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有效之才華 獲取必需之福利
To Generate Efficient Brilliance
To Gain Essential Benefits
經濟社會信息爆炸,社會資源配置緊張,各行各業求賢若渴,人際競爭白熱難耐,認知的層面、程度與廣度問題困擾著我們,決定著人生的方方面面:職業是否稱心?工作是否高效?投資是否盲目?交際是否過度?待人是否寬厚?律己是否主動?婚姻是否克制?育兒是否理性?學習是否主動?生活是否幸福?
說到底是一個認知決定選擇的問題。科學理性的認知幫助我們做出優化的選擇,輕鬆愉快地為其不計付出,回報源源不斷。反之,有限與偏頗的認知容易讓人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甚至南轅北轍,背道而馳,付出與收穫形成反比,導致個人獨立程度較低,幸福獲得感不足。
局內局外,一牆之隔。我們通過十餘年寒窗苦讀,前赴後繼,以期翻越。伴隨時代進步,入局門檻愈發變高,遂投資自身,繼續學習,提高認知,增強本領,未來可期。
GEB甲乙丙讀書社出現在這一投資節點,倡導大家以「甲乙丙」的路人精神,共建一個學習交流、共同進步的線下線上公益平臺。
GEB系雙重含義之簡稱:To Generate Efficient Brilliance & To Gain Essential Benefits,意為「生成有效之才華,獲取必需之福利」,傳達本社之宗旨。顯然,不同於傳統讀書社以文學藝術欣賞為主的犬儒主義色彩,GEB社帶有較為強烈的通識教育與經世致用之指向,學以致用。
本期創刊號將通過對本社未來主要和社員們在線下與線上進行的共讀通識、文化沙龍、嘉賓講座、書店探訪、對外交流等活動中涉及的學科知識做一個簡單的引入。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法學等實用學科涉及行業眾多,活學活用;歷史學、文學、國學等「大眾情人」學科較為普及,奠基進階;哲學、美學、政治學等「高冷」學科受眾稀少,任重道遠;科普一欄涉及宇宙物理、生命科學、信息技術等自然科學諸多領域,告別通識類讀書社重文輕理的傳統。
1927年第五屆索爾維會議(布魯塞爾),愛因斯坦、居裡夫人、洛倫茲、普朗克、威爾遜、玻爾、玻恩、德布羅意、康普頓、狄拉克、布拉格、海森堡、泡利、薛丁格、埃倫費斯特等科學巨匠匯聚一堂,上演量子巔峰對決。
Anyway,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就是無論哪一類學科,於本社我們都讀其經典,包括部分領域前沿的當代經典,且會有雙語閱讀穿插點綴。這是一個效率問題,讀書時間本已彌足珍貴,再誤飲雞湯,唯恐愈行愈遠。
路德維希‧約瑟夫‧約翰‧維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猶太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其研究領域主要在數學哲學、精神哲學和語言哲學等方面,曾經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師從英國著名數學家、哲學家羅素,後成為劍橋哲學教授,被羅素稱為「一切天才的範本」。
路德維希‧維根斯坦是著名的維根斯坦家族的成員,父親卡爾·維根斯坦是奧地利著名鋼鐵巨頭,母親萊奧波迪內·卡爾馬斯·維根斯坦是自由主義經濟學宗師哈耶克的外祖父的姑表妹,也是大銀行家的女兒。
精神的生命不是表現為害怕死亡,與荒蕪保持絕對的距離,而是表現為承受死亡,並在死亡中保存自身。只有當精神在一種相當絕對的支離破碎狀態下重新找到自己,他才贏得它的真理。精神作為這樣一種肯定的事物,並沒有逃避否定的事物……同樣,當虛假成為真理的一個環節,它也不再是一個虛假的東西。
——格奧爾格·威廉·弗裡德裡希·黑格爾 《精神現象學》
我要特別呼籲青年的精神,因為青春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時間,尚沒有受到迫切需要的狹隘目的系統的束縛,而且還有從事於無關自己利益的科學工作的自由 。同樣青年人也還沒有受過虛妄一性一的否定精神,和一種僅只是批判勞作的無內容的哲學的沾染。
——格奧爾格·威廉·弗裡德裡希·黑格爾
《1818年柏林大學開講辭》
( 收錄於《小邏輯》)
