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研究確認:新冠肺炎輕症患者也有傳染性
德國研究人員發表在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上的論文顯示,新冠肺炎輕症患者在感染初期,上呼吸道有大量病毒複製和脫落,具有傳染性。這項研究由德國柏林沙裡泰大學醫院、聯邦國防軍微生物研究所和慕尼黑施瓦貝醫院共同完成。研究人員對9名成年輕症患者在治療期間進行病毒學分析,從患者咽喉、肺部採樣,並檢測了痰液、血液、尿液和糞便。研究發現,患者出現輕症的第一周,新冠病毒在其上呼吸道組織大量複製並脫落。在出現症狀第8天後,患者的喉部、肺部還能分離出具備感染能力的病毒樣本。
中國科學家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可傳貓、不傳狗
在一項發表於預印本網站BioRxiv的研究中,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和國家動物疾病防控中心的研究團隊首次對新冠病毒感染寵物等動物的情況進行了分析。研究人員分別讓貓、狗、雞、鴨、豬和雪貂接種高濃度的新冠病毒,隨後發現,新冠病毒能夠傳染給貓和雪貂,但在其他4種動物體內複製能力微弱。研究人員也指出,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在真實條件下,新冠病毒可以在人與寵物之間傳染,因此寵物主人目前無需感到擔心。
《美國呼吸與危重症》:俯臥位通氣可改善新冠肺炎ARDS
近日,《美國呼吸與危重症》雜誌在線發表了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在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線的經驗和數據。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邱海波教授在既往治療ARDS經驗的基礎上,發現俯臥位通氣是改善新冠肺炎ARDS的重要措施。俯臥位通氣通過重力的作用改變患者背側重力依賴區肺泡復張,從而改善患者肺通氣的均一性。既往的臨床研究發現,俯臥位通氣能夠改善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患者的臨床預後。
世衛組織: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未來幾天將達100萬例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4月1日表示,新冠肺炎大流行過去幾周來導致全球新增確診病例呈指數級增長,未來幾天全球確診病例將達100萬例,死亡病例將超過5萬例。雖然非洲和中、南美洲地區的確診病例相對較少,但世衛組織認為疫情可能會對這些地區造成嚴重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影響。他同時呼籲各國政府實施社會福利措施,確保弱勢群體在這場危機中獲得糧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廣譜抗冠狀病毒多肽有望防控疫情 相關成果發表於《細胞研究》
復旦大學教授陸路、姜世勃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朱贇及武漢病毒所研究員石正麗合作,發現新冠病毒與SARS病毒相比具有超強的膜融合能力,多肽類廣譜冠狀病毒融合抑制劑EK1C4有望能開發成藥,用於預防和治療當前正在流行的新冠肺炎和將來新發與再現的類SARS冠狀病毒感染。相關成果於3月30日發表於《細胞研究》。
德國發現病毒檢測新方法:效率高,日均檢測可達20萬人次
近日,德國紅十字會獻血部和法蘭克福大學醫院醫學病毒學研究所的一個聯合研究小組開發出了一種方法,大幅提高了檢測新冠病毒的效率,且不影響診斷質量。新方法中,專家們將多個採樣同時置入一種特殊溶液,運用俗稱的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PCR)檢測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採樣中所含的新冠病毒基因可直接得到確認。一旦檢測結果呈陰性,則人們可以相信,其中所有的採樣均無新冠病毒。這項發明已在美國和歐洲申請專利。
《科學》:中國的幹預措施使國內新冠肺炎感染病例數減少96%
最近,在一項發表於《科學》的研究中,中國、美國和英國的聯合團隊定量分析了截至2月19日,中國國內實施的旅行限制和傳播控制措施對疫情帶來的影響。研究發現,武漢的出行禁令將COVID-19在其他城市的暴發時間平均推遲了2.91天,讓國內超過130個城市受益。模型分析指出,如果沒有武漢出行禁令或國家應急響應,到2月19日,武漢以外地區確診的COVID-19病例將達到74.4萬例(±15.6萬);這兩項幹預措施推遲了疫情增長,使得國內的總新冠肺炎感染病例數減少96%,對疫情遏制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JCEM》:服用固醇類藥物患者具有更高的新冠感染風險
日前,根據最新的一項研究,日常服用針對哮喘、過敏和關節炎等病症的類固醇激素(糖皮質激素)的患者群體可能無法產生正常的免疫反應。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一旦感染COVID-19的病毒,則會處於更高的重症風險。相關結果發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雜誌上。
