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1月騰訊公司推出微信這一款手機即時通訊軟體,微信已悄然改變我們的生活。作為擁有上億級用戶的社交平臺,微信不斷挖掘自身用戶價值,在用戶與平臺之間創造更好的粘性。當微信紅包、微信支付、微信公眾平臺等一系列優質的服務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之時,微信讀書APP作為基於微信關係鏈的官方閱讀應用,也逐漸登上網際網路的舞臺,出現在大眾視野。
早在微信讀書推出以前,多看、掌閱等閱讀類產品已經布滿市場,在這種情況下,微信讀書APP如何另闢蹊徑,打造自己的產品特色,吸引更多的用戶呢?9月2日下午,起點學院學習5群(Q群號:568521257)的小夥伴深度拆解「微信讀書」,思維碰撞,一觸即發。
同類型產品:以下列舉一些典型產品,app市場同類產品更多。
電子類閱讀器:Kindle
聽書類APP:喜馬拉雅FM、企鵝FM
閱讀類APP:QQ閱讀、網易雲閱讀、噹噹閱讀、京東閱讀、百度閱讀、豆瓣讀書、掌閱書城、多看閱讀等。
Kindle:
在書庫方面,kindle背靠亞馬遜,擁有海量書庫;墨水屏模擬白紙黑色的書感,專為護眼設計;單一的閱讀功能,也讓閱讀者能專心看書、不分神;性能方面,kindle蓄電能力強,一次充電,可用近十天;外形輕薄簡約,攜帶方便。但kindle會出現閃屏現象,有用戶反映pdf格式的文件閱讀體驗不太好;同時,隨著大屏幕手機閱讀功能同質化,使用手機閱讀書籍,相比kindle擁有更高的響應效率以及更方便的擴展功能。
FM類產品也逐步引入聽書模塊,用耳朵獲取信息。企鵝FM、荔枝FM等都有相當大的有聲小說模塊,以下以喜馬拉雅為例。
喜馬拉雅FM:
來自友盟+截至9月2日iOS APP Store的公開數據,喜馬拉雅APP在圖書類APP中與QQ閱讀並列第一。喜馬拉雅聽書內容覆蓋面廣,有聲小說、相聲、評書、新聞、音樂、脫口秀、兒童故事,想聽什麼,想在哪聽,全由用戶自己決定;越來越多的名人開始入駐喜馬拉雅,將零碎化時間用於休閒和交流學習;喜馬拉雅FM將眼睛來獲取信息的方式,創新更改為耳朵的聽聞。當然,以上這些並不能完全討好那些習慣於文字閱讀的用戶,部分用戶認為喜馬拉雅聽書中優質書太少,不利於知識文化的獲取。
網易、百度、QQ各家都紛紛布局,但優劣不平,以下以QQ閱讀為例。
QQ閱讀:
來自友盟+的公開數據,QQ閱讀在閱讀類圖書APP中可以算是佼佼者。目前QQ閱讀支持多種電子書格式,並可以在騰訊提供的字體庫中選擇心儀字體進行閱讀;根據閱讀不同時段,用戶可以將界面進行早晚或明暗度的設置及調節,因市場已相對成熟,閱讀中的細節操作已相對完善。但有過QQ閱讀APP使用經歷的夥伴,曾表示QQ閱讀APP以小說為主,並不適合如她一般的白領工作者。
上邊重點講了幾款典型閱讀類產品,還有一些大家對於部分閱讀類產品的一句話評價:
網易雲閱讀:讀書全平臺,可將書籍在電腦上直接上傳到雲空間隨時下載,能讓用戶有選擇性的收穫一定積分,閱讀也更方便;但自主上傳這種模式,讓書籍質量是否可控變成一個讓人關心的問題。
噹噹閱讀:可以參與讀書計劃,也可以自定義讀書計劃,作為導讀是個不錯的選擇。
京東閱讀:京東書評的借閱功能不錯,買了書後,可以選擇性的借閱給別人。
百度閱讀:不習慣有側邊欄的界面,由於個人使用習慣問題,此體驗相對不如其他讀書APP軟體;另外,喜歡看快餐小說的人可以選擇百度瀏覽器自帶的百度小說,搜索方便又免費。
豆瓣讀書:與豆瓣讀書類似,可以評論並查看他人書評,以思想的交互作為選書的標準。
每個產品汪看產品,第一看的就是他有什麼功能,都能做些什麼。話不多說,微信讀書APP的標籤欄及其內容如下圖:
根據從左至右的閱讀習慣,標籤內容依次為:1.發現,2.書,3.想法,4.我。作為一個閱讀類APP,它的基礎功能:書架、找書、看書理應受到重視,但根據現有微信讀書的結構布局,咱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層級劃分:找一找它的核心功能以及邊緣功能。
在分析之前,我們先來看看目前依然火熱的微信APP的產品布局:1.微信,2.通訊錄,3.發現,4.我。不難發現,打著以即時通訊為目的的聊天軟體,「發現」裡的朋友圈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那麼,微信讀書APP,以「讓閱讀不再孤獨」的理念下,又在下怎樣一場棋呢?
