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名片】
何先撐,台州人,1980年出生,現任雅戈爾服裝控股有限公司製版師,曾獲港城工匠、全國十佳製版師、浙江省首席技師、浙江省技術能手等榮譽稱號。他從事服裝行業22年,解決了國內服裝製造業中的多個瓶頸問題。
【匠人語錄】
製版師的水平,就藏在小數點後幾位數字的變化中,毫釐之間都是要拿捏的。 ——何先撐
浙江在線10月18日訊(記者 陳醉 賀元凱) 每年10月,雅戈爾新季秋冬羽絨夾克便進入緊張的試樣定型階段,這也是製版師何先撐最忙碌的時光。
不久前,我們來到何先撐工作室時,他正低頭專注地將一件夾克的三維設計圖,拆解成前片、後片、衣袖等七八塊平面版樣,並仔細標註好每塊衣片的尺寸。經此製版,服裝設計圖才能真正成為「畫」在布料上可操作的樣式。
立體設計變成平面,再從平面布料製成立體成衣,這中間,製版師恰是一件衣服誕生的中心點。
磨 一毫一釐需拿捏
我們到來時,何先撐的思緒還停留在設計圖上夾克的肩袖處。在0.1釐米與0.2釐米的差距間,他已斟酌半晌。
毫米之差,如此重要?記者的提問,將何先撐的思緒拉回到了入行之初。
2004年,何先撐剛接觸製版手藝時,也無視微弱的尺寸差。有一天,師傅拋來一件風衣,讓他學拓版,要求每一條線段都跟原衣一模一樣。他花了3天時間制出版樣,並交給師傅。沒想到,師傅竟拿著公分尺,一點一點核對尺寸,量到衣片跟原衣相差兩毫米,便直接打回來,說道:「別小看這1毫米、兩毫米,製版師的水平,就藏在小數點後幾位數字的變化中,毫釐之間都是要拿捏的。這也是面對同一件衣服,不同製版師打出來的版型完全不一樣的原因。」
那時起,何先撐便暗下決心,要對「數」保持高度敏感性,而這首先靠「磨」。
每天,他早早來到公司,坐在電腦前製版,有時坐一整天也不說一句話。每接觸一種類型的服裝,他都會花十幾天時間,把能找到的同類樣衣都重新製版,做筆記、試樣子。成為製版師的8年來,他幾乎把市面上所有的款式都打過一遍版樣,每年至少打300副。「同事們稱呼我為『戰鬥機』,因為我製版速度快、定位準。他們打一個版樣的時間,我可以打出兩三個了。」他笑著說。
看 火眼金睛找短板
一個出色的製版師,還要會「看」。
滿街的人流穿在身上的,都是活生生的版樣,但製版師沒辦法近身去測量,這時,就要拿眼睛來當標尺。
平時,何先撐就連磕個瓜子,也會不自覺地目測瓜子殼剖開時的長度,然後用尺子驗證自己的目測。最開始,他目測大概在2.8釐米至3.2釐米之間,練著練著,就基本能顆顆看準,尺寸精確到小數點後一位。
「眼睛練成標尺,非常實用。走在大街上,我能看準往來人士穿著衣服的袖口折邊、領口、腰身等準確的數值,再對照他們上身效果,就能積累更多的數據經驗。」他說。
就在幾天前,何先撐剛跟著公司的設計師,去北京、上海滿大街逛了一圈。設計師是為調研流行趨勢,而他就為了看衣服、「找找茬」。
「服裝打版有個基本框架,說白了就是兩個袖子、兩個前片、兩個後片組合起來。這個過程看起來容易,卻會忽略很多習以為常的問題。」在何先撐看來,服裝不可能是完美的,卻可通過查找問題、改進工藝,而不斷接近完美。
所以,別人公司的製版師習慣躲在幕後默默畫版,何先撐卻喜歡到處跑,每年出去四五次,跟著設計師們進行市場調研,在對比中查找自己的弱項。
改 不斷創新求完美
有一次,何先撐注意到,街上大部分人身上穿的夾克翻領轉角處,都容易出現「酒窩」,不平整。他回來檢查自己打版的樣衣,發現平鋪時每件都很平整,根本看不出問題。他又試著穿上身,動一動,結果,發現也有「酒窩」存在。
「找到茬,說明有進步的空間,有可以挑戰的事情。」何先撐興奮地說。憑經驗判斷,他覺得問題可能出在每個布片的大小或長短匹配上,但具體如何調整,只能一條條布片來試。
製版上的創新,其實沒有捷徑可走。一毫一釐的改動,都是靠時間試出來的。比如,領口是由3條布塊拼接而成的,他需要分開來調整,先試分割線的那一片布條,將它往上移1釐米進行打樣,沒達到效果的話,再移動,再打樣。
最難的是面料不同,這些參數也會變化,何先撐整整嘗試了兩年,做了數百個樣領,才摸索出經驗,解決了夾克翻領「酒窩」的難題。
幾年來,何先撐找茬不斷,也創新不斷:在袖籠和大身咬合處貼上略有彈力的斜紋布,從而解決縫頭往肩上翻,導致袖籠不平的問題;複製袖籠線條,以此為基礎來對袖子製版。這種獨創的對位法,解決了袖子容易扭轉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