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那會兒我閒著無聊,就想著餵小寶吃飯。結果他一副「寧死不從」狀,一隻小手緊緊捂著嘴巴,另一隻小手去推我手裡的小勺子;堅決要「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就在我們一推一送之間,飯果然灑了。
小寶一邊繼續捂著嘴,一邊悶悶的笑說:「OH,SORRY!」
……
不知不覺間,小寶的英文詞彙量也在不斷地增加。比如一些常見的水果、零食以及簡單的對話,他都可以在無意中脫口而出。
當然,這要得益于大寶們平日裡在家裡的學習和聽讀。小寶耳聞目睹間,還是有所收穫的。
不過姥姥卻有些擔心:「他現在開始說英語,上了幼兒園之後就會學拼音。到時候兩種語言混淆了,怎麼辦?」
在我家裡來講,姥姥的擔心並非空穴來分。我家的一個侄子就是這樣,今年剛上小學一年級的他,常常把漢語拼音用到英文字母裡,轉眼又能把英文字母念成拼音……
我家哥哥在聚會的時候,總是悔不當初,認為是他的寶貝現在學英文太早的緣故。
其實,英文和漢語拼音的混淆,還真不是因為孩子學英文太早的原因。
英文字母和漢語拼音的確有共同之處:他們都是表音文字。
這和漢字完全不同,漢字是象形文字。
所謂表音文字,就是看著書寫,熟悉規律,就可以直接讀出來。
我們的漢語拼音本質上就是幫助我們正確讀出漢字的。不是嗎?
英文單詞也是如此,根據若干發音規律,可以直接讀出這個英文單詞。
所謂象形文字,其實也就是表意文字。就是看著書寫,能夠大致了解這個字的含義。
從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從結繩記事到圖畫來記事,漸漸發展為文字……最終變成我們現在的漢字。
簡單舉例,「旦」就是太陽從地平線升起,一天的開始,一年的開端……「水」就是一汪汪細流涓涓而過……
所以僅僅從讀音上來講,說英文和漢語拼音可能會混淆,並非不會出現的。只是,只要有準備、有步驟的幫助孩子區分就好。
現在很多英文的啟蒙教材,都採取「PHONICS(自然拼讀)」來作為開端。而自然拼讀本身就是通過英文字母的讀音來進行單詞的認讀,通過規律幫助孩子有目標的記憶單詞。
而自然拼讀的本質,和漢語拼音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針對剛剛上一年級的孩子來講,既要學習拼音,又要學習拼讀,出現一點點的混亂,的確是正常現象。倘若正處在這個階段煎熬的家長和孩子,只有多加練習才好,多加區分,熟能生巧;當兩種語言都可以信手拈來,自然也就不存在混淆的情況了。
急不得,是對家長的告誡;亂不得,是對孩子的忠告。
因此我個人覺得,學習自然拼讀,要麼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啟蒙,要麼在熟練掌握漢語拼音之後;合理的避開學習拼音這個時間段,是最佳的選擇。
就像我家小寶,現在我對他的學習,真可謂「無欲無求」。
想當年大寶的時候,到2歲半的年齡,應該閱讀有近百本繪本;包括圖畫、益智玩具以及國學,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
而現在的小寶,整個不學無術不說,還天天跟在大寶屁股後面,強烈要求要一起看平板、玩吃雞!
但是小寶的「知識」來源,多是自然習得的結果。
例如我和大寶每天會有簡單的英文對話,他聽得多了,自然也就能夠開口說出來;大寶的玩具,他跟在後面看著,很快也可以操作起來;就說是手機遊戲,火了這麼久的吃雞,在某一天我忽然發現,小寶操作的比我還要溜……
回到英文這種語言上來說,現在小寶主要是以說為主,簡單的單詞、簡單的對話而已,且不說還沒有上升到認讀的階段(近期內,我也不打算讓他認讀,就是一起翻翻英文繪本罷了);就算是我有意識要正式教他英文,現在也完全不會存在所謂的混淆現象。因為他對於漢語拼音更是一竅不通的啊!
當他真的用一兩年的時間真正學會了自然拼讀,到了幼兒園大班開始學習拼音,只會對他有所幫助而不會出現混淆,因為彼時二者他已經搞定了其一。
因此姥姥擔心「英文字母和漢語拼音會混淆」,真的是多餘的。
新加坡的一個由調查者和臨床科學家組成的團隊發現:任何雙語家庭嬰兒都表現出早期認知優勢——不是某種特定語言獨具的特性。
研究結果來自長期以來的群組研究(長期以來讓參與主體一起分享一項活動)。新加坡的媽媽和她們的寶寶參與其中,結果顯示6個月大的雙語家庭寶寶能比那些在單語家庭長大的同齡寶寶更快地認出熟悉的圖像、他們也更加關注新鮮事物。
專家表示,「做為成年人,學習第二門語言是痛苦和費力的。人們有時會把大人碰到的困難應用到小孩身上,虛構想像兩種語言會在他們的小腦瓜子裡造成的混亂。」
然而大量的研究顯示,嬰兒能夠很好地勝任雙語學習的挑戰,實際上他們還能從中獲益匪淺。
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隨著交通的便利,「國際家庭」也就越來越多了。但凡「國際家庭」的寶寶,倘若從一出生開始,父母分別就用自己的母語和寶寶交流;等到寶寶能夠開口流利講話的時候,他完全能夠在父母面前自由轉換語言,分別用父母的母語和他們進行無障礙交流的。
所以寶寶學第二種語言,從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早,也都不晚。用心就好、開心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