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手」拍照會洩露指紋?這些情況風險更大!

2020-11-22 北青網

「拍照比『剪刀手』,有可能會讓不法分子獲取你的指紋信息。」近日有媒體報導,在某些特定條件下,被拍照人的指紋等生物特徵信息可能被竊取。

相關報導引發社會關注,有網友對自己的生物特徵信息安全感到擔憂,也有網友比較淡定。專家表示,目前無需對此感到焦慮,但也應注意生物特徵信息的保護。

1

除了指紋

這些個人信息也可能通過照片洩露

一張照片究竟可以洩露多少個人信息?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指紋、虹膜、位置等信息都可能被人為獲取。

在15日舉行的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上海地區活動上,上海信息安全行業協會專委會副主任張威表示,拍攝者和被拍攝者距離在1.5米範圍內,當被拍攝者比出「剪刀手」時,其指紋信息可通過照片100%提取還原。

「不需要專業照相機,只要用當前流行的智慧型手機拍攝的照片質量,就能用以提取和還原指紋信息。」張威說,當下一些智慧型手機不僅具備更高級的光學變焦能力,還兼具AI畫質增強技術,如果將拍攝焦點對準「剪刀手」,還能刻畫出指紋細節。

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學院副教授何玉青認為,除指紋信息外,被拍攝者的虹膜信息也可能成為不法分子在照片中的提取對象。她還舉了一個攝影界的經典案例:1985年,美國攝影家史蒂夫·麥凱瑞拍攝的一張「阿富汗少女」照登上《國家地理》雜誌封面,十多年後,為了找尋當年的那個神秘少女,通過提取比對當時照片中阿富汗少女的虹膜信息,麥凱瑞竟成功找到了當事人。

「那是30多年前的相機拍攝的照片,已經能夠清楚分離出虹膜信息了,以現在攝影器材的能力,想要獲取某個人的虹膜信息並非難事。」何玉青說。

除上述生物特徵信息外,手機拍攝的照片還可能洩露拍攝者的地理位置信息。記者用手機隨機拍攝了一張照片,通過微信將照片原圖傳給網絡安全工程師。不一會兒,對方就給記者發來精確經緯度信息。經查詢,該經緯度坐標即為記者照片拍攝地的地理坐標。

2

相比「剪刀手」

丟手機的安全風險其實更大

有安全專家指出,通過照片提取還原指紋等生物特徵信息是完全可能的,但存在一定技術門檻,並非很容易做到的事情,相比之下,用戶遺失手機所導致的安全風險會更大。

「目前用戶在手機上進行的指紋驗證操作都是在手機設備內處理的。」騰訊安全玄武實驗室負責人於暘告訴記者,即使攻擊者獲得了用戶指紋,還必須拿到用戶的手機才能實現帳戶盜刷。同時,如果手機被不法分子獲取,那麼即使沒有從照片中取得的指紋信息,技術上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解鎖手機。

於暘表示,目前手機的指紋驗證體系和行動支付體系的安全設計,基本可以確保不法分子在不獲取用戶手機的情況下,很難通過單一偽造指紋的方式盜刷行動支付帳戶。

「相較於拍照比『剪刀手』,用戶遺失手機的安全風險會更大。」在於暘團隊的研究成果中,早已實現利用手機表面殘留指紋痕跡來提取指紋信息以解鎖手機的技術能力。但他同時表示,不論通過何種方式獲取用戶的生物特徵信息,都需要一定的技術門檻和經濟成本,因此普通人無需對此感到焦慮。

此外,專家認為,利用一些手機軟體對圖片進行在線處理的安全隱患同樣值得關注。張威說,一些用戶在使用修圖軟體時,可能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已將個人照片原圖上傳到了相應伺服器中,如果這些被伺服器存儲的照片發生洩露,上述個人信息也存在被濫用的風險。

3

生物特徵信息保護也應重視

專家表示,雖然目前無需對「剪刀手」會洩露指紋信息感到恐慌,但生物特徵信息保護也應引起大家的重視。

記者發現,當前國內對於生物特徵信息保護尚未建立完整統一的標準,部分安全規範以推薦性標準的形式存在,對企業和行業不具備強制約束力。

中國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長左曉棟認為,層出不窮的新興技術正不斷改變當代人的生活方式,在提供娛樂和生活便利的同時,有關方面要留意新技術背後可能存在的法律與安全風險。他建議,有關部門可加強對此類問題的調研,明確相應的行業監管方,建立新興網絡安全威脅的跟蹤和應對機制。

於暘建議,鑑於當前使用生物特徵信息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多,監管部門可制定相應的安全標準,規範行業和企業的相關行為,在安全與便利之間尋求平衡點。

「對於特定行業的工作人員,應儘量避免在社交平臺上傳自己的正面清晰照。」何玉青建議相關用戶,在拍照時可藉助墨鏡等工具對關鍵生物特徵信息進行遮擋,避免因照片洩露相關信息。

同時專家還提示,除照片外,用戶在進行視頻、音頻內容的格式轉換和剪輯處理時,要儘量避免使用網際網路上提供的免費在線工具,以防人臉、聲紋等重要生物特徵信息洩露。

來源:新華社

記者:顏之宏

責任編輯:朱佳琪(EN042)

