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7·19」洪災中,平山縣古月鎮是受災最嚴重的鄉鎮之一。當時的古月隨處可見衝毀的房屋、破損斷裂的道路橋梁,電力、機井等損毀嚴重。讓人意外的是,僅僅四個月後,當我們再訪古月,所到之處,見到的是嶄新的教室、寬暢的街道。
受災村民剛剛入住新房。
古月小學新圍牆建好,新澆築的攔河壩更結實。
修復重建中的古月小學。
在今年「7·19」洪災中,平山縣古月鎮是受災最嚴重的鄉鎮之一。當時的古月隨處可見衝毀的房屋、破損斷裂的道路橋梁,電力、機井等損毀嚴重。讓人意外的是,僅僅四個月後,當我們再訪古月,所到之處,見到的是嶄新的教室、寬暢的街道。
燕趙晚報記者 苗靜 南開宇 圖/燕趙晚報首席記者 李青
回顧
20個村靠雨水生活 10多個村成孤島
7月19日至20日,平山縣遭遇特大暴雨,全縣23個鄉鎮平均降雨量達290.6毫米,其中古月鎮楊家灣村降雨量高達721.6毫米。受災三天後,記者到達古月鎮時,43個村中仍有30多個村電力未接通,停電超過85小時。有20個村飲水受到嚴重影響,當時村民大多靠積存的雨水生活,更有10多個村因道路損毀嚴重,與外界完全中斷聯繫。
還記得7月22日探訪中古月村時,看到被洪水「襲擊」的古月小學觸目驚心的場面:校園的南圍牆和東圍牆被衝走,整座教學樓地面塌陷變形,學校裡泥濘不堪,一樓教室內滿是泥沙。校園門前的道路通往中古月村,但古月河上的漫水橋被洪水衝走三分之二,路邊的房屋半懸在空中。當時,村民們最擔心的是孩子們能否順利開學,開學去哪兒上課。
生死患難間 幹部群眾擰成一股繩
7月22日,記者探訪的古月鎮普陀庵村,是17個被困孤村之一。進村的山路斷了三處,每一段都有幾十米長。4個月後,記者再探訪這裡時,這條進村路已經修通,人車通行無憂。
古月鎮的北杏園村有167戶、645口人,甘秋河穿村而過,村民分布在河道兩岸居住,中間一座石橋相連。「7·19」洪水,撼不動石橋,卻讓幹部群眾於生死患難間擰成了一股繩。洪水來時,汽車被衝走並漂了起來,巡邏到文化廣場的村支書閆志平見狀,組織王樹平、李躍平、張建忠等幾個村民找鐵絲、大繩,然後帶頭跳進近兩米深的洪水裡,幾個人摸索著硬是捆綁住兩輛汽車,固定在電線桿和高處物體上,救下村民的財產。這裡是重災區,受災後沒吃沒喝,出行困難。得知消息後,無數的愛心人士來到北杏園,為村民們送來各種救災物資。當愛心人士的車隊進入一片狼藉的村子時,村民們熱淚盈眶,失聲痛哭,衝著愛心人士深深鞠躬……
現場
重建的古月小學更美麗堅固
位於中古月村的古月小學,如今正在進行大規模的修復重建。11月28日,記者剛走進校門,就看到了校園一角嶄新的廁所。古月小學地處古月河西岸,今年的洪災中,原來的廁所連同學校圍牆等全部被衝毀。學校圍牆外,新修的攔河壩牆是用鋼筋水泥加固的,成為保護古月小學的一道有力屏障。
學校的教學樓呈「口」字形四面環繞,站在中間,不時聽到二樓的兩間教室裡傳出嗡嗡的電鑽聲,兩名施工人員正站在梯子頂端抹房頂。教室、走廊裡堆放著各種工具和建材。二樓北面的一間教室裡,地面平整,暖氣、窗戶都是新的。施工現場一位負責人說,整座教學樓的地基深挖了1.8米,重新加固,地面全部重做。以前的牆厚度為37釐米,現在加厚至50釐米了。有裂縫、沉降的非承重牆全部拆除,原來的木門窗也都換成了塑鋼的。「重修後的學校,比災前更加堅固、安全、舒適,孩子們上學的環境比以前會好很多!」這位負責人說,孩子們明年就可以回到這裡上學了。
從古月小學往東走約100米,進入中古月村就來到了古月中心幼兒園。當初這條進村的橋被洪水衝斷,現在已經加固通車,古月小學1年級至4年級的200多名學生,被分流安置到這裡。記者走進一年級教室,孩子們正在齊聲朗讀課文,雖然有點兒擠,但教室裡很暖和。
古月小學原是一所有600多名學生的寄宿制小學,洪災過後,學生們被就近分流到附近甘秋、大地、西洪子店等幾所學校或教學點。等明年古月小學重建好,孩子們就可以回到這所美麗的校園了。
