動力。核電推進將具有非常高的質量效率,大約是核熱推進系統的3倍。

那為什麼不用呢?因為目前很多技術問題還沒有解決。

再回到現狀

目前人類發射的飛船都是以化學燃料作為推動力的,發射成本高續航力不足,像極了手機行業最初的大哥大。問題是每次為了節省燃料還要利用引力加速,這就加大了飛船的束縛,要在哪個時間經過哪裡,要在哪裡加速哪裡減速都是要經過精密計算的。漏算一處全盤皆輸,輕則飛船返航任務失敗,重則機毀人亡人類幾年再不敢發射飛船。

要說太空飛船的黃金時代那就是上世界從60年代開始的太空競賽時期,當時的人們就有發展核動力飛船的想法。後來出了很多事,有說大國財政赤字玩不動了,有說核動力安全問題的,主要這東西確實是太燒錢還得不到短期的收益。總之,大家的腳步都慢了下來。確實,地上的事情解決的差不多了再去想天上的事才叫穩妥。

不過最近各國似乎對這個項目又有了興趣,川普就在2019年8月發布的總統備忘錄中批准,在保證核動力發射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跳過各個機構的審批程序。隨後,NASA在2019年的財政預算中還獲得了1億美元,用於發展核熱推進系統。

希望核動力飛船這條沉睡60多年的巨龍能一飛沖天。

相關焦點

  • 勞斯萊斯與英國航天局合作開發核動力發動機 可使太空飛船三個月...
    據英國《每日郵報》12日報導,英國航天局與勞斯萊斯公司近日宣布,雙方將合作開發核動力太空飛船發動機。如果成功的話,一艘核太空飛船可以在三至四個月內抵達火星,大約是當前使用化學發動機所花費時間的一半。縮短一半時間英國航天局與航空器發動機製造商勞斯萊斯公司的此次合作將共同探索把核能作為未來遠徵太空的能源。如果成功的話,一艘核太空飛船可以將前往火星的時間縮短至三到四個月,大約是當前使用化學發動機所花費時間的一半。NASA曾將核動力驅動描述為「一項改變深空探索遊戲規則的技術」。
  • NASA研發核動力太空飛船,最快3個月到火星
    IT之家8月24日消息 美國太空總署(NASA)署長Jim Bridenstine近日表示,美國將研發下一代核熱推進技術(核熱推進),估計旅程時間可縮短一半,而採用這一動力系統的太空飛船最快可以在3-4個月時間內抵達火星。
  • 如何在太空中飛到更遠?科學家:造核動力飛船
    而幾個月甚至是幾年的太空旅行對人的威脅絕不限於輻射,太空中隕石這麼多,我們的檢測系統能檢測到它們並及時規避嗎?我們帶的燃料夠用嗎?問題還很多。太空旅行的第一步是用火箭將飛船發射進入軌道。一旦飛船到達太空,就要考慮對抗地心引力到達更高的軌道,所以我們需要更高的加速度。那我們如何獲得更高的加速度?
  • 去火星只需3個月!美國研製新型核動力系統,能產生超強爆發力
    人類航天在不斷地向前發展,在宇宙中飛行的距離越來越遠,但是近些年來科學界出現了一些聲音,這些聲音認為人類在宇宙中的飛行距離有限,始終飛不出太陽系。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人類所發射的探測器確實還沒有能飛出太陽系的案例,人類自身也只到過月球,難道這真的成為了人類的「航天魔咒」?
  • 人類上火星就靠它了,NASA研發核動力太空飛船
    目前的宇宙探索中,我們面臨最大的困難就是探索花費的周期,如果想加快宇宙探索的進度,就必須研發新的推動裝置,美國太空總署(NASA)署長Jim Bridenstine表示NASA最近正研發一款新型核動力推進器,旅程時間可縮短一半,最快可以在3-4個月時間內抵達火星。
  • NASA 核動力火箭2035年奔赴火星!我們離太空「核時代」還有多遠?
    相比於化學火箭,核動力火箭每單位質量的推進劑可產生兩倍推力,因此飛船將會大大提速,航行時間也更長。不管是土衛六還是冥王星,當到達目的地後,核反應堆的角色將會從推進系統轉便為動力源,保證太空飛行器在長達數年的時間內發回高質量數據。上述這一過程,有個官方的名稱:「核熱推進」(Nuclear Thermal Propulsion)。
  • NASA 核動力火箭 2035 年奔赴火星!我們離太空「核時代」還有多遠?
    來源:遠讀重洋轉載| 矽谷洞察文章已授權轉載北京時間 2020 年 7 月 30 日 19 時 50 分,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 41 號發射場,搭載著「毅力號」火星車的宇宙神 5 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如果想要儘快奔赴火星,核動力推進系統可以派上用場。」
  • 俄計劃使用核動力載人飛船探訪比火星更遠目標
    原標題:俄計劃使用核動力載人飛船探訪比火星更遠目標   據英國《每日郵報》11月14日報導,俄羅斯凱爾迪什研究中心日前宣布了一項大膽的計劃,將在未來使用核動力載人飛船進行星際探索,探索範圍延伸至火星之外的天體目標。   這一科研中心目前正在建造可以在7個月內抵達火星的動力火箭。
  • 彎曲時空、引力彈弓……我們如何實現宇宙航行?
    在神舟十一號太空飛船即將發射之際,就讓我們以科幻作品為引,從現實中的物理出發,來看看那些奇妙的宇宙航行方法吧!傳統火箭引擎——化學引擎為了能夠前進,我們必須向著運動的相反方向擲出一定的質量,這些投擲出去的東西叫做「工質」。工質推進是目前幫助我們擺脫重力束縛、邁出離開地球母親懷抱第一步的不可缺少方式。