美國CDC報告:基礎病和菸民或增加新冠肺炎重症風險
4月1日,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發表報告指出,新冠肺炎是一種新的疾病,關於導致該疾病嚴重的風險因素非常有限,根據目前已知信息和臨床專業知識,老年人和任何年齡段有嚴重基礎病的人,如糖尿病、慢性肺病、心臟病或吸菸的人,患上嚴重併發症的風險可能會增加。
FDA推出新冠病毒療法「加速計劃」 將有效新療法帶給廣大患者
日前,美國FDA宣布,為COVID-19潛在療法制定了一項加速批准計劃(CTAP)。該計劃將利用一切可用的資源,儘可能快速地把新療法帶給廣大患者,並同時評估其有效性。此外,FDA還將繼續支持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以便獲得有關藥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新證據。FDA表示,根據該機構的評估,目前有10種療法正處於臨床驗證階段,另有15種療法處於籌備臨床試驗的階段。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因疫情推遲至明年舉行
英國政府網站4月1日晚發布公告說,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原定於11月在英國格拉斯哥市舉行的本年度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將推遲至明年舉行。公告稱,鑑於疫情影響,目前要舉辦一屆雄心勃勃、各方參與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已不可能,因此《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主席團與相關各方商議後,共同做出這一決定。大會舉行的具體時間,將由各方另行商定。
施一公團隊深入解析核孔複合體結構 兩篇論文已發上bioRxiv
近日,西湖大學施一公團隊及合作者在bioRxiv接連發布兩篇預印本,解析了來自非洲爪蟾核孔複合體的胞質環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以及環繞其的腔環結構。3月29日發布的論文中,研究人員利用冷凍電鏡斷層成像技術(cryo-ET),分析了來自非洲爪蟾卵母細胞的NPC腔環的結構。在另一篇論文中,施一公等人則解析了非洲爪蟾NPC胞質環的結構。
《STM》:治療惡性前列腺癌的腫瘤免疫療法涉及特殊免疫激活標誌
日前,發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的研究結果表明,某些mCRPC患者可能會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中獲益,並為如何識別上述亞群患者提供了特異性的生物標誌物。主要作者Sharma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抗CTLA-4免疫檢查點治療值得進行更多的研究,以制定可能改善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生存的治療策略。
《PNAS》:大腦痛覺信號的新機制被發現 有望研發止痛藥
近日,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神經肽中的一種叫做「dynorphin」的分子如何與大腦區域發送疼痛信號的受體結合的機制。這項新研究發表在《PNAS》雜誌上,研究了Stephan Ples與酸感離子通道(ASIC)受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他們使用電生理,遺傳編碼的交聯劑和CRISPR等技術對肽和受體分別進行了修飾。通過上述方法使研究人員可以捕獲分子與受體間的相互作用並對其進行定位。
《JES》:椰子油有助於降低肥胖女性的代謝疾病
近日,一項研究表明,即使每天食用少量椰子油的肥胖女性,其代謝症候群的特徵會有所減少。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的《Journal of the Endocrine Society》雜誌上。該研究的首席研究員Annie Newell-Fugate, D.V.M博士建議,商店裡售賣很多椰子油,它們可以代替少量其他飽和脂肪。
《自然》研究發現:9000萬年前的南極是一片雨林
發表於《自然》的一項研究發現,約1.15-0.8億年前的白堊紀中期,氣溫比我們此前預期的還要高。研究者在檢查南極洲西部鑽探的海洋沉積物巖芯時,發現其中一段保存了大量的植物根系、花粉和孢子。通過其種類及豐富程度,研究者推測在9000萬年前,南極地區被茂密的溫帶雨林覆蓋,沒有冰蓋存在,並且大氣CO2濃度遠超預期。據估計,當時南極地區的年平均氣溫約為12℃,夏天平均氣溫達19℃。
哈勃望遠鏡發現關鍵觀測證據 有望填補黑洞演化「缺失環節」
中等質量黑洞是指100-10萬倍太陽質量的黑洞,介於恆星級黑洞與超大質量黑洞之間,是黑洞演化中的缺失環節。一項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的研究藉助XMM牛頓望遠鏡和哈勃空間望遠鏡,發現了中等質量黑洞存在的最有力證據。他們發現一個X射線源位於遙遠星系邊緣的稠密星團中,這正是中等質量黑洞最有可能存在的場所。進一步分析也發現,該天體質量約為太陽的5萬倍。