格奧爾格·威廉·弗裡德裡希·黑格爾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格奧爾格·威廉·弗裡德裡希·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公元1770年8月27日—公元1831年11月14日),德國古典哲學集大成者,所處時代時代略晚於康德,其思想對存在主義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兩者之要義。
將來統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歐國家,也不是西歐化的國家,而是中國。且正因為中國有擔任這樣的未來政治任務的徵兆,所以今天中國在世界上才有令人驚嘆的威望。中國的統一政府在以前的兩千二百年間,除了極短的空白時期外,一直是在政治上把幾億民眾統一為一個整體。而且統一的中國,在政治上的宗主全被保護國所承認。文化的影響甚至滲透到遙遠的地區,真是所謂「中華王國」。實際上,中國從公元前221年以來,幾乎在所有時代,都成為影響半個世界的中心。最近五百年,全世界在政治以外各個領域都按西方的意圖統一起來了。恐怕可以說正是中國肩負著不止給半個世界而且給整個世界帶來政治統一與和平的命運。
——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 & 池田大作
《展望21世紀》
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年4月14日-1975年10月22日),英國著名歷史學家,他曾被譽為「近世以來最偉大的歷史學家」。
典型的恐慌, 其起因往往不是利率上漲,而是資本邊際效率突然崩潰。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年6月5日—1946年4月21日),英國經濟學家,現代經濟學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他創立的宏觀經濟學與弗洛伊德所創的精神分析法和愛因斯坦發現的相對論一起並稱為二十世紀人類知識界的三大革命。
艱苦勞動精神、積極進取精神(或不管將其稱為什麼精神)的覺醒往往被歸功於新教,不必像流行的看法那樣將其理解為對生活樂趣的享受……如果舊日的新教精神和現代的資本主義文化之間有什麼內在聯繫的話,我們無論如何也不應在所謂多少帶點唯物主義色彩或至少反禁慾色彩的聲色享樂中尋找,而應在其純粹的宗教品性中去尋找。
路德式的虔誠使大量基於情感的本能行動與無節制的自發活力未受觸動。它缺少導向持續的自我控制的驅動力,因此也缺少導向個人自身生活的任何意義上的有計劃規範的驅動力。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1864-1920),德國著名社會學家、政治學家、經濟學家、哲學家,是現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響力的思想家。
首要問題不是自由,而是建立合法的公共秩序。人類可以無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無秩序而有自由。
薩繆爾·P·亨廷頓(1927年4月18日~2008年12月24日)哈佛大學教授,曾任美國政治科學學會主席,當代頗有爭議的美國政治學家,《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的作者,著名的《外交政策》雜誌的創辦人之一。管理是一門學科,這首先就意味著,管理人員付諸實踐的是管理學而不是經濟學,不是計量方法,不是行為科學。無論是經濟學、計量方法還是行為科學都只是管理人員的工具。但是,管理人員付諸實踐的並不是經濟學,正好像一個醫生付諸實踐的並不是驗血那樣。管理人員付諸實踐的並不是行為科學,正好像一位生物學家付諸實踐的並不是顯微鏡那樣。管理人員付諸實踐的並不是計量方法,正好像一位律師付諸實踐的並不是判例那樣。管理人員付諸實踐的是管理學。
彼得·德魯克(Peter F. Drucker,1909.11.19~2005.11.11),現代管理學之父,其著作影響了數代追求創新以及最佳管理實踐的學者和企業家們,各類商業管理課程也都深受彼得·德魯克思想的影響。人們可以憑藉怎樣的權利來殺死自己的同類呢?這當然不是造就君權和法律的那種權利。君權和法律,它們僅僅是一份份少量私人自由的總和,它們代表的是作為個人利益結合體的普遍意志。然而,有誰願意把對自己的生死予奪大權奉予別人操使呢?每個人對自己做出最小犧牲時,怎麼會把冠於一切財富之首的生命也搭進去呢?如果說這已成為事實的話,它同人無權自殺的原則怎麼協調呢?要是他可以把這種權利交給他人或者交給整個社會,他豈不本來就應該有這種權利嗎?
