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則通知在影視圈熱轉:上海市影視攝製服務機構向全市各影視拍攝基地及取景地徵集微視頻。通知提到此舉目的,是為了形成產業聚集效益,讓更多的熱播內容帶火一件商品、一間茶館、一幢樓、一條街、一片景點、一座城市。一言蔽之,上海有意識要從影視作品的小切口撬動更大的消費市場。
為什麼影視產業能充當這根「槓桿」?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上海師範大學特聘教授樓嘉軍把影視作品比作一個個消費「接入口」,「所謂『一業旺百業興』,影視產業是以文化為核心、相關聯產業共同支撐的複合型產業,可通過接駁不同的產業實現綜合效益的倍增」。
為什麼上海能做這樣的「加法」?數據顯示,成立近六年來,上海市影視攝製服務機構共協調了674個影視劇組在滬取景。即便2020年在行業受疫情衝擊的背景下,亦有21部電視劇、五部電影確認或已在滬拍攝。「拍上海」的相冊日漸增厚,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影視產業鏈的「接入口」與日俱增。上海社會主義學院研究員張兆安由此判斷:「上海的產業資源稟賦優越、要素市場齊全,在文商旅聯動、產業鏈延伸等方面,具備要素與機制的雙重沃土。」
基於這些認知,上海此番借微視頻來採擷更多取景地的故事,深意在於——放大影視與消費兩大強IP的共舞空間,尤其注重打通創意經濟、體驗經濟、虛擬經濟等新興領域和影視產業間的融合。
由「懂的人」開啟更豐饒的「影視+消費」地圖
靜安別墅,上海舊式裡弄的一張名片。弄堂向北,可投身繁華的南京西路商圈,往南則會與海派豐盛裡撞個滿懷。而在店主傅小姐看來,靜安別墅如今還有另一張「招牌」——電影名場面。
四年前,小傅相中裡弄對面威海路的沿街商鋪,自己創業做買手,為都市麗人尋覓通勤服。顧客有了積累,2019年,她盤下靜安別墅內一小間店作為分號,「原想留一片鬧中取靜的天地跟閨蜜喝喝茶,沒想到許多喜歡『冬冬』的小姐姐來打卡,路過時成了店裡的新朋友」。她口中的「冬冬」是電影《我和我的祖國》裡的小男孩,去年國慶檔,大銀幕上中國女排奪冠,少年冬冬一哭成名。後來靜安別墅裡的小店主們發現,常有客遠道而來,專為倚著紅色磚牆合影一張,「那裡,是冬冬手扶電視機天線的地方吧」。被電影的取景框打開了「可消費」場景,小傅於是萌發暢想,若能把商圈、電影場景、豐盛裡改造後的跨界潮牌和音樂Live House融入靜安別墅的「背景故事」,人氣一定更旺。
上海市影視攝製服務機構正在做的,或能滿足小店主的期待。上海市廣播影視製作業行業協會駐會副會長於誌慶透露,此次取景地微視頻的徵集重點即在乎「讓『懂的人』講故事,尤其講周邊人文環境的故事」。這不僅是為影視作品提供更為契合的物理空間,更讓受眾願意為了空間蘊藏的歷史、意義、意象而買單。
可以想見,入選的微視頻上傳至專門抖音帳號後,一本「不下線」的《上海影視拍攝指南》即將成為上海提升影視企業營商環境的又一次系統升級。如此一來,鏡頭下的上海不再是單純背景板,而是能參與敘事,能連同那些讓人心頭一顫的劇情常駐人心,也才能夠觸發人們想實地走一遭、體驗一回、消費一把的衝動。
張兆安持相似觀點:「上海是有著深厚歷史文脈的國際化都市,也是擁有紅色血脈的光榮之城,這些城市強基因都能與影視內容對接,關鍵需要融合,而非強植入。」此前,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成功示範了爆款演出對紅色景點的激蕩效應;電視劇《最美的鄉村》締造了脫貧攻堅題材為鄉村旅遊、非遺產品「當嚮導」的佳話。「拍上海」的作品為這座紅色之城、人文之城引流,亦需要一批懂上海、愛上海的人將城市深處的魅力和盤託出。
讓「不設限的產業」共同實現綜合效益的倍增
這些年,《我的前半生》裡賀涵偏愛的「深夜食堂」火了;唐晶的家、王漫妮嚮往的棲身之所、房似錦的上班途經地都指向了蘇州河畔的河濱大樓,許多人以此為原點,遠望陸家嘴、步入外灘源,呼吸上海的時尚與經典;而《誰說我結不了婚》與《幸福,觸手可及》同時帶熱的卡丁車場,已在年輕人的國慶假期行程單上擁有一席之地。
景點留念、美食同款、時尚潮玩……看起來,上海取景為文商旅提供的「可消費」場景滲透到了城市生活的每一處。不過,樓嘉軍提出更開闊的思路——「影視+」之外,不妨放大「+影視」,即讓消費市場主動對接熱門影視;附加的除了傳統消費市場外,更應注重與體驗經濟、創意經濟、虛擬經濟以及5G等高新技術賦能的產業相融合。
學者注意到,除了經典IP,許多原創影視作品的市場效應很難預設。「+影視」則不同,那是消費市場的順勢而為。「各種產業都可以主動擁抱、對接影視作品伸出的『接入口』。」他以《卡薩布蘭卡》為例,那間後來成為遊人刷情懷的愛情勝地,其實是電影愛好者在重看無數次影片後,把「我剛好走進你的那間」咖啡館實地複製了出來。「那是體驗經濟在幾十年前的樣貌。而今,手握大把熱門IP的上海影視產業,以及擁有更多高科技、新經濟的上海消費市場,其實需要一場多維度的奔赴。讓不設限的產業在更深層次互動中打開想像空間,實現綜合效益的倍增。」
可以試想這樣的場景:某都市劇晉升新爆款後,劇中人駕車赴約的愛情名場面被車企幻化成VR場景體驗;劇中借新一代航拍儀表白的一幕被5G運營商帶入到萬物互聯的魔法空間……消費體驗似乎無有盡頭。
「對消費市場的暢想其實也在倒逼影視內容的生產者。」上海大學溫哥華電影學院院長蔣為民提醒,所有影視作品為消費引流的前提,是受眾心甘情願為「IP體驗」買單,「正本清源地看,需要作品本身過硬」。她說:「現在的『007』系列電影常會向世人展示最新款跑車,電影為汽車引流,前提是先有一個『007』強IP。《羅馬假日》幾十年來都是全球消費者的旅遊寶典,因為它首先有了讓人念念不忘的共鳴。」好的作品在先,內容本身散發的市場影響力才能綿綿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