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看是一隻美麗的蝴蝶,近看卻是一本裝幀精美的書;翻開它,耳朵書、石頭畫、大海報……一幅幅出自孩子們自己雙手的圖畫,真實地展現了孩子們的視角。近日,一本《沂蒙田野實踐》榮膺2020年度「最美的書」稱號,並將代表中國參加2021年度的「世界最美的書」評選。為何一本兒童書會獲此殊榮?背後有何鮮為人知的故事?讓我們一起翻開這本別致的書,領略別樣的風採。
【一次暑期實踐的產物】
沂蒙,被稱作「一片神聖的土地,一片紅色的沃土」。《沂蒙田野實踐》的故事發生於2018年夏天,書目發起人——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李艾霞老師帶領一群大學生在沂蒙山區進行兒童藝術教學實踐。這本圖書是李艾霞老師與9名大學生以及沂蒙山區22名孩子一起創作的產物。「2018年的夏天我帶著9名大學生去了沂蒙老區。教學成果超出預期,這一次的教學與我在學校中的教學相比,更像是一場遊戲,它是輕鬆的、是開心的,孩子們的求知慾與對藝術的熱愛也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想。這次教學實踐中,我幾乎將主動權全權交給了孩子們。」李艾霞說。
沂蒙山區的孩子用天然的草料在作畫。
說到「教孩子畫畫」,大家腦海中或許會第一反應是:老師拿著一個樣本教孩子臨摹,或者手把手教孩子們畫畫。「但是,我們在教孩子統一形象之前,是否知道孩子們心目中的世界是怎樣的呢?」李艾霞老師在經過多年執教之後,不禁提出這樣的疑問。於是,有了這樣一個大膽的設想:實踐過程中,嘗試著「減法教學」,將自己的參與度降至最低。打破常規教繪畫的規則,讓孩子們通過塗鴉、繪畫、拼貼等盡情發揮天性,在自由的遊戲中創作,無論是蘑菇、石頭世界,還是自畫像、名作摹寫,稚拙的圖,純真的色,激發了孩子們無限的想像空間。有的小朋友們畫了一個公主,大家就按照畫中公主的裙子做成一條真實的裙子,穿在身上,後面有翅膀,前面有大波浪,和一般的裙子很不一樣。「而這正是孩子們眼中的公主裙。」孩子們畫的蘑菇,也被做成了裝置,填了棉絮,放在草地上,讓大家更立體地感受孩子們的視角。傳統教學中的條條框框被打破了,「教學相長」也在「沂蒙田野實踐」間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孩子們在石頭上作畫。
【盲文+UV起鼓圖形:盲童也能美育】
兩年後,《沂蒙田野實踐》被重新梳理,並得以以繪本的方式呈現。這本圖書的設計由多種形態載體匯聚而成,如同前往田野考察的意境,書中都似乎能聞到自然的氣息。書籍中,耳朵書、蝴蝶書、大海報、一封信……透明文件袋承載著藝術實踐的全部成果。耳朵書為鎖線裝,封面設計來自孩子的手寫字體與繪畫,模切出來的一對耳朵讓書籍充滿童趣;蝴蝶書為粘頁裝,被層層剝開的粉蝴蝶、蘋果樹、藍天、土地,展現了兒童的秘密世界。
根據孩子們的畫做出來的公主裙。
「回到上海,在整理作品的過程中,面對一幅幅圖像,一串串文字。一次「拼貼」實踐的想法強烈地敦促著我,於是便有了——「家庭肖像」「公主家園」以及「山與海」。它們最終以一副長長的畫卷形式所呈現。」李艾霞回憶,「在『沂蒙田野實踐成書前,我有幸邀請到荷蘭的影像學專家科林·諾登博思(Corrine Noordenbos)與義大利的書籍設計師菲歐倫扎·皮娜(Fiorenza Pinna)來指導學生進行整合。」一周的工作坊經歷了很多措手不及,也經歷了更多的喜出望外。起初,幾千張素材攤在房間裡,面對龐雜的圖像,學生們無從下手,Corrine幫助學生梳理創作的觀念並找到實踐項目的邏輯,使得照片脫離文字,形成自身獨立的敘述,隱藏的邏輯和關聯性在照片特定的排列組合中自行發聲。
在圖畫表面做了一個UV起鼓圖形,並在圖文中灌入盲文,讓盲人小朋友也能觸摸圖畫的內容。
《沂蒙田野實踐》在裝幀和印刷上,花了很多工夫。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工藝就是「絲網印」,也就是在畫面的表面做了一個UV起鼓圖形,並在圖文中灌入盲文,讓盲人小朋友也能觸摸。「這個工藝十分複雜,也是成書比較慢的原因,需要工人一個一個製版。」看上去泛黃的畫面,用手輕輕觸摸,便能通過線條的凹凸感受到圖形的輪廓,在一旁親人或老師的幫助下,盲童孩子們內心對這個世界的印象越來越豐滿,越來越立體。「這也為日後盲人的美育教育做出探索。」李艾霞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