點擊微信讀書APP界面,首先呼之欲出的便是「發現」功能裡的好友排行、本周熱榜、好友再讀、發現更多的書。
好友排名,類似於微信運動,抓住用戶潛意識下的攀比之心,在讀書板塊,這樣的排名關係,讓用戶有競爭的意識下,投入更多的時間去閱讀書籍,進而增強用戶的使用頻率。
隨後產品界面展示的便為本周書籍熱榜、好友在讀、看好友在讀什麼書。一方面滿足了大眾的偷窺心理;另一層面,對於朋友在看的書,帶來更強的信任感,「我會去看朋友看過的或正在看的書」這是很多參與討論的朋友表達的一種觀點,這也解決了有書荒問題的朋友患上的選擇恐懼症。在這樣的情況下,「發現更多的書」,讓用戶主動去搜索書籍,似乎變得沒有那麼重要。
通過功能梳理不難發現,微信讀書的書城在很不起眼的位置。由此,我們推斷,微信讀書已然不只是一個閱讀工具,更多的是營造一個氛圍,讓讀書變成一種習慣。以讀書的名義,讓全民進行思想的交互,營造新型的社交化讀書氛圍,打造一個共同的圈子來讀書,把有共同興趣愛好的人聚集在一起,用社交基礎來撬動閱讀和消費。
簡而言之,我們可以推導微信讀書的定位:一個打造讀書圈子的平臺,讓讀書形成文化流動起來,而書籍是基礎功能支持的必備工具。
結合探討,對微信讀書APP的細節及服務體驗做了如下的整理:
1.微信讀書從整體的UI設計上,成功的撬動用戶的審美訴求,頁面風格簡單但又不失格調,不用做引導也能很快掌握並使用。
2.讀書前可查看他人評論,讀書後可自行評論,甚至讀書時,書中某些句子有下滑線,點擊該句可以看到讀過本書的人在此處做的筆記或感想。作為讀者,不是只有自己讀書的需求,也會希望跟別人交流讀過的書,並更期待能產生共鳴。而微信讀書滿足了消費者在讀書前、讀書中或讀書後的需要:即,交流。
3.讀書時長可以賺書幣。30分鐘可以兌換一次,這個對於用戶來說是一種激勵措施;與此同時,隨機推出的送書幣活動,也與賺書幣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4.書籍後方的評論客觀,根據評論可推斷書籍質量,作為選書參考;關注優質評論,當書荒的時候可以追蹤一些優秀的人發現下一本書。
5.好友在看的書,他們對書的點評,可增強用戶信任感。
6.觀看好友的書,甚至可以看到他的思想動態,進一步了解好友。
7.設置私密的書,對外設置屏蔽功能,滿足現代人的隱私需要。
8.朋友圈沒有讀書氛圍,如果在朋友圈分享讀了什麼書,或者分享一些感受,都會被嫌棄,擔心可能會被人罵。總是在尋找一些能逃離朋友圈的地方,譬如知乎和個人博客。而微信讀書正中軟肋,是一處清淨之地。每當看到什麼感觸深的句子還能加入自己的「想法」。原價十幾塊的《皮囊》,在微信讀書上只需要3.59元,定價方面,也相當能接受。
9.好友排名,在一定程度上,會促使、激勵用戶去看書。
10.微信讀書的專題細膩,因時制宜定期更新,在情感方面很能打動當時符合心境的用戶。
11.某一讀書時間過長,系統會提醒用戶適當休息。
12.路徑很簡單,但是似乎讓你覺著書無處不在。
13.微信讀書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可以送書給朋友,有時碰上活動會有買一送一,學生時期就很喜歡跟周圍的同學討論最近看了什麼書,有什麼感想之類的。
按照慣例,不吐不快,化身產品汪,會做點什麼。以下是該部分的匯總:
1.微信讀書現在是線上熟人社交,未來可以擴展至線下同城社交。