《自然》:與現代人類關係密切的「先驅人」被發現
先驅人(Homo antecessor)是早更新世(約250萬-77萬年前)的古人類物種,由於其面部具有一些類似現代人類的特徵,有人認為它可能是尼安德特人和現代人類的最後共同祖先。一項發表於《自然》的研究通過牙釉質分析找到了線索。研究人員從先驅人的臼齒牙釉質中獲得了蛋白質,並通過對古蛋白序列的系統發育分析,確定先驅人是中晚更新世古人類(如現代人類)的一個關係緊密的姐妹譜系。該研究展示了先驅人與智人、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最後的共同祖先關係緊密。
王沿東研究團隊:研發出「彈」然自若的智能新金屬
日前,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王沿東研究團隊製備出一種寬溫域下具有零滯後超高彈性應變的NiCoFeGa單晶纖維。新研發出的超臨界彈性材料的服役溫域可從-273℃到150℃,而且性能對溫度變化不敏感,這將滿足探月以及其他外太空探測對彈性元件的苛刻要求。這一研究進展3月16日發表於《自然·材料》上。
新發明給筷子「戴口罩」 上海交大團隊發明「金鐘叉」
上海交通大學一支由學生組成的研發團隊發明了「金鐘叉」,為避免餐桌疾病傳播和感染提供了一個物美價廉的解決方案,整個用餐過程可在筷子不離手的情況下實現公筷、私筷狀態切換。更值一提的是,該方案將很快從實驗室走向市場。「金鐘叉」的主要發明人由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醫學院等專業學生組成,項目負責人陳心佩稱,牽頭該項目的初衷是希望解決幽門螺桿菌患者反覆治療、反覆感染的問題。
害蟲抗性機制研究獲進展:Bt蛋白「雙殺」進攻通道被發現
4月1日,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病理學》發表了Bt殺蟲蛋白對棉鈴蟲的一種新型「雙通道」殺蟲機制,這一機制由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吳益東團隊發現。該團隊最新研究發現,棉鈴蟲ABC轉運蛋白ABCC2和ABCC3均為Bt受體,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分別敲除這兩個基因,不能獲得Bt抗性。但同時敲除這兩個基因後獲得了超過1.5萬倍的極高水平抗性。「這意味著,同時敲除這兩個基因會使Bt毒素對棉鈴蟲的進攻完全失效。」
大豆馴化研究獲進展:發現兩個控制開花時間的關鍵位點
中國科學院大豆分子設計育種重點實驗室孔凡江、劉寶輝團隊,多年來對大豆開花進行了長期系統和深入的研究,近日在大豆馴化方面取得新進展,首次在基因水平證明了「農作物馴化症候群」的發生。在此過程中,團隊利用大數據基因組學分析、生物信息學和經典正向遺傳學相結合的方法,發掘了兩個控制開花時間的關鍵位點Tof11和Tof12。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遺傳學》上。
腦子更清醒!科學家發現細胞自噬相關蛋白參與腦細胞分子運輸
近日,在一項研究中,來自科隆大學CECAD衰老研究中心的Natalia Kononenko實驗室的科學家們發現,自噬實際上還具有新的重要功能:參與細胞自噬的蛋白質同時參與了細胞內蛋白轉運速度的調節。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的《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科學家發現自噬的新功能表明,對患者自噬活性的治療性調節不僅可以促進腦部廢物清除,還可以通過改變細胞內轉運系統的效率來改變認知能力。
科學家發現印度大陸俯衝板片「撕裂」:深度差異30km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巖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殼幔結構探測學科組利用在青藏高原中部布設的兩個寬頻帶流動臺陣記錄的天然遠震事件的波形記錄,提取了S波接收函數,並通過大量接收函數的共轉換點疊加成像獲得了高原中部巖石圈底界面的起伏形態。結果顯示,在亞東-谷露裂谷下方,印度俯衝板片底界面都發生了明顯的東西向錯斷,兩側板片深度相差70km;在裂谷的兩側,青藏高原巖石圈底界面在東西向也存在30km的深度差異。研究成果發表於《地球與行星科學快報》。
固液界面力學研究獲新發現:液滴接觸線處受力平衡被驗證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科學學院、中科院材料力學行為和設計重點實驗室團隊研究了固液界面毛細力的微觀起源,揭示了液滴接觸線處受力平衡的作用機理,並從力學角度給出了楊氏方程的合理解釋。該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研究結果還表明:在小接觸角的情況下,固液和液氣界面在接觸線處存在重疊,固體表面的液體有序層狀結構對毛細力具有重要影響。
地球變「安靜」了!新冠疫情使地震噪音下降有利於探測
新冠病毒的流行給世界各地的生活和經濟帶來了混亂,但研究地球運動的研究人員報告說,由於交通網絡和其他人類活動被關閉,地震噪音(地球地殼振動的嗡嗡聲)有所下降。他們說,這將使探測器能夠發現較小的地震,並加強對火山活動和其他地震事件的監測。如果未來幾個月繼續「禁閉」,世界各地的城市探測器在探測餘震位置方面可能會比以往做得更好。