住進敞亮新房老兩口好高興
塑鋼門窗乾淨明亮,瓷磚鋪就的地面平整舒適,五間新房看上去就敞亮。北杏園村70多歲的王月月、齊聯書老兩口,住進新房剛剛3天。「沒想到這麼快就能住上新房!」王月月高興地領著記者參觀他的新家,老兩口住在靠南一間屋子裡,爐火燒得很暖和。另兩間屋子裡,靠牆放了一圈兒大白菜,是過冬用的。
老兩口有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都在外地打工。7月19日晚發洪水時,他倆被困在家裡地勢比較高的地方,後來被村幹部派人救出。原先的土坯房進水半米多深,床都被淹了,房子岌岌可危。8月份,他們拆了土坯房,兩個多月的時間,五間新房就蓋好了。
王月月家對門是王春彥家,他家的房子正在蓋,主體已經起來了,準備開春後再裝修。7月份發洪水時,王春彥不在家,他的母親在其他鄉親家裡,想回家被攔下,這才躲過一劫。這件事兒王春彥一直記在心裡,他非常感謝鄉親們的幫助。
王月月和王春彥家這一片位於甘秋河南岸,是北杏園村受災最重的地方。洪水肆虐時,水面一度比橋面高出了兩米,破壞力巨大。在這場洪水中,21戶村民的房屋被衝毀後重建,7戶村民對受損房屋進行了維修,記者看到,沿甘秋河的河道重建了1500多米長嶄新的護村壩。
數據
洪災中古月鎮降雨量全市最大
「7·19」洪災中,古月鎮平均降雨量560.4毫米,居石市第一,古月鎮受災嚴重。其中,房屋倒塌722間,涉及31個村,191戶、686人。嚴重損壞1141間,涉及32個村,254戶、954人。一般損壞2119間,涉及31個村,401戶、1597人。農作物受災總面積15283.6畝,損壞塘壩54座,護村壩166處,護地壩138處,損壞機電井233座,損壞機電泵站190座,損壞村級灌溉渠道340處,水毀飲用水源井80眼,耕地8396畝,道路損壞217770米,橋梁87座,涉及43個村。
古月人民沒有被洪災打倒,而是第一時間投入到災後重建中。截至目前,古月鎮新建大口井、管井25眼、維修2眼,新建蓄水池34座、維修1座,安裝消毒設施54套。當前,25個村的土建工程已基本完工,設備正在安裝。5.8公裡的護村壩工程已基本完工。
災後重建房屋51戶,其中B級7戶、C級12戶,已全部完成維修;D級32戶,已有20戶完工,12戶完成主體建設。古月鏡內的國道、省道、縣道等主要幹線由交通局修建,已基本完工。14個扶貧村的通村路和主街道修建工程,12個村完工,其餘村對衝毀道路進行了簡易修補和加固,群眾正常出行不受影響,交通局已對水毀道路進行勘測設計。
採訪手記
重訪是開始 關愛將繼續
「7·19」洪災,破壞力之巨大讓人顫慄。4個月後再訪災區,隨處可見剛蓋好的房屋,新修繕的校舍,以更高標準重修的道路、橋梁、水井……災後重建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但眼下短短四個月的變化,已經讓人震撼。家園雖遭重創,受災群眾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守望相助的精神,更加令人動容。
為期一周的「暖冬行動重訪災區」系列報導中,我們走訪了今年7月19日遭受洪災較嚴重的井陘、平山、贊皇、礦區等地的20餘個村鎮。所到之處,見證災區的變化。關心群眾冷暖,是晚報職責所在、愛心所系。探訪災區的報導雖然暫時結束了,但我們對災區的關注和惦念卻不會減少。未來,半年或一年後,我們還會將更多的目光聚焦在這裡。寒冬已至,春節臨近,災區群眾身暖心暖過得好,相信不止我們心安,所有讀者都會心安。
採訪中,我們看到,所有重建的家園都比往昔更加堅固、漂亮。站在更高的起點,以更高的標準重建家園,這些曾受災的村鎮會以更美麗的面貌重現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