相關焦點

  • 「剪刀手」洩露指紋?今年十大謠言你信幾條?
    然而,80個PM2.5微粒就可以堵死一個肺泡;照相比個「剪刀手」就能洩露指紋;節能燈居然是超級癌源……這些充斥網絡的失真信息,卻讓人真假難辨。下面是媒體盤點的2017年十大謠言,一起來澄清事實、還原真相!01、PM2.5能堵死肺泡?今年1月,一段150秒的霧霾侵入人體全過程視頻,看得人驚心動魄。
  • 「V手勢」拍照真的會被盜指紋嗎?
    ,經典pose就是比個「V手勢」,但是前段時間「V手勢」拍照會被盜指紋一事網上觀點沸沸揚揚,那麼,這個經典pose真的會被盜指紋嗎?360首席反詐騙專家裴智勇博士表示,提供生物識別技術認證的企業,為了防範指紋洩露風險,也增加了多種驗證,比如,不但需要指紋的數據信息,還需要加入場景化的其他信息加以配合,如需要加入溫度、導電性等來查看是否是真實的手指。但任何防護措施都不能保證絕對的安全,攻防是長期對抗的過程,現在一些3D技術,模擬技術也有可能破解上述防護措施。
  • 擔憂人臉識別技術有照片洩露風險 如何應對?
    當你的臉變成 一串「密碼」之後……不少人對於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表示擔憂,主要認為其有照片洩露的風險。照片洩露就是人臉識別技術的「鍋」嗎?面對洩露風險,我們要如何應對?伴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發展,其爭議始終存在。
  • 刷臉和指紋很方便?但你的個人生物信息卻已經洩露了
    、人臉識別技術更是大行其道,不過在享受著科技進步給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人們是否也意識到自己的個人生物消息存在著被洩露、濫用的風險呢?人體的指紋、虹膜、面容、DNA等個人生物信息的獲取、採集、存儲和應用越發便利和普及,不少平臺通過收集個人生物信息作為用戶登錄密鑰,如人臉識別、指紋識別等,甚至連支付也進入了「刷臉」時代。 想必很多人都已經在生活中有了這種體驗。
  • 「V手勢」拍照指紋可能被盜取?專家稱技術上可行
    「V手勢」拍照指紋可能被盜取?V字手勢也有風險?近日,日本媒體的一則報導引發公眾關注,報導稱,日本國立信息學研究所研究人員提醒網友,拍照時擺V字手勢,很可能會被盜取指紋。如果在網上發布拍攝有面部和手部的照片,更有可能被鎖定指紋的所有者,其中對於照片曝光率較高的名人,指紋信息等被盜取的危險係數更高。
  • 指紋門鎖安全引擔憂,指靜脈智能鎖會是你家的安全官嗎?
    近日,有媒體曝光拍照比剪刀手會洩漏指紋信息,指紋信息通過照片被提取後通過專業材料製作成指紋膜,可被不法分子用於各種通過指紋技術來識別身份的渠道,比如指紋門鎖、指紋支付等。關於指紋門鎖安全的擔憂再一次被推到大眾面前,你家的安全還能被守護嗎?
  • 兩元錢能買到上千張人臉照片 人臉識別存在信息洩露風險
    目前,在生活中使用最多的生物識別技術是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  ● 人臉信息屬於個人信息中的敏感個人信息,其一旦洩露或者被非法使用,可能導致人臉的主體受到歧視或者人身、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或危害  ● 在法律法規已有明確要求的「強認證」場景(如公共安全、金融支付)下,使用人臉識別完成精確的身份比對和驗證,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也要對人臉數據進行妥善保管,不得洩露、濫用。
  • 遍地開花的人臉識別,被忽視的巨大風險
    清華法學教授勞東燕表示,和指紋相比,人臉信息的風險更突出,因為它具有非接觸性。如果要獲取我的指紋,我是知道的,而且指紋洩露後,別人也不知道這個指紋是我的;但人臉洩露後,馬上就能知道是我,其他人都可以迅速鎖定我。人臉識別技術的推廣者往往會用「便利」、「安全」的說法,但普通民眾更可能是「冤大頭」的角色。在現代社會,一個人的匿名性相當重要。
  • 想要OPPO光感屏幕指紋解鎖更快更準?只需要掌握這些小技巧
    我們都知道現如今屏幕指紋已經非常流行了,至於這項技術為什麼會被消費者們所接納,就是因為它更符合當下手機的發展趨勢。淺談OPPO光感屏幕指紋技術其實OPPO的這項光感屏幕指紋技術與市面上的一些品牌有所不同,有一些品牌的屏幕指紋技術是由供應商直接供應。
  • 生物識別技術:歷史、風險和未來