2.增加閱讀歷史。使用時發現目前所有的圖書閱讀App,包括微信閱讀APP,都未設置閱讀歷史的功能,部分app會提醒是否加入書架。讀者在讀完書後若不加入書架,便只能搜索書名才能找回。
3.建議增加作者專欄,如果對一本書感興趣,點擊作者名,可以了解作者的信息、經歷,可以互動,建立一個由作者為導向的興趣社群。
4.增加喜好分類、某領域或行業進階書籍推薦等。
5.增加讀書計劃,並設置相應的讀書提醒。
6.可增加網絡文字寫手板塊。
1.設置功能不要放在個人中心,設置裡的內容也可以是與閱讀體驗相關的設置。
2.APP圖標可適當調整。
3.微信讀書在付款方式上,建議跳轉微信支付,精簡支付步驟。
4.建議開設一個可見度與屏蔽功能。社交化,一定程度上會因為一些思想觀念上的不同,導致社交上產生隔閡。
平常在生活、工作中,秉著產品汪的責任感,看到任何一個產品會慣性羅列很多需求和功能點,但是回頭品味下該產品總體的調子,其實也會過濾掉一些功能。如果每個人都說加一點兒、再加一點兒功能,那麼產品本身也會變得臃腫不堪。
一個產品定位不可能是整個市場,所以它達到成熟後應該就會沉澱下來它本身定位瞄準的消費者。那麼當我們想加什麼功能的時候一定要反問,這個功能真的是需要的嗎,還只是僅僅是YY而已,並不建議以一些個人意願或個人使用習慣去新增某一些功能,也要考慮整體的風格和產品的定位。
微信讀書APP取自是微信朋友圈的好友,而微信好友自然是用戶自己的社交圈,它並非一個純開放的平臺。內容、審美、高檔社群就可以撬動用戶,讓趣味相投的人集合在一起。那麼,對於讀書是否社交化,參與探討的用戶均有不同的感受,歸納各方言辭,基本回復分為三派:贊成派、反對派、客觀派。
喜歡。
因為需要交流,需要朋友;
一個人看書,其實很沒意思的,喜歡和自己的朋友分享讀某本書的一些感受;
分享自己的讀後感感覺很棒,我也很喜歡那種感覺,會為自己喜歡的角色去辯論;
還可以看看別人在看的類似的書,像一種索引一般人會有炫的心理;
看到別人都在看書,在進步,也會更有動力去看。
不喜歡。
讀書應該有自己的世界,社交化容易被朋友影響讀書的進度,保持自身的原則更重要;
看書之前看到大家的評論,就會對書有了第一感官,而不是單純靠自己讀書獲取的;
生活充滿社交,好像碎片化信息越來越多,你都沒辦法自己思考了,社交是必須的,但是不贊同所有的事情都要社交;
對於從來不看他人評論的人來說,也不會給別人看我的評論,有自己的認知就可以了,沒必要去糾正是否理解的正確。
由不喜歡到喜歡。
剛開始用的時候是排斥的讀書的社交化,會覺著自己的隱私沒了,比如我看什麼書為什麼讓別人知道。使用過微信讀書幾次之後,發現自己可以適當隱藏自己,然後很好的跟大家交流對書籍的看法,這個心理就沒有了,不想讓別人知道的書,微信也有隱私保護。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網際網路快速迭代更新,在這樣浪潮下,如何顛覆原有的讀書方式以及思維觀念,在新格局下,微信讀書APP又會激起怎樣的巨浪,微信的這招棋下的有多大、又能走多遠,讓我們拭目以待。
最後,特別感謝參與本次討論的各位親們(排名不分先後):Anne、lose、橙C、cindy、嘻嘻、大白、葉落、櫻海、Zooey、旭爺、普雅、kuicc、yh、清晨、藝端等。
本文由起點學院學習5群@橙C 原創整理髮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