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我們絕大部分人來說,狹義相對論晦澀難懂,稱其為天書也不為過。1905年,天才的愛因斯坦發表了狹義相對論,徹底地改變了我們對空間和時間的認知。

愛因斯坦描繪了一幅宇宙的奇特新圖景,在這裡,觀測者會發現運動著的時鐘會慢,運動的尺子會縮短,而運動著的物體質量會變大。上述所有的奇特現象都源自兩個簡單的概念:(1)光速不變性,不管誰去測量它,光速總是不變的;(2)相對性原理,即對於勻速直線運動的觀測者而言,所有的物理定律都保持不變。

為了理解其中的原因,一個經典的方法就是想像一列火車。A坐在火車裡,在車廂正中間設置了一個光源,向前後兩個方向發出兩束光脈衝。從A的角度來看,兩束光是同時抵達車廂兩頭的。然而,站在火車站臺上的B觀察到的現象確實不一樣的。對她而言,兩束光脈衝的速度依然嚴格相同,正如A所觀測到的一樣,然而,在光脈衝運行的同時,火車也在向前行進,B會看到向後運動的光先碰到車廂尾部,然後才是向前的光抵達車廂頭部。由此可見,對於一個人來說同時發生的事情,對另一個人而言可能是先後發生的,同時性是相對的。
如果觀測者無法就同時性達成一致,他們便無法對時間有關的測量達成一致,這就產生了所謂的時間延遲問題。在火車上的A帶了一個完美的時鐘,其測量時間的原理是,在垂直於列車運動的方向上放兩面鏡子,然後通過記錄光在兩面鏡子之間傳播所花的時長來測量時間,一個光脈衝從一面鏡子出發到達對面的鏡子再反彈回去,對應了這個鐘發出的一次滴答聲。
A知道光速以及兩面鏡子之間的距離,所以他能夠推算出時鐘每次滴答聲所對應的時間。
速度不變

然而,對於站在站臺上的B而言,時鐘和鏡子都在向前運動,所以光脈衝是沿著一個三角形的兩邊行進的。這樣的路徑比靜止時兩面鏡子間的直線距離要長。由於光速不變,從B的角度看,與站臺上一模一樣的鐘而言,運動中的鐘發出一次滴答聲所花的時間較長。
同時性
上述的情形是對稱的,根據相對性原理,A可以認為火車是靜止的,而站臺在飛馳,從而得出結論:B的時鐘走得慢了。一旦我們牢記住同時性是相對論,就不存在什麼悖論了。在還沒確定」同時「是什麼意思的時候,討論」同時「比較不同時鐘的時間是沒有意義的。兩位觀測者對於」同時「的概念是有差別的。
這就是狹義相對論基本的原理,同時性即相對論,徹底顛覆了經典物理對於時間和空間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