    【超級平臺】陳永偉/文指紋識別:第一種生物識別技術一個人會在歷史上留下什麼形象,有時候是一件十分偶然的事情。就算讓賈公彥拍破腦袋,他恐怕也不會知道在一千年後,他會被人們認為是指紋識別技術的最早發現者。當然,生物識別技術的缺陷和相應的風險還不止這些。除了不準確外,安全性問題是困擾生物識別技術的一個重要因素。如前所述,生物信息具有獨特性、一致性、難以複製等特點。這些特點意味著,在正常情況下,身份識別技術可以幫助我們更迅速、更準確地完成人的身份識別,大幅提升識別效率。
  • 微信開啟指紋支付功能 單帳戶每日限額5000元
    關於推指紋支付的原因,微信方面稱,原來微信支付扣款流程是驗證6位支付密碼付款,足夠簡潔,但仍然存在用戶忘記密碼的情況,另外,6位數字密碼也存在被身邊人窺視的可能性。而當iPhone率先支持了指紋識別功能後,很多用戶都將其用於屏幕解鎖,替代原來的4位解屏密碼,更為穩妥便捷。
  • 高校課堂點名頻現新奇怪招 拍照藍牙定位指紋打卡
    點名方式千奇百怪名點得好不如課教得好  拍照 藍牙定位 指紋打卡  高校課堂點名頻現新奇怪招  拍照點名、藍牙定位點名、視頻點名、指紋打卡點名……近幾年來,高校老師點名方式越來越多,高科技含量也越來越高
  • 無人車被騙、指紋被識別、定位被幹擾:AI安全風險超出你的想像
    在機器適應人的過程中,用了大量的深度學習技術,這些技術會帶來模型安全在內的新問題。二是深度學習。深度學習需要大量的數據作為原料,讓機器變得聰明,這同時就帶來了數據安全和隱私的問題。三是萬物互聯,AIoT設備全面覆蓋,會帶來系統和網絡安全相關的問題。
  • 人臉識別技術濫用存在哪些風險?在法律上又該如何築牢防線呢?
    緊隨其後的21日,合肥市公安局也在政務平臺上答覆了市民對刷臉門禁是否會洩露信息的擔憂。與快速應用的人臉識別技術共同發展起來的,是人們隱私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那麼,人臉識別技術濫用存在哪些風險?如何界定人臉識別是否侵犯個人信息安全?在法律上又該如何築牢防線呢?
  • 拍照姿勢:教科書般的16個擺拍技巧,瞬間美翻你的朋友圈!
    相信大家很多人每次拍照都有這樣的困擾,那就是每次的拍照,不管是一個人還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怎麼去鏡頭前擺姿勢!除了萬年剪刀手可還有其他好看有自然的姿勢嗎?今天小編就帶來倪妮教科書般的拍照擺拍技巧,讓大家美美的裝扮朋友圈。
  • 指紋鎖安全性高嗎 樸墅指靜脈鎖更高安全性 還有這功能?
    指紋鎖安不安全,很多消費者考慮家裡裝指紋鎖,但是又有新聞說指紋鎖能被小黑盒盜開,而且複製的指紋膜、萬能指紋貼能打開指紋鎖,指紋鎖這些安全問題是怎麼回事呢?京東平臺上還有指靜脈鎖,聽說樸墅指靜脈鎖安全級別更高,是真的嗎?
  • 人臉識別存在法律風險該如何防範?
    當前,人臉識別、指紋識別、虹膜識別、步態識別、聲紋識別、DNA識別是最主要的六大生物識別技術。人臉識別技術相對於其他生物識別技術,具有如下特點。   一是非接觸性。人臉識別技術不需要和設備直接接觸就能獲取人臉圖像,而其他多數生物識別技術都需要通過個體與設備接觸來提取。比如,指紋識別技術對指紋的提取有很高的技術要求,每次手指捺印的方位、著力點不同,獲取的指紋會有不同程度的變形。
  • 人臉識別技術存在重大網絡安全風險
    前不久央視「3·15」晚會現場對於人臉識別的實驗演示,再一次將網絡產品的人臉識別的風險清晰展示在觀眾面前。雖然生物識別的準確性等問題會隨著技術進步逐步獲得解決,但生物識別身份卻存在難以克服的重大潛在法律風險,甚至可能上升到危害國家安全的高度。因此,大規模應用必須慎之又慎,不能放任商業企業自行其是。
  • 中消協發布智能門鎖試驗報告:半數樣品指紋識別存風險
    試驗顯示,29款樣品中,48.3%的樣品密碼開啟安全存在風險,50%的樣品指紋識別開啟安全存在風險,85.7%的樣品信息識別卡開啟安全存在風險。資料圖:消費者試用智能人臉識別門鎖。 中新社記者 湯彥俊 攝近年來,智能門鎖逐漸進入越來越多家庭,也吸引了企業跨界進入智能門鎖行業。
  • 拍照不上相怎麼辦?學會這幾個拍照姿勢,隨手就能拍出高級大片感
    不過說到拍照卻令很多女生頭疼,看著別人拍出的照片精緻又好看,可自己明明顏值不差,卻就是不上相。別著急,想要拍出好看的照片,跟著破產娘來學習一下明星們都是怎麼做的吧。一、靠牆很多人不會拍照的主要原因是,一面對鏡頭就會變得緊張不自然,拍出照片的效果也一定不會滿意。