塔裡木盆地油氣勘探再獲高產油井:日產原油150噸
3月30日,中國石化西北油田部署在塔裡木盆地的重點探井——順北52A井獲得油氣突破,日產原油150噸、天然氣5.9萬立方米,展現了良好的勘探前景,是西北油田復工復產後首口取得重要油氣突破的探井。該井通過優化井身結構、優選鑽井液、運用多項科研技術成果等舉措,歷時260多天鑽井,順利達到設計井深8137米。
清華大學成立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
4月2日,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正式宣告成立。世界衛生組織原總幹事陳馮富珍出任該學院首任院長。新創立的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將按照綜合、國際、高端的原則,創建多學科教師合作創新、學生跨院系培養的新模式和交叉協作的新文化。學院將設立預防醫學、大健康、健康大數據、公共健康政策與管理等四個學科方向,以高層次研究生培養為主,兼顧學術型與專業型人才的培養。未來5至10年內,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將力爭建設成為獨具特色的高層次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基地。
中科院納米能源所年內遷入懷柔科學城
科院納米能源所將於今年內整建制遷入懷柔科學城並投入試運行。該所將成為懷柔科學城正式建設以來首個整建制遷入的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簡稱中科院納米能源所)項目位於懷柔科學城中心區南部,總建設用地規模約4.47公頃,涉及科研辦公、成果解化、宿舍、食堂等6棟建築。中科院納米能源所是中科院和北京市共建的新型科研單元,於2012年2月開始籌建。
中核集團與清華大學深化校企合作 促進科研成果產業化
清華大學將與中核集團進一步加強溝通,雙方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整合資源,共同探索校企合作新領域、新模式,在核環保、核技術應用等方面推動開拓創新,引領核能研發新風向,爭取實現科技重大突破。
教育部:盡最大努力維護海外留學人員的健康安全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天舉行新聞發布會,教育部副部長田學軍說,加強對海外留學人員的關心關愛,是海外中國公民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田學軍介紹,教育部所採取的措施概括起來就是六個「強化」:一是強化防疫指導。二是強化物資保障。三是強化患者救治。四是強化心理支持。五是強化困難幫扶。六是強化領事保護。
美院校考或在7月中旬舉行 部分專業參考聯考成績
4月初,美術類高校終於陸續開始公布藝考方案,從中央美院等已經公布的院校方案大約可以明確,美術理論類專業將直接按高考成績錄取,造型藝術、中國畫、設計等專業將以聯考成績作為初審,初審合格後參加高考後的校考,書法專業多單獨列出在高考結束後進行校考。而校考也將高考結束後2周內,也就是7月中旬舉行。
湖南省國資委:新增崗位一半招收應屆大學畢業生
湖南省國資委日前下發《關於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推動省屬監管企業積極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擴大高校畢業生錄用規模,新增崗位一半以上招收應屆大學畢業生。各企業對已錄用的高校畢業生但未籤約者,可網籤的應網籤,不能網籤的採取延期籤約。對已籤約因受疫情影響不能按時報到的畢業生可採取延期報到方式,等疫情結束,再確定入職時間。
第一人!非華裔科學家首獲廣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3月25日,廣東省科技創新大會正式召開,並頒發了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其中,《尿液誘導多能幹細胞技術及體細胞重編程機制》研究成果獲得自然科學一等獎,該研究成果第一完成人為研究員米格爾·埃斯特班(Miguel Esteban),來自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作為第一位獲得廣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的非華裔科學家,米格爾·埃斯特班來自西班牙,曾在英國帝國理工大學從事科研工作。
64歲南非頂尖愛滋病專家因新冠去世 或在英國參會時感染
3月31日,64歲南非頂尖愛滋病防治專家吉塔·蘭吉死於新冠肺炎併發症。此前,她剛從英國結束學術工作返回南非。返程前已出現感染症狀。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負責人Winnie Byanyima表示,在世界最需要她的時候,蘭吉教授的去世是一個巨大的損失。蘭吉曾擔任LSHTM、華盛頓大學和開普敦大學的名譽教授。兩年前,蘭吉獲得了歐洲發展臨床試驗夥伴關係頒發的傑出女科學家獎。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