  • 中國完成核動力載人快速火星飛船方案研究 採用大功率核電推進
    據中國航天網12月23日消息,日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502所和總體部合作,在科技部「863」課題「核動力太空飛行器總體技術和安全研究」的支持下,順利完成了「空間大功率核電推進方案」研究工作,這是我國在新型推進技術領域取得的又一重要研究成果。空間大功率核電推進系統是未來大型深空探測的優選方案,更是未來推進技術發展的戰略制高點。
  • 核動力推進火箭或成為未來火箭演化的「下一站」
    然而過去的四十年的航天發展裡,美國也僅有8次發射活動是與核相關,也從側面證明了核在未來的火箭發射動力領域有著不可估量的潛力和意義,也說明了核動力因素在過去NASA對飛船燃料探索過程中對核燃料的不重視。然而這種情況卻在去年得到了明顯的改善,美國規範了核航天飛行的相關法規旨在鼓勵增加核動力燃料作為火箭主驅動力的比重。
  • NASA將建造核動力宇宙飛船,在地球最近的星系中尋找外星人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計劃建造一艘核動力宇宙飛船,以便在附近的一個星系中發現外星人。科學家們估計,他們的新超級飛船將航行25萬億英裡(4.37光年),到達阿爾法半人馬星系中離我們最近的恆星,在那裡我們最有可能發現生命。
  • 核動力飛船有多強大?它將再次被科學家重啟
    文章的開頭,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核動力飛船。核動力飛船,是一種科學家們正在研製中,並且未來希望成為主流的動力飛船。我們知道,目前人類發射的飛船都是以化學燃料作為推動力,不僅成本很高,且持續力很低。
  • 不打算回地球了嗎?科學家重啟「很黃很暴力」的「核動力飛船」!
    巨大爭議的「核動力」飛船距離現代航天已經有半個多世紀了,這個誕生於冷戰時期的瘋狂想法,美蘇兩國將它們從圖紙上變成了天空中飛行的「恐怖核動力飛機」和「屁股後面丟核彈的核動力飛船」,除了人類再也不想回到地球的逃亡,估計沒有民眾會支持這種將可能在大氣層中永久留下放射性汙染的動力方式!
  • 火箭想要飛得更快,可能還得靠核動力推進
    太空旅行的第一步涉及的就是用火箭將飛船發射進入軌道,人們在想到火箭發射時會在腦海中刻畫出大型燃燒燃料的發動機,也就是發射火箭,由於地球重力的限制作用,在可預見的未來發射火箭都不太可能消失。一旦飛船到達太空,事情就會變得有趣起來。為了逃脫地球的引力前往深空中的目的地,飛船需要額外的加速度,這個時候核系統就能發揮作用了。
  • NASA下注太空工程的未來:又見核動力火箭
    重要的是,核發動機只用於星際旅行,而不在地球大氣層中使用。化學火箭將飛船發射到低地球軌道之外。只有在那時,核推進系統才會啟動。當前面臨的挑戰是如何讓這些核發動機既安全又輕便。新的燃料和反應堆設計似乎可以勝任這項任務,因為美國宇航局(NASA)現在正與工業夥伴合作,為未來可能的核動力載人太空任務而努力。
  • 我們為什麼還不能星際航行
    ,我們必須在飛船內構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但這就是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生態系統太複雜了上到人類自身下到一個肉眼不可見的微生物,哪怕是一丁點疏忽,都足以在這數百年時間的漫長積累中讓整個生態平衡毀於一旦,在1991年在一位土豪的資助下,美國人民雄心勃勃地建設了一座巨大的封閉空間,稱為「生物圈二號」,其中的物質和能量可以完全不與外界交換,並且由多名科學家精心設計了一系列機制來維持其中的生態平衡,結果這個宏偉的人造生態系統僅僅維持了兩年時間便宣告失敗
  • NASA:2035年,將核動力火箭送往火星
    日消息,雖然核反應堆在地球危機四伏,但在太空的它們可是潛力「寶藏」。近期,NASA和多家公司進行溝通,擬開發由核裂變及核聚變作為動力的星際飛船,目標是在2035年前,核動力驅動的飛船可以奔赴火星。一、核動力潛力無限,燃料瓶頸尚待攻破核火箭發動機的想法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四十年代,在通常的設想中,化學火箭會先將飛船發射出低地球軌道之外,然後核動力火箭會「接棒」,作為推動力送飛船在星際中穿梭。
  • 移居太空,設想還是幻想
    由於長時間的宇宙航行意味著航天員要承受更多宇宙射線的輻射,伴隨心理和生理上的問題,因此要實現太空移民最根本的方法就需要儘量縮短宇宙  航行的時間,即研製出全新的推進系統。為此,科學家已提出採用核動力火箭或可變比衝磁等離子體火箭等代替常規火箭發射飛船。
  • 俄羅斯星際飛行計劃之《核動力太空拖船》
    2018年10月,對核動力發動機裝置的冷卻系統進行了地面測試;同年12月,凱爾迪什(Keldysh)研究中心的科學主任Anatoly Koroteev宣布了在露天場所進行測試的準備工作。2019年8月,Roscosmos稱其已經開發了設計文檔並測試了TEM模型的組件。2020年9月3日,俄羅斯軍火庫設計局(KB Arsenal)開始組裝核動力拖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