切薩雷·貝卡利亞(Cesare Beecaria,1738~1794),18世紀義大利刑法學家,刑事古典學派的主要創始人和代表人物。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
教學的問題在於使學生的經驗不斷地向著專家所已知的東西前進。所以,教師既須懂得教材,還須懂得學生特有的需要和能力。
——約翰·杜威 《民主主義與教育》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1928年6月4日登上《時代周刊》封面的約翰·杜威
約翰·杜威(John Dewey,1859年10月20日-1952年6月1日),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實用主義的集大成者,也是機能主義心理學和現代教育學的創始人之一。
杜威的思想曾對二十世紀前期的中國教育界、思想界產生過重大影響,也曾到訪中國,見證了五四運動並與孫中山會面,培養了包括胡適、馮友蘭、陶行知、郭秉文、張伯苓、蔣夢麟等一批國學大師和學者。杜威是二十世紀上半葉美國最著名的學者之一,2006年12月,美國知名雜誌《大西洋月刊》將杜威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40名。
我注意到:一個懶惰的人,一個不願動的人,一旦動起來,就會持之以恆動下去,就跟他堅持待著不動時一樣,好像他不喜歡的倒不是動本身,而是開始和停止。好像是有什麼事使得開始和停止看起來很難,他倒會感到有些得意的意味。
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 1897年9月25日-1962年7月6日),美國文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意識流文學在美國的代表人物,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獲獎原因為「因為他對當代美國小說做出了強有力的和藝術上無與倫比的貢獻」。
惟有對美的鑑賞的愉悅才是一種無利害的自由的愉悅;因為沒有任何利害、既沒有感官的利害也沒有理性的利害來對讚許加以強迫。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出生和逝世於德國柯尼斯堡,德國哲學家、作家,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並開啟了德國古典哲學和康德主義等諸多流派。康德是啟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是德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調和了勒內·笛卡兒的理性主義與弗朗西斯·培根的經驗主義,被認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後,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物理空間是在巨大質量的附近變彎曲的;質量越大,曲率也越大。在純粹的幾何空間中,所有的物體都在由其他巨大質量所造成的彎曲空間中沿「最直的路線」(即短程線)運動。
喬治·伽莫夫(1904一1968),出生於俄國,美國核物理學家、宇宙學家,科普界一代宗師。
「責善,朋友之道」;然須「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愛,致其婉曲,使彼聞之而可從,繹之而可改,有所感而無所怒,乃為善耳。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餘姚人。心學集大成者,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
"Die Waffe der Kritik kann allerdings die Kritik der Waffen nicht ersetzen, die materielle Gewalt muss gestürzt werden durch materielle Gewalt, allein auch die Theorie wird zur materiellen Gewalt, sobald sie die Massen ergreift. Die Theorie ist fähig, die Massen zu ergreifen, sobald sie ad hominem demonstriert, und sie demonstriert ad hominem, sobald sie radikal wird."
這是卡爾·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的一段德文原文,意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親愛的朋友們,讓我們抓住我們「人自身」這一根本,用人類的智慧和科學的理論武裝我們的頭腦,審時度勢,建功立業,時不我待。
GEB甲乙丙讀書社線下活動主要在夾江和成都兩地舉行,線上主要依託該公眾號和社員微信群進行。誠摯邀請各位有識之士關注公眾號和掃碼入群。同時,感謝您的分享、轉發與投稿。
加入GEB甲乙丙讀書社,生成有效之才華,獲取必需之福利,和我們共同的「甲乙丙路人精神」一起,在這個城市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